中财论坛
标题: 母亲的手工馒头 [打印本页]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4 12:25
标题: 母亲的手工馒头
本帖最后由 夕阳1 于 2016-1-14 12:27 编辑
由于忙碌于手头的工作,已有许久没回乡下老家了,今天想家的欲望得特浓,竟不顾冬雨的淋漓,驱车前往。
到得家中,推开屋门,室内热气氤氲 ,母亲正在忙得不亦乐乎,自蒸馒头呢。已有多年没有吃到这种酵母发酵,传统的手艺之作了。迫不及待的捧起一个刚出锅,尚在热腾腾的馒头,啃上一大口,喷香、松软、爽口。朦胧中还是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味儿。
记得小时候,年前家家户户蒸馒头可是一大盛事。在节气进入腊月,每家每户先推磨磨面,筛选出最白的面粉留作蒸馍用。蒸馒头前面是要发酵的,先放上酵母或是利用以前蒸馍留下的老面,接下来是和面,面和好以后,放到准备好的大缸内,上面蒙上湿绒布,放到土炉旁,大缸要在炉旁不停地转动,目的是使缸体受热均匀,更使缸内的面发得均匀,不然的话,会影响蒸馍的质量。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开始试碱蒸馍了,因为在整个春节其间自家吃饭或是招待亲戚朋友都以白面馍为主,再有,春节期间祭祀供奉和走亲戚的主要礼物,都是白面馍,所以蒸馍一定要蒸好。母亲手巧的很,蒸出的馍呢,总是又白又胖,造型美观。
母亲蒸的馍多半是“高馍馍”,也会在最后来上几个特异的味道或造型,比如弄上几个油卷子,枣卷子,或是鱼形状的、鸡形状的等等,都代表着新年吉祥,风调雨顺等的祝福意向和美好心愿。
馒头的叫法有很多,例如,蛮头、蛮首、瞒头、曼头;方言:起面饼、笼饼、蒸饼、笼炊、炊饼、馍馍、包子、实心包、巢馒头;最后由馒设、曼头演变为今天“馒头”。
“馒头”究竟起于何时?根据现有的资料尚难准确界定。但据说馒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
北宋时期,汴梁设有太学。而著名的美食“太学馒头”,就是当年在太学的“学生食堂”里首创的,并得到宋仁宗的赞扬,很快声名远扬。北宋的太学馒头和现在的馒头不一样,它是有肉馅的包子,味道鲜美。据说,一次,宋仁宗赵祯去太学视察,正巧,太学的食堂菜谱上写着当日吃馒头。他吃过馒头后,满意地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
宋仁宗话里意思是:用这馒头来供养读书人,很不错。皇帝的金口玉言和至高无上的评价,太学馒头就在汴梁出了名,并在民间风靡开来,声名大振。至南宋,太学馒头仍是名声很大。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宫廷宴会中吃了太学馒头,竟忍不住提笔写了首专门赞颂太学馒头的七言诗,其最后一句是“流涎才合慰馋奴”。后来,太学馒头演变成了汴梁有名的“八宝馒头”。
据记载,北宋时期的炊饼才是现在的馒头,当年武大郎与潘金莲卖的炊饼就是现在馒头的雏形。
白驹过隙,日子在岁月这条长河里悄悄溜走。现在想吃个馒头不用再等到春节了,每天想吃,门口、单位餐厅时时有,但想真正吃到味香纯正的手工香馍已经次数不多了。
品尝着香馍的味道,刻在记忆深处的年味似乎又回来了。看着母亲一个人在沉稳地蒸着当年的香馍,温馨流淌在其间,或许老人也正在从捏拿搓揉中,回味着当年的往事,忆起我们一家人经历过得酸甜苦辣,那蒸馍的香味也随着记忆飘香远方……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6-1-14 12:33
我最爱吃馒头!看完这个“馒头文化”,以后吃馒头肯定更香了!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4 12:36
谢谢18老师首读,初来乍到,请您多批评呀!
作者: 寻梦天涯 时间: 2016-1-14 12:56
深深母爱,永世不忘!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1-14 13:46
终于知道了馒头的来历,也算是学到了新知识。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4 13:52
呵呵,曾经以为蒸馒头好难的,后来自家蒸馒头包子卖,才知道世上真的是无难事!
手工馒头确实要好于机加工的,口感就差多了。
忆往事,长新知,感受母亲那份真情,有益一文。
欢迎光临江天,敬请多多交流。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14 13:52
呵呵,曾经以为蒸馒头好难的,后来自家蒸馒头包子卖,才知道世上真的是无难事!
手工馒头确实要好于机加工的,口感就差多了。
忆往事,长新知,感受母亲那份真情,有益一文。
欢迎光临江天,敬请多多交流。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6-1-14 18:34
魏晋以前,我国没有馒头;晋代开始有蒸饼,且祭祀也开始用面起饼,就是发酵的面饼。馒头就是在面起饼的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来。
作者: 一介草民 时间: 2016-1-14 20:01
母亲的手工馒头里洋溢着母爱的温馨气息。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4 20:04
谢谢朋友鼓励,向您学习来了。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4 20:04
谢谢朋友鼓励,向您学习来了。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4 21:16
谢谢版主老师。盼多帮助。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4 21:16
谢谢版主老师。盼多帮助。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4 21:17
初来乍到,不懂规矩。夏老师多指导。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4 21:19
老家的馒头,母亲的味道。在记忆的深处,历久弥香!谢谢阅读!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4 21:23
谢谢高老师,从您的文章里能学到很多知识。多帮助我呀!呵呵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4 21:23
谢谢高老师,从您的文章里能学到很多知识。多帮助我呀!呵呵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5 06:55
我是个恋旧的人,喜欢回味昔日那些美好的东西。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6-1-15 14:33
我有一部《中国文化知识精华》,几乎是百科全书,里面许多文史资料比较真实可信。
作者: 秦皇岛简枫 时间: 2016-1-15 17:39
这个好。温馨舒适细腻柔软,好吃。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6-1-16 07:53
有头有尾的文章,把一个馒头看了个八面玲珑,香味弥漫。欣赏,问好!
作者: 休憩花园 时间: 2016-1-16 08:32
馒头的前世今生在朋友的笔下得以诠释,质朴有底蕴,拜读学习,问好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6-1-16 13:39
年味十足,我也会蒸馍。文章富有生活的味道。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6-1-17 15:10
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且描写亲情拿捏得分寸得当,十分感人,欢迎新朋友!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16-1-17 15:25
芳香馥郁的手工馒头,也一直珍藏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谢谢楼主的好文。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6-1-17 22:50
小小馒头,蕴含着学问和深情,文章真情实感,令人回味。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6-1-18 09:15
小孙的““馒头文化”既丰富多彩,又蕴含着故乡温情。欣赏,学习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8 11:49
谢谢您的关注和阅评。问好您!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8 12:09
谢谢您的阅读和鼓励。昨晚和您的山东朋友米兰大姐在一起了。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8 12:09
谢谢您来阅读和鼓励。问好您了。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8 12:10
谢谢鼓励。问好您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8 12:11
谢谢张老师鼓励。我们是同行呢!呵呵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16-1-18 12:57
童年的景象,如同镌刻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一幅图画,每每想起,历久弥新,香而益侬。令人感叹的是,早些年间纯洁干净的时光,平淡朴实的生活,简单美好的快乐,就像是母亲亲手蒸下的手工馒头,仍然升腾起了浓郁的麦香,就像是母亲亲手制作的豆豉咸菜,依旧散发出了芬芳的清香。这些从岁月深处飘来的沉香,读一读,闻一闻,尝一尝,我们就仿佛真的醉了。
作者: 李华新 时间: 2016-1-18 14:57
母亲蒸得馒头好香啊!
作者: 微雨清音 时间: 2016-1-19 17:01
馒头虽然普通,但寄托着无限深情。
有感而发,深情好文。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9 19:28
谢谢精心点评。学校忙着年终考试,上来少些,勿怪。问好您。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9 19:28
谢谢李老师鼓励。问好!
作者: 秋风向晚 时间: 2016-1-19 19:37
吃着这样的馒头,你会觉得其间蕴含母亲的味道。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9 20:10
谢谢鼓励。我是从农村考学出来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文章还真写不来。问好老师。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19 20:11
谢谢鼓励。期待你的新作了。
作者: 高骏森 时间: 2016-1-19 20:36
今天的这个馒头我赚大了,因为不仅看见了作者母亲的那份爱,更让我懂得了馒头的历史与文化和典故,太值了!
问好夕阳老师!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20 11:27
工作的忙碌,不常回家,很少吃到母亲蒸的那种勥面馒头了,只能闭着眼睛想想,想想那时母亲揉捏馒头的情景,好温馨!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20 11:30
谢谢高老师点评,我的写作之路刚刚起步,还很稚嫩,需要多向你们学习!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20 11:33
刘姐姐太客气了,那日相见恨晚矣,在写作上,还得多指点帮助我呀!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21 07:51
点精理由:或许是经年不见那曾经的熟悉场景了,读该文,心里更多的是亲切感,挥之不去。年节即来,让我们沉浸在这难得的氛围里,一起享受,一起祝福!作为新人,作者互动较少,但愿作者能够尽快融入到江天这个大家庭里来。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21 09:20
夏老师好,我是一名乡镇中学的班主任,现正在忙于学生年终考试,自己儿子也是一名县城中学毕业班的学生,也正在进行年终考试,我晚上要盯学生晚自习,还要辅导自己孩子学习,近来确实忙着,过几天肯定会多上来向大家学习!谢谢夏老师鼓励!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1-21 09:40
嗯,理解你。我想大家都在这个岁末年尾比较忙,我自己每天也是杂事缠身。
期待老师精彩!
作者: 寻梦天涯 时间: 2016-1-21 09:48
吃母亲的手工馒头,这种感觉是最美的。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21 14:07
感恩,让我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为贵”;感恩,让我懂得“承膝于祖辈的乐趣”;感恩,让我领略到阳光的妩媚;感恩让我明白什么是披肝沥胆,风雨同舟。谢谢寻梦老师的指点!
作者: 寻梦天涯 时间: 2016-1-21 14:57
此篇情真意切,很感人!
作者: 一枚叶子 时间: 2016-1-21 19:36
手工馒头确实好吃,原来馒头还有这么一段渊源啊,读妹妹的美文长见识了。来到中财,读到了很多好文章!也因为中财认识了这么多文友!很高兴!
作者: 夕阳1 时间: 2016-1-22 11:21
多谢叶子老师的提读,我也高兴来到中财,和这么多有才的文友在一起,相信自己定会有很大进步!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