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哦,地坑院 [打印本页]

作者: 微雨落花    时间: 2016-2-4 18:24
标题: 哦,地坑院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
    晴好的冬日。院子里的梧桐树不再婆娑,裸露出乌黑桀骜的枝桠。温暖澄净的阳光把树影投射在地坑院的那面墙上,那墙看上去便像定格的皮影画面。阳光的暖使冷硬的枝桠看上去柔软,也明媚。镜头下移,几个穿了棉衣戴了棉帽的老人靠墙一字排开,或蹲或坐,晒暖儿、闲话。


    地坑院里晒暖儿是最好的。穴居的院落,仿佛脚下的地面突然凹陷,惊魂方定,才发现人已到了两三丈深的地下,这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惊喜:深居地下,冬日肆虐的风再狂暴,到这里也都没了脾气,打个旋儿,再也出不去。夏日亦然,窑洞可不管头顶大太阳的火冒三丈,我行我素,兀自清凉。这样冬暖夏凉的居所,可谓得天独厚。多少年多少代,这富有地域特点的豫西民居,就这样承接着上天的旨意,庇佑着一方子民。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有人这样形容地坑院,窃以为这样的概括堪称精辟。那么,担忧也就来了:这样深陷地下的院子,若不熟悉的人夜行至此,一脚踏空岂不要出人命?不要紧,院子上沿和地面相接处砌有约一米高的拦马墙,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安全。当然也出过意外。听说一个初学骑摩托的年轻人,一脚油门踩下,连车带人从窑顶飞到了院底,内脏多处破裂,还好及时救治捡回了一条性命。但是这样的事故毕竟是少数,地坑院并不会因此而遭嫌弃。

   
    地坑院是半开放式的院落。人站崖上,院中的一切便一览无余。你可以站在崖上和院中的人闲话,但它却固执地以落差守护着它的领地:你要踏进院子,就必须老老实实走正规通道,否则,后果自负。外来者一般会诧异这四四方方的院落,怎么不见出口?二十几年前自己初来乍到时和今天的参观者一样疑惑,眼瞅着青砖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拦马墙,没有缺口,没有步梯。怎么下去呢?促狭的人笑:看到院子里的树了么?攀着树上下。他是地坑院里长大的,也亏他想得出来。我猜想,虽是调侃,也许真的曾经是他儿时的梦想。地坑院当然是有出口的,但出口绝不破坏院子方正的格局,人们从距院子不远的地方开始,修出一条缓缓的坡道,像隧道一般通到院子里。坡道一般位于方形的一角,很隐蔽,所以不细心是看不到的。外来者一般还会提出另一个问题:排水怎么办?村人会告诉你:有渗井。渗井的具体构造我不清楚,大约是一条下水道,再接一个容水量较大的蓄水池。


    有人说地坑院是拓在大地上的一枚方形印章,也真是形象,那印底呈现出的院子就是一幅画:树木、石磨、石桌子、石凳子、渗井盖子,花草池子……从空中俯视,窑洞的门都藏在印章的边缘下,难以辨识。只有熟悉的人知道,这样的院子就是一个标准的地下四合院,东西南北都有窑洞,每个方位或者一间,或者两间。总想,这样的一枚印章,得有一篇动人心魄的传说烘托方才完美,可惜我的想象力匮乏,只能猜想,许是开天辟地后的某日某时某刻,一位打盹的先知忽然开悟于上天的指点,才有了这无可比拟的奇思妙想。又想,这印章最初都刻了些什么呢?一定是鉴定一样的吧,譬如:这一方乡民,勤劳、朴实、善良,就赐他们一块块直立不倒的厚土,让他们挖掘属于自己的能够遮风挡雨的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上天赋予这里的人们一方厚土,又赋予了他们聪明智慧,还赋予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我曾参观过北营村的地坑院(那是当地政府为发展旅游业而兴建的地坑院群落,规模很大,院院相连),写了一篇名为《老物件》的文章。那里的窑洞里摆放着几把镢头、几件夯土用的工具(我不知道叫什么)。我在文章里说:“把它们摆放在这里展示,意喻不言自明。一把镢头,一把夯土器(我权且这么叫它),一处院落,想想都让人感叹。”每一座地坑院都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众多的乡邻通力合作耗时很久才能完成,这工程比愚公移山的传说更能直观地诠释愚公精神——这不是传说,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一部触手可及的励志范本。
   
    问地坑院里长大的朋友,住地坑院都有些什么趣事,他居然说不上来。问雨大积水的时候往出舀水算不算?我说不是有渗井吗?他说:渗井也会有堵塞的时候啊。


    渗井也会有堵塞,一如地坑院的历史。曾经红红火火的地坑院,如今悄然败落。有人说,住地坑院仿佛坐井观天,也有人说穴居难有出头之日,其实都是很表象的观感,地坑院的人们并未落后于这个时代,反而能与时俱进。他们中的许多人很早就开始种果树,手里有钱了,盖房子,从地下走到地上;再有魄力些的,承包乡邻的土地,种葡萄、种樱桃、种核桃、种木耳,雇人劳作,俨然大庄园主一般;或者离开家到城里求发展,把孩子也带到城里求学。你在村里走一圈,会发现有很多朱漆大门整日紧闭。地坑院更是荒凉,古老的院落风光不再,仿佛弃妇,一幅披头散发的落魄模样,却依然不甘被抛弃的命运,沉默,守望。


    地坑院那么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状呢。一个村干部告诉我:一是村镇规划。有规定,地坑院连片到一定规模才能保留;二是住地上的确比地下出来进去的要方便;三是人们的观念,如果继续住地坑院,会被认为这家人太穷,他家的儿子连媳妇都难娶上。


    哦,地坑院。它的出现有它的必然,它的没落也注定别无选择。地坑院里现在依然有人居住,多是老人。也许个别是基于贫穷,但更多的或许是出于一种难以舍弃的怀旧情结,因为那院里的一砖一瓦、一碾一树、一方被岁月斑驳的窗格,一道因光阴而褪色的门楣,都曾经如同那簇新的窗花一样喜气盈盈,都会让人想起岁月深处的恩爱缠绵、红红火火。


    世间万物,新陈代谢。作为民居的地坑院败落了,作为旅游景点的地坑院却以全新的姿态隆重登场。比如北营村新建的地坑院群落,每年会接待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好,无论如何,有院为证,那一段现代文明社会里的穴居历史不会湮灭,那样奇巧的地下建筑亦不会变为传说,民之情结,更可有所寄托。

    2016年2月4日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芦汀宿雁    时间: 2016-2-4 18:51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沙发。
一篇融进了史料和个感的地域文化佳作——地坑院。
地坑院,一个古意盎然的村落。
有建筑,有世俗,有风情,叙议结合,解说精准,文思顺畅,行文大气而蕴意深刻。



作者: 微雨落花    时间: 2016-2-4 20:2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沙发。
一篇融进了史料和个感的地域文化佳作——地坑院。
地坑院,一个古意盎然的村落。
[/quote]
雁子,花鞠躬致谢,谢谢你的到来,谢谢你的帮助。
严谨、认真、敏锐、深刻,你是花的挚友,更是老师。
雁子老师,新年快乐!


作者: 芦汀宿雁    时间: 2016-2-4 21:2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雁子,花鞠躬致谢,谢谢你的到来,谢谢你的帮助。
严谨、认真、敏锐、深刻,你是花的挚友,更是老师。
...[/quote]
花,乖乖。雁子愧对“老师”一词。
文好,人还谦逊,这是发胖的迹象哈。
继续喷发,遥看瀑布挂前川


作者: 芦汀宿雁    时间: 2016-2-4 21:2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雁子,花鞠躬致谢,谢谢你的到来,谢谢你的帮助。
严谨、认真、敏锐、深刻,你是花的挚友,更是老师。
...[/quote]
花,乖乖。雁子愧对“老师”一词。
文好,人还谦逊,这是发胖的迹象哈。
继续喷发,遥看瀑布挂前川


作者: 芦汀宿雁    时间: 2016-2-4 21:2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雁子,花鞠躬致谢,谢谢你的到来,谢谢你的帮助。
严谨、认真、敏锐、深刻,你是花的挚友,更是老师。
...[/quote]
花,乖乖。雁子愧对“老师”一词。
文好,人还谦逊,这是发胖的迹象哈。
继续喷发,遥看瀑布挂前川


作者: 芦汀宿雁    时间: 2016-2-4 21:29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雁子,花鞠躬致谢,谢谢你的到来,谢谢你的帮助。
严谨、认真、敏锐、深刻,你是花的挚友,更是老师。
...[/quote]
继续井喷,遥看瀑布挂前川。


作者: 微雨落花    时间: 2016-2-5 09:4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花,乖乖。雁子愧对“老师”一词。
文好,人还谦逊,这是发胖的迹象哈。
继续喷发,遥看瀑布挂前川[/quote]
雁子,电脑卡了吧。你这一卡不要紧,我连胖了三次,快200斤了。这还没过年呢,咳……


作者: 微雨落花    时间: 2016-2-5 09:49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继续井喷,遥看瀑布挂前川。[/quote]
不敢喷,喷出来不是瀑布,是火山,不得了的。


作者: 流年风逝    时间: 2016-2-5 21:1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雁子不说,还不知道花又写出新作了呢。
第一次知道有这样的民居呢,谢谢花的精彩引领,认识了新东西。
花好文笔,记叙描写议论有机结合,将这一民居的兴衰之因做了深刻剖析,耐人寻味。


作者: 微雨落花    时间: 2016-2-5 22:5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0:12 编辑 <br /><br />雁子不说,还不知道花又写出新作了呢。
第一次知道有这样的民居呢,谢谢花的精彩引领,认识了新东西。
花 ...[/quote]
风丫头,你来,我带你参观地坑院,体验”穴居“的神奇。回头我微信给你图片,很漂亮的。春节到了,悠着点干,可着劲吃哈。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2-8 20:56
文字不错,前半部分沉稳,述说有力,后半部分略有跳跃,对地坑院这种建筑模式寄托了情感。
作者: 微雨落花    时间: 2016-2-10 22:22
谢谢版主指点,落花恭祝新年快乐!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6-2-14 16:46
地坑院,一个奇特的院落,透视出地理与人的生活状态,作为曾经的存在,也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变迁。
作者: 微雨落花    时间: 2016-2-15 18:17
房子 发表于 2016-2-14 16:46
地坑院,一个奇特的院落,透视出地理与人的生活状态,作为曾经的存在,也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变迁。

是的,这是一种很奇特的院落,原本当地人不以为奇,可现在,或许是网络的功劳吧,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院落产生了兴趣。等我把论坛的功能熟悉了,发些地坑院的图片分享。谢谢房版,安!
作者: 阳光静静    时间: 2016-2-15 19:17
看过摄影人拍的地坑院,房屋是窑洞式的,我如同看天书般地看那图片,不知道如何能将一方土地挖成那样,很规整,墙面如刀切般地直,里面不清楚啥样。我估计住那样的房子,应该是冬暖夏凉的吧,但不知道还渗水,这可能是地坑院的憾事了。
优美的文字,拜读学习,阳光问好微雨落花老师新春快乐。
作者: 微雨落花    时间: 2016-2-15 19:41
阳光静静 发表于 2016-2-15 19:17
看过摄影人拍的地坑院,房屋是窑洞式的,我如同看天书般地看那图片,不知道如何能将一方土地挖成那样,很规 ...

静静老师好!地坑院四面都是窑洞,盘有炕,或者做储物用,的确冬暖夏凉。文中提到的渗井,不是因为渗水,而是下雨时排水用的。感谢老师光临,新春快乐!
作者: 远牵    时间: 2016-3-26 09:52
微雨落花 发表于 2016-2-15 18:17
是的,这是一种很奇特的院落,原本当地人不以为奇,可现在,或许是网络的功劳吧,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种院落 ...

这是豫西什么地方的民居,写得让远牵真想去实地看看
作者: 朱竹    时间: 2016-3-27 18:10
又是一篇读后让人难以忘怀的文章,方方面面具象化的叙写,呈现出来的图景,如临其境!
作者: 微雨落花    时间: 2016-3-27 20:15
远牵 发表于 2016-3-26 09:52
这是豫西什么地方的民居,写得让远牵真想去实地看看

三门峡陕州,欢迎远牵来做客。
作者: 微雨落花    时间: 2016-3-27 20:15
朱竹 发表于 2016-3-27 18:10
又是一篇读后让人难以忘怀的文章,方方面面具象化的叙写,呈现出来的图景,如临其境!

谢谢朱竹老师的鼓励,落花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