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水浒传》,不禁感慨于大明时期社会的黑暗,这黑暗来自于人心:残忍,恶毒……令人发指。而在这黑暗之中,点点光芒总会显得无比耀眼,那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人物鲁智深。
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说:“对于鲁智深,除了赞赏之外,我实在无话可说!”赞扬他什么?一百零八人里唯一真正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的人物就是他。正义的赫怒,往往狙灭了罪恶,他冲冠一怒,只为一个字:“义”。我喜欢这个人物,就因为他一生侠义,也让我爱上了这个“义”字。
古时之义为“義”,其本意是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即正义。再看它的“美”字头,“我”之底,更是我们为人的大美之道。
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正如《孟子》所说:当在生命和仁义二者中选择时,舍生取义才是高尚之人所为。
古时之义,不仅为英雄所为,更是古人心中浩然正气的体现。
“义不赂秦”的唐雎就是个典型。因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出使秦国,唐雎不愿易地,秦王大怒,而唐雎丝毫不惧,欲舍身取义,刺杀秦王。秦王方才就此作罢。唐雎之举,乃为正义,侠义。
义字,在中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从中国成语中便可见一斑: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辞严……无不教育着人们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哲学家、思想家的修改、文学的演义描述,义字所含,早已为当今的现代化社会所相适应,成为人们心中的道德底线,它是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更是对中国古代儒家仁义思想的发展和延续。
然而,当今社会的人们却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并遵循义的内涵:“见利忘义”的事情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不仅违背了我们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更与当今社会正义的风气不符。而像是义务教育,义工、义捐、义军、义拍、义诊、义战、义赛……自愿,无偿,公义更应成为“义”字新的含义。
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义字的理解,不仅成为中国精神,也是处理周边国家关系,建设祖国经济文化的标准,更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于是,“义薄云天”成为我最高的人生境界,哪怕是那高傲的鹰,也要为了它而振翅翱翔。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