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同病相怜的悲歌——《琵琶行》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6-3-15 10:47
标题: 同病相怜的悲歌——《琵琶行》





                                                                                                       同病相怜的悲歌——《琵琶行》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长篇歌行中的双璧,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长篇歌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艺术成就罕有其匹。相较而言,在艺术上《长恨歌》的成就似乎要略胜一筹,然而因为两者的题材绝然不同,前者写的是琵琶女的遭际与命运,后者写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的帝妃之爱,因而前者较易引起读者的内心共鸣,而后者则与平常人的生活难以发生联系,有一种明显的距离感,于是乎喜欢前者的人似乎更多一些。


《琵琶行》在构思上极为巧妙,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一为琵琶女的遭际与命运,二是诗人的遭际与命运。从诗题与行文看,前者为主线、明线,后者为副线、暗线,但就诗歌的立意而言,诗人并非要为琵琶女立言,而是要抒写自己的心曲,是典型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即是说诗人的创作意图是要借琵琶女不幸的遭际与命运而写出自己不平的官场际遇,而二者联系的中枢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人与琵琶女,一为官宦人士,一为梨园艺人,就身份地位而言,两人并无共同之处,然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此时此地两人的遭际与命运,即诗中所云“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都从繁华、热闹的京师长安来到偏僻、落后的江州,于是即使从不相识也没关系,因为他们的遭际与命运相似,极易产生共鸣,即所谓“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诗歌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萧瑟的深秋夜景开头,奠定全诗低沉、感伤的情调,继而直接发抒内心抑郁、愁闷的情绪“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此情此境,正需要找到一个豁口予以宣泄,而琵琶女的出现恰逢其时。


诗歌第二节开头四句:“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与其说是写诗人听琴,倒不如说是诗人借写听琴感受来抒写自己郁积在胸的愤懑与不平,所以这里的“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与其说是写琵琶女,还不如说是为自己写心。


琵琶女的“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本是作为唐时梨园歌妓的自然归属,因为歌妓是吃青春饭的,“朝去暮来颜色改”,这对女性来说亦是自然规律,再漂亮的女性也有人老珠黄的时候,青春一过,少不了就要掉价,所以无论琵琶女当年容貌如何美丽,技艺如何精湛,她都难以逃脱“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命运。


如果诗人还在长安做他的左赞善大夫,过着尊酒诗乐的生活,他自然听不到这位沦落的琵琶女的琴声,也不会知道琵琶女江河日下的人生际遇了,即使他看到了、听到了,或许也难以引起他的内心震动,更不会产生同病相怜的感受,从而对琵琶女产生深切的同情与怜悯,以致于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了。


听了琵琶女凄楚的琴声,又听了琵琶女从繁华欢乐跌落到贫穷落寞的人生际遇,触目生情,联想到自己当下的境遇,诗人禁不住“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自然是感触良多,于是乎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笔锋也由此一转,由琵琶女写到自己“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其实,琵琶女的人生虽属不幸,却无不平之处,她的遭际并无明显的人为因素,而主要原因应归结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可以说琵琶女不幸的人生命运有其必然性,而诗人的谪居浔阳则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如果以平静心态来对待,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白居易其所以贬官江州,原因在于他“越职言事”。当时,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剌杀,白居易恳请朝廷缉拿凶手,他当时身居“左赞善大夫”之职,既非言官,职级又低,朝廷权要认为他是“越职言事”,加上他平时喜欢写诗讥讽权贵,因而权贵们正好借此机会,将他调离朝廷,贬官外任。


贬官江州,这虽是白居易政治上的一次挫折,并成为他人生态度转变的一大契机,但朝廷对白居易并不薄,相对于很多官宦人士的遭际而言,他一生的仕途还算平坦。从他的履历看,他一生仅贬官一次,即这次从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司马,而且似乎并未降低他的品级,同时贬官的时间也不算长,三年后即升为忠州剌史,以后或为京官,或为地方官,晚年还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封冯翊县侯,842年,他以七十一岁的高龄退休,朝廷还赏给他刑部尚书的虚衔,并享受半薪待遇。这在旧时的官员中也算幸运了。


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享受六品官员的待遇,论常理日子并不算难过,只是他此前仕途走得太顺,因而一遇挫折便心情大变,变得消极颓废,因而一遇上落魄的琵琶女,就产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心理。其实,当时的江州并不象诗人写的那样偏僻落后,因为江州自汉代以来就是州郡的治所,何至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更不至于“其间旦暮有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诗中关于浔阳凄凉、惨淡的景物描写,完全是诗人心灵、情感的一种外化。


诗人在听完琵琶女的第二次弹奏后,其心灵感受更是达到了高潮。诗中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与其说是悲琵琶女的不幸遭际,不如说是为自己政治上的不平而哀叹。就算自己的遭贬有些冤枉,也不至于就天塌地陷。实际上,历史上多少官宦人士的仕途经历要比白居易曲折、坎坷得多,象北宋的苏轼,一生中贬官多次,甚至还出现过“道贬”的现象,并贬到极其荒蛮、落后的儋州(今海南),更为悲惨的是,他曾被人构陷,投入狱中,几乎送命,但苏轼却始终豁达乐观,正象他词中所云“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辛弃疾作为南归的爱国人士,其文才武略在南宋可说罕有其匹,却始终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猜忌与排挤,终其一生,最高职位也不过太守、观察使之类,而他闲居的日子比在官的时日还多,闲居带湖时还时常自己下地耕种,所以他曾经感叹说:“且将万字平戎策,换得农家种树书”。他虽也深感愤懑不平,但却从未消沉、颓废,而是始终充满抗金复国的理想信念。


白居易生活在科举选士的时代,可以凭借科考进入官场,这比起汉时的察举制、魏晋时的九品官人法已是幸运多了。香山居士进入仕途虽不算太早,也不及朋友元稹那样亨通,位及人臣,但封侯进爵,官至太子少傅,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白氏却享受到了;如果这样的际遇还要感叹不平,那魏晋南北朝时的阮籍、左思、鲍照等只好上吊自杀:当年的阮籍常常为车至尽头,无路可行而放声痛哭;左思则怀抱大才无所可用,从而感叹“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鲍照则为自己的无所事事,只好“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而自我解嘲。就连封建时代少见的政治大才王安石也还三起三落呢。所以,比起上述人士来,白居易的贬官江州,实在算不得一回事,也不值得愤愤不平了。


苏轼曾说过:“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在封建时代的官场,又有几个人能一帆风顺,没有一点曲折、坎坷,多少人遭遇贬官、坐牢的厄运,甚至被杀头,如果象白居易那样遭贬一次就消沉颓废,一蹶不振,那只怕他们留给后人的就只有一片哀叹之声了。


因此,《琵琶行》虽是千古少见的绝妙的七言歌行,但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低沉、哀婉的情调,却并不那么可取。韩愈虽说过“物不平则鸣”的话,但人活在世上总还要点胸襟、气度,以及乐观向上的精神,不能一有坎坷便觉世事不平,于是就灰心丧气,从此委靡不振,失去进取之心。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6-3-15 12:01
言人所未言,渔夫老师的这个解读还是让人有所受益的,谢谢光临江天。
作者: 秦皇岛简枫    时间: 2016-3-15 12:31
琵琶行长恨歌都曾朗声背诵过。深深的喜欢。此文更好与文本互为补充。赞。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6-3-15 13:06
挺喜欢白居易的诗。但经你一解读,还真感觉白居易有“小诗人”的情怀。问好!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3-15 15:29
我们总是说习惯,或者麻木。因此之所以喊疼,那是因为疼的次数少了,或疼得太轻,无外乎文人惯常的通病,矫情抑或呻吟。白的这章琵琶行,可否这样理解?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6-3-15 15:47
我以为是林海的《琵琶语》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3-16 08:44
渔父老师解读得好,并联系古人经历,使人更能接受。以后学学,也这样去读,去理解古诗。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3-16 11:55
独到的解析。欣赏问候!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3-16 16:47
相对来说白居易与苏轼比少了乐观,多了哀思,但文人性情不同,也许成就的文章也便不同吧。
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时间: 2016-3-17 07:45
老师文章深入浅出,分析的有理有据。向您学习,问好!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6-3-17 10:09
一孔 发表于 2016-3-15 12:01
言人所未言,渔夫老师的这个解读还是让人有所受益的,谢谢光临江天。

  谢谢版主夸奖,顺致问候。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6-3-17 10:11
秦皇岛简枫 发表于 2016-3-15 12:31
琵琶行长恨歌都曾朗声背诵过。深深的喜欢。此文更好与文本互为补充。赞。

谢谢女士的点赞,祝万事如意。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6-3-17 10:14
lvhq018 发表于 2016-3-15 13:06
挺喜欢白居易的诗。但经你一解读,还真感觉白居易有“小诗人”的情怀。问好!

白居易在中唐诗坛当是旗帜式的人物,其地位之高非同期他人可比,谢谢关注。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6-3-17 10:17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3-15 15:29
我们总是说习惯,或者麻木。因此之所以喊疼,那是因为疼的次数少了,或疼得太轻,无外乎文人惯常的通病,矫 ...

要说此篇有点矫情也不为过,因为这一小小挫折而至于如此低沉感伤,实在有点过头了。问候版主。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6-3-17 10:20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3-16 08:44
渔父老师解读得好,并联系古人经历,使人更能接受。以后学学,也这样去读,去理解古诗。

我这不过是一家之说,别人能否接受,还另当别论。多谢朋友的肯定,问好。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6-3-17 10:21
夏冰 发表于 2016-3-16 11:55
独到的解析。欣赏问候!

谢谢版主的肯定,顺致问候。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6-3-17 10:27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3-16 16:47
相对来说白居易与苏轼比少了乐观,多了哀思,但文人性情不同,也许成就的文章也便不同吧。

朋友说的有道理,的确,人与人性情各不相同,所以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也就有差别,不过,自古以来评论者就对白居易为815年的一次遭贬就变得消极颓废而多持批评态度,这倒不是我个人的偏见。
顺致问候。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6-3-17 10:28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6-3-17 07:45
老师文章深入浅出,分析的有理有据。向您学习,问好!

你太客气了,谢谢。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3-17 10:52
点精理由:由字及人的解析,让我们更进一步文人惯常的通病,由此及彼,受益匪浅。
作者: 潇湘渔父    时间: 2016-3-19 11:19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3-17 10:52
点精理由:由字及人的解析,让我们更进一步文人惯常的通病,由此及彼,受益匪浅。

谢谢版主的谬奖,顺致问候。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