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浅谈谭嗣同佛儒思想的统一 [打印本页]

作者: 良木    时间: 2006-3-22 01:17
标题: 浅谈谭嗣同佛儒思想的统一
  在谭嗣同30岁以前他接受的都是儒家的思想。在谭嗣同10岁时,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欧阳中鹄在浏阳颇有名望,而且思想开明,对谭嗣同影响很大。受老师的影响,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喜读王夫之的《船山遗书》。王夫之是明清之际卓越的思想家、史学家,总结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学说,继承发展了古代哲学的优秀思想,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但王的思想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但他基本上还是承续了儒家的传统理论。因而谭嗣同的儒学思想是对王夫之思想的进一步继承。
  
  谭嗣同学佛时间很晚,直到一八九六年夏,三十一岁的他遵从父命就官侯补金陵知府,到南京,结识了近代著名的佛学家杨仁山居士,从杨仁山学佛学一年。谭嗣同才真正地接触佛学。他学佛时间虽晚,在这期间,他“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 以精进心而后来居上,遍览三藏,尤其于法相、华严二宗最有心得。谭嗣同甫闻《华严》性海之说,便悟世界无量,现身无量,无人无我,无去无住,无垢无净,舍救人外,更无他事之理;闻相宗识浪之说,而悟众生根器无量,故说法无量,种种差别,与圆性无碍之理,从此豁然贯通。

  在通晓佛学思想后,谭嗣同认同佛学的广大,“六经未有不与佛经合”,“故言佛教,则地球三教,可合而一。”在他给欧阳老师的信中指出:尽管佛教“精微者极精微,谬诞者极谬诞”,但“诸儒所辟之佛,乃佛家末流之失,非其真也” 他甚至认为佛教高于孔教,佛教乃“地球之教”,佛学的思想包括了儒学的思想。“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在他的著作《仁学》中他认为“佛教纯者极纯,广者极广,不可为典要。惟教所造,极地球上所有群教群经诸子百家,虚如名理,实如格致,以及希夷不可闻见,……无不异量而兼容,殊条而共贯”在此期间谭嗣同相信人世间之一切哲理、信念,都被佛法包罗无遗。而中国之孔教则已削弱至极,造成严重信仰危机,使天主教等外教乘虚而入,在此情形下,只有佛教才能挽救民族之精神生命。佛学成了他的精神依托。从此期间的一系列的《似曾诗》可窥一斑。

  但谭嗣同并不否定儒学,并努力在儒学和佛学上寻找统一,他认为:“佛之精微,实与吾儒无异”,在他那里,《大学》被理解为“唯识之宗”,孔学的“仁”与佛家的“识”是一致的。他经常用佛学的概念、术语来比附儒家思想。在谭嗣同看来,佛教积极入世、普渡众生的精神与“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他的著作《仁学》中的思想就是用佛学与儒学为主贯穿起来的。谭嗣同“以求仁为宗旨”,但他对“仁”的阐释却“是一种以佛学为主体而杂采孔、耶、墨等诸家学说的新思想。他以佛释仁,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捡择法也,故无大小可言也”;“今夫众生之大蔽,莫甚乎有我之见存。于是乎大不仁之事起焉。故孔子‘绝四’,终以‘毋我’。”谭嗣同认为,“仁以通为第一义”,“仁”的最高境界是“人我通”,即是以佛家之“无人相,无我相”去破除人世间的妄生分别相。

  在变法期间他全身心投入,殚精竭力,不计成败,为变法事业耗尽心血,政变发生后,他从容镇定,视死如归。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出走日本。谭嗣同执意不肯,他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他的这番话完全是儒家的士大夫的风范。“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拒绝出走,愿以自己的鲜血以励后人。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慷慨就义。这是华严宗思想的典型表述,谭嗣同对此深有体悟。而追本溯源,其人格力量大半得益于佛学思想之熏染。诚如梁启超所言:“佛教本非厌世,本非消极,然真学佛而真能赴以积极精神者,谭嗣同称,殆未易一二见焉。”

  由此可见,佛与儒的思想在谭嗣同身上达到了相济与相容。
                     06-3-22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夫子山闲人    时间: 2010-3-18 09:28
欣赏好文,我收藏了
作者: 杨志广    时间: 2010-3-19 20:39
翔实的史料,有见地的文字。
作者: jujue34    时间: 2010-4-8 11: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