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红楼隐史之惊心动魄葬花吟 [打印本页]

作者: 凌云昕    时间: 2006-4-8 08:08
标题: 红楼隐史之惊心动魄葬花吟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为著名的情节之一,也是全书写得最为悲伤痛楚的情节之一,诗中黛玉由满目落红联想到自己的悲惨身世,触景伤情,从而唱出的一曲令人心碎肠断的悲歌。这首歌行既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独特个性,表达了她坚持理想、宁折不弯的高尚品格,同时也预示了以她为代表的大观园女儿最终花落人亡两相不知的不幸命运,或谓诗中的“三月香巢初垒成”象征着宝黛二人的婚事虽在三月说定,然随即却迎来了贾府被抄宝玉下狱的无奈现实,黛玉也因思念宝玉而于次年暮春泪尽而逝。然而,如果按照书中有关日期的提示,再结合黛玉的身世及其《葬花诗》的意象、措辞,我们还会发现其中隐藏着的一个天大秘密,这首广为人知的《葬花吟》里竟是一首有着幽微隐情、令人惊心动魄的政治抒情诗。
  黛玉葬花的起因是缘于她和宝玉之间的一场误会,那天晚饭后黛玉去怡红院探视宝玉,谁知晴雯竟不给开门,又发现宝玉和宝钗在院内从而引起误会,联想起自己“无依无靠”的身世,便悲悲戚戚的呜咽起来。她这一哭,连“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鸭”,也不忍再听,飞起远避,可见其伤心之重。(这一描写和明人笔记《扬州十日记》中四月二十五日夜“有鸟在空中如笙簧声,又如小儿呱泣声者”似相暗合),黛玉因此“夜间失寐”(和上文中的“张目达旦”似相暗合),“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黛玉独自一人面对满目落花,触景生情,遂呜呜咽咽地吟出一首揪心撕肺、催人泪下的《葬花吟》。后来,作者又补叙说,黛玉之所以口吟这《葬花诗》,是因为把“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这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便随口念出这首诗来。
  作者一再点明黛玉葬花是因为四月二十五日二玉误会之事,而在前一回中作者又借薛蟠之口说“明儿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接着又借宝玉之口说“前儿初三儿四儿”,即使再为拙劣的作者也不会犯这样低级愚蠢的错误,把同一天说成几个前后矛盾的不同日子,那么作者是不是故意这样写以引起读者的警觉,而这个日子是不是又有什么特别含义呢?结合《红楼梦》的写作时代,再去查一下相关史料,我们便会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据明史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是清军攻陷扬州的日子,也是史可法被俘就义的日子。从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五日,以多铎为首的清军在扬州城内进行疯狂屠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扬州士民死者凡八十余万”,史称“扬州十日”。很显然,这个日子对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特别敏感的日子,而且黛玉又恰恰是扬州人氏!她于四月二十六日这天吟出的《葬花诗》其实是“一腔无明”的发泄(暗寓明朝灭亡之痛),是对数十万惨遭屠杀的扬州军民的沉痛哀悼,也是对当时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史可法等抗清将士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满清官兵禽兽暴行的血泪控诉!
  在《葬花吟》中,作者首先以“花飞花落花满天”为主景,以飘荡的柳丝和飞舞的柳絮为衬托,用漫天飘舞的落红象征当年扬州城血肉横飞、尸骨遍地的惨烈情景,用飘泊无依的丝絮象征百姓无家可归,尸骨难寻的悲凉境遇,用“人去梁空巢也倾”的诗句暗示出当年扬州城万户萧疏、人绝城空的凄惨景象;接着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以枉自芳菲的榆荚和狠心啄花的燕子这两个反面形象写出对满清官兵疯狂杀戳、残酷镇压的禽兽暴行的无比憎恨,以“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表白出作者对扬州沦陷国破家亡后,无数同胞被杀,“俯尸遍呼,漠无应者”的悲痛欲绝;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几句诗,既暗示了这葬花冢就是掩埋史可法等抗清将士英雄忠骨之处的象征(史可法死后,他的家人因找不到尸首,就将其衣冠葬于梅花岭),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史可法等抗清将士宁死不屈、誓不降清的高尚品格的无比敬仰;最后作者只能面对国破家亡的无奈现实,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复杂心情,表示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对自身归宿的茫然,流露出无限的感伤!
  为了进一步地加深读者对四月二十六日和《葬花诗》的印象,作者于29回中,又通过张道士之口对贾母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再一次借张道士之举,为“扬州十日”中遇难的史可法等将士及无数死难者超度亡魂。为了引起读者的警觉作者笔下的张道士念的竟是一句佛谒“无量寿佛”!这样,作者借出身于扬州的林黛玉之口,借祭花来祭奠当年屈死的扬州百姓,祭奠梅花岭上的英魂,也就并不显得匪夷所思和难以理解了。了解了上述原由,我们会就明白脂胭斋在读到黛玉葬花一节时为什么悲痛莫名,写下“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的批语了。
  将历史事件与小说情节扯到一起,是否有点太牵强附会了呢?其实善于“一喉多歌”和“一牍多声”的《红楼梦》并不仅仅是一部“大旨谈情”的人情小说,她和《离骚》一样有着借香草美人之叹寓君子壮士之悲的深刻意旨。这里我们不妨再举几个例子作为辅证。书中最先提到的“三月十五日葫芦庙炸供”,将甄家烧成了“一片瓦砾场”;“十九日乃黄道之期”,是雨村的发达之始。所指的其实是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包围北京,十九日进驻紫禁城这样一个史实。这样脂胭斋“南直召祸”的评语才似可解释。此外黛玉父亲林如海的死期也值得我们思考。贾琏的小厮昭儿告诉凤姐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而九月初三这一天就是乾隆皇帝登基的日子。这样说来,林姑老爷正好是在乾隆登基的同月同日没的了。细思传信小厮的名字昭儿,不正有“昭告”(诏告)之意吗,难道这不耐人寻味吗?不仅如此,后来作者又写凤姐生日(九月初二)那天偏偏碰见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第二天,还是这个九月初三,那个鲍二家的竟然上吊死了。其中蕴含的挖苦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当然以上所说仅是推测,正如钱静方先生所说:“红楼一书,空中楼阁,作者第由其兴会所致,随手拈来,初无成意,即或有心影射,亦不过若即若离,轻描淡写,如画师之所画百像图,类似者固多,苟细按之,终觉貌似而神非也”,这就提示我们不能在所谓的“索隐考谜”上过于拘泥,但笔者也绝不相信上述时间的一致吻合只是偶尔的“巧合”,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以史家眼光、春秋笔法来阅读《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相思红豆    时间: 2006-4-9 13:22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1:23 编辑

凌版这篇文章确实很有新意,
让我大开眼界,
但似乎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
欣赏。


作者: 凌云昕    时间: 2006-4-9 17:25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1:23 编辑

也许这只是红楼梦的一种读法,
不管作者当初是不是真有影射历史的想法,
起码在其中蕴藏了和历史有关的信息,
也许这就足够了,谢谢红豆的宝贵意见。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6-4-10 17:29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1:23 编辑

然而,如果按照书中有关日期的提示,再结合黛玉的身世及其《葬花诗》的意象、措辞,我们还会发现其中隐藏着的一个天大秘密,这首广为人知的《葬花吟》里竟是一首有着幽微隐情、令人惊心动魄的政治抒情诗。
能够有所发现,并加以新颖的诠释,曹雪芹在天之灵定当欣慰了.不错,学习!


作者: 天姝    时间: 2006-4-10 20:17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1:24 编辑

《红楼梦》,好。要学习的太多。


作者: 一楠    时间: 2006-4-12 18:46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1:24 编辑

读红楼能拓宽自己的很多知识,可我一直没能将她读全面,以前没耐心,现在没时间。不过对红楼的热心依然有增无减。学习云斑竹的精妙文章!


作者: 清风盈袖    时间: 2006-4-12 19:42
标题: ^_^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1:24 编辑
最初由 一楠 发表
读红楼能拓宽自己的很多知识,可我一直没能将她读全面,以前没耐心,现在没时间。不过对红楼的热心依然有增无减。学习云斑竹的精妙文章!

我也一样,不好意思,最是喜欢红楼.却确实没能够读全面,问好弟弟!


作者: 凌云昕    时间: 2006-4-12 22:18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1:24 编辑

谢谢敬版、天姝、一楠和清风的支持,
其实写这篇东东我心里是没有多少底气的,
有些担心会招来大家的批评,:)
很喜欢中财这种真诚相见的气氛,
天方夜谭也好,痴人说梦也罢,
我喜欢这样的红楼,给我以无限的瑕想,
也喜欢这样的中财,给我以春天的温暖,
再次谢谢大家,并希望以后能继续得到各位的支持!!


作者: 拈花微笑    时间: 2006-4-19 16:06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1:24 编辑

小云兄好高雅情趣!


作者: 凌云昕    时间: 2006-4-19 20:11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1:24 编辑

谢谢拈花支持,
小云受宠若惊,:)


作者: 爱如潮水    时间: 2006-4-22 20:02
标题: 回复: [原创] 红楼隐史之惊心动魄葬花吟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4 21:24 编辑
最初由 凌云昕 发表
  当然以上所说仅是推测,正如钱静方先生所说:“红楼一书,空中楼阁,作者第由其兴会所致,随手拈来,初无成意,即或有心影射,亦不过若即若离,轻描淡写,如画师之所画百像图,类似者固多,苟细按之,终觉貌似而神非也”,这就提示我们不能在所谓的“索隐考谜”上过于拘泥,但笔者也绝不相信上述时间的一致吻合只是偶尔的“巧合”,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以史家眼光、春秋笔法来阅读《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吧。

想问一下,历史上四月二十五日发生了大事(最好是惨事,象亡国、屠杀或者其他的)的除了扬州十日以外,还有其他事件没有?
“以史家眼光、春秋笔法来阅读《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应该不算是一种新的尝试了,王梦阮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等等都可算是史家的眼光读红楼梦得出来的结论。


作者: 凌云昕    时间: 2006-4-22 20:31
呵呵,也许有吧,
这的确是老生常谈了,
我想说的是现在应该对这些看法重新有所认识,
这样联系也许是略牵强,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
文学是没有对错之分的,甚至连高下有时也只是暂时的,
欢迎新朋友,喜欢你的性格,常来批评,:)
作者: 爱如潮水    时间: 2006-4-24 09:43
谢斑竹抬爱。
作者: 吴君雯    时间: 2006-4-26 22:33
欣赏好文!
作者: 圆圆饼干    时间: 2009-7-17 19:54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雪芹终于寻到知己了,呵呵,九泉之下,笑声朗朗了。
人口味不同,酸辣程度自然不同,各自随心,肺腑就好,欣赏。handshake
作者: 阿黛    时间: 2009-7-20 22:34
曹雪芹是满人,李氏又是皇帝的奶妈,皇恩深重,不可能纪念明朝。

但楼主文采真好。

欣赏了
作者: 凌云昕    时间: 2009-7-21 22:36
有一种说法,
红楼梦的原作者并非雪芹,
而是前明的遗民,
雪芹只是原书的删改者,
仅作一说,问好。。
作者: 布衣子建    时间: 2009-7-22 08:51
读凌版文字,欣赏凌版的渊博学识!
然凌版的说法布衣实在不敢苟同,仔细查阅雪芹先生的资料,可以得知。先生为祖籍辽阳的满族人,他的家庭更是“百年望族”,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这样的一个家庭出身,绝对不可能写出同情前明而鞭挞清庭的文字。也许先生宅心仁厚,会对清兵的暴行不耻,会同情被清兵杀戮的汉人。但是,这不代表他会同情明朝。所以,只要这本书是雪芹先生写的,凌版的所谓“政治抒情诗”观点就不成立。
再者,说这本不是雪芹先生所写,雪芹只是原书的删改者,未免有点牵强了。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不然这个臆测就太有点天方夜谭!
作者: 一株晴天    时间: 2009-7-22 09:59
晴天很欣赏此文,凡事不能墨守陈规的。欣赏凌版的文采
饼干出于欣赏才提起此文,望凌版莫怪!
作者: 凌云昕    时间: 2009-7-22 12:40
这其实是永难解决的问题,
自红楼梦诞生之日起,
就有了索隐、探佚等派别之争,
红楼中有反清复明思想并非孤证,
下面仅举几例:
请看真真国女孩子的诗: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第一句,再明显不过了,昨天的明王朝(朱姓大明皇帝姓),今天的清朝(水国)
  第二句,满清以小搏大(岛云蒸大海),易朝之后的乌烟瘴气(岚气接丛林)
  第三句,为自己祖先无奈的开脱,朝代的更替不由个人做主(月本无今古),因为因缘际会而侍奉满清(曹家乃八旗包衣)
  第四句,显示了曹雪芹的汉心。实在太过明显,不需要解释了。

再从书中名字上看:
书中人物,宝玉乃传国玉玺之喻。玉的得失,即政权的得失。林黛玉代表明朝,薛宝钗代表清朝。林薛争宝玉,即明清争政权。林亡薛存,即明灭清兴。
宝玉出世,口中含着镌有“莫失莫亡,仙寿恒昌”字样的美玉,与三国志载汉代传国玉玺“受命于天,其寿永昌”相类,且式样亦相近,证明宝玉是象征传国玉玺的。另宝玉爱吃胭脂,类于玉玺离不开朱泥。宝玉最亲昵的待婢袭人,拆开就是龙衣人;宝玉最嬖爱的戏子,名叫蒋玉函,袭人嫁玉函,玉玺就配上玉函了。
黛玉别名萧湘妃子,即显其帝王身份。其身是绛珠仙草,绛红乃明朝国姓朱之影射。黛玉代表明朱天子,故所食药丸是天王补心丸。她的婢女叫紫娟,紫是朱的配色,鹃乃望帝之魂。黛玉姓林,因为明朝姓朱。《说文》云:“朱,赤心木,松柏属”。朱是林木类,故姓林。
宝钗别名蘅芜君,亦显帝王身份。“钗”字拆开是“又金”,清曾称后金,正合金之意。宝钗其兄名蟠,蟠者,番也,从虫,犹狄从犬,羌从羊,正是指斥薛蟠是异族番人。又因清朝篡位,非正统天子,所以薛蟠绰号呆霸王。
宝玉既是传国玉玺,林薛二女又分别代表明清,因而林薛之争,亦明清之争也。最后林亡薛婚,正寓明亡清存。作者无力改变历史,只有通过刀枪笔阵,寓寄满腔民族仇恨,抒发亡国之痛惜。读罢此文,深谙作者用心之深,真匪夷所思。

当然以上说法并不一定全对,但有些也仅用巧合是不能解释的。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不同的红楼吧,这也许正是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吧。
谢谢楼上朋友们的建议。。
作者: 布衣子建    时间: 2009-7-22 19:52
凌版的这个说法很像是前人解释李商隐的《无题》,因为无题,所以是非更多。又人说是爱情诗,字字句句关于情意。有人说是政治诗,是对自己遭际的描写,对时世的讽喻。如此这般,不过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作品就是作品,一个像曹雪芹这样的文人,不会有那么大的政治抱负。除非这本书真的另有作者,不然这本书里不可能存在政治内涵。就算有政治内涵,也只是涉及到曹家兴衰的往事。
作者: 周施梅    时间: 2010-9-14 15:30
读君一段字,感悟如此深。读红楼读到这般仔细,悉解这般深刻,令人佩服。
作者: 蛇珠    时间: 2019-2-6 22:21
悬疑
写一本书用十年
不是为了隐藏进秘密,不会这样大费周章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