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哲学的慰藉》读后 [打印本页]

作者: rsjby    时间: 2016-3-30 10:39
标题: 《哲学的慰藉》读后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6-3-31 07:44 编辑

虽然并不能弄懂哲学是什么,但一直对哲学感兴趣,觉得它是人类智慧最深层次最高水准的表现,是知识宝殿伸入云层窥视天堂的塔尖。我习惯于读那些读不懂的哲学原著,不喜欢对哲学的解释。总觉得,别人咀嚼过的哲学虽然好懂,但不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解释者有附会穿凿牵强自圆其说之嫌疑,阅读者有途说道听拾人牙慧难得真经之可能。
但“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这本解释哲学的书,却值得一看。它的“解释”,是一种“咀嚼”,不是肤浅的表皮,而是深刻的腠理。在它笔下的“腠理”里,有许多令人欣喜的内容,读来欣然。

苏格拉底:对与世不合的慰藉。
最早知道苏格拉底,并不是因为他的哲学,而是他对法律的态度。他好象说过大意如下的话:再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所以,当雅典人民判处他死刑时,他很从容,很果敢,一点也没有面对死亡的恐怖与惊惶。其实,也许是有的,只不过已经没人知道,因为现在人们看到的“苏格拉底之死”,都是艺术家们的创作。
苏格拉底有机会活下来,也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文化遗产,但他在与世不合时,选择了保持自己的与世不合,而不是融入世俗。他对法官说:“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我决不会停止哲学实践,不会停止对你们进行劝导,不会停止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所以,诸位,不论你们是否释放我,你们知道我是不会改变我的行为的,虽百死而不悔。”我想,这样的宣言只有古希腊时代充满智慧的苏格拉底才能说出来,才能亲身去实践……
与世不合并不一定就是错,正如有一句话说的那样: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与世不合也并不一定就是对:不过,“异端”也有他自己的权利。德波顿告诉我们:“哲学家向我们指出一条路,可以摆脱两种强有力的错觉:应该永远听从舆论,或者决不听从舆论。”所以,我们既不能因为与世不合而不知所措,更不能因为与世不合而沾沾自喜!

伊壁鸠鲁: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这是我很想看的一章,因为我就是个缺少钱财的人。很多时候,我不得不为钱财而劳心伤神。我想从哲学里找到慰藉,让自己从“钱眼”里钻出来,更高贵一些。
虽然伊壁鸠鲁自己说过:“如果我把口腹之乐、性爱之欢、悦耳之娱、见窈窕倩影而柔情荡漾,一概摈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牛津英语词典也将“伊壁鸠鲁的”注释为“致力于追求享乐,引申为:奢侈,肉欲,饕餮”但伊壁鸠鲁给我们开出的快乐清单却是另外一个样子:1、友谊,2、自由,3、思想。
伊壁鸠鲁告诉我们:“以天然的人生目标来衡量,贫穷就是巨大的财富,而无限财富就是巨大的贫穷。”这句话,看起来很眼熟的样子,与近代一位伟人所说过的“一穷二白,正好描绘美好画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二者的立意不同,但在我这里效果却完全一样。所以,看了很久,我觉得这伊壁鸠鲁依然无法慰藉我之缺少钱财,我依然无法从缺少钱财的困苦中解脱出来。

塞内加:对受挫折的慰藉。
塞内加一直以苏格拉底为榜样,所以,面对尼禄的死刑命令,他与苏格拉底一样,表现出了人类在此情形前难得的镇定自若。
德波顿告诉我们:“挫折的核心……有着同样的基本构成,那就是主观愿望与严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塞内加的哲学教给我们顺应全方位的现实,从而使我们纵使不能免遭挫折,也至少能免于因为情绪激动而遭受挫折带来的全部毒害。
塞内加认为: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表现出来愤怒、震惊、不公正感、焦虑、受嘲弄感,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抱太过乐观的态度,把这个世界想象得太过美好。所以,他对我们说:“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虽然挫折经常袭击卷涌我,但我并不认为是自己所处的世界很是暗黑。每次挫折之后,我都会如塞内加所说的那样“愤怒、震惊、不公正感、焦虑、受嘲弄感”,但我觉得,不论是卑微如我者,还是高贵如哲学家们,都必须心怀美好希望地生活。如果“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那我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蒙田:对缺陷的慰藉。
蒙田应该不是哲学家,他的《随笔集》也应该只是文学著作,而不是哲学著作。但德波顿却给了他一个任务:慰藉缺陷。
德波顿罗列了三种缺陷:性缺陷、文化的缺陷、智力的缺陷,并在蒙田那里找到了他认识的慰籍办法。对性缺陷,蒙田说:“最愚蠢的自讨苦吃就是蔑视自己的身体”,“每一个人的形体都承载着全部人的状况”,所以,肉体是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战胜的。对文化的缺陷,蒙田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许多风俗习惯,不但不为另一民族所知,而且被认为野蛮、怪异”,“人人都把他们不习惯的事物称作野蛮……总是认为本国的宗教和政治制度十全十,一切行事处世的方式都是既深刻又完美”,所以,“我是人,凡属于人的于我都非异类。”对智力的缺陷,蒙田说:“我一生中见过成百个工匠和农民比大学校长更有智慧,更快活”,“我们每个人都比自以为的更富有”,所以,“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有些成就足矣。”
蒙田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家之一,很早就读过梁宗岱先生翻译的他的随笔选:《蒙田试笔》;最近,又在读潘丽珍等合译的《蒙田随笔全集》。我总觉得,蒙田之所以说缺陷并不重要,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同常人;而平常如我者,却总是希望缺陷越少越好,甚至成为完人。

叔本华:对伤心的慰藉。
叔本华是历史上最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德波顿认为:就悲情而言,叔本华可能是哲学家中感情最细腻的。
叔本华的悲观表现在很多方面,他认为:“我的一生可视为一段无用之插页,是对我长眠于‘无’之极乐境界的干扰。”“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可以说今天很坏,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最坏的事出现。”“生命本质上没有任何价值,只是靠需要和幻觉保持运动。”但在我看来,叔本华也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在即将离世时说:“想到不久以后我的身体将为虫豸吃光,我还能忍受;但是想到那些哲学教授们蚕食我的哲学,使我不寒而栗。”
叔本华的爱情观也让人感到悲观:“人人都企图通过另一人来抵消自己的弱点、缺陷和变异之处”,“下一代人的福祉是以这一代人为代价的”,“在婚姻中追求的不是智力的享受,而是繁衍后代”。
所以,当我们伤心时,想想这人生其实是“一段无用的插页”,“一天比一天坏”,我们还有什么可伤心的呢?

尼采:困难时的慰藉。
你可以不知道尼采,但你一定会知道他说的两句大意如下的话:上帝死了!见女人时,别忘了带上鞭子!
早年,尼采是叔本华的崇拜者,到1876年,他突然有了一种“新的、非叔本华的对生存的信念”:人的自我完善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
尼采认为:“苦与乐如此紧密相连,谁想得到多少这一面,就必须尝到多少另一面”。尼采主张绝对不要酗酒:“对于所有重精神的人,我无比认真地劝诫:绝对禁酒。喝水足矣。”尼采痛恨功利主义:“欧洲的庸俗化,现代思想的平民主义皆源于英国……人本来不是为追求幸福而奋斗的,只有英国人才是这样。”尼采对基督教提供的对痛苦的慰藉抱有深刻的保留:“两种欧洲最大的毒品:酒精和基督教”。
尼采终身未娶,他与莎乐美的交往和向她求婚失败的经历,成为尼采生活的重要插曲。而莎乐美也因与尼采、里克尔、弗罗伊德的交往而成为学术界的名女人。

哲学真的能给我等慰藉吗?
德波顿从哲学家的哲学里,为我们可能遇到的六个方面的困境寻求慰藉。读《哲学的慰藉》时,我觉得哲学家们说的都是至理名言,德波顿的分析也很在理,很能给我以思想启迪。沉溺于纯思想的层面,我觉得自己被很好地慰藉着,自己存在的困境真的烟消云散了,自己真的就慢慢地升华高贵起来,纯粹理性起来……
但当我回到现实生活中,回到自己所处的世界时,一切又恢复了原状。刚才被慰藉得妥妥贴贴的东西一下子又凸显出来,很生硬,很刺目地耸立在我的面前,令我劳心伤神。看来,我这俗人,虽然看书时能在哲学里找到一点慰藉,但却是不能将其运用到生活里的。在生活中,我,依然有很多方面找不到慰藉。
看完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曾经得到的慰藉和书的内容便随书合上,逐渐消失。倒是那书的形式却清楚地存在于我的思想里,给我无穷的慰藉。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3-30 11:54
刚还在想,书橱里那些睡觉的书,什么时候能光顾呢。它们有的曾经给予过慰藉,有的还不曾翻过。哎,越来越疏于和书的接触了。当然,哲学的慰藉就更谈不上。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3-30 11:55
接下来得考虑中午买什么菜。
生活里好多现实东西,才是我们真正的哲学。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3-30 11:55
问候安好,多交流!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3-30 12:48
其实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6-3-30 15:15
从智慧的角度想,你就会相信上帝的存在。为什么最有智慧的人会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集中出现?耶稣、孔子、释迦牟尼 、老子、 苏格拉底、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孟子……那是上帝光顾的结果。其后又归于茫茫黑夜和消化阶段。很欣赏你的认知!
作者: 芦汀宿雁    时间: 2016-3-30 16:21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籍》这本解释哲学的书,却值得一看。它的“解释”,是一种“咀嚼”,不是肤浅的表皮,而是深刻的腠理。在它笔下的“腠理”里,有许多令人欣喜的内容,读来欣然。
列入四月读书单了。风雨最近很勤奋,祝福问好。
作者: 芦汀宿雁    时间: 2016-3-30 17:40
哲学慰藉灵魂,钞票慰藉肉身,
那书的形式却清楚地存在于我的思想里,给我无穷的慰籍。画龙点睛,也是这样的模式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6-3-30 19:17
有意思的一篇文文。特别喜欢结尾,有同感!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3-30 22:51
得空再来欣赏。问候!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6-4-6 11:54
若非一水慧眼,差点错过如此好文。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6-4-7 15:03
柳藏 发表于 2016-4-6 11:54
若非一水慧眼,差点错过如此好文。

我对阿兰•德波顿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他的《爱情笔记》和《幸福的建筑》,到了rsjby提到的《哲学的慰藉》,他的写作已经到了一定高度。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6-4-7 15:04
感谢rsjby梳理出这么好的文章。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6-4-7 17:40
一水 发表于 2016-4-7 15:03
我对阿兰•德波顿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他的《爱情笔记》和《幸福的建筑》,到了rsjby提到的《哲学的慰藉 ...

看书的时候,是另一个我
打牌的时候,是另一个我
骂人的时候,是别一个我
码字的时候,是另一个我
……
你觉得有几个我?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4-7 19:49
这文太好了,引得我也想看看哲学书了。可惜水平有限,正经的哲学书一本也没读过……
不正经的也只读过给青少年写的《苏菲的世界》……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4-7 19:50
柳藏 发表于 2016-4-7 17:40
看书的时候,是另一个我
打牌的时候,是另一个我
骂人的时候,是别一个我

柳兄还敢和读哲学的人玩文字游戏呢?不知是有意挑衅还班门弄斧呢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6-4-7 22:43
都是…………………………
作者: rsjby    时间: 2016-4-16 23:11
夏冰 发表于 2016-3-30 11:55
问候安好,多交流!

空闲时间多,就瞎读书。
作者: rsjby    时间: 2016-4-16 23:12
芦汀宿雁 发表于 2016-3-30 17:40
哲学慰藉灵魂,钞票慰藉肉身,
那书的形式却清楚地存在于我的思想里,给我无穷的慰籍。画龙点 ...

理论终究是理论,它并将不能真正现实问题呢。
作者: rsjby    时间: 2016-4-16 23:12
夜莺 发表于 2016-3-30 19:17
有意思的一篇文文。特别喜欢结尾,有同感!

谢谢到访!
作者: rsjby    时间: 2016-4-16 23:13
一水 发表于 2016-4-7 15:03
我对阿兰•德波顿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他的《爱情笔记》和《幸福的建筑》,到了rsjby提到的《哲学的慰藉 ...

《爱情笔记》,也读过的。
作者: rsjby    时间: 2016-4-16 23:14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4-7 19:49
这文太好了,引得我也想看看哲学书了。可惜水平有限,正经的哲学书一本也没读过……
不正经的也只读过给青 ...

虽然读过一些哲学书,却没读懂过一本。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6-5-15 13:38
上学时对哲学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思辨,现在,很长时间不读这类书了,惭愧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