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贴一篇鄙人旧作:“时评”批评 [原创] [打印本页]

作者: 我是镇铎    时间: 2006-5-24 22:33
标题: 贴一篇鄙人旧作:“时评”批评 [原创]
  “时评”是时事评论的简称,是对国际国内或者身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的一种文体,它具有立场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现代传媒手段的不断运用,我们身边甚至是国际上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以做到现场直播,人们不再是以一种回顾的形式而是以一种即时的方式“参与”新闻事件,对新闻事件的感受也更加真切和全面。而现代传媒手段的不断运用也为人们表达自己的这些感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于是,时评迎来了空前繁荣。最近,我专门抽时间阅读了一些时评文章,并在几个时评作者聚集的场合与一些时评作者就时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交流了看法。我感觉到,时评繁荣的背后是泛滥的隐忧。

  让人意外的是,一些时评作者无论是对时评本身,还是对时评作者自身的评价都不高。他们认为,对时评不要期望过高,很多评论本就是速朽的东西,其生命和当天的报纸一样长。但也有时评作者认为,把时评看得高了固然没用,看得低了也不尽然,时评还是有那么一点作用的,不妨抱着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态度去写。时评作者对自身的评价,就更不高了。有的时评作者甚至觉得,大多数时评作者就永远也上不了台面。有一个作者说,“俺是不敢到处跟人说俺干这个的,跟干地下党似的。”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时评在读者的心目中的地位在下降,读者对时评的热情在降温。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不在于读者刁难,而在于有一些时评文章粗制滥造,挫伤了读者的热情。我认为,目前,时评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一些时评文章缺乏应有的深度,流于浅薄;二是多是情绪的发泄,显得浮躁。

  缺乏应有的深度主要表现在:很多时评文章只是将媒体报道的新闻用论述的方式转述一遍,或者将若干类似的事件罗列起来,不加任何分析,用现象去诠释现象,蜻蜓点水地大致谈谈初步感受。对此,一些时评作者认为是合理的,甚至认为时评就不能去追求深度。理由有两个:一是由于时评稿件需求量大,而且又很讲究时效性,在短时间产出大量的文字,自然不可能篇篇都有深度;二是因为大多数读者的层次不高,时评必须适应读者这个状况,不能太深,如果都是精英表达,时评版就“小众化”了!

  我不同意这些看法。首先,作为时评作者,应该做到有感而发,不能为评论而评论。时评的即时性是就事件发生而言,不是就其中蕴涵的道理而言的。如果一个时评作者在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修养,甚至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那么他就可以不变应万变,针对即时发生的事件作出及时而又有深度的分析与评论。当然,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或者了解所有的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但相关的基本常识应该具备。而且一个时评作者也应该结合自己的长处,有所侧重地写时评文章,不要抓到事情就点评。其次,认为现在的读者层次不高的看法是根本错误的。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读者群,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读者。

  对于一些时评文章多是情绪性的发泄、显得浮躁,一些时评者认为,时评就是体面的公共牢骚和有偿牢骚。有一些时评作者抱怨,要求时评人对当天的新闻作出评论,大部分言论就只能是些老生常谈和陈词滥调的东西,天天赶着时效去写,自然会让人变得浮躁。有时评作者甚至直白地表示,很多时评文章就是冲着稿费去的,没话也要找话说。

  我认为,把时评定位为有偿牢骚并不能为时评显得浮躁开脱,因为有些作者其实是连牢骚也没有就动笔写时评,堆了千儿百字,却什么也没有说。而冲着稿费去写时评,则是一个根本错误的写作态度。任何人想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写时评上,都是不现实的。即使你通过一稿多投,每月有那么一点儿饭钱。但今后呢?由于写作态度的偏差,这样的作者最终会被读者抛弃。

  时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具有社会反馈和预警作用。应该说,时代需要时评,人民需要时评。广大时评作者要倍加珍惜。我认为,作为一个时评作者应从以下五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一、要有社会良知和民族自豪感。时评的使命是维护社会正义,服务公众。时评在很多的时候是以道德法官的姿态出现的。正人先要正己。一个报社的编辑就在一个论坛上批评,有一些人,自身就是腐败型官员,但写起时评来,对腐败照样深恶痛绝、义正词严,显得很滑稽。我也认识一些时评作者,对自己的国家一点也不爱,甚至鄙视自己的民族。

  二、要实事求是。不要想当然,不要说昧心话,不要评论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我发现有些时评作者在评论一些热点案件的时候,就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比如评论一个腐败案件,把所有的帽子都给当事人扣上去。时评虽然代替不了法律,但时评本身要守法,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能依着感觉走。有一个时评作者反对我的看法,反问我:“你岂不是要求时评象法律判决一样谨慎和有效率了么?”我回答他,时评是通过舆论来发生作用的,舆论工具是公权的一种,你动用舆论工具当然要谨慎!时评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力去给宣判,但必须尊重事实。

  三、要有求证的精神。笔者曾遇到过一个尴尬:我批评的一个新闻事件,随后被揭露是虚假的。这样的尴尬很多写新闻评论的作者可能都遇到过。有作者就告诉我,时评的局限性在于只能默认报道的是事实,并把它作为评论的前提。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写时评还是要有点求证的精神的,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确认。不能确认的,最好别动笔。

  四、应努力去接触问题的本质。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拨开事件本身的迷雾,去揭示事件的真相。比如,写国际时评就应努力去从战略的角度审视事件的全局性和深远影响,去揭示有关各方的真实意图。给读者一双慧眼,把世界看个真真切切。

  五、要有理论的支撑。对于时评作者来讲,学习更加重要,应时常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潮头。强调理论并不意味着要去做很多的理论论述,而是要求强调要用理论指导自己,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能对事件看得更深更透更全面,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文章才不流于浅薄。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也写一些时评,本文批评的现象与问题在我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把自己对时评的看法写出来,主要是对自己的鞭策,并与大家共勉。
作者: 莫明    时间: 2006-5-25 15:03
标题: 支持
时评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一些时评文章缺乏应有的深度,流于浅薄;二是多是情绪的发泄,显得浮躁。
一语中的。
镇铎开出的药方不错。但利益驱动下,如何使人这个最为主要的因素起到好的作用?很多人的笔是跟着银子走龙蛇的。任何时代,精英都只能是少数,写时评的人光靠自律是脆弱的,我觉得要有一个敢说真话的大环境也很必要。
作者: 我是镇铎    时间: 2006-5-25 19:32
“写时评的人光靠自律是脆弱的,我觉得要有一个敢说真话的大环境也很必要。”

赞同!
作者: 我是镇铎    时间: 2006-5-26 12:48
有一个能让人说真话的大环境确实很重要,比如我这几天在这里说了真话,就不太受欢迎,说明中财的大环境就不是很好。但我今天又想了想,这也不绝对。我以前曾和网友交流过写文章的三重境界:

第一层境界是人云亦云,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其实自己不过是为他人做嘴。这是常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甚至一生也是如此。

第二层境界是说自己的话,脱了别人的衣裤,赤裸裸、血淋淋,酣畅得紧。这类人是人之勇者,但命短,多重堕回第一层去。

第三层境界平和中正,四平八稳,雍容睿智,句句都似曾相识,但细品之下,又让人会心不已、回味无穷。此层境界料鲜有达者。

处于第三境界的人,自由自在,环境的约束恐怕已不再存在了。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推测,因为我对这一境界也只能是神往。有一个让人说真话的环境,于我是很重要的。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