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坚守的力量 [打印本页]

作者: shen1029    时间: 2006-5-29 17:35
标题: [原创] 坚守的力量
  贵州省罗甸县班仁乡金祥村小学代课教师李兹喜,一年365斤包谷的“年薪”,他一拿就是11年。他一个人坚守在村小学,坚持教书育人的事迹,目前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

  李兹喜每天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背水给学生喝,两间残破的教室就是37个山里孩子求知的殿堂,教室里一间只有两平米的小屋就是李兹喜的卧室、厨房兼办公室。11年了,他没有享受到任何教师的待遇,却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担负着山村教育的重任,让村里的孩子没有一个辍学。他的平凡和质朴,他的韧性和执著,在让人感佩的同时,更多地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存在的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今天乡村教育的忧虑。

  李兹喜的坚守,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另一个人,这就是2005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物、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小学残疾教师陆永康。为了不让山里孩子辍学,陆永康老师以虔诚的“跪教”精神,在大山深处坚守了36年,似一支炽热的蜡炬,点燃了山村教育的希望,支起了家乡人民“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让每一个让站立者叹服。从这些普通教师的平凡事迹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乡村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

  今天,社会确实进步了,但乡村的教育状况,却并不乐观,让人堪忧。在一些偏远贫困的乡村,破败不堪的教室、摇摇欲坠的校舍、缺腿少脚的课桌凳,就是山里孩子们接受知识的场所。然而,就是在这样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地方,还有像陆永康、李兹喜等乡村教师们,手执教鞭,忍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在那里长年坚守,默默地播撒着知识的甘霖和文明的火种,这让人感动,更让人深思。如果没有他们的坚守,那些山里的孩子,就只有失学、辍学,就会饱受没有知识的折磨,永远在贫穷的梦魇中挣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陆永康、李兹喜等乡村教师们的坚守,也远远超出了他们个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而演变成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道德的力量。

  由于今天城乡教育资源的严重分配不公,要改变乡村教育落后的现状,让山里的孩子都有书读,都有学上,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更多的默默坚守的乡村教师。这是一份宝贵的资源,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应忽视其存在,要充分利用起来,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主动关心乡村“坚守教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更加安心地从教,为山区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要从政策上、措施上、机制上,鼓励有志者扎根山区教育,壮大“坚守教师”队伍,给山里人更多的希望,给乡村教育切实的保障;再者,在教育资金投入上,要真正向贫困乡村倾斜,加快改变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创造必要的教书育人的条件。

  坚守是一种韧性的品格,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敬业的美德,没有众多乡村教师的坚守,就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而乡村教育跟不上,中国的教育就是残缺的,“两基”攻坚之类也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乡村教师坚守下去,自觉地担负起时代赋予乡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光荣使命,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乡村教师的处境,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沈茂昀)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许也    时间: 2006-5-29 21:47
坚守是一种韧性的品格,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敬业的美德,没有众多乡村教师的坚守,就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真的感人。
作者: 渭水河    时间: 2006-5-30 06:34
坚守是一位乡村教师的品德,也是他的人格力量的支撑,我们当今的人就很少有这种精神了,好多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乡村去,找门子也要留在城里工作。
作者: 莫明    时间: 2006-5-30 10:19
标题: 这样的坚守
是社会的耻辱!是政府职责的缺失!
我们在表达敬意时,更要予以强烈的批判。
作者: shen1029    时间: 2006-5-30 15:55
标题: 一个人的坚守(通讯,供讨论)
一个人的坚守 (通讯)

漫山遍野的油桐花又开了,散发出的淡淡清香,弥漫着整个山野。

和往常一样,李兹喜背着50斤水,沿着弯弯的山道,从山脚的芭蕉弯爬了上来。在最后一道桠口,他放下背篼,站在开满粉红桐花的树下,迎着山野的风,朝着莽莽群山和山脚奔腾不息的红水河,扯起嗓子,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叫喊着:“啊嗬——”喊声在山谷里激荡。

“哎!这孩子,又犯难了。”在山腰上做活路的组长吴培光知道,不善言语的李老师心里苦闷的时候,就会这样发泄出来。11年来,这山上的一草一木在李兹喜的“啊嗬”声中,枯了又荣,荣了又枯,生生不息,显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这次让李兹喜犯难的还是生计问题。从今天开始,他断粮了。岳父岳母那里再也不好意思去要,家里还有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呢。这个学期从岳父家里搬到学校住以后,他就暗下决心,再也不给岳父添负担。昨天晚上是最后一顿吃完上学期学生交来的包谷籽,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他一宿都没有合眼。8岁的女儿李选和5岁的儿子李准整天吵着没吃饱饭,一想到那两个孩子,心里一阵紧紧的痛。11年了,上不能侍奉父母,下不能荫妻教子,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李兹喜,在心中总有一份愧疚。

3年前,李兹喜在外地打工的弟弟来了好几封信,问他这样辛苦到底图哪样,劝他不要傻呼呼地再当这种倒贴本的老师了,到外面去打工,一年至少可以找回好几千元。这一次,李兹喜动摇了,甚至离开了学校,走出了村子。

那是一个太阳明晃晃的上午,也是这个桐花满山的季节,李兹喜起了个大早,背起行囊一口气爬完出村的第一个长坡,他在心里不断给自己鼓劲:“走出油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杀人坡的山桠口上,他回过头来,想再看一眼满山遍野的油桐花,那是李兹喜最喜欢的风景。突然,他听到有人在叫他,在山腰间,陆文雨、陆文扣、陆文格、陈念逢、王德梅的家长从桐花丛里冒出头来,气喘嘘嘘地说,“李老师,孩子们都在教室里等你呢,你不回去,他们就没人教了……”

李兹喜心软了。当他背着行李回到学校时,教室门口早已站满了乡亲,有的家长拉着他的手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今后我们尽量不欠‘学费’了,不行就每家再加点。”李兹喜拒绝了,他清楚村民的收入。走进教室,孩子们齐刷刷地用敬畏和挽留的眼光看着他,整整齐齐地叫着:“老师好!”那样的眼神,将他几天来努力树起的决心一下击溃,他再也忍不住心里的委屈,当着学生们放声哭了出来。顿时,教室哭声一片。那个时候,他就在心底发誓,再也不动离开的念头,这辈子就甘心成为“村里最穷的人”。

想到这些,李兹喜的心中重又树起希望。但是吃饭终究是头等大事,他心里暗想:等会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厚”着脸皮对学生讲,看看谁家能先将这个学期的包谷籽交上来。万一不行,就去挖野菜。

主意打定,他背起水,快步如飞地朝着学校走去。

罗甸县班仁乡金祥村,坐落在红水河与蒙江河汇合的双江口北岸杀人坡的半坡上,这里是全县最边远最贫穷的村寨,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田,今年过年才通了电。全村人一年到头吃包谷饭,但就连这种纯是包谷的包谷饭,有的人家一年之中也要断粮好几个月。联通外界的只有那条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羊肠小道,偶尔进村来的城里人编出打油诗形容金祥恶劣的生存环境:“金祥油落两座山,吃水要到芭蕉弯,春来不听田鸡叫,秋天不闻斗应山……爬了一梁又一梁,哭声喊断爹和娘”。

油落小学是金祥村的村办学校。

村小学其实只是两间坐落在半山腰平地上的小平房。一面国旗悬挂在学校门前用树干做成的旗杆上,被山野的风吹得啪啪作响。国旗是乡里去年送来的,看起来尽管有些旧,但仍然是村子里颜色最艳、飘得最高的标志物。房前近5米宽、10米长的一块不规则的平地,又当路,又当校园,是学生的活动场所。狭小的教室一间放了10张课桌,另一间放了9张课桌。涂了黑漆、用水泥敷成的黑板已经开始脱落,露出红砖。这个教室是2000年的时候,县中医院和一些个体老板捐资5000元,由群众投工投劳修建的,20张课桌是县新华书店送来的,19张学生用,一张老师用。

“李老师来了!李老师来了!”孩子们飞快地跑过来,帮李兹喜放下背上的水。那是两个白色的普通塑料水桶,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放下来,轻轻放在地上。

“拿杯子来,排好队!”李兹喜从孩子们手里接过杯子,小心翼翼地将塑料桶里的水倒出来给学生喝。

“陆有长,你的杯子呢?”

“老师,我还不算渴,先给走远路来的同学喝吧!”三年级的班长陆有长最懂事,他知道,在他们这里,滴水贵如油。李老师每天天麻麻亮,就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到山脚下排队等水,然后背到学校来给他们喝。有一次李老师刚背水回来,正好广西来的几个青年来到学校,毫不客气地洗的洗脸,冲的冲脚,几下就把一桶水用完了,搞得李老师哭笑不得,之后只好到农户家里去借水煮饭。水太珍贵了,所以,不是渴得不行,他是不会喝水的。

学生们小心地喝着水,生怕漏下一滴。他们的衣服破旧,脸上、手上黑乎乎的,脖子上还有一圈细细的黑泥。

全校四个年级才37个学生,比不上城里小学的一个班。一、二年级一间教室,三、四年级一间教室。这两间狭小的教室,就是37个山里孩子求知的殿堂。11年来,李兹喜是学校惟一的老师,也是学校的“校长”、“后勤主任”、“炊事员”等等。他每天要上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所有课程,上完一个年级的课就布置作业,又上另一个年级的课,李兹喜忙得像个转动不停的水车。

1995年,油落小学原有的一名教师,教了一年后,吃不下苦丢下20多个孩子离开了。一天,金祥村的村长跑到仁兴村,找到了初中刚毕业,年仅19岁的李兹喜,说:“城里的老师嫌苦不愿来,我们村又不得有学问的人,你就去我们那里试试吧”。于是他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打起背包独自走进深山,在村里的一间破草房里,当起了山里娃的“孩子王”,在闭塞的大山里,编织自己的教师梦。

最初的教室是在油落组组长吴兴国家的茅草房里,没有教具,没有教材,四处漏雨,课桌破烂,三、四个孩子挤坐一张村民自己钉做的凳子上上课。教具是“纯天然的”——李兹喜找来长方形、正方形和各种各样图形的石块,折一捆小树枝教加减乘除。这些教具,到今天还在用着。

村长难为情地告诉他,他的报酬是每个学生每个学期交来的30元书杂费除去购买课本和教学用品后的剩余部分,再外加一年365斤包谷籽,由学生家长来平摊。李兹喜当时点点头,同意了。后来,因为村民穷困,大多交不起学费,就连每学期的几斤包谷籽,有的家都交不出来。李兹喜想,节省一点吃吧,只要能勉强填饱肚子就行。

为了留住李兹喜,村民们急着为他张罗对象。经过介绍,李兹喜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本村姑娘陆小招。这位山里姑娘觉得他“能对孩子们好,也一定能对我好”,一年后他们结婚生子。从此,李兹喜吃住都靠上了岳父岳母,他的工作得到岳父岳母的全力支持,有了依靠,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学校。除了教学,就坚持自学,提高自己。

一年365斤包谷的“年薪”一拿就是11年。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年富力强的李兹喜用自己的学识教着学校的孩子,他教过的学生有的正在上初中、高中,有的已经外出打工找到钱,可以为家里分忧了。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让孩子们走出大山,不再重复着父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这个理想,他正在实现。自从他当起代课老师后,这个村子里再也没有辍学的孩子了。想起这些,李兹喜的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

11年教师生涯留给他的,还有一贫如洗的家境。但他一直坚守着,继续拿着手中的教鞭,在这方小小的讲台上,塑造自己的平凡人生。他没有享受教师的待遇,却担负着中华民族最神圣也最艰巨的农村教育重任。

10点整,是山村学校的上课时间。

“集合!”李兹喜大喊一声。一阵叽叽喳喳的骚乱过后,学生们按年级整齐地排成4排。李兹喜再做一个手势,队列立刻鸦雀无声。“向后转!”队列180度大转弯,齐刷刷面对学校院坝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没有音响,升旗只能在全体高唱的国歌声中进行。李兹喜和他的37个学生凝视着国旗,庄严地举起右手,唱起了国歌,鲜艳的国旗在朝阳中冉冉升起……

这也许是中国西部山村小学最简易的升旗仪式!在这个庄严的仪式里,山里娃的歌声尽管有些跑调,但是谁又能说不是大山里的天籁之音!

升旗仪式后,李兹喜回到房间,提着一个空空的编织口袋走出来:“同学们,老师从今天开始就没有包谷吃了,按以往的惯例,要到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才收‘学费’。但是,因为上个学期有10多个同学没有交,所以,老师的粮食就不够吃了,你们回家问问大人,谁家有余粮,先交点来让老师吃吧。”一口气说完这段想了很久才说出来的话,李兹喜感觉自己的脸有些热,眼眶里有什么要流出来。

37个孩子,静静地看着他,满脸的无奈。他们爱李老师,但他们帮不了李老师。

“李老师,我回家去求求我爹,先分点粮食给你吃,我家里也不多了。”陆有长懂事地说。其余的孩子见班长这样说,也纷纷说要回家去问问家长再说。

上课了,不同年级的课容易相互干扰。李兹喜在给四年级讲课时,三年级的几个孩子开始发愣,李兹喜朝他们瞪了几眼,叫他们赶紧做作业。上二年级课时,一年级的孩子读书声越来越大,李兹喜拍了拍孩子们的头:“声音小一点啊!”一个小时过去,他宣布下课,回过头才发现一年级的学生还在拼音图前念个不停,他忘了让孩子们回座位。

其实,真正让李兹喜头痛的是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他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学校也根本没有教学条件。这些课都是四个年级一起上。音乐课,他只能教唱一些简单的歌曲,还有些跑调;美术课,他布置孩子们“随便画,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体育课,他让孩子们围着门前的平地跑上几圈……

下午四点半,李兹喜大声宣布放学了,孩子们从教室里鱼贯而出,在他倚门眺望的目光里,陆陆续续离开了学校。接下来,李兹喜吩附女儿李选打扫一个教室,自己和儿子李准打扫另一个教室,把桌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好。

“李选,李准,公给你们送粮食来了!”话音刚落,一个精瘦干练的老汉扛着口袋走进教室。

“爹,你跑这么远的山路来干什么啊?”“李吉(李兹喜乳名),爹算了一下,你的粮食恐怕早就吃完了,小招(李吉爱人)这几天在家忙着做活路,脱不开身,所以我就来了,别饿着我的两个孙嵬。”李兹喜老父亲喘着粗气说。扛着一袋粮食,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就是年青力壮的小伙也吃不消,更别说一个52岁的人了。

李兹喜背过脸去,眼里的泪水就要掉了下来。作为男儿,这么多年来,不仅孝敬不了两个老人,还老是让他们牵挂着,真是不孝啊。

但是,他心里清楚,要是没有家人的支持和帮助,自己早就撑不下去了。

前年妻子生了场大病,送进医院后,他一分钱也拿不出来,是父亲帮他付的2000元医药费;孩子生病了,母亲整夜守着,精心照顾;学校那群孩子没有本子了,是母亲掏出手帕,把里三层外三层包着的10元钱给了他;雨季来了,是父亲帮着妻子抢水打田……

他还想起去年的一件事,为了这件事,妻子好长时间都没有和他说话。2005年8月6日,是县里规定的秋季开学时间。可是到了8月15日,学生的书费还迟迟收不上来。买不到课本,学校就无法按时开学。学生家长干着急,但最急的还是李兹喜,一连几个晚上都难以入睡。捱到8月19日晚上,无法入睡的他打着手电筒,独自步行那条20多公里的山路回到家,敲开门后对妻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把家里留过年的那头猪杀了卖吧,拿一部分给孩子们买书!”妻子顿时眼泪汪汪地说:“你不给我钱,反倒找我要钱,不行就别干了!”但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知道他决心已定,只好含泪同意。第三天下午,李兹喜带着崭新的课本回到村里。

“李吉啊,你放心教书吧,家里有我们,有困难千万不要闷着,说出来我们想办法。”父亲李让权最痛爱儿子,他认定儿子的选择是对的,是在为山里的穷人做善事,是受人尊敬的工作。这位厚道的老人从心底里支持儿子,希望儿子有一天能时来运转,摇身变为能端“铁饭碗”的正式教师。所以,平日里总是几十、一百的递钱给他,让他添些书本。

“你在岳父那里住得好好的,怎么说搬就搬啊,你看看,这里要什么没什么。”在教室里面,有一个只有两个多平米的房间,是李兹喜的卧室、厨房兼办公室,在墙的一角,用几块木板支起,垫上一层谷草,再铺上一床黑色土布床单,那是李兹喜父子三人的床。桌子上放着一撂孩子们工工整整写的作业本,还有李兹喜的备课本。这是一间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宿舍,父亲看着心痛。

“在岳父家住当然好,但我每天放学后不帮着做点事又不好意思,做起来又影响工作。这个学期,我想用课余时间帮几个成绩差的学生补补课,然后还要家访,所以就索性搬了出来。”李兹喜憨厚地一笑,他告诉父亲,岳父知道他要搬出来的目的后,非常支持。

李兹喜搬家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家长们都知道,李老师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教学生,但是从此以后他的生活更难了。从那天起,在教室的窗台上,经常会放着村民们给他送来的小菜,有时是一把葱,有时是一小把白菜,偶尔也会有一碗鸡汤,全是乡亲们热呼呼的心意。

以往在岳父家住的时候,李兹喜每天放学后,已经精疲力竭了,但还要帮着家里放牛,为了挤时间,他便一边批改作业一边放牛。有时牛吃了别人的庄稼,搞得家里还倒贴,有时牛都回来了,他还没有回来。回到家里,饭都顾不上吃,就上楼去,扑在几块木板搭成的书桌上准备第二天的课程。岳母吴老凤特别疼爱李兹喜,她认为自己的女婿是寨子里最有学问的人,做着最受人尊重的工作,所以,在安排家务的时候,总把最轻的活给李兹喜,她知道这个女婿常年教书,做不起重活,每天赶马到芭蕉弯驮水的重任都交给另一个女婿来做。在油落村,象他们这样的家庭,连人和牲畜,每天要用六驮马鞍的水,必须要有专门的劳力去驮。

有了父亲送来的粮食,李兹喜感到轻松了许多。他决定,吃过晚饭后就到四年级学生陆文礼家去家访,这孩子近来学习成绩下降了。

陆文礼的家在离学校不远的山坡下,门前有一蓬吊竹。

天渐渐暗了下来,桐林里的鸟“啾啾”鸣叫,空气中弥漫着粉红油桐花的清香,傍晚的小山寨显得安详静谧。李兹喜估摸着,这个时候,陆文礼的家人应该收活路了。

走进高低不平的院子,破败的房屋里发出幽暗浑浊的黄色灯光,一股呛鼻的烟味冲得李兹喜直咳嗽。

“李老师来了,快进家来坐坐。”陆文礼的父亲赶紧从黑黝黝的厨房里跑出来,“李老师,真的太对不住你了,你看能不能再缓两个月,我们一定把欠的两个学期‘学费’全交了。”陆文礼的父亲误会了他的来意。

“我不是来收‘学费’的,我是来看看,你家陆文礼这段时间怎么搞的,学习有点下降了。”李兹喜环视着四周,屋里连摆了两张床,一张床上躺着陆文礼病重的奶奶。陆文礼的父亲搓着手上的黑泥说:“我妈病了十来天啦,我们要下地干活,只有叫文礼来照顾老人了,可能是这个原因吧,李老师,你放心,我们会尽量不耽误孩子的学习。”

“李老师,你去年教我们认的字,有好多都忘了,我还经常问我家文礼呢。”昏暗的灯光下,陆文礼的母亲一边砍猪菜,一边岔话。

从“普六”到“两基”,李兹喜承担着这个村的扫盲教育任务,以及文化户口核查登记和其它软件资料的整理工作。那个时候,一到晚上,他便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动员扫盲对象到学校来参加培训,村民们互相邀约着,各自提着一盏煤油灯到学校上夜校,那段日子,李兹喜虽然忙碌疲惫,但过得非常充实,也因此被乡民们爱戴着。

在贫困的山村里,乡亲们和李兹喜相互支撑,默默扶持。

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实在无法理解“李老师没有工资领,还那么辛苦工作”的道理,他们说,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后做一名好领导,把李老师的工资涨得高高的!”

而李兹喜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农村的老师和孩子们,希望山村的学校能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孩子们不再上不起学,能在学校寄宿,当然也希望自己能转为公办教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一家人能够吃饱饭,不要再成为年老父母的负担,好安安心心教学。

2005年10月,罗甸县的“两基”终于通过验收了,李兹喜得到消息,同样感到高兴。毕竟这当中有着他和乡亲们的心血。

11年来,李兹喜一个人坚守在山区,把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山里孩子、献给乡村教育,以365斤包谷为“年薪”,一人撑起一所学校的动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得到了各方关注。

2005年,《黔南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电视台先后报道了李兹喜扎根山村教书育人的事迹。同年12月9日,李兹喜参加了黔南州青年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会。他在报告会上说:“我当初选择代课是生活逼迫,今天我决定办学,凭的是良心,凭的是责任,每天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我,左一声右一声地叫‘老师’时,我不在意人家讲什么。无论如何,山里的孩子们需要我,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需要有知识的下一代……”话音未落,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州、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州委书记林明达作出了“尽力帮助解决李老师和金祥村小学办学问题”的批示,并拿出自己的1000元钱捐给金祥村小学。州教育局和罗甸县教育部门也派人到金祥小学,落实了帮扶计划。

目前,在油落小学的后山上,有一块已经下好基脚的地基,那是县教育局多方筹资修建的油落小学新址。但是因为交通不便和严重缺水,工程进度较慢。村民们说,孩子们的上学条件和李老师的工作条件将得到改善,破败的油落小学,在李老师的坚守下终于有了希望。(刘雪红/文  来源:西部文化家园)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6-5-31 09:20
个人坚守的品德是很高贵,但如果制度上有一个利于教育的大环境,才能使教育真正发达。
现在的一些家伙们,只知多收钱!!!
作者: 关瑞    时间: 2006-6-1 15:33
标题: 坚守的光芒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坚守是一种韧性的品格,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敬业的美德,没有众多乡村教师的坚守,就没有乡村教育的振兴。真的感人。


问好朋友。但愿坚守的光芒能够照耀到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