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十年体味《黄鹤楼》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06-8-11 19:18
标题:
十年体味《黄鹤楼》
十年体味《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初中时就读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而且背得很熟。可无论如何就是体会不到其中的含义。那时候家境贫寒,异地求学,很是辛苦。虽然爱读书,却又无书可读,手头上就只有几篇唐诗,读得久了,很能引起一些共鸣。比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就有着切身的体会,完全不用去死记硬背老师抄下的诗意。可是读起《黄鹤楼》,却只知道诗中写了一个传说,一些景色,不知诗人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
后来书读得多一些了,知道李白也到过黄鹤楼,见到满目风光,同样诗兴大发,也要吟咏一番。然而当他看到崔颢题在墙上的这首诗时,顿觉灰心丧气,只写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悄然离开了。
是什么理由叫李白搁笔,进而感叹自愧不如呢?我在头脑中默念了几遍其中诗句,仍然唤不起丝毫感触。
转眼间步入社会十年有余,曾经“少年即识愁滋味”的我又经历了多少世态炎凉,在过去的人生道路上,我总以年少自居:入学早,升学早,毕业早,工作早,自以为凭着年轻,哪怕多用一点儿时间,多付一点努力,定会有些成就,傲视我的同龄人(实际上我比他们都要小上几岁)。然而事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他们或靠双亲,或靠裙带,或靠机遇,或靠钻营,个个活得都那么滋润;另有一些看起来过得差些的,却是心态自如,知足常乐,也没有这么多的烦恼——我困惑了。
不久前,媒体大肆宣传“黄金周”,一份报上刊出了黄鹤楼的照片。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黄鹤楼的真实面貌:不过一座古建筑,与流行的古装电视剧中差不多,并不见有什么特别之处。之所以名扬千古,只是沾了这首诗的光儿而已。不过这一看,又勾起了我心底的疑惑来。暗自里将这首诗再吟诵一遍,顿觉满目萧瑟、心绪凄凉,脑海里竟全不是什么“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景色。我不由得诧异了!
崔颢是什么情形下登上黄鹤楼的?没有读到过相关的记载。因为地处偏僻,读书不便,真是愧对了深爱的这个“诗”字。然而此时却分明感受到,似乎便是自己步上层楼,放眼远望,一见无限风光,联想到只身漂泊在外,虚度半生却仍一事无成,不由得悲从中来,挥笔便在墙在题下了这首不朽诗作。其中目之所及、心之所想、情之所感,都同样穿越时空,纵横驰骋,只凭着这八句五十六个字,便把那股愁绪浸透千年、感染万代。真真叫人叹为观止。无怪乎会被称为唐诗七律中的压卷之作了。
想起来实在可笑,一向自诩爱诗、懂诗的我体味一首《黄鹤楼》竟经历十几年的时间。也许诗的魅力即在于此吧?虽字面简单,却韵味无穷。这绝非浅尝辄止的人所能体味到的。感叹之余,即以原诗意境仿作了一首,也不枉对此诗十几年的钟爱:
佳话传几许,千古黄鹤楼。
不见仙人影,徒增俗子愁。
江树空郁郁,白云自悠悠。
从来登临地,只有水长流。
(水如空)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冰雨by
时间:
2007-2-9 11:17
读,有同感!
作者:
江水流
时间:
2007-3-18 04:24
标题:
修改一下更好
原:
佳话传几许,千古黄鹤楼。
不见仙人影,徒增俗子愁。
江树空郁郁,白云自悠悠。
从来登临地,只有水长流。
(水如空)
改为:
" 佳话传几许,千古黄鹤楼。
不现仙人影,徒添俗子愁。
江树空郁郁,白云自悠悠。
从来登临地,独有水长流。"
可能更好
作者:
冰雨by
时间:
2007-3-19 18:30
标题:
回复: 修改一下更好
最初由 江水流 发表
原:
佳话传几许,千古黄鹤楼。
不见仙人影,徒增俗子愁。
江树空郁郁,白云自悠悠。
从来登临地,只有水长流。
(水如空)
改为:
" 佳话传几许,千古黄鹤楼。
不...
嗯,同意。
作者:
边走边唱
时间:
2007-3-20 08:15
看来作者这个问题有很深的思考。
作者:
半山人
时间:
2013-6-19 21:23
佳作,可百读,古诗,流传下来的,大都很不错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