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勇敢的心》:勇敢不在心 [打印本页]

作者: 高玉宝    时间: 2006-8-15 21:19
标题: [原创] 《勇敢的心》:勇敢不在心
高玉宝
  现在,我的耳边将再次响起苏格兰风笛的曲调。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对苏格兰风笛一无所知。我之所以记住了它独特的声音表述方式,纯粹是音乐在电影画面里营造的对时间的忧伤和对自由的本能渴望。画面里,淡绿色低矮的植物在绵长的山脉上轻轻晃动,紫色的花开在墓地的边缘,马匹在远处吃草,身着长裙的少女眺望远方……时空被梅尔·吉布森倒置,我并未做好准备,便被带入另一片时间的领域。那天早晨,我独自一人在海边的一座寓所里观看《勇敢的心》,在此之前,我乘坐火车抵达岛城,然后,由轮渡过海。在海风中,朋友对我说那里曾发现过一群鲸鱼,夏天里,有人拍下了它们黑色光滑脊背的照片。然后,人们看着鲸鱼慢慢地沉入海底,表面一切从未发生过一样,它们悄悄地回到了自己的洋流。

  时间让鲸鱼露出水面,而且,一切都将显露出疑。这是影片导演的成功之处。

  毫无疑问,梅尔·吉布森是想通过影片《勇敢的心》向受众表达一种: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的信息;以人类追求自由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呐喊,告诫压迫者--来自大众愤怒的报复必将到来。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影片过于血腥,单纯地,孩子式(余世存先生称其为“类人孩”)的思维“统领”着观众的大脑,把好的,看得过于好,坏的,看得过于坏。要知道,当威廉·华莱士举起手中之剑时,他已经充当了,以自己的自由换取别人的自由的角色,他的战争,从一开始的意义,顷刻之间划分为无异于爱德华一世之流。历史的悲剧重复上演,华莱士失去妻子的泪水,必将换来被他杀死的贵族妻子的泪水。压迫与反抗从来是并存的,但是,能不能减少这种轮回式的、野兽式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战争?难道,以人类的智慧,就没有比相互残杀更好的办法吗?这种残杀从来就是明枪与冷箭式的战争,从来就没有过一天一时一秒的终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人类的自由,奴才被允许睡觉一样--“恩赐”的自由。不讲求平等,不讲求个体,哪来的自由可言?这种杀得昏天暗地的战争,除了给观众以感观上的刺激,难道不是血腥事件制造者的原凶?现在过于直接的感观作品,始终让观众处于一种虚假的亢奋状态。看着打得稀里哗啦的战争场面,树立起来的“英雄”形象,观众挺过瘾。但是细究来,实在是让人担心,我们难道还不够愚蠢吗?还要更加愚蠢下去吗?

  上个世纪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莫 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是个榜样,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要比无数管枪,无数颗炸弹管用得多,高明得多,高尚得多。甘地主义的核心是其为印度民族解放斗争提出的真理与非暴力学说。而对强大的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他提出的唯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有人认为甘地的死亡,整个是对其理论的最大讽刺。但,以我来,恰恰相反:尊重生命的同时,也藐视死亡,不作无谓的牺牲,亦不求无谓的苟活,乃真英雄也。

  当你手中拿起剑来,何谈勇敢?谈何“心”?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哑猫阿凡    时间: 2006-8-16 04:22
楼主对影片给出了别样的观感,其实大部分的好莱坞电影都是根据娱乐大众的口味调制,有单纯地,孩子式(余世存先生称其为“类人孩”)的思维,是一种必然。
作者: 杨灵燕    时间: 2006-8-16 16:12
当你手中拿起剑来,何谈勇敢?谈何“心”?

欣赏学习了~!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