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0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技术创新之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3 1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技术创新乏力已经变成影响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问题,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国企改革、制度创新、教育改革,甚至人口老龄化及三农问题等,几乎所有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性质和论题范围,全都化作“技术创新”这样一个具有很强技术色彩的问题。

    2004年以来,关于中国企业创新模式的争论一直在持续: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进步并不同步;外资企业快速进入而内资企业却被束缚有余;加工贸易型收入增多而技术附加值收入增加缓慢,相应的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乏力,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外资一旦大幅撤走,则有大幅下滑之忧。 创新之痛 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国度之一。中国科学家最勤奋最辛苦,工作时间长达每日9.68小时,连周末也工作7.73小时。但很遗憾,原创性成果却不多。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位,居中等偏下水平,对外技术依赖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科研质量不高,从1993年到2003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2,中国只有2.8;发明专利少,仅占世界总量的1.8%。相比而言,2003年韩国投向研究开发的费用达160亿美元,占其年度GDP总额的2.68%。 就发明专利这一反映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来看,中国国内的专利申请者更多地集中在实用型号以及设计专利上,而发达国家的申请者则集中在发明专利上。自1985年到2001年,中国国内专利申请类型,实用型号占67%,设计专利占28%,发明专利仅仅占5%;而同期国外申请专利类型是,发明专利占65%,设计专利占31%,实用型号仅仅为4%。 此外,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高速增长,所占市场份额已过半,而我国的技术消化能力却没什么长进。在日、韩,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费用是引进投入费用的3-10倍,而我国这个数字还不到4%。 痛的根源 面对冷冰冰的数字,与其责问我们的创新能力为何如此乏力,不如想一想创新的源头问题。

    中国技术创新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主要是三大产业之间严重失衡。中国从开始工业化的那天起就铸就了三大产业的不均衡,严重背离了国际通常的比例关系。目前中国三大产业比重是15∶52∶33,而世界平均是5∶31∶64,即使是世界上低收入国家也在10∶38∶52。显然,中国第二产业过高,第三产业严重滞后。 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究竟有何关系呢?如果工业企业得不到相关服务业的支撑,那么不仅很难创新,就连工业本身也难以持续。 同时,虽然一再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国企与民企在中国的不同待遇却十分显著。 中国目前90%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中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和出口总额的62.3%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2/3来自非国有经济。事实上,在多个省份民营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早就超过半壁江山。 然而,就国家财政的研发投入而言,直到1999年8月国家技术创新会议上的措施出台之前,国家每年拨付的研发费用,民营企业基本上得不到;即使是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出台了,也多是口号多于实际,至于民营企业贷款难更是人所共知。而这种所有制歧视与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的贡献是极不相称的,将极大地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 大企业的责任 如果说我国技术创新乏力的远因是制度,近因是产业结构和所有制歧视的话,那么大企业(主要是大国企)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长期未能形成,则是直接原因。 随着国内科技体制改革的强化和政府、民众对国企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不满,1997年与2002年相比,企业主要是大国企在研发经费主体的地位终于有所体现,从1997年的42.9%上升到2002年的61.2%。但从相关的变化可以看出,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并没有随着经费投入量同比上升:经费上升近30%,而申请量只上升了18.5%。

    可见,大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没有随着经费投入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这与大国企在这期间的经营表现给人的印象是相一致的:库存增加,利润减少,银行坏账增加,腐败案增长。 从西方工业化发展史看,学者们早就得出了大型工业企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的结论。钱德勒在《大企业与国民财富》中这样写道:“自从19世纪后几十年第二次产业革命爆发至今,大型工业企业在所有主要的国家中,在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及推动经济转型方面,一直扮演着中心角色……制造企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一直就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研究开发工作。” 我们的大国企并没有像西方经济制度下的大企业那样扩散技术与知识,塑形社会,甚至连自我积累与更新都做不到。经过了50年的发展,大国企并没有在技术积累和创新上做出多大成绩,所以改革开放以后不得不再次大量甚至是重复引进,而引进之后又不去消化吸收。 现在,似乎所有的问题全都集中到了技术创新上,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从技术入手是解决不了的。当务之急是从最贴近的原因入手,就是要落实技术创新主体大企业的创新问题。而大企业之所以能担此重任,一个内在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家精神,这正是国企改革总没有搔着的痒处。MBO也好,上市也好,现代企业制度也好,独立董事也好,治理结构也好,如果没有内在的企业家精神,这一切都不过是形式主义的花拳绣腿,好看不好使。国企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无需多评论,只需看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技术上是否可持续发展,就可看到其效果。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3 15:12 | 只看该作者
技术创新乏力已经变成影响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问题,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国企改革、制度创新、教育改革,甚至人口老龄化及三农问题等,几乎所有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性质和论题范围,全都化作“技术创新”这样一个具有很强技术色彩的问题。
3#
发表于 2006-10-24 11:4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17: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你的回帖支持!
5#
发表于 2006-10-28 21:38 | 只看该作者
国企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无需多评论,只需看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技术上是否可持续发展,就可看到其效果。
6#
发表于 2006-10-30 09:37 | 只看该作者
技术创新乏力已经变成影响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问题,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国企改革、制度创新、教育改革,甚至人口老龄化及三农问题等,几乎所有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性质和论题范围,全都化作“技术创新”这样一个具有很强技术色彩的问题。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0-31 11:0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朋友们对技术创新版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0:04 , Processed in 0.0577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