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以多彩新奇的意象创造诗美 [打印本页]

作者: 朱竹    时间: 2006-11-6 14:31
标题: [原创] 以多彩新奇的意象创造诗美
  以多彩新奇的意象创造诗美
       ——读朱竹诗稿

                 吴开晋

   朱竹教授是学者,更是诗人,因为他的诗名已远播海内外。特别是到了古稀之年,仍然爆发诗的创造力,令人感佩。近年来,报刊上时时出现他一组组精美诗作,而且具有独特韵味,亦叫人称奇。现在,他把这一组组诗作编辑成集出版,实是对诗界的贡献,是可喜可贺之事。

   2004年他曾出版过第二本诗集〈太阳河〉,袁忠岳教授的序言称它为“被历史灼伤的心头之痛”,对诗中的历史沉重感与忧患意识做了充分肯定,因为这本诗集除了一些山水诗外,还有一些借助古迹名胜或大自然的种种变化,透射出更多心灵的痛楚。比之〈太阳河〉,这本诗集有了新的变化,可说是充满了古典神韵和多彩新奇的意象,而古典神韵的展现和意象的嫁接营造,其主要目的又在于创造诗美。

   诗不仅仅在于抒情,也是美的集中体现。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诗人确实应当跳出“万丈红尘”(起码在构思写作阶段),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去发现美。宋代诗论家严羽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好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省尽而意无穷。”(见《沧浪诗话-五》)这说的是超凡脱俗的、富有禅道味儿的艺术境界,而朱竹先生的有些诗是达到了这一境界的。如《雪景》写踏雪而去的夜行人,似乎在雪窝里踏出了温暖的火苗,并且“惊了寒星,瘦了冷月”,但却像“小鸟飞去无影踪”,显得很空灵、洒脱,是一首佳作。同样出色的还有《暮色》和《深夜》,前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暮色悄悄来临,只有花落与蜻蜓的惊醒,而一切都入睡,草丛里掉落的星星,却使窗口的灯亮起,使读书人开始夜诵,而一切的一切都进入万籁俱静的怀抱,这是多么引人神往的静夜之图画!后者与前者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头写诗人在桥头的夜色中漫步,桥、石、树、岸都睡了,白天畅游的小船睡得更甜,此时诗人写道:“突然,星划下去一颗/落入对岸那片草丛/惊出一声虫鸣/夜,更加深沉安宁//我的心放轻放轻再放轻/因为踩住它们的梦/不,是那个世界在我的梦中”。这种亦梦亦幻的描绘,创造出了一种带有浓郁的古典神韵的艺术境界。而这种效果的取得,正得力于诗人笔下的多种意象的叠加、巧组。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一八一五年的序言》中曾提出写诗必须有五种能力,第一是观察与描绘的能力;第二是敏锐的感受性;第三是沉思;第四是想象与幻想;第五是虚构。我认为朱竹先生也通晓这些艺术手段,如他对山川草木观察很细致,感受又敏锐,沉思、想象、虚构皆已体现在他的佳作中。但是,他还有一种可贵的艺术修养,即运用“移情”和“通感”,使所描绘的种种意象实中见虚,无生命的变作有生命。主张“移情论”的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普里斯说:“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边去。”(见《西方现代文选论》)我们读朱竹先生《三日系列十四钗》中的许多山水诗,都会有这种感觉。如《林区三日》中的《林区小学》,这本是个枯燥的题材,一般人无非写写孩子们如何读书游戏,但诗人却把孩子们写成有年轮的小树苗,太阳、风、鸟、雨、雪、小溪、白云都来教他们上课、做操、游戏、唱歌、飘飞,而山路则领他们回家,月亮呵护他们入睡,星星闪烁在他们梦乡中,这真是一个童话般世界。诗人一2多彩新奇的意象把这一切写活了,这里也有诗人的移情作用,及通感的运用。再如《山与水》,也很精彩,把大山比作到江边饮水的马,把大自然的美好景物皆吸入口中,颇为传神。特别是《漓江的山》一首,可赶作是诗人美学观念具体体现:



    漓江的山

  是在痴情等待吗?
  飘来一团白纱巾
  情人没露面

    是在表演水上芭蕾吗?
    一半垂水中
  一半伸云天

  是在晨妆打扮吗?
  竹筏是发卡
  竹篙是玉簪

  是要远行出嫁吗?
  朝阳是胭脂
  云霞是群衫

  诗人运用了一系列新奇的意象来描绘漓江群山及江水的美妙之处。而诗人的喜悦、惊奇之感又渗入其中,简直是一幅世外仙境。从中可看到诗人深厚的功力。

  写现实题材的诗,往往费力不讨好,许多诗常常陷入具体事物描摹中,从而丧失了诗意。而朱竹先生有几首写现实题材的诗,却进行了艺术升华,同样创造出独具韵味的诗美。如写对乱砍滥伐森林进行痛斥的《少女》,作者没有直斥那些盗伐者,而是尽写白桦林之美,又把它们比喻成美少女,然后诗人再从侧面着笔:“从青山后面的后面/飘出一团白纱巾/金色的马车隆隆而来/白马王子看不见//王子原本是江洋大盗/伸来一把发亮的利斧/要把美少女全不娶走/血肉横飞惨不忍睹//湖惊恐地睁大眼睛/痴呆呆地望着天宇/不见一只鸟飞翔/不见一朵花篷飘飞”。这种对美的扼杀与破坏,正是一种应该受到治裁的暴行。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就比直说更耐人寻味,对读者心灵造成的震撼也不直接谴责更为强烈。

  也可能学习了一些口语化的表现方法,因而许多诗具有艾青说的“散文美”和“口语美”;但个别篇章似拖沓和烦琐,如写看足球比赛的篇什,诗人还可以进一步提炼和加工,也使它们达到艺术上的升华。祝愿老诗人宝刀不老,再切割出更多的在诗美上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佳作。
作者: 莫明    时间: 2006-11-6 19:31
标题:
学习。老衲不懂诗,不敢妄议。
作者: 许也    时间: 2006-11-6 22:22
朱竹就是常常来明月清风的那位诗人吧,呵呵,点评得好。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6-11-7 08:22
这属于转贴 了。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