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一曲农耕社会蜕变的挽歌 [打印本页]
作者: 郭玉琴 时间: 2016-4-15 09:39
标题: 一曲农耕社会蜕变的挽歌
本帖最后由 郭玉琴 于 2016-4-15 10:44 编辑
一曲农耕社会蜕变的挽歌
_________________读张荣超小说集《活着不易》
文/郭玉琴
一个时代的进步,往往是靠几代人的努力和牺牲换来的。在中国这块庞大的土地版图上,跨过了新世纪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便了大江南北,城市化的进程被加速,乡土集体农庄被规划,让中国这块土地上最传统的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的生活和乡土文化民俗也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大批的农民工丧失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了高楼大厦的建设者,也成了一座城市的流浪者。漂泊和迁徙从此就是他们的命运。在异乡和故乡之间做了候鸟一样的漂泊者和迁徙人,他们在时代的大背景发展进程里失去的是什么,用祖祖辈辈传统农民身上传承下来的朴实勤劳的精神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换来的又是什么?而他们在得到和失去之间,所承受的又是怎样的不堪重负的压力挤兑?这正是一本《活着不易》的长篇小说中所关注的最切近现代近二三十年中农民生活现状本真的东西,也是这部作品打动人心的成功之处。
一个有良知的作家,首先应该具有的就是人文悲悯情怀。文学说到底是人学,为关注人性,探讨人类的命运走向服务的。在《活着不易》这篇小说中,作家不仅对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生活困境给予了高度关注,同时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对留守在乡土生活中的另一批大量的弱势群体,妇女和儿童,以及孤寡病残的老人给予了关注和同情,将一个又一个具有代表性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塑造出来,讴歌了他们的朴实,勤劳,善良,勇敢乐观生活的精神。如小李庄的李指望一家,三个儿子和他们家的三个儿媳妇,石榴的泼辣,棕榈的朴实,田花的善良沉稳。关注人物命运,必须从内心审视他们的情感,农民工进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模式被打破,新时代的农民除了承受身体的压迫外,更承受着情感空虚的煎熬,城市临时夫妻的组合,乡下留守妇女的出轨,这都是农民工异军突起后产生在祖国大江南北城市和乡村的普遍问题和现象。尽管这现象不被主流社会所看好,但在这里非但没有得到作者道德上的谴责,还被作家的人文悲悯情怀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和理解,以塑造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为代表体现出他们的无奈和辛酸。作家的笔触在这里探讨和体现的是高度以人为本的人文悲悯情怀。
《活着不易》是作家张荣超写的一部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作者将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安置在他的故乡苏北地区的一个叫小王集村小李庄的乡村中。小说的语言采用的也都是大量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地方方言和民谚歇后语,彰显出浓郁独特的苏北地域文化的特色。如“老大的媳妇石榴不知道到哪儿充军去了。”“棕榈边抄屁股边自语笑道,他奶奶的,这个东西还真管用”,以及李指望在小说中有一段自嘲道:“我是瓜子去壳,只剩仁了。”然而这样的写实手法并不能代表作家笔下的小李庄小王集村就是苏北地区中的一个真实地方,更不能代表这就是作家的故乡的原风景。小说贴近生活但却不能只停留在生活表层,必须修枝剪叶,经过提炼,达到文学上质的飞越。《活着不易》是作家借助小王集村小李庄的一个小地方乡村的人物命运和发展面貌来反映整个中国席卷大江南北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民普遍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个视角截取片段,它只是作家精神地理上的故乡,寄托着作家本人对自己故乡人情风物拔高性的理想的期望和祝福,反映关注的是整个中国大地上的农民在改革前后的命运轨迹,是一个典型性的乡村生活发展变迁史的代表。
兴,百姓苦也,亡,百姓亦苦也。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改革开放带来的是一派城市规划进程的繁华景象,也是农村集体农庄拆迁导致丧失土地后,工厂鳞次栉比建立起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的物质富裕层现的景气。但是这些并不能抹杀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这个群体,农民的命运不再苦了。物质上的奔小康不能代表人们精神文化内容也达到了小康水平,甚至在历经二三十年后的改革奋斗,一代又一代人的牺牲中,换来的依然是不容乐观的现状,法制的不健全,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得人心,以及村干部违纪违法,欺压百姓现象屡禁不止,官场腐败,百姓办事门槛高不可攀,执法部分的不作为,民主选举制的空虚架子成了摆设。从小说中小李庄里衍生出的一群乡民与村干部以及工厂厂长之间的林林总总的故事,都穿插在寻常日子里的鸡零狗碎中。人物具有代表性的错综复杂关系,涉及工商官府和老百姓,覆盖的社会问题现象也很广而符合当代社会产生的急需针砭时弊的问题现象。这些故事时间被作者拉的跨度很大,从八十年代的土地分到户经历到改革开放,再到跨世纪后的大量乡土流失,集体农庄的出现和留守妇女与儿童的增加,人物命运横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00后出生的人,是老中青三代人的农村出身的命运写照。通过这些详实的描写和精致的叙述,以老家人喇叭爷讲故事的口吻做线索,反映出当代的农民不是不苦了,而是在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百姓处处有苦难诉,只是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追求上的不理想。尽管农民的苦水道不尽,但作家张荣超在《活着不易》中依然持有希望的勾勒出一幅积极乐观向上生活的蓝图,以小李庄的一群男女老少与官斗,与土地抗争,与疾病自然灾难抗战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世代百姓赖以生存下来的希望,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上的最宝贵的地方。
“你走了,丢下年迈的双亲,他们需要赡养,丢下哇哇学语的儿女,他们需要抚育,丢下年轻的妻子,她们需要疼爱.........你建了别人的城,却慌了自己的地。”这是《活着不易》里的题记上的一首诗,诗里满是土地流失后的人们心里的辛酸,是对活着不易在小李庄小王集村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最悲悯的命运写照。小李庄上的故事是在喇叭爷进城后给做了官的二狗子讲古今中给抖了出来。作家以第三者在场的身份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喇叭爷是小李庄人的见证者,也是受害者。小李庄虽然小,但是却是一个鱼龙混杂,形形色色人物都能上场的诡谲风云迭起的江湖,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被写的风生水起。小李庄上有李指望这样的能耕会耘的庄稼好把式空巢老人,下也有棕榈,石榴,田花这样的勤劳淳朴,善良把家的好女人,在男人满昌满刚满斗外出打工后看守家园,照顾儿女,帮衬相邻,更有村长胡宝生,书记吴去德,厂长无一节趁着男丁外出,村里都是一些老弱残兵,经常干出趁火打铁的事情,拆房抄家,非法集资,私吞扶贫款。小李庄上的女人,一半的辛劳不易来自于对生活的坚守所承受的沉重负荷,另一半则来自于地方恶霸的欺负和骚扰,她们在没有男人的世界里有的早早不到四十岁就被生活磨砺的粗糙不堪,不戴胸罩了。然而她们仍然坚强的做着儿女的依靠,扶持着老人,等待着丈夫的归巢。遇到困难她们不退缩,遇到凌辱,她们不软弱,小说结尾以石榴,田花,棕榈办完丧事继续与乡亲们一起联合起来要到京城去上访告蒋一鹏,吴去德为首的一帮村干部乱拆迁房屋和土地一事结束。虽然作者没有明确交代故事会不会圆满结束,但是他的笔下留白却给人一份新生力量的希望和乐观,上大学归来的春光对爸爸满昌说:“爸爸,这事不急,我有一大学同学,他父亲是省纪委副书记,等寒假结束,我就去找她,她跟我好着呢。”
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传世之作,任何一部好的小说无论主人公命运多么曲折坎坷,情节多么跌宕起伏,作家都会在含有悲悯情怀叙述中层现出一份隐约的坚韧不屈力量,足以鼓舞人心,走向光明,哀而不伤。《活着不易》这部小说让我看到的正是扎根在小李庄的一群农民被改革开放之风和城市规划建设进程席卷后遭遇的一系列命运多劫,但是他们给人以希望,以信心,坚信足下的土地会越来越好。
这是小李庄上的人们唱出的一曲农耕社会蜕变的时代挽歌,但是乌云遮不住大海。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16年3月第一版)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6-4-16 06:24
对原作的挖掘与品评,有一定的深度,既揭示了原作的主题,也强化了小说创作的意义所在。
拜读。
作者: 梅园星语 时间: 2016-4-16 18:33
该文评以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深入探析《活着不易》小说创作主题所体现的现实意义。在揭示农村改革开放乡村格局变异的典型性与社会层次结构广阔性的关联基础上,抓住小说作者以悲悯的情感为主线,洞察农村变革的生活景象以及人物的生活轨迹,细腻而深刻的反观出社会发展中所凸显的矛盾性,以及解析出悲而不伤的民族精神所展示积极意义。可以说,郭玉琴老师对《活得不易》文本阅读的精道,以及将文本的思想核心价值提炼的相当到位,不仅契合了现实农村的认识论,同时也将为读者了解文本的真实本相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引。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文评佳作。
作者: 梅园星语 时间: 2016-4-16 18:35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希望看到更多佳作!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4-17 21:44
一个时代的作品必然留有时代的印迹,改革开放的功过后来者也自会有所评析。此评论着眼于现实,从小说的内理出发很好地展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赋予了作品高层次的认知,很是不错。
作者: 郭玉琴 时间: 2016-4-18 10:50
谢谢版主点评和关注,问好握手。
作者: 郭玉琴 时间: 2016-4-18 10:50
谢谢梅版鼓励和支持。握手问好!
作者: 郭玉琴 时间: 2016-4-18 10:51
谢谢木门版主的点评和支持,很喜欢你写的小说,握手问好斑斑。
作者: 欧政芳 时间: 2016-4-18 21:25
一篇很全面很细致的书评,而且面面俱到,文笔流畅优美,学习了!问好老师
作者: 郭玉琴 时间: 2016-4-19 10:53
谢谢朋友光临,问好朋友。
作者: 幽谷幽兰 时间: 2016-4-21 19:35
长篇小说不容易解读,但是楼主写的很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