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创作谈]我的小说观 [打印本页]

作者: 田瞳    时间: 2007-1-27 18:03
标题: [声音]我的小说观
  梦游太虚是我们十分钟爱的小说园地。在太虚观赏文友们琳琅满目的小说作品,自有诸多收益,亦有不少感触。我自己也曾摸索小说写作多年,个中的滋味,可说是遍尝了酸甜苦辣。关于小说,很想和文友们一同交流探讨,以期繁荣我们的太虚版块。
       
  文学圈里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小说是什么?
       
  很多作家都避免回答这一问题,原因不得而知。有些青年作家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着,便煞有介事地说:我说不上小说是什么,我只能回答小说不是什么。于是就一二三四五罗列出一串“不是”来,无非是小说创作中的各种禁忌,诸如小说不是照相、不是说教、不是堆积木、不是某种观念的图解……
       
  其实,干么弄那么玄乎呢?什么文体都能说得清,唯独小说就不好回答吗?小说是不是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唐代传奇、宋人平话,皆为小说的前身。这样看来,通俗的说法,小说就是讲故事。书本上规范的说法,小说是一种故事性文体。当然这里指的是内涵深刻、不落俗套,超出读者想象却又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组合。
       
  当然了,小说固然是讲故事,但讲了故事的未必就是好小说。好的故事蕴蓄着深广的社会内容、哲理思考和文化积淀。好故事就是巧妙的构思,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作者灵感的集中闪现。
       
  说到这里,一篇小说的优劣高下,就看作家各自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力了。
       
  我对小说是怎样看的呢?下面就是我的小说观。
       
  一、小说之魂——立意:   立意乃为一篇小说的灵魂。我以为,一篇好小说必须有一个蕴涵丰富、意趣新颖的立意,却不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小说贵在含蓄,其题旨应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直白、直露、直奔主题,当是小说的大忌。用三两句话就能总结出“中心思想”的小说肯定不是好小说。妙不可言、耐人寻味才是小说的高境界。
       
  二、小说之根——生活:  小说素材取之于生活,这不必多说。问题在于,虽然每个写小说的人都熟知这个基本法则,可在很多作品中依然脱离生活,一看就是闭门造车之作。生活基础是小说的根,缺乏生活气息的小说必然干巴巴淡而无味。我们看到的一些小说常常是只讲了一个故事而没有生活细节。没有生活的小说只能是一个单薄的故事,而不可能成为一篇上佳的艺术品。
       
  三、小说之核——人物:  小说是故事性文体。所谓故事,就是以人物为主导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的连续活动系统。从而可见人物是故事的主宰,是小说的核心。我们看到过一些小说,往往是只写了一个故事,却忽略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是写人的艺术,写不出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那叫什么小说?在一篇小说中,人物应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进展,而不是在故事中扮演作者所设定的角色。这便是检验小说人物的最起码的标准。
       
  四、小说之干——情节:  爱看故事,是人类审美情趣中的共性。读者普遍爱读的优秀小说,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故事性是小说的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不仅故事给小说提供了框架,而且还凝聚了作者及人物的所有在生命意义上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诗歌可以靠发挥感情和组合意象来建立审美空间,而小说必须把它的审美空间牢牢地建立在故事的地基之上,因为它是靠作家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讲生动来表达情感和构造意象。小说情节便是把故事讲好的依托。可以说,情节是小说的枝干,小说的篇幅是靠情节支撑起来的。
       
  五、小说之美——描写:  小说是艺术品,而艺术品自然是美的。小说的美是靠作家的笔描写出来的。小说既是语言的艺术,又是故事的艺术,故事的艺术也可以说是线的艺术。有了线的艺术,才能谈到色彩、构图等等。怎样编织这一条线,怎样营造出艺术之美,就看作者各自的妙笔了。
       
  这里,笔者所写的并非一篇谈创作的文章,只是在这里表明自己对小说的一些基本看法,所以并未涉及写作中的具体细节。小说怎么写,自有千般套路,全看各人的妙用了。
       
  祝愿朋友们写出更多更好的小说佳篇,愿我们的梦游太虚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繁荣起来!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1-27 19:27
漂亮的文章,为朋友是个有心之人而感到高兴!
作者: 梦里春秋    时间: 2007-1-27 19:59
这就是所谓的胸有成竹吧,所以田老师的小说才会别具一格,

学习
作者: 蓝色的小木屋    时间: 2007-1-27 22:12
有道理。学习了!
作者: 王登学    时间: 2007-1-27 23:44
标题: 学习田老师好文
那天还要当面请教!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28 08:32
  去年,《十月》杂志主编王占君与其助理、著名小说家赵兰振来我们这个市开笔会。赵兰振就小说创作问题讲了一个下午。赵兰振就所谓的深入生活问题,小说故事性问题及人物塑造等问题都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兰振的观点是反传统的,讲得很精彩,全没有陈词滥调。听众中大多数人啧啧称赞,当然也有一部分老作者窃窃私语,表示不满。
  下来后,我们曾向赵兰振提出将讲稿整理后送我们一份,他答应了,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没有兑现。
  当然,我是支持赵兰振观点的人。在有些创作问题方面,我一直有着与赵兰振相似的观点。对此我也曾写过一些文章。下面的这篇文章就是我对艺术与生活问题的看法。现贴到田老师的文章后面,想得到田老师的指导。


      也谈艺术与生活问题
               

  看着武峻岭先生和黑雪先生的文章,忽然对艺术与生活的话题也产生了兴趣,忍不住想说上这么几句,热闹热闹咱们的论坛。
  艺术与生活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多年来好象是一边倒。很多作家反复唠叨着:生活很重要;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生活是艺术之母……自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中国的作家就更是这样异口同声。
  于是,老一辈的作家经常对习作者谆谆教导:要深入生活,要有积累,要反映火热的“三大革命运动”……他们还经常举例:浩然的农村生活积累深厚,他作品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头驴子过桥,蹄子夹在小桥的木板缝里出不来了。老作家问:如没有农村生活,能想象出这么个情节吗?
  他们讲得煞有介事,但我向来不同意这种说法。
  我曾在心里反驳说:驴子过桥的细节完全能够想得出来。你说浩然对农村生活的积累多,写出了许多农村题材的作品。但现在看来,浩然的好多作品是建立在虚假基础之上的,根本不是生活的真实与生活的积累。其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并没有那么多的阶级斗争,浩然作品中的“阶级敌人”都是作家为了适应“主旋律”编造出来的。如果讲生活,你就应该反映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三面红旗、人民公社、三年饥饿,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况怎样,那么真实的事情你浩然在作品中反映出了吗?所以,生活并没有给浩然带来作品真实。
  当然,中国很多很多的作家与浩然的情况相差无几。就是那些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好多作品,也是不“真实”的,是与客观情况反差很大的。
  我们知道,普希金从来没有到过西班牙和英国,但他凭直觉写出了他十分出色的描写西班牙的诗篇。他描写的英国,比好多英国作家写出的作品更好;巴尔扎克写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差不多半生都在忙忙碌碌地写作着,他哪有时间去深入生活呢?
  我们这个地方有很多写小说和报告文学的人,可这个县却没有一个能写出有影响的作品。那一年,从北京来了个叫沙青的作家,只三两天的功夫,写出了一篇叫《依稀大地湾》的报告文学,《十月》发了,影响很大。过后,这个县上的作家们都说,那些事情我们都一清二楚,可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写它。
  我们还看到: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能够写出战争小说;没有看见过大海的人能写出大海;没有妓女生活实践的人也能够写活妓女。诚如黑雪所说:苏童、孙甘露、格非等人写的作品都是没有经历过的,但写得很好。也许除了个别的细节不太“真实”外,高明的作家一般都能将故事及人物写得合情合理甚至动人心弦。
  这样一分析,“生活”的含意是什么就成了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活呢?我认为,应该说:“生活”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每一个人无时无刻都是在生活中“生活”着。种田是生活,做工是生活,坐办公室是生活,上学是生活,就是侃大山、打麻将也是生活。生活的基本知识和认识是人人都有的,就是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也能够经过合理的推测想象出来。不能说只有挥铁锤、担大粪才叫“深入生活”。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范围任何时候只能是“小天地”。
  那么,文艺创作主要靠什么呢?我认为,除了基本的写作能力、勤奋等因素外,主要靠想象。只有思维从生活的“小天地”中冲出来,飞翔到想象这个“大天地”中去,才有可能写出
好的作品。文学作品一般都是作者在基本生活知识的基础上想象虚构出来的。当然虚构得像不像就要看作家的本事了。
  荣格说:“人类心理是孕育一切科学与艺术的母胎。”
  孙津先生也说:文艺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艺活动作为观念的活动,它的本体存在性质是建筑在反映论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这种存在性质的具体含义,却只在于它的主观性。文艺创作既不是模仿自然,也不是再现现实,它表现为人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的一种主观要求。
  按我的说法,想象中还需要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和思维,对此我暂时起名为“艺术的变态心理”和“艺术变态思维”。这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复杂,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这篇文章曾在《中财论坛》上发表过)
作者: 田瞳    时间: 2007-1-28 10:05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去年,《十月》杂志主编王占君与其助理、著名小说家赵兰振来我们这个市开笔会。赵兰振就小说创作问题讲了一个下午。赵兰振就所谓的深入生活问题,小说故事性问题及人物塑造等问题都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自己...

我很赞同您的说法。从我自己的创作中也深有此种体验。我这里说的生活,不是指那些所谓深入生活之类。我的主要意思是说,文学作品虽为想象,却应反映出生活的真实。我们不可能因为写杀人的小说而去杀人。一般来说,想象是建立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但在更多情况下确实是要靠想象的。我的观点是:故事是想象(虚构)出来的,而生活体验是实在的,完全没有生活体验,恐怕也很难想象。我的另一个意思是,好的生活细节能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最后再说一句:缺乏想象力的人真的很难写出真正的小说来。
作者: 一楠    时间: 2007-1-28 23:07
好,这种交流好。我把标题该成[创作谈],置顶学习,让大家共同来抒发各自的观点!
作者: 一楠    时间: 2007-1-29 00:00
  我也来说句创作的生活问题,任何艺术的东西都离不开生活,这是定而无疑的。

  生活,有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我们亲身经历的生活是直接生活,这种生活为我们创造了财富,也积累了经验。还有一种生活就是间接生活,这种间接生活的范围很广,它同我们的生活环境、学习、交流、信息、思考、新闻、经验积累和社会活动等等有直接的关系。

  当一名作家,最不可缺少就是悟性、理解力和想象力。本身的直接生活是有限的,仅仅局限在个人生活中去写做,他的思路永远得不到拓展,也就永远不能创新,而且最终会缺乏想象力而思路枯竭。想写出好作品,首先要学会创新,这个创新就是不断的总结经验,超越自己的生活,跳出“自我”看世界。这就要靠自己的间接生活去构思和想象你的“理想王国”了。

  一些人具备了超越自我的想象力,所以他分外对自己“没有涉足的领域”感兴趣。他们写出的东西看是“凭空捏造,毫无根据”,实际这就是间接生活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是社会经验和写作经验。一个刚出生的儿童,他是万万不可能写出小说来。而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也万万写不出深刻有影响力的巨著来的。

  所以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写作到达了一个层次的时候,生活就直接演化成了一种经验之谈,他们可凭一句话写出一篇小说,可凭一个传闻写出长篇巨著来。特别是现在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原始的创作思维模式已经受到冲击,创作就要思变和求变,打破自己的思维框架,融入到大环境大社会大信息中,去探询那未知的领域,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已经是写作创新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作者: 莲叶田田    时间: 2007-1-29 04:15
学习田老师的创作谈!
对于小说,我刚刚准备学着写。田老师的理论说得很好。这里,田田只想感叹一句:现在有好多小说,都写成了故事。尤其是小小说,多数只是叙述一个故事而已,或感人,或讽刺,或写实。所以中国的小小说鲜有传世佳作。
可能就是田老师说的,中国人喜读故事吧。所以,缺少反观内心,深刻揭示人性,注重思考和视野开阔的力作。报纸副刊都开辟了小小说专栏,更是把小小说打造成了大众快餐。众写手挖空心思编故事,只想着以情节出奇制胜,以噱头来吸引眼球,将思想、立意抛诸脑后。所制造的,不过是一堆看似精彩的文化“垃圾”。
哈,惭愧,一个还不会写小说的小女子在这里班门弄斧,田老师和诸位师友见笑了。不过,即使我不写小说,我还是要看小说的,所以,希望能多一些真正有份量有质量的佳作。
作者: 小帅    时间: 2007-1-29 05:57
某论坛首页语:小说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一场冒险的叙述。
作者: 又又    时间: 2007-1-29 10:43
嗯,受益了,学习.
我也觉得写小说离不开生活,但绝非为写小说而亲自深入体验生活.我们本身就是在生活之中了,关键是写文章之人要有观察生活的本事.一场谈话,别人的一个遭遇,皆可作为小说的素材了.
还有,写小说要注重交流.不能自顾自儿盲目的写.我说的交流一是人与人交流;二是与好的作品交流,多阅读经典之作,吸纳吸收,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作者: 南来之风    时间: 2007-1-29 16:54
有了百家争呜才会有百花齐放的时候.这种探讨的方式值得推崇.真实是生活,合乎逻辑的虚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 邱天    时间: 2007-1-29 17:14
来这里读一读,学到不少知识,受益了,对邱天的小说创作颇有帮助!谢谢楼上各位老师!
作者: 春江花月夜    时间: 2007-1-30 10:58
 说得都很好!
作者: 一丁    时间: 2007-1-30 22:16
多读受益,但就是太忙.拜读了!!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2-1 08:30
(这是我《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变态思维问题》一书中的一节,现转贴在这里参与讨论。)

                        艺术家多为精神病患者

              
  艺术创作需要变态心理和变态思维。由于长期高度的变态心理和变态思维的运作,天才艺术家们的精神往往受到严重创伤,有些人表现出一种严重的病态,有些人彻底沦为精神病患者,甚至有许多人因精神崩溃而自杀身亡。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创造力(天赋)和病态。他们把人分为四种:创造力和病态都很强烈的人,他们往往能成为天才;创造力和病态都平平的人,他们都是平常人,甚至是平庸人;病态严重但创造力有限的人,他们将变成精神病患者;病态轻微但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不能成为天才。
  所以,每个人天赋的潜力都比他所能挖掘的要大得多。即使你很有天赋,创造力和病态也很强烈,但是,如果你不具有发挥天赋的能力,那么,你也成不了你本可以成为的那种高人。
  对于某物之情感超乎寻常者称为癫狂。让·保罗说:“幻想所产生的形象只仿佛现实世界里的纷纷落叶飘聚在一起;发高烧、神经病、酒醉都能使那些幻象长得结结实实、肥肥胖胖,凝固成为形体,走出内心世界而进入外物世界。”
  莎士比亚也说:“疯子、情人和诗人,都是满脑子结结实实的想象,疯子看见的鬼比广大的地狱里所能容纳的还多。情人和疯子一样癫狂,他从一个埃及人的脸上会看到海伦的美。诗人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
  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描绘或创造出一种不同于现实的意境或故事,用变态思维形成作品来表现世界,长期以往,就会形成他们的定势思维,定势性格。
  大概从古希腊时代开始,一些敏锐的人就认识到了这种现象。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赞美疯狂,说要是没有歇斯底里的感情,即使站在诗歌的殿堂,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也写不出脍炙人口的诗歌。德谟克利特也说: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
  在中国,近代当代的不敢说,古代精神病艺术家是数不胜数的。五代杨凝式书画最绝,开宋书之风,人称杨疯子;米芾创落加点,一变古今山水画法,为百代之师,人称米癲;梁楷开禅画一派,人呼梁疯子;徐渭、八大山人皆疯狂;顾恺之也是个疯狂者。就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这样的人,其行为也有许多狂颠之处,另节作详细论述。
  尼采将艺术家称为“患病动物。”日人滨田正秀著《文艺学概论》说:有人调查了782位著名人物,这些人中精神极端失常者占83%,健康者仅占6.5%。
  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患有精神分裂症。福楼拜患羊颠疯;果戈理患有一种未能确诊的精神病;莫伯桑和海涅患有由梅毒引起麻痹狂症,两人都进了疯人院;莫伯桑贪淫好色,发病时口出狂言,说他奸污了全世界的女人,说他要让上帝染上天花一命呜乎,还胡说他肚子里塞满钻石;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可能是他自身症状的写照;普希金酗酒、嫖娼,和女奴生孩子,又把孩子抛弃。他对委身他的傻丫头安娜备加赞美;狄更斯讴歌家庭温暖,夫妻忠诚,可生活中却从不关心自己的六儿三女。他同他的亲妹妹姘居,并同大妹妹结婚;叶赛宁因酗酒经常求助于精神病医生,跟邓肯结婚后精神好转,创作上却无所作为。俩人关系破裂后他的精神又崩溃了,佳作却不断问世;陀思妥耶夫斯基患羊颠疯,狂赌,把所有的东西都输掉了;戴维. 赫尔夫戈特是澳大利亚著名钢琴家,因压力过大而精神崩溃;文森特. 凡高精神不正常,切掉自己的耳朵;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 纳什患有精神病,影片《美丽心灵》讲述的就是他的传奇人生;美国著名小说家姗尔达. 菲茨杰拉德、作家庞德都患有精神病。庞德在精神病院达十二年之久,在精神病院里继续着他的创作。他75岁时竟然恋上了一个23岁的女子,事未成后,他觉得空虚无比,不再写作,也不说话,终日呆坐,直到死亡;海明威在生活中也变态得很厉害,女作家斯泰因曾说了他一句不中听的话,他气得七窍生烟,扬言要踢她一脚。有位评论家说了他一句,他竟不惜由古巴飞到纽约,要教训那人。他对着斗牛士有着狂热,有人说他怀有“死亡的欲望”,说他藉此来满足他的虐待和被虐待。最后,海明威自杀身亡了;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戏剧家奥尼尔也是个精神失常者。最后他根本分不清台上台下的角色有什么差别,而完全溶入剧本之中……
  而且,患有精神病的天才艺术家们好多与他们的家族有关。托尔斯泰:父亲家族中有好多精神病人,他本人患有歇斯底里症和癫痫症;莱蒙托夫: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他本人也患有精神分裂症;舒曼:父亲是位文学天才,母亲死前精神失常,姐姐和她的儿子都患有精神病。舒曼自杀身亡;陀斯妥耶夫斯基:父亲的兄弟都嗜酒如命;姐姐患有精神病,她的儿子是白痴,他本人患有癫痫病;爱尔兰伟大作家、小说《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作品如梦中的独白。他有生之年穷困潦倒,精神不正常。他女儿是精神病。他跟妻子过着貌合神离的日子。晚年,独坐孤灯,凄凉异常……
  正因为艺术家的精神有问题,所以他们的自杀比率是比其他人群高处好多的。外国自杀身亡的有克莱斯特、克魏格、海明威、凡高、芥川、太宰、三岛、川端、伍尔夫、杰克·伦敦、普拉斯、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茨威格……真是数不胜数。
  最近好象有一本专写中国艺术家自杀的书。自杀身亡的中国艺术家就不再详说了。
作者: 一楠    时间: 2007-2-1 19:04
  lqm407 老兄的关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变态思维问题》的探悉的确很能说明问题。所谓的天才是什么?是病态衍生出来的。所谓的“神童”是什么?也是“病态”衍生出来了。一旦这种“病态”消失,他们都是正常人了。

  我们收回这种“病态”的思维,反过来再谈谈目前的小说创作:田瞳兄在谈《我的小说观》中很客观中肯的总结出了五个方面,也就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五个要素“立意、生活、人物、情节、描写”。“五要素”最根本的我认为是“生活”,没有生活,其它的四点都成了“无本之木”。而生活又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有希望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来,反之只能做生活中的一个平常人。

  407兄在《也谈艺术与生活问题》中提到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问题”:“我们这个地方有很多写小说和报告文学的人,可这个县却没有一个能写出有影响的作品。那一年,从北京来了个叫沙青的作家,只三两天的功夫,写出了一篇叫《依稀大地湾》的报告文学,《十月》发了,影响很大。过后,这个县上的作家们都说,那些事情我们都一清二楚,可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写它。”其实象这种想象很有代表性,但也很有普遍性。从生活的角度来说,这是“观察和自我审美疲劳”,就象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老婆看着别人家的好”。大家总认为“远处的风景”最美丽,于是就忽视的近处的风景的美丽。反过来思考,那个叫“沙青的作家”只三两天的功夫就写出了一篇有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也不能不说是受了“远处的风景”的诱惑!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最最熟悉的“生活”里,长期禁锢在一种思考模式里,缺乏创造和创新,说“审美疲劳”好听点,其实就是一种骨子里潜伏着的惰性,以至于被别人挖去了“宝贝”,而后自己才幡然醒悟,喝了“后悔汤”。由此证明,生活是创作的根本,但光有“生活”还不够,还要具备那种不断的自我改造、自我加压和自我创新。

  说了这么多无非还是说了一些浅薄的“艺术与生活”的辨证关系,而真正写好小说,还是田瞳兄的那些话,首先立意好,有生活实感,有生动的人物,有充实的情节,有精彩的描写。具备这些要素,你的小说不出彩才怪呢!:)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2-2 19:55
接下来我再写一篇文章来进行讨论吧!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07-2-2 20:54
学习!学习!
作者: 无情    时间: 2007-2-3 15:12
见到高人了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2-5 10:50
再谈文艺创作与生活的问题

                      lqm407

  关于文艺创作与生活的问题,我曾撰文阐述过我的观点。最近,我又在太虚版与文友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只是跟帖只言半语说明不了问题,所以就再写这篇文章进行深入论述。       
  
  对于文艺创作“必须深入生活”一类说教,我历来持有反对的意见。去年十月,《十月》杂志主编王占君与其助理、著名小说家赵兰振来我市开笔会,赵兰振就小说创作问题讲了一个下午。在“深入生活”这个问题上,赵兰振的观点出奇地与我的相同。我受到了鼓舞,以后就更加肆无忌惮地发挥起自己的“谬论”来。
  
  我认为,在文艺创作上,“必须深入生活”,“必须要有生活积累”等说法,听起来很正确,其实,它似是而非。表面上看,口号的提出者要作家深入到“生活”中去,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上是要作家“为政治服务”,为“主旋律”服务,编造“高大全”式的“工农兵形象”。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几乎都是这样,“工农兵”形象、“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三大革命运动”的内容与情节充斥着每一篇作品,但那全是虚假的,根本不是从“生活”中来的。那个时候的社会真实根本没有在文艺作品中得到反映。所以,解放后的三十年间,偌大个中国没有产生过一部伟大的作品,没有产生过一个能在世界上提起来的文学大家。
  
  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所谓的“深入生活”的误导只是其中原因之一。
  
  “深入生活”的提法为什么是似是而非的呢?对此我是这样认为的:一般的人,特别是作家,都是具备着生活常识的。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是在“生活”中生活着,每时每刻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积累”着生活。过去,我们的理解是挥大锤是工人的生活,挥镰刀是农民的生活;工人有工人的性格与形象,农民有农民的性格与形象,其实这都是错误的。人世间的人物因人而异,形象与性格没有职业方面的差别。文学作品塑造的是人物形象,而不是职业。职业只是衬托。人物形象是相通的。根据作品的需要,你可以将某一类人物形象安插到工人身上,也可以安插到农民身上,也可以安插到无职业人身上。只要你写得合乎情理,形象鲜明,读者都是会认帐的。

  当然,作家对自己要写的生活熟悉一点更好,但就是不熟悉,有才能的作家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之上通过想象也是能够写好故事情节的。在上篇文章中,我列举过很多作家写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但很成功的事例。这就说明文学作品重点是塑造人物形象或渲染情绪氛围而不是写环境与职业的重要特点。

  我自己的写作经验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前些天,我写了两篇小说。一篇是写农村人物的,一篇是写古代战争的,两篇小说都被加了精华或计了酬,跟帖者也都给予好评。说实话,我离开农村已经几十年了,近来也很少接触农民,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情况知之甚少,但大家都说我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很活。对古代战争,我更是无从知晓。我看过一些历史战争小说,但我的小说的内容与风格与之全然不同。这两篇小说全是“编”出来的。我主要是写人物,农村和古代的背景是我作品的需要与衬托,这个背景是我根据作品的需要,在生活常识的基础之上想象出来的。只要编得好,没有人说其情节和细节不真实。
   
  当然,就创作来说,生活常识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素材越丰富越好,但生活常识是最根本的。小学生能写出作品,再聪明的婴幼儿却不行。因为婴幼儿不具备生活常识。有了生活常识,再加上创作才能与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创作文学作品了。人的一生本身就是“积累生活”的一生,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点心,作家的“库存”就会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写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创作的成果会越来越大。  
  
  也有人说,缺少生活积累,作品就会缺乏真实的情节与细节,人物形象就会干巴巴的没血没肉。其实,这也似是而非。在有能力的作家笔下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现实中的细节哪有作家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丰富?与文学作品中的世界相比较,现实是枯燥无味的。现实中的零碎事件都是经过作家大脑进行发挥而用到作品中去的。
  
  退一步说,一件作品就是某些细节上不太真实,这也不要紧。我从多年的创作实践中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情节只要能引起读者思维与想象,细节可以不真实,有些作品甚至需要细节不真实、不合理。只要你写得有意思,读者一样饶有兴趣地欣赏。
  
  有一位画家画了一串葡萄,逼真得引来猴子抓破了画,但此画却受到批评家的批评。批评家说这画只是“生活的真实”,不是“艺术的真实”;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都没有“生活的真实”,但却令人赞叹不已;李白没有到过天姥山,可还是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就小说来说,魔幻类与现代派的一些小说情节与细节是很不真实的。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情节与细节,这根本不真实。孙悟空一个斤斗十万八千里,人们也不会质疑其动力从何而来;贾平凹有一篇小说,通篇写一个人从悬崖上往下掉的过程及中途看到的情况,完全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看后感觉到很好。
  
  浪漫主义的作品是这样,就是对现实主义的作品,人们也不太计较细节的真实性。我对《三国演义》中两军交战的场面描写很感兴趣。其实这些细节也是不真实的。很难想象,两军对垒,只是两员主将在前面几十几百回合地打着,而士兵们则傻愣愣地站着观看。难道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古人就傻到这种程度了?关羽带着妇女车辆和三几个人就能夺关斩将,一路畅行?守关的主将即使被杀,难道就再没有其它曹兵了?那么多曹兵就连一个车子、两个妇人都扣留不下?

  《三国演义》在情节上细节上不真实;《水浒传》与历史上的宋江起义也很不相同;《西游记》纯粹是“编”出来的;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究竟有没有“大观园”里的生活经历,也只有鬼知道。这四部书都没有拘泥于生活的真实与细节的真实,而凭着作者的创作才能与丰富的想象力写得很好。
  
  武侠小说都很吸引人,飞檐走壁、百步锁喉、发功击物、特异功能,其细节一点也经不住生活的考验,但读它的人却津津有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作者与读者都知道这是文学作品,其功能主要是娱乐,是激发人们思维想象的艺术品,是不能以现实生活来对照的。
  
  只要蹩脚的作家或不能正确理解艺术特点的人,才会“真实”地描述现实生活,纠缠于个别细节,并以此来批评文学作品。

  杜甫诗“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受到了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批评。沈括说:四十围及是径七尺,无乃太细乎?他认为直径七尺,高二千尺,树就太细了,不符合情理。还有一个叫黄朝英的说:沈括性机警,善九章算术,独于此为误,何也?古制以围三径一,四十围即百二十尺。围有百二十尺,即径四十尺矣;安得云七尺?这更是可笑!

  王维应考诗中有句子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主考官在审阅时说:“见如今只得九州,你数还我万国来!”于是把王维的考卷放在下面了。

  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句遭到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反驳: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何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看这些“注重生活细节描写”的老头子可笑不可笑?
  
  总之,我的观点是:文艺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艺创作是观念与思维的活动,它的本体存在性质是建筑在反映论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这种存在性质的具体含义,却只在于文艺活动的第二性,即它的主观性。文艺创作既不是模仿自然,也不是再现现实,它表现为人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的一种主观要求。文艺活动所处理的对象,根本就不是第一性的客观物质,而是第二性的观念活动本身。当文艺家“化合”了多种观念意识从而确定了文艺创作和欣赏的存在位置时,文艺作品的产生就成了自为的和独立的存在。文艺作品的存在意义并不在于它物质外观的构成,而在于这些物质外观所承载的含义,即观念意识。所以,从事文艺创作最重要的因素是创作能力、艺术的想象力、知识拥有量、勤奋程度等等,而生活倒是一个次要问题。在创作中,除了描写特殊的故事背景需要熟悉一些情况外,一般不需要刻意地“深入生活”。优秀作家的头脑是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精彩情节与细节的。

(此文已贴在太虚版)
作者: 脂砚    时间: 2007-2-5 19:29
“小说就是讲故事”。

同意。同时想到另外一句话:小说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书。

当然,到了现代派文学,传统的东西完全打破了,情节的谈化和结构的颠覆,读起来很辛苦,但快乐,比如读卡夫卡,读加缪,读马尔克斯,读萨特,还有一些反小说,真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阅读体验。

可以说,田瞳老师提及的,是传统小说。就传统小说而言,文中所提五点可谓尽善尽美。但表现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及黑色幽默等现代派文学却已另辟奚径。。。。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