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①“随”之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6-24 0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 之 过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两千五百多年的孔孟之道,使华夏神州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礼、懂礼、行礼、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里的道德规范和优良传统。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踏进20世纪90年代又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一直流行于民间的“随礼”时尚,却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大灾难。“礼多人不怪”变成了礼多人无奈。相信许多人都和老朽一样,说起“随礼”的事来也是满脸的苦笑、一肚子牢骚。

  先说说老朽最近遇到的三件事。其一,乡下老家的一个堂弟打电话来,说他的小孙子过生日,“请”我和老伴一起回去玩玩。除非傻瓜不知道这“玩”是需要以钱作基础的;所以,我以“忙”为理由辞了他的邀请。我知道他是看准了我“肥”,想借机拉我一刀。因为他家小孙子的爸爸结婚时,我随过令他惊讶的礼钱。这次我装傻了,不去,也没提礼的事。其二,一位某单位的副领导突然打电话用变了腔的普通话给我报丧,说她的婆婆死了;我在听了半天才听出是她来之后说,好,知道了(差点没说成“恭喜”)。我知道她这个人的德行,这次又有了进一步的印证。于是,我打电话给与她同单位的朋友,让他替我交上礼钱,完事。其三,我们一帮老家伙中的某人,他的女儿去年在外地结婚,今年回来探亲,让某日某时去某酒店聚会为其庆贺。我的天爷!还有找后账的呀!那天,我满怀别扭地参加了聚会,又按常规掏了礼钱。

  以上三件事仅是我几十年“随礼”经历中随手拈来的例子,窥斑见豹,可见礼之无理、礼之灾害。但是,我们在许多时候都是责怪受礼者的无理(其实,许多今天的受礼者也是昨天的“随礼”者。当然,当权者受贿不在此列);却很少有人反思一下“随礼”者自己在这场灾害中的责任。没有行贿就没有受贿,没有众多的“随礼”者就没有无理的受礼者。像小孩子许多的毛病都是由大人们惯的一样,社会上包括“随礼”在内的许多令人心烦的事情也是被人们“惯”起来的。说起来那我们这些“随礼”的人们仿佛有些冤枉,会说即使再富有的人也不会随便给人送礼的呀!是的,从理论上讲是这样。但是,从客观实际上看却又完全是两码事。甭说给当权者送礼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就说给一般人“随礼”也是多有自己的利弊权衡的。就像前面我提的那三个例子,乡下的堂弟我可以“婉辞”,那为什么女副领导那里虽然没去却随了礼?某老家伙那里我满怀别扭还是去了并按惯例掏了钱呢?这就是说,在“随礼”问题上,如果我们完全抛开自己的利弊得失的话,主动权还是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不过这样的时候很少罢了。

  我们鲁西北乡下管“随礼”叫“人情”,我认为这种叫法是很科学的,或是“人情事理”,或叫“礼尚往来”,总之,它的初衷原是一个“情”字;只不过如今人们变得有些重礼轻情罢了。于是,如今的人们之所以把送礼叫做“随礼”,就因为这“随礼”的重点在于一个“随”字;甭管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了以后的“关系”或是为了不与别人两样,叫“入乡随俗”也好,叫“随大流”也罢,总之,在许多时候这就是国人特有的“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因此,以老朽之见,“随礼”成灾,“随”之过也!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3-6-24 11:32 | 只看该作者
嘿嘿~~礼尚往来~~吓晕的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21:18 , Processed in 0.04557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