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③ 安妮宝贝,写在水中的文字
[打印本页]
作者:
哑猫阿凡
时间:
2003-6-28 23:15
标题:
[原创] ③ 安妮宝贝,写在水中的文字
在我的感觉中,安妮宝贝一直是一条游离的鱼,长久地游走在寂寞的深海。她的文字诞生于水中,于是浸含了疼痛的低调,冰冷的绝望。那些破碎的、颓废的、绽放的都是她在文字的幻想里流动着的生活,但也是另外一个真实的世界。
安妮宝贝的散文,有几分淡然和清新,像山中的兰花草安安静静地选择为自己开放。她的小说却是灵魂深处最痛苦的焦灼和迷失,把一个个悲剧用自己的视角诠释。我尤其偏爱她的细节描写,也喜欢她对一代人生活状态的把握,更惊讶于她灵魂深处的孤独和自由。她的文字中有陌生的穿行和迷离、有放纵的体验和痛楚……可是我喜欢那疼痛过后残留的温暖气息、喜欢那颓废的边缘所渴望的幸福、喜欢在这样有些氤氲的气息中所透射的缕缕阳光。
纷繁芜杂的描写都市情感生活的文字里,安妮宝贝的文字无疑是清醒冷眼、令人心惊的。在都市荒凉冷漠、变幻莫测的石头森林里,漂泊无根的一群人中,安妮宝贝是个梦醒的绝望歌者。她用她那不太健康略显沙哑的声部倾诉出了心灵深处的都市节奏。也许只是一支支唱给自己的歌,就象小的时候,一个人走路,因为害怕,因为寂寞,于是会唱几首歌,为自己驱逐那暗夜,却也给了同样赶路的陌生人以温暖的感觉。因为这样,他们终于可以会心一笑:原来还有路人!
安妮宝贝是个让人无法忘怀的女子。想象中的她应该长发的乌黑,名眸皓齿。她一定有着苍白的皮肤,因为长时间在黑暗中行走;她的眼睛一定是透明的,因为她有着天赋的敏感和智慧。她的短文里常有令人刺痛的文字闪现,就像霹雳一样,击中人心。她用她简洁、优美、直指人心的文字说出了许多人一直无法完整准确表达的意象。她聪明地让你看到了你自己。这样的冰雪聪慧,自然是要与痛苦为伴的,因为敏感和尖锐会高倍放大她所能感觉到的疼痛。
在《告别薇安》的23个短篇里,她零星地破碎地讨论过一些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它们反复地出现,就像一波一波激荡的潮水。它们出卖了安妮的困惑与挣扎,即使她很想表现出超然与漠然。《告别薇安》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这是一个起步,有着一个人刚开始起步的姿态,有着很多提出问题时单薄的锐利,容易被打碎,所以疼痛。但安妮喜欢疼痛的感觉,疼痛证明并不麻木,疼痛证明还真实地存在。可是"生活却无法被选择和安排",安妮一直在表达这种观点。是不是想说明我们是可以被选择和被安排的呢?
叙述的源头从《一个游戏》开始的。“一个游戏”是很残忍的名子。一个单纯的人,变成了一个游戏高手,付出的代价当然是惊人的。主人公JOE,一个不像后来“安”那么容易被伤害,容易破碎的名字,有着一股不羁的清疏与俊朗。JOE付出整个的少女时光来坚持成为她自己,也许还会用以后的时光。爱上一个同样干净俊朗的男人,被伤害,然后离开。美丽,对情调有着十分微妙的坚持,对爱情有着近乎本能的选择与追求。于是她成了一个带着伤痕却美的惊人的女人。
《告别薇安》的23篇在叙事上几乎都沿袭了这种风格,所有的故事都是关于“安”,一个穿白棉裙,光脚穿球鞋的瘦削女子在这个欲望、躁动的年代里怎样坚持完成她自己的故事。——想来,安妮自己也有如她一样纯真的执著。
执著的结果,往往无法如人所愿。因为偏执,或是极端,或是心力憔悴无法企及。安妮的执著使爱情变成了痛苦的体验,直接的后果就是懒洋洋的绝望。绝望的人们不敢不敢相信自己,也不敢相信未来,他们活在过去里,用回忆替代现实,用今天的光阴美化逝去的岁月。回忆成了必须依附却无路可循的乌托邦。
《八月未央》里未央杀死了她美丽无望的母亲以及乔(乔虽然是自杀,却也是未央给了她自杀的理由和勇气)。未央一直在都市里漂泊流浪,活在母亲和乔那温润诡谲的气息里。其实像乔母亲那样的疯狂自毁,乔那样的自弃沉沦,死亡相对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因为从一开始她们就没有想过要承担起自己的命运。其实,人的命运是自己决定的。无论风还是海水都不能改变岩石的质地。她们并不会做一个让自己能与世界交往协调的人,她们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所以她们狼狈而仓皇地离开——借助别人的力量或自己离开。而朝颜,这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他英俊,温柔,体贴但有点自恋。可能从一开始安就看出了他的“不能承担”,所以对他选择了放逐。与乔相恋十年却说:“我一直害怕自己不能给她幸福”,与安相约两年的日子里在信里说:“我在日本与一个上海的女孩子同居,可能不回去了”。对于朝颜的不能承担,安选择了放逐,除了聪明,显然还需要一些更有厚度和韧性的东西。而这显然又与安妮的成长息息相关。
由《八月未央》到《夏日幻灭事件》,安妮已经成了一个无法被伤害的安妮。她的心里已经如水纯净,不再有黑色羽翼掠过的期待。就像一个落水的孩子,拼命想抓住水面的每一片浮木,可是每一片都那样腐朽易碎,她消瘦的手掌疼痛地握着空虚,绝望地握不住一丝希望。可是有一天,她放弃了所有在身边可以籍以漂浮的东西,却发现她已经可以在水中呼吸。不否认安妮以前的文字一直的很阴冷潮湿,有着绝望而暧昧的情绪,但到《夏日幻灭事件》却是安妮的一个成长。虽然仍有着诡异的味道,有着流离闪烁的灵魂,安妮的主角却随着安妮的成长而变得坚强、独立、自信、自立。
安妮借《夏日幻灭事件》道出了一切人的普遍处境:“我们不爱”。蓝从童年的真实处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比任何言辞都要雄辩。流离的命运与聪敏的内心,表面上的无忧无虑,表面上的自恋与自恃,暗夜里电话中哭泣的声音,不断的相遇与离开。“我们可以在一起,但不要言爱”。蓝这样的女人对于榛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因为他温暖,他健康。她希望他能给她正常的生活,就像一个柔弱的淋雨的小动物,来到他的木屋。但他永远无法理解和把握蓝那飘忽游离的灵魂,而他的固执坚守也是蓝所渴望与拒绝的,所以他们都是对方神秘迷人的热带雨林,进入却注定迷失。
对于榛们,他们大半喜欢一些被肯定的关系。而对于蓝,世界太大了,总有些美好的事情在另外的地方,也就没有停留的理由,如果有,其实也只有些东西放不下也带不走。这种自由和另类的心态,总会使她们与众不同,使她们陷入比别人来得更真切、更痛苦的孤独之中,并且无处可逃,只有沉沦,更多的空洞和阴郁,面临更多的消失和告别。
这是安妮所能安排的最好的结局,惟有更深的绝望才能安慰绝望。以毒攻毒,这是安妮的哲学,安妮残酷的温柔:“温暖是奢侈的东西。奢侈到需要用很深的寒冷和疼痛才能体现”。
抱住空虚,手握乌有,这种姿势极其美好,但并不适合现实的生活。爱情早已被放逐,剩下的是无尽的空荡荡的心无法被填满的感觉。怪异却真实。孤独是一株开得颓靡绮丽的慢性毒草,当你发觉疼痛时却早已断肠。城市里的人们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于是暗夜里到处盛开着空心的人群。毒品,酒,上网,跳舞,嬉闹……还有什么?孤独是一种病,安妮的主角们早已病得深入骨髓,不可救药。
关于孤独,卫慧无奈地说,我们都是吃黑暗长大的虫子,愈夜愈美丽。《公车里的女人》每夜美丽在淮海路无人的公车上,用一个有形的容器来盛载她的孤独。《告别薇安》里地铁站的空旷隐衬男主角的内心异常的广漠憔悴。对于孤独,我们一直无能为力。爱情,在你害怕伤害与被伤害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封锁你的心灵,你可以选择逃避,你可以选择拒绝,但你无法选择,无法拒绝,那来自你灵魂深处的骚动与呐喊。所以安妮本身就一直在漂泊,从南方小城,到上海,大连,北京……她的女主角也都是一些真正的“精神漂泊者”,生命不能有一刻的凝固,灵魂不能有一刻的安宁,她们只有听从内心的呼唤,踏上未知的旅途,“远方”,有着永远的诱惑。
在安妮全部的作品里,唯一例外的是《暖暖》。暖暖,一个可爱的女孩,爱上别人的男友所以选择离开。暖暖最终告别心爱的男孩回了南方小城,做了小学教师,嫁了一个大她十多岁的男人,平静地生活着。很多时候,我们的善良会成全别人,可是会很深地伤害自己。我不喜欢暖暖这样的放弃,逃避,这样无法进入真实的生活。
孤独往往还会是“瞬间空白”。《瞬间空白》里的勒轻照例来自她有着故事的过去。林是她遇到的第一个上海男人,英俊,有能力,然而落拓。勒轻走进林的生活,因为宿命的信念而不愿轻易离开。她相信他们会有个比较好的将来,但林却从不曾试过要深入勒轻的心灵,看一看这个伤痕累累然却依旧美丽的灵魂。没有彼此心灵的慰籍,这样的生活注定是一段空白。终于勒轻走了,去了另一个城市。用“空白”来描绘生活,我不禁要佩服安妮的才情与体验。“空白”真切地道出了一种没有希望、麻木然而真实存在的生活状态。
安妮的小说不追求情节的复杂,不追求精致的构思,却努力写出自己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仿佛是靠激情,靠才气信笔去写,也许会有些松散,有些粗糙和随意,但能真诚地表达出现代人的心理困惑与无力的挣扎。文字如行云流水,淋漓酣畅,笔随意到。虽然满纸阴霾,有着病态的颓靡和绮丽,每个文字都闪烁着消逝的寂寞,但她的思想无限流动,智慧的语言,即便灵光一瞬,也能使人感觉到这世间的真情流转。
安妮总是让她的故事以一副破碎的姿态示人。她说自己喜欢敏感悲伤的灵魂,这才是真实的人性。无论安妮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相遇与告别,死亡与流浪,我们都应该相信:正如不会有永远的相聚,在不断的重逢与离开之后,黑色的部分终于会脱落。我们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方向,我想它会通过天空或者海洋或者具有同样干净广阔性质的任何事物。
安妮是一个寂寞的倾诉者,有着漂泊的宿命,当她在深夜、在旅途,面向无尽的空虚倾诉之后,依然得不到安然的归属感,就在人们喋喋不休的议论着她倾诉的是与非的时候,她却在更大的空虚压迫下向生命的更深处漂泊,如同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在无人的公路上孤独的奔跑,在奔跑中领略并且思考着那沿途的风光和生命中寂寞的美丽,而议论着安妮的是是非非的人们如同那些盲目跟着阿甘奔跑的人群,可是奔跑的意义是什么,却没有人知道。在生命的路口,安妮从不停留。“彼岸花”,遥遥望去,在寂静的夜里静静绽放,可望不可及,那里有什么?爱?希望?冷雨后的温暖?暗夜里的光亮?还是罪恶?孤苦?残酷的破碎?如同前路未卜的未来,没有答案。唯一可以感受的只是诱惑,如果生命就是一场泅渡,我希望采取的就是这种面向天空的仰泳姿势。
《彼岸花》和以往的倾诉不同,作者以两条主线展开,乔和南生的故事给我们带入了不同的寂寞,相同的结局。年轻女子结识她住家附近开酒吧的中年男人,以一边写作一边叙述的方式,倾诉心中的电影。女子经历过流离失所的生活之后,和他去了一个海岛,最终完成对城市和男人的倾诉,在冬天的夜晚不告而别。
安妮以精致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幕幕唯美的、伤感的、斑驳的情感画面。乔说:感情有时侯只是一个人的事。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伤口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南生说:她会爱上一个男人,为他生许多孩子。会和这些属于她的亲爱的人互相陪伴,不离开半步,直到天荒地老。电影中的南生带着对爱的深深眷恋和企求,得到的只是破碎的虚空和无法挽留的心痛。现实中的乔则以淡漠的决绝,很自我的漂泊,以孤独的方式生活。是否是电影中南生那爱的悲剧,才使得现实里的乔对爱淡漠?无论怎样她们最终的结局只有继续生命的旅程,一如书中所说:"生命中充满太多偶然,只是河流上漂浮的落叶,情缘迷离,随处停靠。"一般来说,我们搞不清究竟是我们选择了生活还是生活选择了我们?以何种方式生存?和谁相伴共度旅程?一切如同彼岸的花朵,盛开在不可触及的别处。
这种两条线的手法我们并不陌生,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中有现实和虚幻的两种自我的描述,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有时空穿插的描述。它们的区别在于,以上两部作品是交叉的两条线,而《彼岸花》中是平行的两条线。这是一动一静的两条线。现实中的乔冷静、理智、自我。电影中的南生躁动、不安、任性。
小说中安妮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日常的景物,都市中的生活方式,闲暇时的心境,在这些散文化的倾诉中故事的情节慢慢展开。“天气慢慢的转暖。上海的天气象一件洗完以后晾不干净的衣服,在粘稠潮湿的尘烟中摇摆不定。路上的行人匆匆,生活的轨迹总是很难改变。”“生命中充满太多偶然,只是河流上漂浮的落叶,情缘迷离,随处停靠。”“山顶上空无一人,寂静象宿命般的包围。只有碧蓝的天空,呼啸的风声和明亮的阳光。树林在风中发出哗哗的涛声。”“我不喜欢生命过于圆满的人。不喜欢容颜完美无缺的人。不喜欢性格坚不可摧的人。人的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缺陷是灵魂的出口。”——这些唯美的、带着淡淡伤感的描述,如同爱尔兰音乐一样给读者带入一个庸懒的、寂静的自我空间。
有人说,安妮的文字是颓废的、小资的,从字面上看来是这样的。酒吧、咖啡馆、法国梧桐、英文电影、爱尔兰音乐、逼仄的城市、内心的疼痛、纯棉布的服饰、赤脚穿球鞋的习惯等等充斥在安妮的作品里。这些小资的意境吸引着大批的读者也招来大批的批评,安妮从来不对这些赞美或批评做任何解释,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或倾诉,她曾说过她的文字是给灵魂相通的人看的,从不强迫别人也不被别人强迫,很自我。如果倾诉是真实的,采取何种方式只是个人的喜好。如果这种方式恰好和阅读者的方式吻合,那么,彼此的灵魂就是相通的。
在《彼岸花》这本书的封底有这样几句话概括了全书的主题:我把我的文字写给你看/有往事的缺口/有幻想的抚摸/有诺言的甜美/有失望的伤痕。
其实,安妮的文字从来不是好莱坞电影,不是禾林小说,不是第N次亲密接触,不是安顿的口述实录……她不讲述温情脉脉,情意绵绵,海枯石烂,地老天荒;她写爱情,但饮食男女的爱情总是在遭遇了现实种种以后变得血痕累累,常常只剩下相互的伤害和欺骗,真爱永远只是“彼岸花”;她写有邂逅,遭遇激情的旅行,但那不是一段美好而浪漫的因缘的开始,而是一场烟花“只能带来暂时的温暖和安慰”;她所有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不是情趣,只是为了对抗孤独,到头来却是越陷越深,越来越决绝地远离人群,远离喧哗与躁动,将自己放逐到城市边缘和黑暗的角落,快乐并且堕落着。
但安妮并非厌世,并非在涂画着一个漆黑一片的天地。当然她的文字给你痛感,让你的心沉坠,但是如果心中不是满怀希望,又怎会如此撕心裂肺地绝望?光脚穿球鞋,喜欢纯白的棉布裙子,扎着松松散散的麻花辫子,左眼角下一颗浅褐色泪痣的女孩子,干净恬淡的男子,喝着咖啡,盘腿坐在大藤椅上,围着蓝色的碎花毛毯,敲着键盘聊天,在新疆的喀纳斯湖看阳光明媚,野花招摇,享受淳朴原始的生活……安妮对于理想的,美好的人和物,情与景的描写总是暖暖的,温润的,读到这些时,杂草丛生的心会渐渐简洁而纯粹,沉静,如止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孤独,倔强,执着的女子,所追求期冀的一切都是“彼岸的花朵”,“盛开在不可触及的别处”。安妮的《彼岸花》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部"放给陌生人看的电影",它写的是一场“倾诉”。
乔,一个年轻孤独的女子,常去家附近的一家酒吧,老板是干净恬淡的中年男人森;乔在咖啡店里遇见了小至,看到她在异国情缘里迷失,受伤害,拯救她,小至离开踏上了疗伤之旅;乔又在音像店中遇到卓扬,单纯而理想主义的男人,却有一个很现实很功利的女朋友,乔陪他走出失恋的阴影,卓扬向她求婚,希望能带给她健康安定的生活,乔拒绝了。在这之后,孤单但自由的乔又回到了酒吧,向森倾诉来自自己心灵深处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南生的女子的生命历程;童年的南生失去父母,与继母共同生活,爱上异父异母的哥哥和平,但和平却始终躲避着南生,因为他知道他的爱无法救赎南生,只要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就会永远无法摆脱阴郁的往事。南生成为了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乔写完南生的故事后,和森去了一个海岛,但是最终还是逃离了“正常生活”的温柔陷阱,在冬雪之夜开始新的漂泊。
虽然,《彼岸花》采取了乔与她笔下的南生两条故事主线,而且南生是不是乔心中那个难以去除的阴影也给人很大的联想空间,文字与影像,过去与现在,都市与乡村叠加交织,给人光影交错的斑斓感觉。于是很多人喜欢用“阴郁艳丽”,“飘忽诡异”来形容安妮的文字风格,其实这只是一个错觉。
巴洛克式的文风从不是安妮的追求,更多的时候,她的文字洗练干净,就是故事本身也没有任何传奇色彩。所以,安妮真正的读者从来不是那些买她的书来当作畅销言情小说读的人,而是那些懂得用心感受文字背后的情绪流动,思考挣扎的人。“只要你以相同绝望的姿势阅读,我们就能彼此安慰”。安妮说,“《告别薇安》曾经是一个人刚出发的姿态,有很多单薄的锐利,容易被打碎,所以有疼痛。但我希望这个长篇对读者来说,不再是一波一波的激荡的潮水。而是面对夜色下一片深不可测充满寓意的大海。沉默地面对。互相安慰”。
“你可以不相信爱情。却要相信世界的某一处有一个人。一直等在那里。只是不知道会何时何地地出现。总是快乐而孤独地等着他。也许这样就过了一生”。在《彼岸花》里,这句话被这样重写,“让我相信,对岸总是有一个人在等待着我,我们在空虚的两端抗衡”。我们总该明白那不是浪漫,而是绝望。
喜欢安妮的文字,就是因为它们“简单而有灵魂”,因为她在一个“全新的充满欲望和激情的时代里”看到它空洞的本质,以文字抗衡着苍白和麻木。于是,我们一起在“自恋和自毁的泅渡中,奔向彼岸……。”
写作是一件需要在孤独中进行的,极其的个性化,私人化。安妮的写作态度可能过于冷漠,过于尖锐,过于自由和另类,难免会让一些人疼痛、不舒服,让一些人有被说中心思的尴尬与懊恼,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相信她可以很好地应付来自各方的压力,继续自己的路。作为个人,我是极欣赏安妮的写作姿态的,透明地穿越心灵,虽也难免不成熟的幼稚与简单,偏爱写意以至模糊了人物的塑造,但感觉是真实的,就那样的将挖自灵魂深处的隐痛与挣扎坚忍地展示给人看,以期引起路人的关注,让他们会心一笑:原来并非独自一人。
读懂了安妮文字的人们,会疼痛,更会释怀。因为文字里所有的漂浮只是为了寻找一个真实的自己、寻找一个属于心灵的空间。生与死,爱与不爱,光明或者黑暗,都是在光与影中前行的人们所体会的,也许每个人都难免会有那样的瞬间或者段落,为何不能且行且歌?——所以我选择在雨天、在深夜里去读安妮的文字,然后,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为这样一只没有飞越沧海的蝴蝶,写下我拙陋而真诚的文字。
淡淡的惆怅,感伤的情调,永远的远方。长发飘飘的白衣女孩。石头森林里荒漠的都市之旅。风中隐约传来渺茫的歌声,甜美而忧伤。安妮那些写在水中的文字抚慰着旅人断肠的心思,温暖了流浪都市的灵魂。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圆月弯刀
时间:
2003-6-28 23:44
这期江天的3、4类杂文增多啦,谁愿意评评呀
作者:
yushu369
时间:
2003-6-29 13:52
从没读过安妮宝贝,听您这样一捧,还真引起兴趣!谢谢!
作者:
小老鼠
时间:
2003-6-29 17:10
宝贝的书看得不多,有机会去找几本来一阅~~小老鼠到猫窝一晃~~
作者:
似水纤纤
时间:
2003-6-29 22:39
我也很欣赏安妮宝贝的文字,喜欢她另类而淡雅的文笔。作者一定收集了安妮的不少书籍,对她的评价十分独道与深刻。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