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死亡是艺术的一种境界——读《花未眠》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1 00:15
标题: [原创] 死亡是艺术的一种境界——读《花未眠》有感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盛典上,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没有谈自己的《雪国》创作过程,而是谈《我在美丽的日本》,以花为主题的和歌、禅宗组成的这篇演讲稿中,即便他谈到了“一朵花”的问题,但他还是只字不提自己的散文《花未眠》。其间传递出来的神秘色彩,蛊惑了我的眼睛,沿循花的线索,抵达了《花未眠》的文字上,一探究竟。

  这篇散文是围绕川端康成凌晨发现海棠花一夜未眠,勃勃盛放的情景展开的。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他新发现的花的机缘,而且是在凌晨时分,这一下就勾连出了我的好奇心。“感受”,“有限与无限”,“凄美”和“活下去”这些字眼,接踵而至,像一阵风一样,立即就把他直奔主题,有点急不可待的那种思绪的面纱,彻底揭开了。呈现在眼前的,尽是他感受自然之美的惬意与别致的姿势。这样的姿势里,无论我的眼光怎样地挑剔和肢解,笼罩在他文学地平线上的,被佛教禅宗的“幽玄”理念浸润的“无常”美学思想的元素,都没有表现出瓦解和消失的意思,依旧在酣畅淋漓地舞蹈。

  舞蹈,对花绽放的审美欣赏,如同书法、绘画和文学写作一样,都是一种艺术,都是从对美的发现过程中,获得砰然心动的感受里出发的。只是,舞蹈中的禅宗的“幽玄”和“无常”的美学思想,这些常人看上去有些晦涩和几乎没有血肉生动之感的词汇,在《花未眠》里第一次被置放在了映衬的位置上,仿佛绿叶托举鲜花,构成了川端康成的舞台背景。对于在强烈的佛教氛围下生活的他而言,这种一改他在其他文学作品里,大肆运用禅宗进行明铺暗垫的风格,是《花未眠》给我的视觉留下的一个特点。显然,这样的特点,就是一个信号,说明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在了对美的发现过程之中了。

  川端康成对一夜不眠,勃然绽放的海棠花的美的发现,立即就让他获得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最初感受。如是感受,从惯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川端康成应该遵循他的秉性,运用禅宗的思想去做进一步的体验和诠释,但是,在《花未眠》里,他没有这样去做,而是采用语断意连的方式,引出了“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与全文上下左右似乎没有任何关系,营造出来的语断意连的留白空间,阻断了他过去习惯了的禅宗思维,这应当就是信号的作用,也是信号的一个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凭借这个信号,我还发现,今天我们有许多的评论人士,依旧按照禅宗的思想来解读《花未眠》,这显然与川端康成的原文思想是有差异的,甚至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过程,实难避免牵强附会的浓郁色彩。

  我以为,这个与死亡问题有关的信号,成了他新发现花的机缘的基本元素。新发现的机缘,川端康成认为不是偶然,不是梦遇,不是如同禅宗那般来去无踪的玄妙(这大概就是他在这篇散文里不采用禅宗来铺垫的原因吧),而是建立在内心里的那种细致观察,还有高尚的写实精神的长期准备的基础上,对美的追捕,被附以了恰切的着落点,以及随之所形成的深深震撼颤栗的力量,突然以一种不可言说的精细与准确,山崩石裂,变得可见可闻的颖悟。只是,读到这里,我仍然不明白,川端康成发现花一夜未眠的机缘,怎么会与死亡问题纠缠在了一起呢?

  对照川端康成的那段语断意连发出信号的文字,再参看他在《花未眠》散文最后写出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的话语时,我渐渐感觉到了一种快感在形成。他说的某些人,就是指置身在特殊环境里的人,就像他自己只有置身在旅馆里凌晨四时,才突然方现了花未眠所产生出来的美感一样。特殊环境,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一般的环境,在《花未眠》的文字信号里,它就是死亡的暗示。的确,从认识论的层面上看,被川端康成引用的雷诺阿和米开朗基罗的话语,都从艺术上诠释了美的全部展示,就意味着死亡降临的哲学道理,这就好比一个人,只有在死亡抵达的那一瞬,才彻底在他的生命道路上,划上一个句号的情形是一致的。

  结合死亡观与川端康成的人生观和美学观是分不开的这条线索,我觉得我找到了一把钥匙,去解开笼罩在他身上,以及笼罩在他文学作品,特别是《花未眠》散文里的秘密。这个秘密,应该就是他通过雷诺阿和米开朗基罗的话语引导,还有“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的启发,促成了他进一步去刻意追寻在特殊环境里发现美的意愿,甚至,摈除所有的人为理念,比如禅宗的“幽玄”和美学的“无常”,将自己化成石灰质的微小颗粒,用“临终的眼”去发现美的极致,用石灰质的微小颗粒的形式,去彻底领悟自然之美的真谛。把生和死总括起来感受,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体验到生存与虚无都具有意义。他没有把死视作终点,而是把死视作起点。从审美角度来说,他以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现在,我觉得这条线索它太有意思了,它们同我目睹过的那些无论怎样痛苦的病人,在死亡的一瞬,都得到了安宁,往日的那些恐惧与忧郁的情绪,都一扫而光了的情形,吻合重叠在了一起。我想,这些死去了的人,看见了我现在还无法看见的美,也就是我只能够想象的类似于天堂的美。大概,川端康成就是为了追寻这样的极致的美,才在1972年4月16日,于其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了,否则,怎么去解释他自己在说出“一个人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的话语的时候,自己却自杀了呢?否则,怎样去理解,他在《花未眠》里,突然引用了雷诺阿和米开朗基罗的话语呢?实际上,死亡也是一种境界,这就仿佛一个只有在病中的人,才能够真切感受到一个健康的胃的重要性一样。感觉到了死亡的平静,就是达到了生的现实境界。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由此,我领略到了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更为现实的认识观,是相当有意义的一种观念。在不存在原罪观念的东方思想里,传统的风格、人道主义的特质,还有文学艺术的创作的动机,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死亡问题的关系中生发而出的见解,它们具有美的自然属性。所以,说死亡是艺术的一种境界,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1 00:16
附记一:
  最近,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而“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这一事实,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文学讲座上,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这一内幕。舒乙说,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注: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文革把一切都化为乌有!”舒乙感慨,沉默,稍后介绍说,这个悲哀的事实是在当年庆祝川端康成获奖宴会上,由瑞典大使透露出来的。舒乙同时列举出两个证人:一个是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另一个是已故作家萧乾的夫人文洁若。萧乾夫妇曾经到过瑞典,证实过此事,文洁若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此有所记录。

  我想,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方面与他别致的文学作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老舍死亡的泽惠,这是引导我写下此文的一个诱因。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1 00:17
附原文:  
            花未眠

  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人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惟—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迎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我家的狗产且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人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卜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 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作者: 梅妃    时间: 2007-8-11 09:15
好不容易占了沙发.敬老师的评论文章是一道风景线,有观点,有见解,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学习借鉴.
作者: 田瞳    时间: 2007-8-11 10:17
评论文章也写得独具一格,不走常见的套路,真乃大家也!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7-8-11 10:37
精到的评论,似乎看透了川端康成的潜意识!所附资料也详实.好文!
作者: 梁娇霞    时间: 2007-8-11 12:33
他没有把死视作终点,而是把死视作起点。从审美角度来说,他以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欣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1 13:03
最初由 梅妃 发表
好不容易占了沙发.敬老师的评论文章是一道风景线,有观点,有见解,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学习借鉴.

谢谢你第一时间阅读评点,问好!
作者: 跃农    时间: 2007-8-11 13:20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精到的评论,似乎看透了川端康成的潜意识!所附资料也详实.好文!

作者: 零落如雨    时间: 2007-8-12 11:37
高中课本的选文让敬老师解读出教参中没有的新主题。学习了!
善于挖掘现象背后理性的东西,在这方面,我应该努力学习!
这段日子反复读川端康成的《水月》,感受颇深!问好老师!
作者: 江阳公子    时间: 2007-8-12 11:55
对日本,我有很复杂的感情。因为日本当年轰炸过我老家四川泸州,后来我到四川的阆中了解到也遭日本轰炸过。当然,对于日本文化和文学,我是相当感叹的。日本的文学,真的很有意思。我特别喜欢三岛由纪夫

穿端同样令我喜悦。敬老师的文字,让我再次唤起对日本文学的遐想。
作者: 清风盈袖    时间: 2007-8-12 12:09
质感深刻的感悟,学习!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2 12:13
最初由 田瞳 发表
评论文章也写得独具一格,不走常见的套路,真乃大家也!

谢谢你的厚爱与鼓励,远握!
作者: 吴安臣    时间: 2007-8-12 12:58
好文!
作者: 春雨潇潇    时间: 2007-8-12 13:31
深遂质感的好文文!问好吴老师!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7-8-12 15:39
我对外国文学一向读的少,现在读敬老师贴的原文和赏析,补课了。
作者: 赵国宝    时间: 2007-8-12 15:41
进入了哲学境地!
作者: 南来之风    时间: 2007-8-12 17:39
一篇短文也能带来这么深的体会和感悟,佩服!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2 17:57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精到的评论,似乎看透了川端康成的潜意识!所附资料也详实.好文!

感谢高版的一贯支持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2 17:57
最初由 梁娇霞 发表
他没有把死视作终点,而是把死视作起点。从审美角度来说,他以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欣赏~~!!!

谢谢你的回帖,身体恢复了吗?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2 17:58
最初由 跃农 发表

谢谢!
作者: 雨点    时间: 2007-8-12 20:58
最初由 田瞳 发表
评论文章也写得独具一格,不走常见的套路,真乃大家也!

评论要有见地,这篇文章就有独到的见地,欣赏!
作者: 堂珂    时间: 2007-8-12 21:14
“一个人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人都后多重性,尤其是演说家和作家,说道的未必会做到,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现象后理性的感悟,学习!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08:37
最初由 零落如雨 发表
高中课本的选文让敬老师解读出教参中没有的新主题。学习了!
善于挖掘现象背后理性的东西,在这方面,我应该努力学习!
这段日子反复读川端康成的《水月》,感受颇深!问好老师!

谢谢鼓励,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08:38
最初由 江阳公子 发表
对日本,我有很复杂的感情。因为日本当年轰炸过我老家四川泸州,后来我到四川的阆中了解到也遭日本轰炸过。当然,对于日本文化和文学,我是相当感叹的。日本的文学,真的很有意思。我特别喜欢三岛由纪夫

穿端同样...

谢谢跟帖评点,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08:38
最初由 清风盈袖 发表
质感深刻的感悟,学习!

握手致意!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07-8-13 10:01
  生命的短暂,让人们对生命的意义不停的探索。生与死也是人们一直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敬老师此散文的标题已是深刻地说明了死亡并不可怕,可以说是佛家和好多艺术家追求的一种艺术的最高境界。
   
  林清玄的散文中说,如果把人生比做花期的话,每一个人都象一朵花,有其特有的花期,只要是朵花,就应该美丽灿烂的开放。哪怕是开过后马上花败,但也要绽放。
  川端康成以自杀的方式,也是人类最有尊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已经灿烂的开放过,而且他不是不热爱生命,正是由于他太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的一种完美的境界,所以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到达他理想的人生最完美、艺术的境界。
   
   欣赏敬老师的美文,问好!
作者: 银杏王    时间: 2007-8-13 11:29
最初由 田瞳 发表
评论文章也写得独具一格,不走常见的套路,真乃大家也!

好文学习!
作者: 川媚    时间: 2007-8-13 16:35
最初由 田瞳 发表
评论文章也写得独具一格,不走常见的套路,真乃大家也!


学习,问好!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07-8-13 16:42
漂亮!
这篇散文早已看过,但没有敬版如此细心呀!
作者: 韩开春    时间: 2007-8-13 16:53
老敬的文,棒!
作者: 杨林海    时间: 2007-8-13 17:17
为帮助文友更好地了解川端康成,我把诺贝尔上的授奖词也贴上来了。

授予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授奖辞(节选)
    
瑞典科学院常务理事 安德斯·奥斯特林

陛下、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是日本的川端康成先生。一八九九年,他生于大阪这座工商业大城市,父亲是位颇有教养的医生,对文学也饶有兴趣。由于双亲的骤然去世,川端先生成了孤儿,自幼即失去良好的教育环境,由住在郊外、体弱多病、双目失明的祖父收养。双亲的不幸亡故,从日本重视血缘关系的角度来看,具有双重意义。这无疑影响了川端先生的整个人生观,也成为他日后研究佛教哲理的原因之一。
  正像已逝的前辈作家谷崎润一郎一样,川端康成先生显然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洗礼,但同时也立足于日本古典文学,对纯粹的日本传统体裁,显然加以维护和继承。川端的叙事笔调中,有一种纤巧细腻的诗意。溯其渊源,盖源出于十一世纪日本的紫式部所描绘的那包罗万象的生活场景和风俗画面。
  川端康成先生以擅长观察女性心理而备受赞赏。他的这一卓越才能,表现在《雪国》和《千纸鹤》这两部中篇小说里。从两部作品浓艳的插曲里,我们可以发现作家辉煌而杰出的才能、细腻而敏锐的观察力和编织故事的巧妙而神奇的能力。描写技巧在某些方面胜过了欧洲。读他的文章,令人联想起日本绘画。因为川端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倘如把外在行为的虚无比作漂浮在水面上的荇藻,那么,在川端的散文中,可以说能反映出俳句这种玲珑剔透的纯粹日本式的艺术。我们对日本人的传统观念及其本质,几乎一无所知,似乎无法领略川端作品的奥蕴。然而,读了他的作品,又似乎觉得,他在气质上同西欧现代作家有某些相似之处。说到这一点,我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便是屠格涅夫。因为屠格涅夫也是位多愁善感的作家,在新旧世界交替之际,他以其伟大的才能,怀着厌世的情绪,对社会加以详尽的描绘。
  川端先生经历了日本最终的失败,想必他认识到,需要有进取精神,应当发展生产力和开发劳动力。在战后全盘美国化的过程中,川端先生通过自己的作品,以稳健的笔调发出呼吁:为了新日本,应当保存某些古代日本的美与民族的个性。这无论从他悉心描绘京都的宗教仪式,或是挑选传统的和服腰带花样,我们都可以感到他的意向,作品所表现的种种情景,即使作为文献纪录,也是难能可贵的。有的读者或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细节,即美国驻军在植物园内大兴土木,使园子长久关闭不开。一旦重新开放,优雅的林荫路,两旁楠木依然如故,有些中产阶级市民便前去观赏,看看如今是否还能使那些熟悉这夹道楠木的人依旧赏心悦目。
  由于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日本第一次跻身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国家的行列。这一决定从根本上讲,有二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康成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具有道德伦理价值的文化思想;其二,川端康成先生在架设东方与西方之间精神桥梁上,作出了贡献。
  川端先生,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敏感的感觉,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今天,我们不胜欣悦,能在这座讲坛上,欢迎您这位光荣的远方来客。我谨代表瑞典科学院,衷心向您祝贺,并请您接受将由国王陛下亲自颁发的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12月10日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18:11
最初由 吴安臣 发表
好文!

握手致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18:12
最初由 春雨潇潇 发表
深遂质感的好文文!问好吴老师!

谢谢回帖~~,我不姓吴,姓敬~~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18:13
最初由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
我对外国文学一向读的少,现在读敬老师贴的原文和赏析,补课了。

龙女谦虚了~~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18:13
最初由 赵国宝 发表
进入了哲学境地!

谢谢鼓励!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18:14
最初由 南来之风 发表
一篇短文也能带来这么深的体会和感悟,佩服!

感谢你的支持与鼓励,握手!
作者: 梁娇霞    时间: 2007-8-13 18:16
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谢谢你...


呵呵,已经恢复的很好了呢~现在是身体倍儿棒~嘻嘻,除了体重不理想之外其他都好,哈~

先生可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21:31
最初由 雨点 发表
评论要有见地,这篇文章就有独到的见地,欣赏!

谢谢你的评点!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21:32
最初由 堂珂 发表
“一个人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圣境也是遥远”人都后多重性,尤其是演说家和作家,说道的未必会做到,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现象后理性的感悟,学习!

握手致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21:36
最初由 银杏王 发表
好文学习!

谢谢!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3 21:37
最初由 娴情逸致 发表
  生命的短暂,让人们对生命的意义不停的探索。生与死也是人们一直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敬老师此散文的标题已是深刻地说明了死亡并不可怕,可以说是佛家和好多艺术家追求的一种艺术的最高境界。
   
  林清玄的...

谢谢你的悉心评点,问好!
作者: 梅妃    时间: 2007-8-13 21:52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精到的评论,似乎看透了川端康成的潜意识!所附资料也详实.好文!

情形确实如此.好文学习.
作者: 潇湘珍珠    时间: 2007-8-13 21:56
花未眠,人已去。太累,还不如离去的好。
作者: 透透    时间: 2007-8-13 22:13
久没来了,问候兵版版.
作者: 茌山石    时间: 2007-8-13 23:28
这篇评论和附文让我们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特别是像“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这些句子的引用,学习了。
作者: 杨秀芸    时间: 2007-8-13 23:42
学习敬老对川端的深入理解。
作者: 五更鸡    时间: 2007-8-14 09:01
楼主文字颇有深意。学习!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4 10:28
最初由 银杏王 发表
好文学习!

谢谢!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4 10:29
最初由 川媚 发表
学习,问好!

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4 10:29
最初由 雨夜昙花 发表
漂亮!
这篇散文早已看过,但没有敬版如此细心呀!

你总是很谦虚呀,谢谢回帖!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4 10:30
最初由 韩开春 发表
老敬的文,棒!

谢谢开春的支持与鼓励!
作者: 何也    时间: 2007-8-14 11:24
凄美的人生感悟是川端康成的写作基调。
敬斑斑抓住了这个瞬间。
作者: 房子    时间: 2007-8-14 12:00
花未眠,是一种美的舞蹈。一兵兄的解读文字,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境界和美。这是一种极致。尤其是引用的话,更是把美的极端推到了死的边缘。到达“死“,则是生的一个归途。沿着这个方向,我们看到了一兵兄所说的“死亡”是一种艺术境界,也非常的恰如其分。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4 18:18
最初由 杨林海 发表
为帮助文友更好地了解川端康成,我把诺贝尔上的授奖词也贴上来了。

授予川端康成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授奖辞(节选)
    
瑞典科学院常务理事 安德斯·奥斯特林

陛下、阁下,女士们、先生们:
  本年度?..

感谢你转来的资料.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4 18:19
最初由 梁娇霞 发表
呵呵,已经恢复的很好了呢~现在是身体倍儿棒~嘻嘻,除了体重不理想之外其他都好,哈~

先生可好???

还好,还好~~
作者: 海 萍    时间: 2007-8-14 21:32
问好老师,花未眠,确实是这样,待花眠时,也是花的死亡了.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4 22:32
最初由 梅妃 发表
情形确实如此.好文学习.

谢谢回帖!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4 22:32
最初由 潇湘珍珠 发表
花未眠,人已去。太累,还不如离去的好。

感谢回帖!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4 22:34
最初由 透透 发表
久没来了,问候兵版版.

问候透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4 22:37
最初由 茌山石 发表
这篇评论和附文让我们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特别是像“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这些句子的引用,学习了。

感谢回帖,问好!
作者: 枯木    时间: 2007-8-15 09:37
最初由 田瞳 发表
评论文章也写得独具一格,不走常见的套路,真乃大家也!

同感同感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5 18:01
最初由 杨秀芸 发表
学习敬老对川端的深入理解。

还请多提意见,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5 18:01
最初由 五更鸡 发表
楼主文字颇有深意。学习!

很久没有看见你了,还好吧?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5 18:02
最初由 何也 发表
凄美的人生感悟是川端康成的写作基调。
敬斑斑抓住了这个瞬间。

谢谢你的鼓励,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5 21:03
最初由 房子 发表
花未眠,是一种美的舞蹈。一兵兄的解读文字,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境界和美。这是一种极致。尤其是引用的话,更是把美的极端推到了死的边缘。到达“死“,则是生的一个归途。沿着这个方向,我们看到了一兵兄所说的“死亡...

感谢房子朋友的悉心评点,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5 21:38
最初由 海 萍 发表
问好老师,花未眠,确实是这样,待花眠时,也是花的死亡了.

很久不见你了,还好吧?
作者: 银杏王    时间: 2007-8-16 01:00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精到的评论,似乎看透了川端康成的潜意识!所附资料也详实.好文!

好文提起!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6 09:43
最初由 枯木 发表
同感同感

谢谢!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6 09:43
最初由 银杏王 发表
好文提起!

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6 11:54
再谢所有朋友!
作者: 寂寞沙洲    时间: 2007-8-16 18:40
问好敬版主,学习你精彩的评论,我也给学生讲过这篇文章,可是我就想不到这么多!
作者: 杨林海    时间: 2007-8-16 19:46
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QUOTE]最初由 江阳公子 发表
对日本,我有很复杂的感情。因为日本当年轰炸过我老家四川泸州,后来我到四川的阆中了解到也遭日本轰炸过。当然,对于日本文化和文学,我是相当感叹的。日本的文学,真的很?..


谈到过去的日本,中国人都很愤慨。但现在的日本,日本的很多人(主要指他们的平民百姓)已经变得很和平。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日本曾经的践踏而把日本排斥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日本,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民族。我这样说,绝对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7-8-17 09:11
最初由 杨林海 发表
[QUOTE]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QUOTE]最初由 江阳公子 发表
对日本,我有很复杂的感情。因为日本当年轰炸过我老家四川泸州,后来我到四川的阆中了解到也遭日本轰炸过。当然,对于日本文化和文学...

同意这样的看法!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