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长久不衰的怀念 [打印本页]

作者: 茅舍    时间: 2007-9-2 09:24
标题: 长久不衰的怀念
长久不衰的怀念
——访江西九江县陶渊明纪念馆
□王庆云
  
  江西九江县有座陶渊明纪念馆,我很早就想去看看,终未成行。今年夏天,东流镇党委、政府组织一批有志于研究陶学的同志专程前往九江参观陶渊明纪念馆,才使我圆了这个梦。
  陶渊明纪念馆坐落在九江县沙河街东北隅的蔡家洼山林中。山上有林木,古老苍劲,山下有泉水,绕回廊而鸣奏。纪念馆就建在这绵绵的苍山中,红墙青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走进陶渊明纪念馆,进门就是一座亭子,亭中伫立着陶渊明巨大的塑像。接着便是七曲八转的回廊,回廊中有历代文人赞颂陶公的诗文碑林。再向前行,便是陶渊明生平事迹展馆,内有陶氏宗谱、晋书、宋书、南史、九江县志和纪念陶渊明的各种书籍图片等。最后一进是陶渊明的陵墓。有63级台阶通向高大雄伟的水泥墓冢,象征着陶渊明享年63岁。墓前有两座亭子,供拜谒者休息。
  这个纪念馆兴建的时间不长,规模也不大。它是1982年从陶渊明的故乡上京里,今日的马回岭镇石阳山陶公墓祠的基础上搬迁过来兴建的。历时2年,投资80万元,于1984年建成。其实在九江各处,纪念陶渊明的遗迹很多,有彭泽的陶公祠、五柳树、渊明湖、陶公酒;有九江县的渊明街等等。陶渊明是寻阳柴桑人,即今九江县人士,他一生做的最大的官,就是彭泽县令,那是他人生的亮点和入仕做官的最后一站。我在边参观边想,在九江、在彭泽,陶渊明作为当地的著名历史人物,人们世世代代纪念他,这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在僻邑东流镇却有座陶公祠(即靖节祠),建设的年代却比九江、彭泽更加久远,究竟缘由何在呢?
  有史料记载,宋代初期,东流就有人开始在菊圃、菊台故地修建菊江亭,纪念陶渊明,明弘治3年(1490),当时的东流知县、进士杨季芳因敬慕先生的高风亮节,先作祠堂于学宫之侧,立主以祀,后得工部郎中毛应奎例纸六千易甓石,继在当年先生种菊的菊所故址建起了陶靖节祠(俗名陶公祠),还在临江的鳖石上建了座望江楼,江水拍打到鳖石上,溅起的浪花形如菊花,所以又名菊江亭,以供游人赏花游览。明万历6年(1573),知县陈春创筑东流县城墙时,重建菊江亭,移祠于亭侧。清乾隆42年(1777),东流南门外建秀峰塔时,并建学舍10间,又将陶公祠移之于坐落在城南小丘牛头山上的学舍一侧。后经过1981、2000年两次修葺,才变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般模样。祠,一进三间,粉墙青瓦,松竹掩映,入院门有鹅卵石径通后院,径两旁有五柳、花圃和百余盆时令花卉,正厅高悬“松菊犹存”匾额,两旁墙壁上挂上了八幅耐久的烫字烫画,中间安放着一尊高丈余的陶公塑像。在陶公祠周围,近年来还建起了陶公小区,修建了陶公路,在进沿江路和陶公路的大转盘处还竖立了一尊高大的陶渊明铸像,使人一进东流镇,就能感受到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给这座江边小镇带来的文化韵味。
  历史已经前行了1600多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还没有谁能像陶渊明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没有哪一座能像陶公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和无尽的思考。
  陶渊明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了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化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今的烽火。那么,陶渊明到底伟大在什么地方呢?在这里我们不妨列举一下历朝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摘自《陶渊明全传》:
  陶渊明卒于公元427年,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京都建康(今南京市),他的忘年挚友、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著名诗人颜延之悲痛万分,经与渊明在京的明友商量,根据诗人安贫乐道,坚守节操的品格,给渊明私下加了个“靖节”的谥号,并且满怀深情地写了《陶征士诔并序》,对诗人表示了沉痛的哀悼。
  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可以说是陶渊明的真正知音,他在历史上第一个汇集了诗人的遗闻轶事,写成了颇为详细的《陶渊明传》,又于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在诗人逝世百年之际,广泛收集了诗人的遗诗遗文,编成了《陶渊明集》传世。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为渊明之诗。渊明做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这是对陶渊明伟大艺术成就的褒扬和肯定。
  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对诗人的道德文章推崇备至,他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他对陶渊明的高尚品格作了一番别出心裁的注释和评价。
  我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有陶潜。”在《题未定草》(六)中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在《题未定草》(七)中,鲁迅先生又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循着历代文人的评价,我们再回到1600多年前的六朝时代,去看一看陶渊明平淡而曲折的人生历程吧。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与刘宋交替的大动乱年代。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贵族军阀所统治,南方则有司马迁统治集团在南京建立的东晋王朝。东晋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享受,恣意兼并土地,征派苛捐杂税,使江南人民受到尤其严重的剥削与压迫。东晋末年终于爆发了以孙恩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军阀刘裕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不久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王朝。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到了陶渊明时,家境已经衰落。他少年时代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青壮年时代有为“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曾做诗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他从29岁出仕,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一直到41岁做彭泽令,中间13年,出仕与归隐几次反复。在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下,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曾叹息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在做彭泽令那年,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辞》,从此便走上了弃官归隐的道路。归隐后,他安心于过隐居躬耕生活,亲自参加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后来家里遭了火灾,种的田又受水旱虫灾,家境较为困难。这种困难的生活处境,使他更加体会到农村劳动人民的痛苦,其间他饮酒做诗,写了许多诸如《归园田居》一类的田园诗作。《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写的著名散文作品,紧接“记”还有一首《桃花源诗》。这一文一诗描绘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成为陶渊明晚年理想的寄托。
  刘裕篡权称帝时,陶渊明终于发出了冲天之怒,他的曾祖父为之付出毕生精力,自己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为之竭力的晋王朝从此在历史上彻底消灭了。它的灭亡,带走了渊明的最后一点梦想和希望。他想对着苍天大喊,却无法喊出声音,只是紧闭双目,静静地坐着,第二天一早,就向家人和村人宣布,从今开始,改名陶潜,拒绝任何官方往来。
  义熙9年(公元413年),刘裕派遣专使来到浔阳,以东晋政府名义征命陶渊明等庐山三隐士入京,担任著作郎之职,陶渊明以身体不适为由,婉言谢绝了。接着江州刺史王弘又传出请其出山和有结识的信息,而他却利用遍游庐山的时间差,躲开了王弘的造访。在他经济拮据,生活窘迫之际,江州的另一位刺史檀道济馈赠酒和粮食,他也没有收下,说是不求“嗟来之食”。陶渊明所要逃离的其实是政治,而非生活本身。有一则民间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渊明家住在庐山的脚下,当时庐山有一个著名的禅宗,叫白莲社,想请他加入。有一天便请他到东林寺去赴宴,他提出要在席上喝酒,这种行为是违犯佛教条规的,可是法师却答应了。然而,让他签字正式入社的时候,他却“攒眉而去”了。事后,那位法师仍想与渊明做朋友。有一天,又请他与另一位道家朋友一起喝酒。他们一共三个人;那位法师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那位朋友代表道教。禅宗法师曾经发誓终生不走过某座桥,可是席散后送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走过了那道桥。当三人发觉后,竟然朗声大笑起来。这三位大笑的老人后来成为中国绘画上的常用题材,因为这个故事象征着三位无忧无虑的智者的欢乐。同时也说明,陶渊明是不愿意完全逃避人生的。他爱他的东园,爱他的妻儿,爱他的左右邻居,爱他的诗文朋友,甚至喜欢喝酒,有一次他做东,在席间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这便是一个真实的陶渊明,陶渊明内心所想的,就是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坦白、谦逊团结的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他最终回到了他的田园,他的家庭怀抱里去了,其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在陶渊明的身上,我们看见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的哲学也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我们在托洛的身上还可以看见这么一种特质——这是一个不朽的标志),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期了”(引自林语堂《品味人生》)。陶渊明的这种不愿与统治阶级的腐败行为同流合污,在作品中还不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出一定的揭露与批判的为人为文精神,对后世作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唐代诗人李白的《梦游夫姥吟留别》显然与陶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有联系。白居易、苏轼等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挫折时也喜用陶诗安慰自己。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开创的田园诗,扩大了诗歌题材的范围,给以后的田园山水诗和其他文人以一定的启发,受到了唐代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重视。正因为陶渊明有如此重大的文学艺术成就,加之是一位人生爱好者,于是他便成了中国历代文人最高人格的象征,令海内外所有崇拜者一提起他就生出一种神秘的向往。
  僻邑东流之所以在很久以前就建有陶公祠,是因为陶渊明当彭泽县令时东流是彭泽属下的一个黄菊乡,陶县令经常去东流处理公务,与当地文人雅士赏菊赋诗,其诗章品德为东流人所崇尚。他去世后,东流人把他看成是食菊花乘云升天的仙人,为纪念这位县令在东流艺菊的历史,人们把东流誉为“菊邑”,把那段岸上种菊的长江称为菊江,并在东流建县后,立祠以祀,让船行长江的过往文人,弃船登岸拜谒先生,终于使东流渐渐变成了历代文人的后花园,成为一处供人感怀和抒情的地方。从此,在东流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历代文人的不少诗文,那些漫润着菊香的诗文,把菊花的素雅、高洁和傲霜的品格与陶渊明的清风傲骨融为一体,把咏菊这个千年话题,灿然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千古流传,直至今天。
  当然,东流陶公祠比起九江陶渊明纪念馆来,其规模与馆藏史料,都是无法比拟的。有了这座初具规模的纪念馆,我想我们的文学界、史学界一定会把陶学研究推向一个更新阶段,这是我来此参观学习感受最深的一点。我在陶渊明纪念馆盘桓半日,临别前又在陶公的塑像前伫立一会儿,看到陶公还是那么目光如锥,炯炯有神,眼观院外的世事风云,似乎有话要说,又欲说还休。
  我凝望着陶公,向他的塑像深深三鞠躬。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落梅    时间: 2007-9-3 17:19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4 编辑

“我凝望着陶公,向他的塑像深深三鞠躬。”
茅舍朋友深切的情怀让人感动。也曾去过九江,去过庐山,却不曾去拜祭陶公,又是一大憾事,相信这样的机会还会有。
“陶渊明纪念馆坐落在九江县沙河街东北隅的蔡家洼山林中。山上有林木,古老苍劲,山下有泉水,绕回廊而鸣奏。纪念馆就建在这绵绵的苍山中,红墙青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读茅舍的文章,仿佛随着这样轻灵悠转的文字一同游览了陶公纪念馆。在曲径回廊处细细地怀想陶公的一生,关于坎坷的仕途,关于超脱的隐逸,关于菊花的高洁……事隔千年,却芬芳依旧。
“我在陶渊明纪念馆盘桓半日,临别前又在陶公的塑像前伫立一会儿,看到陶公还是那么目光如锥,炯炯有神,眼观院外的世事风云,似乎有话要说,又欲说还休。”
喜欢这样的结局,眼观院外世事风云。 谢谢朋友。文章我已帮你排版好了。


作者: 落梅    时间: 2007-9-3 17:23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4 编辑

还有一事提醒茅舍朋友,你文章的后面忘了加上下面这段文字,请赶紧加上,否则将无法参与计酬。谢谢!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茅舍    时间: 2007-9-4 10:05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4 编辑

谢谢落梅版主,请多指导!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