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略论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回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2 10:21
标题: [原创] 略论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回问题
略论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回问题

                                                                                   lqm407

  中国文学的源头是诗歌。诗歌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中国传统讲究文史知识,所以一般文人都以诗文为进身之本,以诗文显示其价值所在。

  中国诗坛在文人的统治下,其发展似乎有着显著的中国特色或周期问题。《诗经》为中国诗歌开了个好头。《诗经》思想内容丰富,艺术风格朴素,自然,表现手法也很好,时至今日还受人吟诵。好风带头,随后出现的先秦散文和楚辞等都健康刚劲,辉煌于中国文学史册;进入两汉,一些文人开始刻意追求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出现了汉赋。汉赋也可看作是诗的一种形式。汉赋可能滥觞于宋玉。汉赋也确实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形式,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但因为它后来为艺术而艺术,忽视社会内容,以炫博斗奇为能事,竟为宏丽浮夸之词,作者滥用变态思维,使得道路越走越窄。这种风气统治文坛几百年时间。到了东汉末,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一些优秀诗人,开始注重诗歌的社会内容,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奋起扫荡那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这就是有名的“建安风骨”。这期间作品的确优秀。但是,好景不长,西晋以后,一部分人又走上了只追求形式美的形式主义道路,脱离读者,脱离现实,把诗歌作为自我娱乐的工具。这期间的代表人物是陆机等。与此同时,此时还出现了玄言诗,诗人念念有词,读者不知所云;虽然此时有着山水诗和陶渊明等大诗人,但诗坛基本上被空洞绮丽浮夸玄言的诗风所笼罩。这种诗风又笼罩中国诗坛几百年,好诗很少。一直到了唐朝初年,才由陈子昂等人带头清扫破除。陈子昂行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上追建安,下开盛唐,一手拉着屈原,一手拉着李白,在六朝的荆榛丛中踏出了一条大道,通向强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和爽朗遒劲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诗歌境界。正因如此,中国才产生了这一时期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也出现了煌煌于世的唐诗。可是到了晚唐,情况又开始变化,诗坛上又出现了以温庭筠等为代表的忽视社会政治内容,诗色浓艳,词藻华丽,近似南朝宫体的唯美主义诗风。这些香而软,充满脂粉气,诗人被称为花间诗人。花间诗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麦地诗人。这种诗风笼罩中国诗坛又是几百年时间。北宋初,再加上西昆体的影响,诗界出现了千人一面、一窝蜂的现象,由堆砌雕琢发展到诡异险怪。这种情况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诗文革新的巨大成就是破除了晚唐以来的文风,使诗坛又重新重视起社会思想内容。于是,诗界的新时代又开始了,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一大批伟大诗人出现了。这时不仅在诗歌方面有所进步,而且发展了词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上了宋词的光辉一页。可惜的是,似乎历史轮回已成规律,南宋后期,诗坛上又少了那种慷慨激昂的声音,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派别,什么四灵派、江湖派、江西诗派等等。这些诗派对现实采取消极态度,有的流连光景,抒发个人的离愁别恨;有的追求形式技巧,注重辞藻音律;有的粉饰现实,歌颂当时的政治统治。这种现象统治中国诗坛又是数百年。到了元代,诗歌路子越走越窄,内容越来越狭窄,最后诗歌这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学形式彻底衰落,其主流地位被新兴的杂剧、小说等“俗文学”所取代。有明一代好诗很少,诗人入流的也很少,但诗的流派却很多,很象当今的情况,什么吴诗派、越诗派、闽诗派、江右诗派、茶陵诗派、粤诗派、台阁体等等,这些诗派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不久就被读者遗忘。以后,前后七子发起了对这些诗派和诗风的扫荡,推崇民歌,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于是又出现了如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具有革新意义的诗派。在这些诗派的推动下,明末诗文作家还敢于正视现实,积极关心政治,作品包涵着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的社会内容,具有昂扬奋发,慷慨激昂的战斗风格。清朝初期诗文继承明末传统,出现了一些好诗和优秀作家,但康熙以后,诗况一天不如一天,而诗派又繁多,什么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阳羡派、宋诗派……热闹非凡但成就不大,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近代。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改良派提倡“诗界革命”,架起了旧诗向白话诗过渡的桥梁,为诗歌的新生注入了生机。
  
  从古旧诗到白话诗的过渡确实是一次意义深刻的革命。从出现白话诗至今还不到一百年时间,在诗歌的历史上只是短短的一瞬。刚出现的白话诗正如襁褓中的婴儿,软塌塌地可笑。现在我们翻看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大师的白话诗就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只要是婴儿,喂养得当是会健康成长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新诗没有发育成熟就被引入了歧途,这正如中国古代诗歌产生不久就被骈化,陷入空洞、华美、形式主义的圈子里一陷就是几百年一样。新诗发展至今,是出了一些好诗和好诗人的。但是这些诗和诗人远远不能与唐诗宋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相提并论。这个中原因何在?我想一个原因是新诗诞生后因环境原因发育不好。中国近代一直战乱不休,诗歌不是被绑在战车上实用,就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悲微之感,社会环境也不可能使诗人们坐下来探讨诗歌发展的道路问题。在当代,诗歌又被从战车改绑在政治上为政治服务,为运动鼓躁。为政策作图解。
  
  进入八十年代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似乎看出了个中弊病,放弃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这就使得诗坛出现了一种新的气象。一种局面开始了,但思想的禁锢还严重存在,所以朦胧诗就应运而生。当时,诗人有些话要说,有些话不便说,有些思想不便表达,于是诗写得朦胧些是可以理解的,独具美学价值的,正如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由于对诗歌长期捆绑在政治上不得发展所激起的逆反心理,诗人们“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而大写“自我感情”,短短几年,朦胧诗在一片争论声中恣肆发展,一大批中青年诗人运用高层次的变态思维能力,以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父子和里普斯的“移情说”为基础,大量地使用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内部充满了频繁的跳跃情绪,充满了众多可随意填补的思维空白,减少诗歌空间结构的格式框框。这个时候的开端是良好的,出现了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熊召政的《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北岛的《回答》,以及叶文福的将军诗等一大批鼓舞人心的作品。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朦胧诗畸形发展了,产生了严重的异化现象。畸形发展的结果,使得朦胧诗更朦胧,使得诗坛后来笼罩在一片晦涩阴暗的气氛之中,甚至发展到了连老诗人都读不懂诗歌的地步。这样,很有希望发展的现代诗歌又落入低谷。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诗歌读者急剧减少,或读者转向寻找直白上口的通俗诗歌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从历史宏观角度来考察,当前中国的诗歌处于螺旋螺旋式前进中的低落时期。历史经验表明诗歌一般的低落时间都在几十年到几百年之间。而且当一种不健康的诗风笼罩诗坛时,众多的诗人们都是竞入彀中不能自拔的。

  现代诗的萎靡不振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现代诗题材越来越窄,千人一面、讲究技巧、玄言、走齐梁道路、孤芳自赏、专事意象的晦涩、越来越缺乏清晰明朗性和确定性、抓住微小的事物挖掘自己的些小感受、很少写大题材和中国老百姓普遍关心的事物;各种危机、腐败现象、社会变革、经济大潮等根本不沾边;很少写出气魄,很少有使命感。诗人们在鄙视重大题材的同时,在柴草堆里,在石头上,在树枝头、在麦地中寻找意象,寻找深刻,寻找永恒,寻找灵感。读者越来越少。诗人自言自语,读者糊里糊涂。随便翻开一本杂志随便找出一首诗,写得七拧八扭,翻来复去就是那么一点点意思。但在此诗歌大国诗歌空前冷落的情况下,有的诗人却自我感觉良好,总认为世风日下,读者的总体水平太低,认为自己的诗是写给下一代或下下代人看的,互相打气“要耐得住寂寞”。有的比较聪明的诗人则看到靠着自己的才能回天无望,干脆归去来兮投笔下海去了。

  在好诗不多的现代诗坛,各种流派和主义却如潮涌动,什么神秘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荒原派、印象派、今天派、未来派……据说当代诗歌的流派多达二百多种。读者不看诗,光看这些神秘莫测的主义都会被吓着。有些诗人正是这样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的;有些诗人则自以为抓住了什么主义而暗暗得计,其实连他自己也弄不懂众多个主义的含意。诚如鲁迅先生在《扁》中所说:“中国文艺界上可怕的现象,是在尽先输入名词,而并不介绍这名词的涵义。于是各各以意为之。看见作品上多讲自己,便称之为表现主义;多讲别人,是写实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作诗,是浪漫主义;见女郎小腿肚不准作诗,是古典主义;天上掉下一颗头,头上站着一头牛,爱呀,海中夹着青霹雳呀……是未来主义……等等。还要由此生出议论来。这个主义好,那个主义坏……等等。”诗人唯新是骛,似乎能说上几种主义和流派便是高深,说不上便是浅薄。

  在当前中国诗歌严重脱离现实,脱离读者光在主义、流派、形式上打圈子,刻意雕琢字句,刻意求美的情况下,中国诗歌要在较短的时间走出低谷是很难的事情,要想出现新的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多出现几个诸如明代“闽诗派”的林鸿、“江右诗派”的刘崧、清代神韵派的钱谦益、性灵派的袁枚等人就满不错了。

  纵观历史,每当诗坛被一种不健康的萎靡诗风笼罩时,都需有一些大智大勇之人跳出圈子外,在庐山外看清庐山真面目,横扫各派,破除形式主义,破除那些唯美是图,忽视重大内容,抒发个人些小情绪的诗风,诗歌才有繁荣的可能;伟大的、有希望得诺贝尔奖的诗人才有可能产生。我们期待着三曹、陈子昂、欧阳修之类的人物来扫荡诗坛,使诗歌再回到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道路,再回到广大读者中间。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7-10-22 11:00
占沙发第一时间拜读李版好文。此文通过对从古至今诗歌风格的分析,让我们认识了诗歌的流向,点和面的结合使文章很丰满。通过拜读此文,让我清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脉络。此文分析透彻,笔力稳健,可读性极强,收藏起来继续学习。
作者: 赵振王    时间: 2007-10-22 11:24
这是一篇内容丰厚的评论!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7-10-22 16:56
感慨遥深-----------我们期待着三曹、陈子昂、欧阳修之类的人物来扫荡诗坛,使诗歌再回到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道路,再回到广大读者中间。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07-10-22 20:59
中国的诗毫无希望,这是不争的实事。
诗连诗人都不读了,还有希望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日子哪里去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日子哪里去了?读不懂的诗也叫诗?玩笑实在是开大了。李白的诗现在不用翻译,许多人都读得懂。余光中的《乡愁》要人解释吗?却是佳作。
作者: 脂砚    时间: 2007-10-22 22:10
好文,学习了!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2 22:28
最初由 杨春山 发表
占沙发第一时间拜读李版好文。此文通过对从古至今诗歌风格的分析,让我们认识了诗歌的流向,点和面的结合使文章很丰满。通过拜读此文,让我清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脉络。此文分析透彻,笔力稳健,可读性极强,收藏...


杨先生过奖了……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2 22:28
最初由 赵振王 发表
这是一篇内容丰厚的评论!


谢谢赵先生阅读。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2 22:29
最初由 武俊岭 发表
感慨遥深-----------我们期待着三曹、陈子昂、欧阳修之类的人物来扫荡诗坛,使诗歌再回到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道路,再回到广大读者中间。


我原来很喜欢诗歌,现在不喜欢了。因为看不懂诗歌了。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2 22:30
最初由 水如空 发表
中国的诗毫无希望,这是不争的实事。
诗连诗人都不读了,还有希望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日子哪里去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日子哪里去了?读不懂的诗也叫诗?玩笑实在是开大了?..


现在好些诗歌看起来头疼,长此以往谁还去看呢?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2 22:31
最初由 脂砚 发表
好文,学习了!


谢谢脂砚版主阅读。
作者: 天涯倦客    时间: 2007-10-22 22:59
诗歌,自娱吧,我都不看诗歌了,还是散文\小说\杂文类的文章好看些,对诗歌的评述分析得好.学习一下.
作者: 小只只    时间: 2007-10-22 23:00
学习!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7-10-23 08:52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3 09:59
最初由 天涯倦客 发表
诗歌,自娱吧,我都不看诗歌了,还是散文\小说\杂文类的文章好看些,对诗歌的评述分析得好.学习一下.


谢谢阅读。
欢迎新朋友来江天!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3 10:00
最初由 小只只 发表
学习!


一点感想。谢谢好评。
作者: 照直说    时间: 2007-10-23 21:28
思想禁固、保守、落后,不与社会发展、先进、文明合拍,不敢与人类的丑陋行为作斗争,中国目前出不了能流芳史册的诗人。甚至诗人未必是。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3 22:29
最初由 照直说 发表
思想禁固、保守、落后,不与社会发展、先进、文明合拍,不敢与人类的丑陋行为作斗争,中国目前出不了能流芳史册的诗人。甚至诗人未必是。


谢谢照先生评说。
作者: 宜山宜水    时间: 2007-10-24 17:05
呵,好厚重的诗论,须细细品读才行。

当下诗人写的诗,俺确实少看以至不看,什么主义,更不懂。反正俺又不是某个诗圈子中人,不用像分配任务似的看。

关于诗论,看,这是一条了解过去及现状的捷径,也是找到自己不看诗的理论依据。

嘿嘿,有些投机。
作者: 简然    时间: 2007-10-25 13:14
一个清晰的诗节承载的重量,胜过精致散文的整套马车(波兰米沃什言).

可见诗歌是文字、情感和思想孕育的宠儿。然而,流逝和消失使我们遗憾,并常常感到震惊,仿佛它们让我们看到了某些无法控制却是人为的东西.

楼主可否复制拷贝一份至清风版?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5 18:30
最初由 宜山宜水 发表
呵,好厚重的诗论,须细细品读才行。

当下诗人写的诗,俺确实少看以至不看,什么主义,更不懂。反正俺又不是某个诗圈子中人,不用像分配任务似的看。

关于诗论,看,这是一条了解过去及现状的捷径,也是找到自...


确实,现在光看“主义”就让人望而却步。有些诗根本没法读进去。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7-10-25 18:32
最初由 简然 发表
一个清晰的诗节承载的重量,胜过精致散文的整套马车(波兰米沃什言).

可见诗歌是文字、情感和思想孕育的宠儿。然而,流逝和消失使我们遗憾,并常常感到震惊,仿佛它们让我们看到了某些无法控制却是人为的东西....


  这是一已之言,别人不一定能够接受。如果他们要转,我是同意的。
作者: 一水    时间: 2007-10-25 20:39
仔细阅读了主帖和跟帖!

学习407斑斑的好文。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