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道”的十大体性特征 [打印本页]

作者: 柯英    时间: 2008-1-23 23:43
标题: “道”的十大体性特征
       “道”的十大体性特征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灵魂,是道家的基本信仰,也是解读这本神奇之书的一把钥匙。历代道家通过师传口授和修真养性的体悟,对“道”的理解逐渐深入,后世把“道”的体性归纳为虚无、自然、纯粹、素朴、简单、平易、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十大特征。
  一、虚无。老子认为天地的初始状态是一种虚无之体,虽视而不见,却生化万物。第一章就讲:“无,名天地之始。”十四章讲:“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二十一章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些论述都是对“道”的虚无特性的描述。大道无名,“虚无”就似水的无象无形,就像香气袅袅,看似无,实则无处不在,无所不至,充塞宇宙,遍布十方,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

  二、自然。“道”的造化之机顺应自然,不求而得,不为而成,就似“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而然。第六章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二十三章讲“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这里的意思是说,阴阳造化之道,不牵强,不造作,在寂静恬淡中,自然而然,因时顺理,天地尚且遵循此道,何况是人呢。
  三、纯粹。体道须有无欲之心,保持先天体性,是谓纯粹。第一章讲:“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保持纯粹的天性观物,则得造化之机;心虑不纯,则只能见物之粗糙外形。第十四章讲:“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夷,是平易。希是少。微是细小。这三者是讲“道”的体性是纯粹的,无色可见是真色无色,无声可闻是大音希声,无物可视是大象无形。
  四、素朴。“道”不是彰显华丽的,它无象无形,无色无声,无内无外,无始无终,无情无思,无边无际,因而是素养朴的,因此第一章就说:“玄之以玄,众妙之门。”第十一章讲“道”的有与无之用,用一串朴素的比喻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第十九章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五、简单。道是浑然一体,阴阳合一的根本,老子称这个和谐为“一”,即混元一气。第二十二章讲“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万类虽殊,都是因道之一气而生,有道有圣人,抱守自然真一的体性,就会应于天下万物之殊。三十九章讲:“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正。”天、地、神、谷、物、人,只要始终以“一”贯之,和谐有序,必然会达到功成名就。
  六、平易。第二章讲:“为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不居。”第九章讲:“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三十二章讲“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里讲的是,“道”如江海一样,处于最下,无所不纳,无所不为容,千万条溪流皆汇于它,而“道”则不彰显,不自满。五十一章中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生万物,却不自恃其能,长养万物,却不加宰制,这就是深远广大的至极之德。
  七、清静。老子在四十五章中说:“清静为天下正。”体悟“道”的特性,须有清静之心。第十章讲:“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为清除心界一切杂念,还先天本性,洞观无碍。《清静经》中有语解说:“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十六章讲:“致虚极,守静笃。”道家修炼讲求:“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致虚极”即是此意。只有守清静之性,才能悟大道之性。
  八、无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应该分开来理解,“无”是道的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为”是法自然之道,顺天然之理,修身治国平天下。第三章讲:“为无为,则无不为矣。”三十七章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没有任何造作妄为,而天下万物皆各有条理。
  九、柔弱。水之柔,却滴可穿石;绳之柔,却可束坚硬的柴禾老子讲道若水,也就是肯定道以柔克刚的特性。第三十六章讲:“柔弱胜刚强。”意为谦让柔和,常常胜过横暴刚强。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七十八章讲:“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十、不争。第八章讲得很明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利万物生育万物,却与万物无争,但万物都离不开它,不争即争,这是顺应自然之道的体性。二十二章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三十章以兵事论道,反证“争”之恶果:“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七十三章讲:“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一章仍然强调:“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奥义无穷的奇书,历代为其作注的学问家成千上万,作为一个后学,能从这棵两千年的智慧之树上品尝一点果实的芬芳已属万幸,更深奥的学问非我辈所能深参。最后,借七十一章的两句话来作为我研读《道德经》的结束语:“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柯英    时间: 2008-1-23 23:53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请照版多批了!
如果说柯英在这个版块给你带来诸多争议,请坦然理解!
最后一篇文字适时再发。我觉得自己读老子只能达到这个水准,如果有不快请忘记。老子说:“善者不辨,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是不知者。呵呵。


作者: 照直说    时间: 2008-1-24 13:37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基本还可以,但还未得《老子》真蒂,能做到这个程度也属不易了。精华支持!


作者: 照直说    时间: 2008-1-24 14:26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最初由 柯英 发表
请照版多批了!
如果说柯英在这个版块给你带来诸多争议,请坦然理解!
最后一篇文字适时再发。我觉得自己读老子只能达到这个水准,如果有不快请忘记。老子说:“善者不辨,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是不知者。呵...

    你多心了,我不是成心与你过不去,只是我这个人很好较真或自以为是吧。对事物有穷根究底的坏习惯!请谅解。
  我认为老子最大的毛病就是提出一个哲学概念却又不对它下个准确定义,只是不厌其烦地进行描述(描写),弄得后来的解读者硬还弄不清楚道是什么。读当代哲学家任继愈的《老子绎读》,他说,至今哲学界还在争论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是非物质非精神,没有定论。他从六十年代就研究《老子》,至今出了四个老子注解版本了,可是对道也未下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台北大学教授傅佩荣称为台湾的哲学家,他对道下的定义是“究竟真实”,我想了近两个月才想清楚他这四个字的含义,对是对的,但同样不完整,没有几个人搞得懂它的真实含义。
  众人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话是这样说,但是,莎士比亚心中永远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我想老子心中的道永远也只有一个,它不是可以说的道,也不是不可以说的道;它不是永恒的大道,也不是不永恒的小道(常道,一般事物的道)。我通读《老子》之后,感觉到能给道下个准确定义,道:道理,道德,道路(即规律、轨迹);自然规律,客观规律,也就是世界万事万物(包括人)的性质、性状、特点、特征、规律、规则、规矩、信息或数据等一切内涵和外延。对不对?请你参考和批评。道是物质的,因为道只能依赖于物质才存在。所以,有人问庄子(是不是庄子,记不太准确了),道在哪里,庄子说道在粪便里。这话虽然说得粗俗,但你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对的,因为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有道,道无处不在。道是虚无的,对;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同样对。好,话不多说了,多说无益。祝万事如意!


作者: 柯英    时间: 2008-1-24 16:51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谢照版这番详解,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作者: 如来    时间: 2008-1-27 17:45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7:01 编辑

开了眼界。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