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供应粮喂饱的村庄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5 21:20
标题: [原创] 供应粮喂饱的村庄
乡土怀旧系列之一

  常常,会在梦幻里,在清醒时,在某个偶然的时刻,身不由己地掉入昨日时光的隧道里,摸爬,踯躅,流连,徘徊。不由自主地捡拾起以往岁月里的一些片段,而一些往事亦莫名其妙地粘连在一起,牵牵连连,连接成为一些模糊的画面。于是,我试着拿起笨拙的笔,把这些记忆里有过疼痛,疼痛中夹杂着莫名的幸福,酸涩里缠着说不出甜蜜的往昔串联成为文字,以勉励自以为活的很累很苦闷的年轻人,让他们知道曾经的人们,度过了怎样的一段艰险的时日,又是以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人生的命运,矢志不渝地顽强生存,并且在今天依然达观地生活,平和地面对甚至将那些灾难,痛苦踩踏在脚下,沉稳笑迎多少个未知数的安排。
                  
 供应粮喂饱的村庄
   
  没有亲身经历过肚饿的人,不会明白人活在世上,吃饱吃好该是一种多么高级的享受。在西北,在传统的礼节里,现在依然残留着不少习俗,细细根究起来,发现基本都是人为了生存和活命想出的法子。河西农村过年时,到亲戚家拜年时,一般要提上十二个馒头。给过世的老人送葬也大多提馒头。可见一些根深蒂固的影响,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人们岁月的方方面面。
     
  我常常发出感慨:过去我们是家长想方设法让我们吃饱肚子,能够吃一顿像样的饭食,觉得就是天大的福气。现在的孩子是无论多么好的饭菜,好像一般都提不起胃口和食欲。他们吃饭,纯粹是为了照顾家长的心情。在饭桌上,我不知一次地对我的孩子说:过去我们是抢着吃饭,生怕吃的慢些,锅里的就饭会吃的一干二净;现在我们是哄着叫你们吃饭,唯恐少吃些,家里的剩饭无法处理。孩子的一句话就把我噎在一边:谁要你生活在旧社会,现在是啥社会,还提那些陈谷子旧芝麻干啥!
   
  诚然,社会是一天天在向前推进,在日益进步繁荣,但我们是否就应该完完全全地忘记昨天的一切呢?是否对一些传统的古人敝帚自珍的东西一味抛弃到脑后呢?比如《朱子家训》里面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上了一些岁数,经过苦难浸泡的人就会明白:其实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所有的苦都不是白吃的。
     
  小时候,我们经常有肚子饿的咕咕叫的经历。因此设法找东西吃是那时农村孩子的必备的一项“生存本领”,也是生活的必须。尤其在青黄不接、家里面与柜米坛空空如也的时候,偷捋一些青粮食、拔出一根萝卜、一个葵花盘子、几个青涩的酸的掉牙的杏子,甚至一块已经被别人啃过的西瓜皮,都是充饥的最好食物。而所有这些都是集体财产,有专人看护。抓住是要扣家里大人的劳动工分的,但所有的吓唬和斥责,都无法抵挡我们想方设法“偷吃”东西的诱惑,记忆里曾经有那么多的偷吃食物的日子。常常,我们迫不及待地等啊等,终于等到母亲收工回家了——她顾不得擦一把汗水,来不及喝一口凉水,点火、烧水、做饭,几筷头酸菜,一些盐醋,几块土豆,几把面,就做出了一顿饭。后来,我渐渐长大了,见母亲劳累回来还得做饭,也学会了拌拌汤。饭做熟后,左等不见母亲回家,右巴望不见母亲的影子。兄妹几个饿的“哇哇”直哭。我骗他们说:饭还没有熟,得再捂一捂才熟。有次一位邻居听见哭叫声,说既然饭熟了,怎么不叫小娃娃先吃。我的回答是:放一会儿,拌汤就会稠些!实际上,我心里想着:如果弟妹们吃了,乏困之极的父母回家,饭不够咋办?再则,经过几次实际证明,清灵灵的拌汤,时间一长,的确会稠些,吃起来好像饿的感觉轻些。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我们是几乎半年不见肉,只有家里来远道而来的显耀亲戚和工作组吃派饭时,才可以吃到零零星星的几点肉。再就是过年时才像模像样地吃几顿肉饭,其余时间,只能是“望肉兴叹”。(上高中时,吃学校大灶的饭,每每饭里的肉比别人多一两块而炫耀和自豪)
   
  我的父辈和家乡父老乡亲饿着肚子,依然平田整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种大会战,粗茶淡饭没有也不会改变人们“愚公移山,战天斗地”的决心和冲天的宏伟斗志,他们开沟渠、挖地道(备战用的)、修水库、干农活。尽管任劳任怨辛辛苦苦劳作,但一家人的吃粮总是不够,但他们依然毫无怨言,勒紧裤袋支援国家建设,没有哪一年,少交过一粒公社下达的公粮任务。后来,国家为了人民的生活,在春荒时节,按人口供应一些杂粮,只是象征性地交些钱。我清楚地记得,有次我和小伙伴们骑着驴,跟着大人,去二十几里路外的公社粮站去领红薯片的经历。
   
   田野里的麦子已经窜出了整齐好看的麦苗。它们一棵棵精神抖擞,充满生命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望一眼,心里就有了活下去的欲望。毕竟只要有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麦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生存下去呢?可是,麦子再好,此时正在生长,还得忍耐一阵子。粮站门口,等待领粮的人排着长队。我们从驴上滑下来,追来追去,在人缝里和口袋遗漏下来的地上,看见白白的不完整的红薯片子,尽管不完整、尽管沾了不少泥土,但对于我们是极大的诱惑,趁人不注意,偷偷捡起来,小心地放到嘴里,使劲咀嚼起来——甜滋滋的,软绵绵的,好爽!既然这么好吃,我们就一个个蹲下来,仔细捡拾地上遗落的红薯片。但来领粮的谁都小心翼翼,怎么会有大量的红薯片子漏出来、撒出来呢?好不容易眼看就挨到我们队了,粮站的人却锁了门,把所有的人都赶出门外,说是下班了,他们要吃中午饭。没办法,我们在门外的草地上边等边放驴。天那么热,时间过的那么慢!要是平时,我们可以到远处,去玩沙子、捉沙娃娃(一种沙生的小动物),可今天的首要任务是领粮,跑远了,岂不是被别人捷足先登吗?再说,大门一开,我们就可以趁势溜进去,拾到几块是几块!我们饿的肚子难受极了,眼巴巴靠着粮站的大门蹲下来,静静等待着。
      
  终于打开了大门,我们按照粮站工作人员的呵斥,排好了一字长龙队,他们才“恍啷”一声,严肃地启开高大的粮库门。那里面的粮食可真多,比小山还高!我见工作人员在写写划划,在山样似的红薯堆里偷偷拿了几片,塞在口袋里,正要再次浑水摸鱼地偷拿几片时,那人转过头来,狠狠瞪了我一眼,吓的我再也不敢造次。我知道:老师讲过,这是集体的国家的财产,不能随意拿出!分明记得学习过的一篇课文中,有位小英雄为了保护集体的辣椒,被可恶的地主杀害,我怎么能这么做呢?我还知道,粮库门外,遗落在地上的那些,可以捡拾,但粮库里面的东西,一粒都不能随意拿出!红薯片驮回家后,那天的晚饭,村子里家家户户飘荡着红薯的香味,家家煮了一大锅,给备受冷落的肚子,给经常吃不饱的孩子一个极大的美好安慰,全家每个人尽管放开肚子可劲吃。每人挖了满满一大碗的红薯片,没有什么下饭的菜,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只有软绵绵、香喷喷、热乎乎的红薯片,我们吃的那样津津有味,那样酣畅淋漓、那样感觉良好。反观今天的孩子吃什么都没有食欲,吃怎样的美味都没有滋味,是他们没有领略和经历肚饿的岁月。而在闲暇时节,我们偷偷装上几把红薯片,就是我们的最好的零食,是那个时节的我们的“方便面”和“火腿肠”,是最美的“汉堡包”和“炸薯条”。甚至在日子短暂的冬天,我们口袋里装几片红薯片和几个洋芋蛋,中午在教室的火炉上边烤边吃,凑合一顿中午饭,也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听说,那时一个学校与家路途较远的学生,走到半路就肚子饿的实在无法行走。他的善良的母亲,想了一个法子,在半路的一棵大树的枯枝底下,每天都偷塞下几粒大豆。这学生只要吃了他母亲特意放的大豆,才会坚持着走回家。我还听说,比我年长的学校看门的老师傅,说那时经常肚子饿,好象从来没有吃饱过。白天还好受,就是晚上常常饿的无法入睡。只有把身子象弓一样弯着才好受些,他那个时候最美好的愿望就是什么时候能够吃饱肚子,而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再后来,供应粮变成了玉米。家庭主妇会不断变化花样,可以做出玉米饼:把玉米推成面,缠些麦面,在锅里烙成馍馍让我们吃。由于麦面少,没有一点清油,饼子常常烂的铲不出锅来。如今每每在酒席上吃饭,孩子们抢着吃玉米面饼子,说这么好吃的东西,还说我们小时候受苦!他们哪里知道:贫穷时代的玉米面饼子,哪里有什么清油,哪里缠好多的麦面,还有什么烤箱里烘烤?母亲们还可以把玉米面像搓肉丸子一样,使劲搓成一个个的面疙瘩,下进锅里,煮半天,再下些酸菜吃。就像红薯片一样,起初几顿吃起来,肚子还好受些,但天天顿顿这样吃,就有些不好受了。再则把玉米拉成榛子,做出玉米糊糊,或者玉米稠饭就酸菜!最简单、最实惠的是炒熟吃。冬天饭尚未做熟,而孩子饿极之时,做母亲的会掏出灶火里红红的炉灰,在灶房里的空地上,埋进去几把玉米。不一时,香喷喷、黄中带黑的粒粒玉米,就会被孩子们一颗颗扔进肚里,滑进空空的肠胃!有一年供应的杂粮是高粱,我们那里的人不会弄。只有像玉米一样推成面或者拉成榛子,烙成杂面饼吃,或者吃榛子糊糊。再后来供应的是马压豌豆,(不晓得学名,我们按形状叫的形象化名字),马压豌豆和少量的麦子、糜子炒熟,和沙枣面搀杂在一起,就是非常好吃的炒面。门房的老师傅还说他吃过加拿大小麦,子粒小小的,面粉特精。吃供应粮成为麦子的时节,村子里人们口粮已经有了保证,只是一些生活困难的人家需要救助。
   
   我工作后工资低,在乡镇工作的岳父,还托关系、找后门,给我弄来两麻袋供应粮的条子(得按国家保护价格交些差价,只是非常低),可能是我们家乡最后吃到供应粮的人。我找个三轮车,去县城遥远山根边的国家储备粮库,拉来籽粒饱满的上好的麦子,自己和妻子抽空到私人磨房,磨成了白白细细的面粉,吃了整整一年多。
   
  供应粮喂饱了村庄的骨骼,养活了村庄的血脉,只要稍稍年长的人们,尤其在农村生活过来的人,谁的记忆深处,没有那段刻骨铭心的吃供应粮的日子!虽则艰辛,虽则艰苦,但人们精神饱满,乐观自信,因为相信美好的日子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吃供应粮的岁月将一去不复返了,但在贫穷日子里教给我们的坚强生活的信念,却一直钻进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的心灵乃至灵魂深处 ,告诉人们:珍惜时光的馈赠,才会更加好好地生活!
               (全文3996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5 21:35
  其实,我在去年陆陆续续登临过<中财论坛>,可惜没有坚持下来.今年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给老师交作业一般,我在周六就写了三千左右的字。又隔三两天,修改一番,才敢叫“作业”,相信一个作家的热加工冷处理的话。
    有如浩先生的乡村系列,有永红先生的校园系列,我也赶来凑个热闹!
     还望各位版主和各路文友批评指导!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3-5 21:42
嗬嗬,文华的文章系列一出,我等羞煞。
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镜像,我也曾经有过排队交公粮的历史,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只是与你的倒了个个儿。亲切的泥土气息,欣赏学习!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5 22:45
哪里,哪里,如浩先生过奖了!
    感谢第一时间来评论和阅读!还是多多提些意见,帮助我提高一下。问好,祝福!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08-3-5 22:47
喜欢这种浓郁的生活现场的追忆和表现,读来亲近入心。喜欢、问好, 学习:)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8-3-6 08:07
在八十年代前,我们这里的供应粮是国家职工,就是所说的特饭碗才有的专利。细粮多。
看楼主文中所写是国家拔的补助的粮食?
写的朴实,个人觉得题目是不是可以斟酌下?妄言了。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8-3-6 08:37
同意龙女意见,文内节外的话,还可以简略些.相信调整后会更好些.
作者: 落梅    时间: 2008-3-6 08:51
供应粮喂饱了村庄的骨骼,养活了村庄的血脉,只要稍稍年长的人们,尤其在农村生活过来的人,谁的记忆深处,没有那段刻骨铭心的吃供应粮的日子!虽则艰辛,虽则艰苦,但人们精神饱满,乐观自信,因为相信美好的日子在前方等待着我们!吃供应粮的岁月将一去不复返了,但在贫穷日子里教给我们的坚强生活的信念,却一直钻进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的心灵乃至灵魂深处 ,告诉人们:珍惜时光的馈赠,才会更加好好地生活!

结得很好! 近来越来越喜欢这些写乡土民情的文字。回忆过往,珍惜今朝。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09:06
谢谢万里山水文友的评论和阅读!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08-3-6 09:08
写得很朴实,读来很有味道。若按高版所说再作调整,相信会更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09:12
谢谢小龙女斑竹的点评和十分中肯的意见!我们这里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种田的农民也按照一定的标准,供应一些杂粮,象征性地交些钱。我还问过许多的过来人,都说那岁月不堪回首!
    再次感谢!我一定好好修改一番,仔细斟酌的!
作者: 相思红    时间: 2008-3-6 09:12
乡土民情,往事怀想,这样的文章读来倍觉亲切.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09:14
谢谢迎春 斑竹的仔细点评,如醍醐灌顶,我会采纳高见的!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09:16
谢谢落梅版主的赏识和评论!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09:16
谢谢雨夜昙花的评论和赏识!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8-3-6 10:09
这些记忆是醒豁着的,什么时候也不会也不可能淡忘。这是贫困生活的见证,是一个贫困岁月的见证。你所叙述的这些生活经历,生活场景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时常会忆念这些。过去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一种历练是种考验。今非昔比,记忆难忘。文章以事实为根据,以严肃的状态,以沉静的笔触,将这些往事把这些记忆里有过疼痛,疼痛中夹杂着莫名的幸福,酸涩里缠着说不出甜蜜的往昔串联成为文字。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3-6 10:15
首先应该肯定,采用细腻的笔触来描述乡土怀旧的情愫,是十分得体和必须的,你的笔触选择是妥帖的。当然,细腻并不等同于语言的琐碎。作者可参考前面几位版主的意见再斟酌修改一下,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我等待着你的修改结果。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10:58
谢谢永生诚挚的中肯的评论!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11:02
谢谢一兵斑竹的意见,我会在今天晚上下班后仔细修改的后,再发来.是的,我的几篇精华作品都是在先生和各位斑竹及文友的帮助下才取得成绩的.好文章的确是改出来的!
       再次致意衷心的谢意.问好!
作者: 西域雪莲    时间: 2008-3-6 11:29
这就是往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或那些经历,写出来吧!这会让我们想起往惜的岁月。珍惜这些回忆吧,这是人生真真切切的经历!
作者: 何也    时间: 2008-3-6 14:57
那个岁月以及岁月里的往事我经历过,真实苦不堪言啊!
作者: 深院梧桐    时间: 2008-3-6 15:40
  吃供应粮的时候我还不大,那个时候生活在江南的外婆家,外公是市政专家,有一些政府的补给,所以家里的日子还算富裕。记得每个月领的粮票里都会搭配五斤的荞麦面,大人会叫我去送给孩子多的粮食不够吃的街坊。以后也常常听先生说起农村吃供应粮的日子,城里的孩子是很难想象那个时候农村的日子的艰难的。

  敬佩楼主娓娓道来的积淀和从容!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16:26
谢谢评阅!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16:27
谢谢何也先生的真挚评论!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16:31
最初由 深院梧桐 发表
  吃供应粮的时候我还不大,那个时候生活在江南的外婆家,外公是市政专家,有一些政府的补给,所以家里的日子还算富裕。记得每个月领的粮票里都会搭配五斤的荞麦面,大人会叫我去送给孩子多的粮食不够吃的街坊。以...

       衷心感谢文友的评论.祝福,问好!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8-3-6 18:43
文华老师,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美好的回忆吧。


问候同行!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3-6 21:22
标题: 难忘吃供应粮的岁月
最初由 落梅 发表
供应粮喂饱了村庄的骨骼,养活了村庄的血脉,只要稍稍年长的人们,尤其在农村生活过来的人,谁的记忆深处,没有那段刻骨铭心的吃供应粮的日子!虽则艰辛,虽则艰苦,但人们精神饱满,乐观自信,因为相信美好的日子在...

    我把前次先生的评论做一粘贴,为了防止遗失。
   再次致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