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佛陀教育与青少年品德修养
[打印本页]
作者:
rongfang
时间:
2008-5-6 09:43
标题:
[原创] 佛陀教育与青少年品德修养
佛陀教育与青少年品德修养
一、佛教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陀也曾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宗教家。可是佛教在运行了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僧、佛学家、善知识、善弟子却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佛教既不是一种宗教、也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系统教育,持这种观点且最具号召力的当数一代高僧----净空法师。
笔者是搞教育的,而且也从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多年,在研究过程中多次接触到佛教的一些东西,缘份使然,于是注意搜集和结缘了一些佛教与教育方面的书籍,广泛阅览的基础上,趋于领悟。认为佛教确实是一种系统教育,而非宗教、非哲学、更非迷信。它是一种智慧与人生观的教育。
1、佛陀是人不是神。在所有宗教创始人中,佛是唯一不以非人自居的导师。他自称只是一个单纯的人类,不象其它宗教的教主,或以神自居,或自诩为神的各种化身,或则自命受了圣灵的感动。佛不但只是人类的一员,而且他从不自称受过神灵或外力的感应。他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于人的努力与学习。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只要他肯发愿努力学习,每一个人身内都潜伏有成佛的势能。
2、是导师不是宗教家。释迦牟尼佛正好与中国的孔子是同时代人,也和中国的孔子一样,一生尽瘁于教育,是古今人类的导师。与其称之为宗教家,不如称之为教育家。
佛陀教育的目的:是施行觉悟的教育,自觉、觉他。佛陀觉悟后,到处弘扬佛法,大众接受佛陀觉悟的教育,依照佛陀指示的修养方法去实践,最后获得了觉悟,便能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这是佛陀教育的目的。
佛教与现行教育一样也实行学位制度。佛陀教育的目的“觉悟”就是最终实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分三个层次:
1、正觉---阿罗汉
2、正等正觉----菩萨
3、无上正等正觉----佛陀
这就象现在大学学位有学士、硕士、博士一样,修到什么程度拿到什么学位。
教育的类别:佛陀教育的类型也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恰如世界各国目前所推行的普通教育,由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而且因人而异,能达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
1、人天乘法 ----小学
2、声闻乘法 ----中学 普通教育
3、菩萨乘法 -----大学
教育的场所:也分三类,精舍说法、应供开示和民间布教。类似于现代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1、精舍说法---学校教育
2、应供开示 ---家庭教育 现代三种教育形式
3、民间布教----社会教育
结夏安居----教师进修制:我们现在的教师进修制是释迦牟尼佛首创的。他当年在世,有许多有成就的学生。这些学生也分派到各处去教学。但每一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回到老师身边,称“结夏安居”。因为印度每年从四月半到七月半是雨季,这个时候在外教学不方便,通通回来,接受老师的再教育,同学们也互相切磋,琢磨,然后再出去教学,帮助大众。
云游参学与现在的留学、考察学习、进修有相同之处。
佛教的道场组织寺院---既中国佛教寺院是学校、博物馆、图书室三者合一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佛教教学与艺术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寺在汉代佛教未传入前是皇帝专管的政府机构。汉明帝政府有九寺,后增加到十寺,这新增的一个寺专管佛教教育。如洛阳的白马寺,就是国家佛陀教育部。宰相下面有一个礼部也是专管教育的,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从汉明帝开始变成两个教育部,一个归皇帝管,一个归宰相管。可见当时中国对佛陀教育何其重视。后来演变成寺与庙合称,与鬼神扯上关系,佛教衰落。
到唐朝,自马祖创建丛林制,寺院发展成丛林制,佛陀教育达到了鼎盛时期。丛林就是佛教大学,就是真正有规模有制度的佛教大学,把佛教教学制度化了。不像从前是私人私塾式的相互传受,规模很小,也没有一个制度。丛林的教学、讲学、教材、教法,没有一样不是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丛林是一个个培养人才的基地与摇篮。
我们从佛教的经典、音乐、美术、雕塑、佛像、建筑、供具以及其他种种,都能发现它所包含的教育意义。
佛陀教育的方法:(1)戒、定、慧三学兼施。佛陀先教戒学,修养品德;次教定学,锻炼身心;再教慧学,启发智慧。佛教的经律论三藏经典,是佛陀教育的教科书。经藏能诠定学、律藏能诠戒学、论藏能诠慧学。佛陀的戒定慧三学教育正好与现在德智体三育有相似之处。
1、戒学---德育
三学 2、定学---体育(身心兼修) 三育
3、慧学 ----智育
(2)言教与身教并重。现在的教育多注重言教,而忽视身教;佛陀教育则是言教与身教并重。
(3)因材施教,个别教化。普通教育中也包含着个别教育,特殊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根性不同,佛陀采取了个别辅导的教学法,并很有成效。
二、四十岁左右的人的困惑
现在四十岁左右的一代人被称为最困惑的一代人。上有老,下有小,又要面对职场的压力、生存的压力、身心健康的压力和子女教育的压力。
在诸多压力和困惑中,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子女教育的困惑。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正好处于两期相碰撞阶段,即更年期碰撞青春萌动期。医学界早就提出,随着人类生存压力的急聚增加,有害物质浸入身体,人的更年期普遍提前,提到40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女,情绪激动,易发火,自控能力差,精神状态不好。而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的子女正好属于90后这一代人,十五、六岁,处于青春萌动期,幻想性强、易兴奋激动、自控能力差、可塑性强、猎奇好动但又是非不分、法制观念淡漠。如果学校、家庭教育引导不当,还会表现出强烈的社会逆反心态。和家长做对、和老师做对、自私、贪婪、不孝亲尊师、或者性格变得狂躁执着,心性失调,出现了部分问题少年。再加上如果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做导航,有的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于是四十岁左右的这一代人聚在一起,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接触了太多这样的青少年、太多这样的家长,了解了他们各自的困惑后,我便得出一个结论:90后一代青少年应该属于心气浮躁、没有定力的一代人。对任何事情不能用一种平和、善意、诚恳、稳定的态度对待,包括对亲人、老师、社会、对学习、生活等等诸多方面。
这心气浮躁的一代人,比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跨掉的一代人问题更为严重一些。
青少年的心智不健全,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命运、而是整个社会、民族、国家的命运盛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梁启超先生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中早就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不球。可见先生对当时社会中国的青少年寄予的期望何其大。而我忧心的是我们眼下的这一代心气浮躁的青少年,他们能否担当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任。如果不能担当此任,那么家庭的幸福和谐、社会的安宁、国家的繁荣昌盛从何而来?
三、寻找解决的途径
于是,有志于青少年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始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途径。
在寻找中,笔者发现,造成心气浮躁的一代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青少年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食品的污染及环境的污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育评价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也严重缺损。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近十多年后的今天,由于我们的高考制度及学校的评价制度没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根深蒂固。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下,“片追”使得许多学校只抓成绩、重分数、忽略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对犯了错误的学生粗暴处理,造成有些青少年破罐子破摔。
我们传统的德育体系在破四旧时被打破了,比如儒家提倡的仁义信,道家的敬天爱民、回归自然,墨家兼爱等。可将优秀传统道德内容总结为以下几点: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敬业、友谊、礼仪等。而我们新的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处于断层期。
现行的学校德育教育呈现出这样的局面: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而大学生却从头学习行为规范。本末倒置、空洞枯燥,缺乏全面性、可操作性。孩子们也缺乏理解和应用能力。
道德教育就象一条纸做的船,一放入社会的汪洋大海被击得粉身碎骨,无影无踪。
笔者以为,要弥补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的缺损,建产起新的道德评价体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必须改变现有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政府在编制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时可做如下考虑:在中小学大大增加人文教育(人本教育)、感恩教育(《弟子规》、《了凡四训》等传统文化中经典的东西)、哲学(西方)教育的内容(如萨特、西德、黑格尔、叔本华)、减少那些空洞的说教,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头脑、尊重人的灵魂、尊重人的身体),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前面我们已反复论证了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教育。那么把佛教和现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特别是佛教中的道德教育、佛教哲学的精华东西也完全可以渗透到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中去,对青少年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会有积极的作用。
佛教所倡导的弃恶扬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利利他有助于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主旋律,加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也有所帮助。
佛教修学的一些科目如:三学、四摄、五戒、六度、六和敬、十善与现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规范有许多相通之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说假语)、不两吞(不挑拨离间)、不恶口(不骂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戒定慧等等。不但可以调节人际关系,规范青少年行为,还可以平静他们的心性、纯化心灵,去除浮躁与肤浅,形成一种乐观、向善、热爱生活、孝亲尊师的个人道德素质。
我们这样做的结果,如能够坚持不懈,就能开启青少年的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心性,鼓舞他们向真善美的目标迈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和平与美好就能实现。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深院梧桐
时间:
2008-5-6 11:21
我不是很赞成对孩子进行佛教,除了善等一些可以理解之外,很多东西都玄而又玄,而善是人的一种本性,非常简单。再说,以老师和家长对佛陀的了解也未必能把对孩子进行佛教的事情担当起来。但作为知识点的了解倒是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做一些探索。
佛陀所讲究的悟(是不是就是觉?)大有用处,其实用在于是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钦佩楼主的思考。
作者:
清风盈袖
时间:
2008-5-11 17:31
新朋友文笔不错,欢迎你来中财!
友情提示:本版帖子主要围绕企业文化创新来写,同时请参看论坛发帖要求进行文字格式排版.
作者:
刘新吾
时间:
2008-7-29 11:53
佛教里的有些东西,对孩子的教育的确该取!呵呵。。。
作者:
春香
时间:
2008-11-17 22:42
佛教思想引人向善,对于青少年性格养成,有着积极向上的影响.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