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时间】鸿雁 [打印本页]
作者: 苏相宜 时间: 2016-8-10 11:02
标题: 【时间】鸿雁
本帖最后由 苏相宜 于 2016-8-10 11:03 编辑
打小读过最受感动的古诗,是老杜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后来在《文化苦旅》一书,读余秋雨温婉而崇敬地追忆一位曾经做信客的小学校长。在公主出嫁也需走三年的岁月,寒窗十载的喜报、千里边关的安危、“相思明月楼”的牵挂,全依仗远方飞来的一只鸿雁,风尘仆仆的一声马蹄。邮差,是飘远的风筝与大地母亲之间联系的一根长线。
我童年的梦想,是做语文课本插图里那位肩挎绿邮包、手扶自行车的邮递员。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重庆和我同病房的新疆小姐姐在分离半年后寄来的。记得在医院里,小向姐姐经常趴在我床边为我朗读《白雪公主》。她随信邮来一大包正宗吐鲁番葡萄干,通过一粒粒清香甘甜的葡萄干,深居西南山区的我首次尝到了西北大漠的味道,阳光下旋转的维吾尔花裙的味道。八九岁的我不会写信,每次妈妈代表我回信,我签上自己的名字。
后来,小向姐姐来信说某月某日晚九点她要乘船经过我家乡,她期待和我在码头一见。信塞进我家门缝底下的时候,已是约定的那天晚上八点多,父母不同意我去码头吹冷风,我气得抹了一场眼泪。山遥遥水迢迢,我们这对共患难的姐妹花再见不知何年?但小向姐姐寄的一张发黄的明信片我保存至今,背面有她端正娟秀的赠言:人生如激流狂涛,只要勇往直前,定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我第二个笔友秀英姐,是通过报纸认识的。在《环珠格格》图案信纸上,她自我介绍十七岁了,是福建的一个中专生,她寄上自己的照片,还用奖学金买来邮票用于我给她回信。我缠着父亲也买了带香味的信纸,每个月我和秀英姐交换通信,我靠在阳台上唠唠叨叨告诉姐姐,我最喜欢地理课,因为它能带我去腿走不到的地方;我告诉姐姐,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来辅导我了,有个哥哥长得真帅……两年后秀英姐毕业去找工作,我家也几度迁徙而失联,那叠花花绿绿的来信我装订在了一起,纸面凝固着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
前几年我学会上网,在博客相遇几个志趣相投的好友,我们通过E时代的工具——电子邮件,进行着传统的通信。大洋彼岸的Seth在他录制给我的语音邮件里说:我喜爱写信的原因,是一个人可以分享很多,而另一个人可以用闲适的方式“消化”和回应。我家发生变故,我独自守家的那些夜晚,网友们一封封邮件、一句句留言,是对我最温暖的陪伴。真诚的思想,确实可以跨越文化和经历,跨越冰冷的电脑和光纤。
这是一个飞速变迁的时代,博客早已退场,微博不再风光,QQ刚普及城乡,微信已经人手一个。于黄昏中守望绿色的邮政车在窗前停下,揣测今天的大麻袋里是否有一个信封为我而来,那样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偏远山乡还常常可见绿衣鸿雁的身影吧?前些年看电视,西藏墨脱县365天有一半时间大雪封山,马队驮着几大麻袋信件报刊越丛林、趟急流、过“溜索”,为边关军民与外面世界架起沟通桥梁。单人单马在大山里走了四十载的中国邮递员王顺友,受邀出席世界邮政大会,会场齐刷刷响起掌声——表达人们对百年邮政的致敬,对传统文明的留恋。
我珍藏着小向姐姐的信、秀英姐的信、Seth发我的十几封英文电邮,以及父亲生前和友人之间字迹潇洒的信件。那是些不可复制的虔诚!不管时光几多流转、科技如何飞跃,无论鸿雁承载的是宣纸微墨、素笺墨水或者屏幕键盘,信来信往之间的绵长关怀,友情所需求的耐心信心,永远不该从人类生活中消逝。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8-10 11:35
先问好小苏,待读。
作者: 苏相宜 时间: 2016-8-10 12:00
问候秋安!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6-8-10 13:25
鸿雁传书经历了这么多年的 变化,形式越来越便捷,但还是想念过去手书信件的美好
作者: 江岸晴天 时间: 2016-8-10 15:49
鸿雁寄相思,鸿雁传真情!学习!问好!
作者: lvhq018 时间: 2016-8-10 18:13
一个题目就把读者带回过去!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8-10 18:48
当年的笔友,确实很叫人激动,叫人向往,如今,是早已成为记忆了。许多信都早已消失,甚至也忘了笔友的名字,读起来,又唤起了一些回忆。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6-8-10 20:21
有时,因为快捷而失去了味道。让我们念念在心的,还是那些等待过的日子。过去在家门口等一封信,现在在屏边等一句话。从笔友到博友,友情总是会让人感动。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8-11 16:57
怀念那些有信的日子,值得我们永远珍惜!
作者: 苏相宜 时间: 2016-8-11 21:59
当时脑子里就回荡那首辽远的歌:鸿雁 天空上 对对排成行……
作者: 苏相宜 时间: 2016-8-11 22:03
小时候还常在期刊上看见小朋友的征友信,外省的,甚至外国的,介绍自己的爱好与家乡,说希望认识其他地方的笔友……真的很神往。
作者: 苏相宜 时间: 2016-8-11 22:04
现在微信里随时能发语音说话了,却很少跟谁说话了。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8-19 16:07
鸿雁传书,家书抵金,慢时光里的缩影,用在今天或者已是黄鹤远去。技术的改变,微信时代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相应也拉长了心路的里程。我们不谈时间,或者时间尚在,谈了也只是倏然走过后的茫然。小文以杜甫的诗开头,延续时间的路线,借信件盈人,有着质感与内涵的齐整度,个人以为不错。问好。
作者: 碣石清风 时间: 2016-8-20 11:53
让我忆起旧日与亲友书信往来的喜悦,好文。
作者: 潘霞 时间: 2016-8-21 16:37
怀念从前慢,便捷的通讯也让我们失去了等待的揪心和快乐。
问好!
作者: 苏相宜 时间: 2016-8-24 22:42
还是相信不论什么形式,真朋友可以长情。
作者: 苏相宜 时间: 2016-8-24 22:46
书信,论坛,以文会友的传统还在
作者: 刘玉清 时间: 2016-8-26 19:01
是啊,传统的鸿雁传书已经变为历史,一去不复了。那种忐忑的等待,那种激动的阅读,那些文字里的墨香只能在记忆中回味它的美好了。而生长在e时代的新新人,还有现在的我们所有的感情都飘洒在天罗地网的无限电波中了。来的快,走的更快。
问好苏老师,欣赏美文。
作者: 鲁北居士 时间: 2016-9-6 17:00
通过作者对一段往事的回忆,让我们又回到过去的时间里,感受到了鸿雁传情的动人故事。时间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 文秋 时间: 2016-9-6 21:13
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联系方式,以前是书信,现在是网络,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一种跨越,维系感情,网络既方便又快捷。学习了,问好。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6-9-6 23:32
回眸里,是关于过往交流方式的深情怀想。今昔对比,越发让人感触深深。
作者: 王阳 时间: 2016-9-8 13:45
信,可能一方面美在等待的忐忑和惦念,另一方面,一笔一划,左思右想,写过一张又一张,这样的深思和用心,可能确实不是对着电脑打字能媲美的。
拜读,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