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寂寞繁华地 [打印本页]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4 07:38
标题: 寂寞繁华地
                                                            寂寞繁华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王维吟诵这首诗的时候,繁华已经洒在了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这条通道经过数千年的寂寞与繁华、战争与和平之后,唐时再次由一个沉静的老人幻化成一位活跃的少女。商队从遥远的西方赶往东方,富裕由东方流向西方。于是,后来的我们知道了一个叫做丝绸之路的地方,在以它生命的魅力成就世界。

  没有人能说清大唐流向西方的物品有多少,也没有人能知道由西方带给大唐的思想有多少。总之,多年之后我们都看到了河西走廊这条通道留下的繁华——佛学、军事、人文、地理,以及随着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展示给人们的精神纹理。从长安向西,经兰州,踏过乌鞘岭便是这条通道了。这条通道由汉武帝刘彻打通,一路向前,直抵西域各地,在唐时已基本上解除了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西方文化沿着这条通道源源不断地涌来,服饰、饮食、乐舞、绘画、游乐等诸多方面不一而足。王维写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时正是唐的鼎盛时期,诗中所说的安西也便是唐中央政府所专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不能详尽描述这首诗的意义,因为所有的意义都在那“一杯酒”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也表达出了古人走出阳关之后的苍凉心境。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曾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北面的玉门关遥相呼应。离别时人们喜欢站在阳关前祈福,祈祷家人和朋友一路平安。因为过了阳关亲人和朋友就要进入浩瀚的戈壁大漠,在飞沙走石中度过也许并不属于自己的日子了。

  岁月是一条长河,每一滴溅起的浪花里都有着华夏子民为这片疆域所做出的努力。被围白登山的汉高祖刘邦,靖远黄河岸边向西遥望的汉武帝,飞马扬鞭驰骋千里的霍去病,以及众多为凿空河西走廊的士兵们,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希望与期盼。凿空,是史学家司马迁为当年出塞的张骞写下的两个字。他在《史记》中说: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这便让我们看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也看到了一个自长安出发,向西寻找的2100年前的人。

  没人能讲明为什么当初出塞的会是张骞,或者更换一个人,历史就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河西进程。但天地造化,偏偏选中了情本沉稳且刚勇的张骞,让他带着汉武帝的使命出使西域,去寻找一个叫做月氏的国家。彪悍的匈奴割断了大汉与月氏这两个陌生国度的地界,它成了一只来自草原的猛兽,用它的爪牙撕扯开了河西走廊东西方的土地。月氏国王被杀,汉领土被侵,只有东西合纵才能赢得胜利。所以,张骞出发了,摒弃了生死,摒弃了一个中原人走上荒凉地带的怯懦。他自长安的甘泉宫出发,与他的匈奴朋友甘父一起踏上了一条可能有去无归的路途。而张骞的第一站就是河西走廊。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河西走廊现在的样子。它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到祁连山,北为黎山和龙首山,长约1200公里,是一条狭长的通道。公元139前年的那一天,阳光明媚,张骞和他的朋友告别长安向西进发。他们走的是一种艰难的路,也是一种汉人从未走过的路。茫茫戈壁,少有人烟,匈奴人更是虎视眈眈,有随时将他们置身于死地的可能。他们沿河而行,躲避风尘,躲避野兽,同时也在忍受饥饿与疾病的折磨。我们可以想象那一路上的风沙,会是怎么样的暴戾,也可以想象西行的张骞在依靠怎样的毅力顶风冒雨地前行。而我们唯一不能想象的是张骞内在的精神,执著到可以融西部苍茫于一身,以致于在他被匈奴人抓住扣留了十年之后依旧带着汉武帝赐于他的旌节一路向西。十三年,是一个数字;十三年,同样是一种信仰。当十三年后,历经磨难的张骞再度返回长安时,他带回了一张完整的西域地图和各地的风貌、人文,还有我们现在能品尝到的葡萄、胡萝卜的种子。

  风继续在吹。沿着河西走廊千公里的土地,在继张骞之后又一个人出现了。她就是远嫁西域乌孙国的解忧公主。这位美丽的女子在二十岁那年嫁往西部的乌孙国,也就是现在的伊犁河流域一带。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中原女子远嫁的悲凉,也不能想象她心头的寂寞,我们能见证的只是她对汉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汉代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中记载了她的故事,说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解忧公主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嫁三任丈夫。她遏制匈奴,配合汉朝,至七十岁时才落叶归根。《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

  繁华正是从这样的一代人身上开始的,也正是因为他们让王维所处的大唐在经过历年的变迁之后重新走上了昌盛——丝路商贸奇货可点,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应有尽有。而外来的工艺、宗教、风俗等的进入更是不胜枚举。河西走廊是一条通道,更大意义上它也是一只让中原人认识世界的眼睛。通过这只眼睛,中原人看到了西方的文明,看到了让中原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梦想,也看到了两千年之后的中国。

  沿着河西走廊向前,自汉代便设建了河西四郡。现在,它们依然保留着汉时古老的名字。它们分别是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即“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意思,武威是“武功军威”的代名词,酒泉则因为“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而“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王维笔下的阳关正位于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王维的朋友元二出了阳关之后会落脚哪里,诗里并没有具体交待,只说是西域地区设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元二具体去做什么职务,诗里也没有交待,但元二的上任却让我们看到唐时官员们的行程。

  安西,在现在的敦煌附近,那里对于大唐的长安来说是个遥远的地方。虽然那个地方比张骞要到达的月氏国靠东一些,却也是千里迢迢,自此离家再难归。所以,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便自大唐广阔的天空晕染开来,仿佛让人又看到了战国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元二之前有多少人前往阳关之西,又有多少人终老不能东归,无法统计。但元二无疑是一个例子,在借诗歌的形式告诉我们为造福西域大片的土地各代朝廷做出的选择。在历史转到清朝之后,一个叫做左宗棠的武官出现了。为了抗击沙俄,他抬着棺材走出了河西走廊,用三年的时间收复西域大部分土地。也就在1884年,西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如今,新疆遍地都是一种叫做左公柳的植物,便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之后率领湘兵栽植的,又名道柳。由此,河西走廊真的如当年汉武帝所希望的那样,做到了“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写尽了祁连山下河西之旁,长风、明月勾勒下的万里边塞图,以及边塞战士“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征战景象。古人征战是为了中原的繁荣,守候是为了中原文化更广阔的天地。而王维与朋友元二的离别,则是为了这片天地的更加昌盛。

  历史让我们看到了河西走廊给中原带来的一切,它连接起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大部分,也相应地将西欧文化、商贸引入了内地。我们仿佛看到当年杨贵妃跳起的胡旋舞,我们也可以想象莫高窟辛勤的画师们在通过怎样的方式将西域文化留在沿途的壁画上、雕塑上。这条美丽的通道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印证。岁月流逝,虽然现在的河西走廊繁华远去,又复归于一片沉寂的土地。但我们依旧相信从王维时代走出的繁华,以及历史留给河西走廊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马蹄声渐远。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的美丽景色也一定会到来,如当年身处中原的人们所期待的那样。

       寂寞繁华地,轮回的力量!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4 07:38
支持散文版。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6-9-4 11:46
        磅礴的气势,丰厚的史料,纷至沓来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地名,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让我这个河西人汗颜和惭愧——读完长子版主的这篇气魄宏伟、叫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散文,真的很佩服其遣词造句、构建文字、升华主题的本事。
      这是中财论坛为甘肃文博会上交的又一份礼物!
      河西四郡,安西,新疆,乃至更远的西域,全因一个人功劳,没有张骞凿空西域,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河西,是另外一个样子,另外一番景致。学过历史,当过多年初中历史老师的我知道:有了西域的开通,我们今天才可以吃到葡萄、胡萝卜、核桃等水果,有了西域,才有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大唐的兴盛……
    而远嫁西域乌孙国的解忧公主,这个鲜为人知,像王昭君一样的汉族女子,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利益,到塞外几十载,做出了一个女子的非凡贡献。左宗棠抬着棺材走新疆的壮举,叫人佩服这种大丈夫、真英雄,为了国家将自我身死置之度外的高尚!

   文字将枯燥历史与也已消失的历史人物融汇在一起,告诉我们那些鲜活的过往及消失了的繁华。是的,这些地方,安西,阳关,酒泉,张掖……现在也许有些寂寞,但它们曾经繁华而热闹,为中国历史的 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今,敦煌文博会的召开,又会将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河西走廊,据说,有几十个国家,好多个国际组织,20多个省,将报名参加甘肃文博会……

      拜读佳作,问好长子版主及文友!祝福周末快乐!
作者: 日尧月    时间: 2016-9-4 16:31
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木门却用自己娴熟的文字,从李白的一首送别好友元二的唐诗引出对丝绸之路文化曾经的繁华与当今的寂寞进行文化意义上的追索和探究。
此文以文字再现数千年的中原和西部以及国外在人文、科学、生物、宗教、思想等等方面以一条长达千余公里的通道,进行的对话和融合之艰辛。
文中重点用张骞出使西域和远嫁乌孙国的解忧公主两人以国家权益为主的典型故事,彰显出唐朝在西域方面做出的贡献,当然这段时间里我们不知还有多少像张骞和解忧公主这样的唐人所做出的奉献。文章由唐朝转入清朝时,左宗棠的事例却让我们眼前再次一亮,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一条连接东西的通道——丝绸之路,由曾经的繁华走向如今的沉寂,它到底带给我国怎样的文化经济宗教人文的价值呢?
我国目前正在提倡“丝绸之路”的再扩延,中西方的通道,会如作者而言:“ 寂寞繁华地,轮回的力量!”再次轮回。
欣赏木门气势纵横、跨越千年的历史,去追逐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文。
作者: 絮语如歌    时间: 2016-9-4 20:02


拜读木斑斑美文,折服木木唯美的文字与表达!

寂寞繁华地,从寂寞到繁华,该是胆略和智慧的结晶。阳光之外,浩瀚的戈壁大漠,一地的飞沙走石,此一去,生死不知,去路难回。

岁月的长河,从来都是不甘寂寞的。华夏子民,于荆棘荒凉中,开辟了繁华。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丝绸之路贯通东西,繁华了满路,融洽了心迹。

跟着解忧公主的远嫁,对汉文化的发展又走出了飞跃的一步。

木木写得真好,字字句句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博学多才!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6-9-4 21:46
第一次看到木版此类文字,不觉有些惊讶,木版真是可以似小女子似柔情似水,又可如女学究般侃侃而谈呀。欣赏!此文精炼、简洁、丰实,语言的娴熟运用的确让人称道,但要写好此文,不知得有多少的知识积累,才能有如此底气:写此类题材,而且写得从容,大气,读来很是舒畅。
谢木版支持!
问好!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4 21:51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6-9-4 21:46
第一次看到木版此类文字,不觉有些惊讶,木版真是可以似小女子似柔情似水,又可如女学究般侃侃而谈呀。欣赏 ...

不惊讶,混江湖的没些真把式咋能行吗?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4 21:52
絮语如歌 发表于 2016-9-4 20:02
拜读木斑斑美文,折服木木唯美的文字与表达!

寂寞繁华地,从寂寞到繁华,该是胆略和智慧的结晶。阳 ...

如歌辛苦,多多努力噢。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4 21:52
日尧月 发表于 2016-9-4 16:31
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木门却用自己娴熟的文字,从李白的一首送别好友元二的唐诗引出对丝绸之路 ...

是王维的诗噢。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4 21:53
于文华 发表于 2016-9-4 11:46
磅礴的气势,丰厚的史料,纷至沓来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地名,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让我这个河西 ...

于老师回得洋洋洒洒,说得我是汗流浃背,真不敢当。谢谢。
作者: 日尧月    时间: 2016-9-4 22:19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9-4 21:52
是王维的诗噢。

抱歉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4 22:21
日尧月 发表于 2016-9-4 22:19
抱歉

无它。
作者: 红秋叶    时间: 2016-9-5 10:45
抒情和议论相映,情感掩映在历史故事的书写中,使整篇文字柔润得体,耐读。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5 11:08
红秋叶 发表于 2016-9-5 10:45
抒情和议论相映,情感掩映在历史故事的书写中,使整篇文字柔润得体,耐读。

问好老师。谢谢。
作者: 寂静安然    时间: 2016-9-5 11:28
佩服木木老师通达的文采。好文,读着过瘾!
作者: 剑鸿    时间: 2016-9-5 11:55
本帖最后由 剑鸿 于 2016-9-5 11:57 编辑

这篇散文非常见功力。一般的作者写地域人文,容易陷入史料的堆积和爬梳。但本文作者将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曾经的寂寞与繁华完整的纳入心胸,一笔笔、一段段、一幕幕的写来,既有客观史的呈现,更有主观情的侵染。这就使得通篇读下来既有大气磅礴之势,也有纹丝合缝之感。所有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出场,都在印证一条路和一片区域的丰厚和积淀。在总体构思上,作者有意无意的占据了一种颇有高度的历史眼光,这种眼光有穿透繁华尘烟、淼看沧海横流的效果。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视角存在,让整个文本能够涵盖这么多内容而又不显得过于紧凑,讲述这么多历史又不显得泛泛而过。加上作者流丽的语言,丰厚的想象力,这篇文字几可做纪录片的豪华解说词了。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6-9-5 20:10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9-4 21:53
于老师回得洋洋洒洒,说得我是汗流浃背,真不敢当。谢谢。

木门版主太客气了,多谢抬爱和支持。佩服勤奋认真的这股劲儿……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6 09:20
剑鸿 发表于 2016-9-5 11:55
这篇散文非常见功力。一般的作者写地域人文,容易陷入史料的堆积和爬梳。但本文作者将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曾 ...

送了两篇,过了一篇,这个落下了。不如也很欣慰啦!谢谢解读。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6 09:25
宇の航 发表于 2016-9-5 17:51
木子老师的散文很感性,一直觉得木子和时光都是小孩子,大学的一个文学志愿生,最后原这是我的错觉。
对于 ...


这回帖洋洋洒洒的,很是解读了河西一带的历史,让人不由得有唏嘘之感。作为一处地域要口,它有战略地位,作为文化传播的一条渠道,它有它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历代君王看中它的价值,且极力保护。虽然它现在落于沉寂,但我们却在共同渴望它繁华的未来。谢谢宇航,真诚地。
作者: 周施梅    时间: 2016-9-6 09:57
一向文字风格柔婉抒情的木门,此篇行文书写舒张大气,融入详实的历史知识,回顾和剖析历史、展望未来的同时,有着纵横天下的豪迈和洒脱!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6-9-8 21:19
开学一直忙,上论坛时间少了,差点错过这样的好文!
木版以王维的那首耳熟能详的诗,开始了河西走廊文明史的回顾,从凿空的张骞,历尽艰辛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道路,链接了两地的文明,到远嫁西域乌孙国的解忧公主,为杰出中原王朝的忧患,远嫁遥远的地方,完成和亲,到敦煌以及安西都护府的繁华,再到左宗棠收复新疆,洋洋洒洒挥笔如画,有史实的印证,更有唐诗的穿插,文字所到之处尽是对河西走廊文明的讴歌与吟唱,让读者领略那里的悠久之美、苍凉之美、异域风光之美!
清朝时期,林则徐也曾被发配新疆,为那里的繁华增添过一抹亮色。
作者: 放飞梦想    时间: 2016-9-8 22:13
     河西走廊在我心中是一块充满神奇魅力的地方,也是我多年心向往之却至今未能如愿的地方,跟随作家一行行见多识广、解读细致的隽永文字,使我对河西走廊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激发了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更是文学的神圣与庄严所在!
作者: 何也    时间: 2016-9-9 13:51
读到了无尽的寂寞。可能历史就是这样吧,浮华之后就是寂寞 。欣赏佳作。
作者: 文珺    时间: 2016-9-9 15:03
从史学的角度,用散文的笔触,感悟河西走廊的恢弘和深厚。视角独特,笔法历练,学习问好。祝木舵主佳节快乐!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9 16:11
周施梅 发表于 2016-9-6 09:57
一向文字风格柔婉抒情的木门,此篇行文书写舒张大气,融入详实的历史知识,回顾和剖析历史、展望未来的同时 ...

问好施梅,谢谢阅读。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9 16:11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9-8 21:19
开学一直忙,上论坛时间少了,差点错过这样的好文!
木版以王维的那首耳熟能详的诗,开始了河西走廊文明史 ...

李老师辛苦,非常感谢!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9 16:11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6-9-8 22:13
河西走廊在我心中是一块充满神奇魅力的地方,也是我多年心向往之却至今未能如愿的地方,跟随作家一行 ...

久不见老师了,问好。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9 16:11
何也 发表于 2016-9-9 13:51
读到了无尽的寂寞。可能历史就是这样吧,浮华之后就是寂寞 。欣赏佳作。

问候何老师。谢谢。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6-9-9 16:12
文珺 发表于 2016-9-9 15:03
从史学的角度,用散文的笔触,感悟河西走廊的恢弘和深厚。视角独特,笔法历练,学习问好。祝木舵主佳节快乐 ...

谢文珺,期待佳作!
作者: 放飞梦想    时间: 2016-9-9 17:01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6-9-9 16:11
久不见老师了,问好。

感谢您的关注与问候!
作者: 欣欣向荣    时间: 2016-9-11 19:56
确实是“写好此文,不知得有多少的知识积累”
学习并祝福
作者: 絮语如歌    时间: 2016-9-16 21:41
十六圆,来欣赏木木的佳作!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