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235|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风、花、雪、月”也沉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9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8 编辑 <br /><br />
“风、花、雪、月”也沉重

        题记:这是“黄”花。但它不开在“昨日”。却只在今”被我提起,灌之以“三言两语”酿成了薄酒就着这三二盏答谢《境遇》。

         其实,都是赘言。是多余的话意味着仅是某种即兴不等待故,我尽量地让叙述慢下来,再慢下来好躲开情绪上的某种焦灼。某种迫不得已某种快捷。以及些许“不假思索”和“斟酌”。的。“不假思索”我发觉自己并不讨厌这个词。

       《境遇》终究是一场属于土地上的“风、花、雪、月”。谁也不能否认“写”的目的无不关乎这些。或者除却生活,还有些别的也未为可知。但终不过是“风、花、雪、月”这样的四季常态,不容人稍做停留。那向阳的高枝,向西的风向,最后的指向始终牵扯的只是这些逝水的“渔”即言语。或者是言语之上的言语。若一件袍子的衬理。考究与否、做工是否精巧是不得不去斟酌的一件事。毕竟与温暖这个词有关。所以,除却我的笔墨不愿沾染的“脚步”、“情”与“事”外,还是有我愿意谈的。如我一贯所持的言语上的“挂一漏万”。

       倘若允许比喻。言语其实是种子。它们,是幸福的孩子。被鸟嘴携带出树林。落在田野。开花结果。不种不收。自生自灭。不能掌控天气、不能改变风向。四季的谷物在扬花的故事里走进走出时,会长茎脉的皱纹,会枯萎。这时,需要的是这粒种子的自持,自控能力。

        试想,人若是地衣,对其旋斡以黑暗,于是言语就戴上枝叶的墨镜,令它对写者自我深渊的窥视。这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成就的过程。是一种生长:一个人长久地禁锢在一种阴影里无法穿透,你守着孤独是因为理想,是为了爱和生存的信念。你清瘦,忍耐,孤苦无告,一直与命运苦斗,每天混杂在冗繁负重的流沙里,甚至可能会忽略上苍每天赐给你的阳光和闲暇,于是在一种霉变的气息中像一只蚯蚓,不断地剪断自己身体,流血,然后慢慢愈合了伤口,一寸寸地吸起地衣深处的养料,与黑暗中杂草般的根系纠缠,突然在某一天浮出日子暖洋洋的表面。是欣慰。

         请原谅。我对《境遇》旁枝错结的细节、写作方法、思维模式、哲学范畴或者理念的不涉及。毕竟那是属于植物思维的事。与我的叙述无关。毕竟任何一种“植物”(这里指房子)都有自身的花序。有隐密的不可解的基因。它们,属于各自骨骼的伤。或者是对黑暗与幽闭的畏惧之后诉求、渴求社会的认可及“突将”出来的急切与无奈。那诡异、忧伤的花须在昏暗光线中浮动如影。细长的花瓣隐约着月光的跳跃。我不否认自己看到了这些,也欣喜于这些。但我尽量让笔没看见这“珍品”。又或者,只当是见识上不知不识,是自己浅薄未曾为这繁华富丽的“忧、美”心生惊怯。终究它们是“海市蜃楼”。只在某种意义上。只能实现给那些身处沙漠中的人以一时的生机的目的。

         似川端康成、春上春树、昆德拉,卡夫卡的手法毕竟只属于写作者本身。不能模仿,不容复制。也不便模仿。更不适合拿来比较与被提及。
   
       若一定要,也只能象残雪笔下的“美人”。偷偷保留它富余的养颜部分,以求“文字”的“容颜常驻”。因为你不是“他”。更不是经典“们”。殊不知,一花一世界。或者这样说,在文字里又成了我某种臆断上的主观。但谁又能说自己的文字不是一种主观上的“形而上学”?!

        故,当叙述的泡沫一旦散去。我又回归到了“言语”这个词。房子“言语”源头,追溯起来我觉得最先应该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那个愿意躲开众人,独个儿享受手工活的乐趣。享受木料在自己手中安然卷曲的男子,一旦从那间小木屋里入世。依旧带着它自身的气质“朴素、浑厚”。或者这种“安之若素”的本质正是一种植物本该有的气质。房子的言语就有这种气质。它与后来的“舞姿忧伤、曼妙,文味象某某经典、写作方式的变幻”全然无关。毕竟“川端康成”们不是“房子”。“房子”也不是“川端康成”们。

        这样的叙述又涉及我今早看的汪曾祺的《五味》。那是一个爱吃的老头。他什么都吃,且都那么津津有味,但改变不了他粗朴的穿着,与自身语言的本质,依旧是个老头——淡定中有成为路数的老辣。幸乎?不幸乎?谁也不好立马对此下断言,毕竟文字的盖棺,是在身后。是在年岁的沉淀与他人的评定。   

         言语一旦被纠结成文、成集就是一种典当:把自己典当给文字。或,将文字典当给自己最后,或被转手货卖、或被收藏、或被辗转相传。都是一种“别”。是一种“伤”。永不期赎。试问谁又能在“回光返照”的路上再次看到昔日不曾被收并的广阔的天与地,看到美丽的春暖花开与花香鸟语的田园呢?我们的眼前,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是邻里的人情薄若纸……试问那时你还会有当时的“风月心情”?!故,它们是那些花儿,虽不能如昔时那般表述。却,有些恒久存在。不容忽略。相逢在时光里,又在时光里互相离散。开过,即美。在过,就好。

       只需笃定明了,若房子现在的状态。

          若说《境遇》别的妙处。则是它的薄荷味。对一个长时间埋头进规则“写作”的人而言(请注意这里是写“作”,而非写“字”,譬如象我)。其语言的气质,形状,以及对象都受到局限,都无法随性,不能淋漓,更不具备与写者语言相符的气味。不似暗夜的某一刻,内心有着悖离自己的痛感与无奈。在规则里除去沉默书写,并努力服从外,别无他法。。但,常规下明白这不是妥协。而是,面对。沉实从容地应对所有,担承适当的角色与责任。时光里的坐标与定位,需得经历多少才能确准。越多平缓。越少起伏。成长是艰辛漫长的过程。这是房子文本言语“朴素”长久而真实的态度。烟火人生里的清心毕竟是很难持久的东西。故,对既是读者又是写者的旁观者而言,当那些缱绻缠绵与惊艳华丽的文字,已逐渐消失。老去。亦当学会安心。学会继续遗忘。毕竟还有前路要走。

        若再邂逅。那则是另一场“挥”与“握”。这不是连《易经》、卦相都能占卜到的叙述情节。可能关涉变故,又或者遭遇另一个艳阳天。然而最后都会尽散在春的“名气”之外,在枝叶的“光环”之外。似黄花?!不是黄花!

           言语的会晤总是短暂。懂与不懂且都随它。即便凉薄若水,瘦得冷清!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该应房子的约的一次言语上的对谈,如此而已^-^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8 编辑 <br /><br />回杜版:班门弄斧,罪过,罪过。。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 要常写哦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8 编辑 <br /><br />富有知识性的语境,学习 [/quote]
我的“来”中财。主要是冲着老人家们来的。这里有不少人的思想很深厚,文字功底也深厚。只是不知自己还会盘旋于此几日。先写了再说。毕竟“坚持写”就是硬道理。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38 编辑 <br /><br />又是一篇房子的随笔集《境遇》读后感。从粗读到细读,感受越发明显,那就是:此文从语境上具有特殊性和深刻性。我想这也就是房子版主邀请你写读后感的原因之一。作者如一位精雕细刻的工匠,深入在对《境遇)的肌理文 ... [/quote]
你们真心回评比一些物质的东西重要。你给我精华,我权当一种鼓励:)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9-12-2009 15:59 发表
拜读欣赏房子文集的心得与感悟。

谢谢哦。有空常来写写。我最不喜欢一个人在这儿玩啦。。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9-12-2009 21:16 发表
        更多是关于灵魂走向,关于人性本真的美好的呈现。谁在水底招摇作者对房子老师散文随笔集的解读,文笔老道,有个性,冷峻富有张力。欣赏,支持精华,问好朋友!


        每篇文章都有灵魂的走向,都是关于人性本真的美好呈现,包括通俗文学,有时,通俗文学里的灵魂走向更多。毕竟大家都是在生活中生活:)只不过《境遇》明显些。它的明显也正是在于它的“语言”是“质”的、是纯文学放低了姿态。(至于他为什么要放低了姿势,这是我后面在房子的跟贴里要说的话)

      现在,你要注意的是这可是只属于房子这个人的。与招数无关。并且他的明显是与一个写者对自我内省的程度的深浅有关。所谓越接近自己的内心,就越走向黑暗的深渊,最后感觉就象一列“班车”,你被封闭着,门很窄,路却似乎永无尽头。。。

[ 本帖最后由 谁在水底招摇 于 2009-12-10 14:37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清浅居 于 9-12-2009 17:04 发表
这样的字,粗看随意且有些孤傲,细读必定有着几许温情,这温情应该源自与对文字的敬仰,对文字的熟知。感慨之余,我在你的字里同样也可以找到房子老师的影子,这样的字是深沉而又深邃的,这样的字就像一双游走的冷峻 ...


。姐姐。。。我今天刚开始看你以前写的文字。。有空就写。但别太逼自己。写是一件自然而愉快的事情。其实我要说的是你读字的静让你有了份细腻。在这一点上,你是胜过我的。

       很多的时候,我读东西相当粗糙,包括读书有时都会粗略过眼。。你是敏感的,我可以这样说。所以有状态,就写。只要心里不求,是会写得很好的。我坚信这一点。

[ 本帖最后由 谁在水底招摇 于 2009-12-10 14:06 编辑 ]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觉寒 于 9-12-2009 18:58 发表
言语其实是种子。它们,是幸福的孩子。被鸟嘴携带出树林。落在田野。开花结果。不种不收。自生自灭。不能掌控天气、不能改变风向。四季的谷物在扬花的故事里走进走出时,会长茎脉的皱纹,会枯萎。这时,需要的是这粒 ...


我想去看看你的字。说不定我们可以互相介绍、交换手中的读本。。。。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9-12-2009 19:25 发表
  读评比较宽深。不经杜版提示,未知是论房子文集。空了再读。
  问好!


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9-12-2009 20:40 发表
此篇评论角度新颖,体悟深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支持精华!


高版久不见了,有空介绍好书给我读。前两日,我偷瞄了一下敬版的博客。他似乎正在看尼采,提到词与物。我觉得应该是不错的一种说法。。。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对了:)

原帖由 郭玉琴 于 9-12-2009 20:55 发表
语言非常的凝练独到,虽是写评,却有冷眼看世界的味道.学习问好.


。确实是有冷眼看世间的味道。试问有什么东西能比时间更强大?!都逃不过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房子 于 10-12-2009 01:07 发表
文章一旦呈现给大众,所有的关于文章的说法与评论,从某种意义上都不关作者的事。我如此说,是觉得读者的读与感怀,都源于读者自己的经验和心智,就像我在书里说过的,我认为文字是一种多半沉在水里的冰山。这篇文章 ...


      所谓真人面前不打“诳语”。
      我要表述的,并非你想表述的。

       关于“写”与“评”相互间的关系,最早有杜拉斯,最晚有安妮都曾提过你的观点。至于冰山,那只不过是对“写”与“评”的另一种转向表述罢了,只不过“冰山”也罢,各行其事也罢以上种种都侧重于写者本身的想法。(你对评与写的观点理解得还不够宽。真心话)

      尽管上联对下联不公平。但下联同样也是按需索求。所以特定的写者,属于他的特定的读者群是居少数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下联对上联的不公”。

      但值得一提并感到庆幸的是虽上、下联各自都感觉委屈与茫然,但彼此都能相安无事,单方面的执于各自对“读”与“评”的理解。(请注意这里的单方面,我可没指明这个单方面是哪一方,或者就如“房子”这代表上联的一方,如房子自己说的那样会谅解心智与经验上的,下联可不定就这样想,或者他们有时也是稀里糊涂跟大潮也不定)

     不管怎样吧。毕竟这些“少数”让孤独者有了宽慰:至少有人读他们的字。理解他们。多数的写者符合了下联的品味,乐陶陶。

        每个孤独的写者其实都很有阿Q精神,并且自尊心都相当清高。却也都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这其实是孤独写者的悲哀。毕竟谁也不是圣人,都可以很大声地说“我不需要理解!”。其实即便他们在公众场合说了,内心也是有无限的失落。。相信吧,他们也是人。也有渴求欲。若真被理解了,那内心深处长期的失落会跳跃几分欣喜:)(我们叫它“小虚荣”。这不是坏事,相反,他给了写者大大的想象空间与“继续写”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他的孤独的写字旅程。我不否认,我现在就是这样)

     所以,我要对房子版主;P 说:“不客气”。(因为你的反应出乎我意料,至少我没挨你老人家的骂:早不贴,晚不贴,偏这时候贴。并且我也没忘记你老人家时不时地说让我安静下来,时不时地提醒看你的文字要到午夜十二点钟后[我估计你对很多人说过这话]:)

      另:你的飞越文章里有错别字。




           
      
      







[ 本帖最后由 谁在水底招摇 于 2009-12-10 15:59 编辑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10-12-2009 10:45 发表
拜读、学习、问候。非常喜欢你独特的思的角度和对语言灵活的驾驭能力。


谢谢喜欢:)有空我去看你写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另起一个跟帖回复琴若雨,交流关于为什么我认为所有的文字都有灵魂走向的问题:)



       任何一个文字,都各有各的邂逅,各有各的被认为永生的宿命。这是一种伤。假若它是灵性的。必是可知的。知情者只有人与文字本身。但对这种可知性的揭晓却在于人本身。

    我总是在凌晨午夜时读书,写字,学着与周围对谈。为什么?因为人的状态有两种,若生活的硬币的两面。若白天与黑夜。

     白日是喧嚣的。这样的喧嚣让人觉得倦了,累了。故而生了悲伤。想听音乐或好哭诉或打骂报怨。再,就是写文。这时候的文字是通俗文学。它,也是文学。但不容忽视的是你的悲伤,你所选择的音乐,你的哭诉及你将情绪渲泻出来的文字。都是你的灵魂走向,都是你本性的真善美最好的表现。唯一的不同是,这时你是自己灵魂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但即便是个参与者,他们的灵魂也有自己的走向,只是处理方式不同罢了。只不过它是浮躁的罢了。因此,我们称这种灵魂走向文字叫通俗文学。

    凡是地球人,都会由于白天的疲劳,而喜欢上暗夜。因为夜的静,可以让他们休息,这种静虽有别于白天。但它只不过是一种公众氛围外的静。不属于纪念册,只属于一种状态。这个时候的灵魂照样也有自己的走向,只不过它是安静的。譬如,你看佛经;你想心事,你回顾自己白天的工作,然后徒生感想,写下的文字自然就没有白天的那种浮躁。就静些。

    三毛的字看似热闹,却也有它的灵魂走向。你喜欢她吗?张爱玲的字也有灵魂走向,你喜欢她吗?再有,今早我看到一个行乞者,在落满秋叶的人行道上看树叶落下后,自歌自舞。若你不忽略这些,你能说这j样的灵魂走向远比纸上的少吗?你能说这不是属于他自己灵魂走向?!他的灵魂走向是跳只有他自己懂的华尔兹,这样的富含量远大于人本身。只不过没有你喜欢的那种言语上的“质”。可见这不是什么灵魂走向与本性真善美的问题。

    要我说,所有写通俗文学的人都有可能转型成纯文学创作者。这只是一个状态问题罢了。因为人类之所以比猿高级,也就是因为人类具有“灵性”。(毕竟每个人都是母亲生下来滴,一句玩笑话)只要这一丝灵冥不灭,就可以找到各自的状态。就会出现很多象房子那样质感的文字。不是不可能。象这个坛子里的川媚姐姐,南子姐姐,还有简然,当然也包括你自己本人(譬如象你写的那个激越)还有很多我说不出来的人。。她们都写过。只不过是生活让她们没空喘息,让她们没空静坐下来好好去写罢了。。。。


       如果说一个人在纸上的自我反省多了,他的灵魂就有更多的走向,就有更多真善美的呈现,就是好文字这样的说法我是不赞同的。毕竟行动上的自我反省与检讨远胜过文字上的自我检讨。

       假若那“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的灵魂走向,那我倒更喜欢通俗文字里的灵魂走向。。。


       其实我多少有点儿明白琴若雨在表达上的“词不达意”。她其实要表述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思考这一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自己灵魂的更深度探究。毕竟人的天赋、心智、还有思想悟性是后天无法“强补”的。也就是说这些,即便补,进步也很有限:)这也是房版在跟贴里的一些看法“源于自己的经验和心智”。这一点对所有的读、写者都是相通的,除去这一点,我想再无别的区别了^-^。

[ 本帖最后由 谁在水底招摇 于 2009-12-10 15:51 编辑 ]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清浅居姐姐看我的回贴

请清浅居姐姐看我给你的回贴。。

[ 本帖最后由 谁在水底招摇 于 2009-12-10 14:1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 11:25 , Processed in 0.06123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