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混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有种就来吧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8-10-21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10-21 17:10 编辑

混混先生康佳!久不在论坛,没想到混混先生莅临中财论坛做小说写作指导,是可喜的一件事。先生的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评委:
有14位作家:次仁罗布、东西、叶梅、许辉、麦家、杨红昆、周大新、陈世旭、柳建伟、敖 超、黄济人、傅恒、彭程。
可是,评论家有46人:王必胜、王纪仁、王春林、王炳根、王彬彬、韦健玮、包明德、朱向前、刘成、刘复生、刘晓林、李国平、李掖平、杨扬、吴义勤、吴秉杰、何弘、何向阳、汪政、汪守德、张未民、张志忠、张清华、张燕玲、陈晓明、陈福民、苑坪玉、於可训、孟繁华、欧阳友权、胡平、哈若蕙、修忠一、施战军、高叶梅、高海涛、郭宝亮、黄桂元、盛子潮、龚旭东、阎晶明、彭学明、温远辉、程金城、赖大仁、雷达。
第九届矛盾文学奖评委:
作家15人:铁凝、马步升、王鸿生、丰收、叶梅、水运宪、孙甘露、刘玉琴、欧阳黔森、周大新、季宇、胡性能、黄济人、彭程、董立勃。
评论家有47位:李敬泽、阎晶明、王力平、王春林、王炳根、王彬彬、韦健玮、包明德、朱向前、任芙康、刘川鄂、刘复生、刘晓林、李一鸣、李国平、李掖平、李朝全、克珠群佩、杨克、杨扬、杨庆祥、吴秉杰、何弘、何向阳、汪政、汪守德、张柠、张莉、张未民、张志忠、张清华、张燕玲、陈晓、陈福民、范咏戈、欧阳友权、罗勇、郎伟、孟繁华、胡平、洪治纲、高海涛、梁鸿鹰、彭学明、谢有顺、赖大仁、额尔敦哈达。
需要补充的是,80%的文学评论家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证明了一句老话:“术业有专攻”。
最知名的文学大奖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是瑞典学院的院士。其中有18位终审评委。虽然18位终审评委和院士一直处于变动的状态,可是评论家一直占多数也是事实,其中的中文写作获奖人员比较少,是因为评委中只有Goran Malmqvist(中文名:马悦然)懂中文。
同样的,文学史都是文学评论家写的。
以上事实可以说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作家的最终定位,是文学评论家的工作。评判结果不以作家的评论为结果或准绳。
刘勰、司空图、钟嵘、严羽、李贽、王国维、张戒、毛宗刚、金圣叹、李卓吾、脂砚斋、冯沅君、陆侃、刘辰翁、张炎、李泽厚、钱穆、王德威、陈晓明、谢有顺、耿占春等,这个名单可以一直罗列。比如:李建军、王仲生、孟繁华 汪政、张新颖、李欧梵、李敬泽、蓝棣之、黄发有、王尧、尉天骢、白烨、蔡翔、郜元宝、林庚、贺绍俊、陈思和、雷达、张颐武、梁文道、朱大可 、张炯、李建军、叶匡政、文羽、章培恒、骆玉明、罗宗强、陈洪、袁行霈、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刘大杰、江弱水、欧阳江河等。他们不以文学作品名世,主要以文学理论和评论著称。但是他们对文学发展的贡献也一直被认可。
能够说明白一些事,并不比写明白一些事的人的地位低。应该补充的是外国文学理论家更多,很多作家更努力于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见证。如艾略特、陆游、李清照、鲁迅、瞿秋白、郑振铎、郭沫若、钱钟书、胡适、于坚等。
以文学批评获得各种文学大奖的也很多,艾略特就是以文学评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陈晓明(《表意的焦虑》)、王尧(《韩少功王尧对话录》)、李敬泽(《见证一千零一夜:21世纪初的文学生活》《文学:行动与联想》)、张新颖(《双重见证》)、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耿占春(《隐喻》《观察者的幻象》《话语和回忆之乡》《叙事美学》《失去象征的世界》)、郜元宝(《拯救大地》《在语言的地图上》《鲁迅六讲》《另一种权利》《午后两点的闲谈》《现在的工作》《说话的精神》《在失败中自觉》《惘然集》《为热带人语冰--我们时代的文学教养》《鲁迅精读》)、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李静(《捕风记:九评中国作家》)、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鲁迅忧思录》、《鲁迅与周作人》、李洁非(《文学微观察》)、唐晓渡《不断重临的起点》、《唐晓渡诗学论集》、江弱水(《卞之琳诗艺研究》、《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丛论》)、敬文东(《感叹诗学》《指引与注视》《流氓世界的诞生》《被委以重任的方言》《写在学术边上》)等人都获得过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是目前中国年度奖金含金量最高的纯文学大奖,也是国内第一个有国家公证人员参与评选全过程的文学大奖,不仅逐步奠定了自己在华语文学界的地位,同时在社会大众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所以小说作品的优劣评定,是不以个别作家的评判为标准的,主要视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如何看待,这是不争的“可悲”事实!
希望混混先生在此收获意外的愉快!

点评

也算滴水不漏,无懈可击了。哈哈  发表于 2018-10-21 17:2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10-2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检讨的是:我还是戾气稍重。不然就保持沉默。
3#
发表于 2018-10-2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野芒 发表于 2018-10-20 09:53
水平不高,如我,写不出东西来想写,难得费时巴力写出来又惶恐,一赶见了人家夸两句又觉得惭愧。索性不写了 ...

先生也应该知道那些“掉书袋”的内容。诺贝尔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大奖的获奖者,不缺诗人、剧作家、评论家、散文家。
对文学等艺术认识水平比较低的我,一直觉得创作——发自作者心灵的呈现,都是有生命意义的。艺术作品就是生命律动的产物。当然,对于艺术开拓的历史价值、艺术作品的存在意义等,会存在不同。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尊重的理由。在下以为,艺术是分艺和术的。艺的新境地和术的创新性,都是“高难度”动作,何况艺术的“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歌德语)”。
论坛作者能够结合自己的经历、学识、思想、情感、遇见和发现,相对个性化地反映人类共同价值(题材具有“同感”的特点),能够给予读者一些意趣与意味,应该都是好作品。毕竟大家都在路上。
谢谢先生的点评。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8-10-2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10-21 19:44 编辑
混混 发表于 2018-10-21 18:47
记得有人说过,作家总是小心翼翼,批评家全是理直气壮。
我说过,莫言老贾之流说“文无第一”,是谦虚, ...

跟先生不同的是,我的阅读感觉是,批评家和作家都是小心翼翼的。评论家可能立论大胆,但是求证则非常谨慎。
对于“文无第一”,窃以为鲁迅之后,沈从文第一。不是莫言。我这样说,等于给你一次看“笑话”的机会。
我没有看不顺眼的人,只会针对别人的言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我不斗人,我斗理。我学人也学理。
窃以为先生不“算功德圆满”。如果小说版能够以此为契机,热热闹闹地搞一次活动,才有可能使得先生走向圆满。
真没有一点“见笑”的地方,敢说实话的勇敢是需要勇力的。能够做到,也是一种优点。不怕观点相左,就怕不能真诚地交流。
在文学论坛,跟任何人都没有仇怨,即使短暂的有一点不愉快,也是因为文学。如果记仇,只能怨怼文学。
不知道别人在50岁后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自己没有了急火攻心的时候。虽然做不到波澜不惊,却明白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一旦找到了合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只有愉快了。偶尔能够煎熬我的,经常是分析问题后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需要时间,这种需要给予时间静待事物发展的等候里又需要控制事物发展的节奏不使其恶化,才是我比较操心的。
因为我最近太忙,不能经常在论坛陪伴文友们,也希望混混先生能够宽谅。
先生所言里对我有益的,我不说感谢的话了。
盼晤。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18-10-22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10-22 23:56 编辑
一楠 发表于 2018-10-22 10:30
欢迎蝉衣兄多来太虚点评指导!你的话语总能让人在阴霾的天气里拨开一扇天窗呼吸到清新的气息,正如兄台所 ...

一楠仁兄谬赞了。
       对于当下网络里语言比较暴力,文学论坛也存在这种现象,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做这方面研究的人应该很多,我没有阅读这类文章,也说不好。不过,在电视上偶尔看几部抗日神剧,发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言行里的迷狂,是来自于心理和认知结构的,这其中是否有一些同构特点呢?觉得文学爱好者需要发现“人”、具有人的情爱温度、能够爱己更爱人,这应该是基础。不少作者技巧娴熟,可是作品却像绢花——干,甚至像沙漠一样,那么是否与缺乏爱的能力有关呢?
      网络文学里,有些作者知道中国文化的“乐”特点,作品中也注意在“乐”里加入“意”的分量。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作品不能批评,因为作者已经可以骄傲了,甚至可以指指点点地以师者自居了。可是我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坚持情本体的观点。这种艺术观在论坛等地方是不受欢迎的,也显得水平很低。
      记得散文版的一次活动中与令箭先生交流里就涉及了这个问题,他理解为作品写得哭哭啼啼了。其实我是指向作者情感状态的。比如鲁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痛其不争”的“哀”和“痛”。许多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不幸”和“不争”,以致认为鲁迅是俯视的视角,那么如何看待鲁迅的“哀”与“痛”?不懂鲁迅的哀痛,也就不会重视文学作品的情本体特点。
       因为谈及了鲁迅,就不给混混先生单独回复一帖了。一并问候和回帖吧。混混先生提及:“忘记是谁的家训了:不要奢望以理服人,世上能服人的只有利。”其中的“不要奢望以理服人,世上能服人的只有利”,是社会人的精明之学。“利”可以捂住人的嘴,“理”能够征服人的心。就做事来说,“利”处下游,“理”在高处。得理者容易得利,得利者未必得理。这是企业家比较重视的,因为优秀的企业家知道:只得利不得理,企业只能越做越小。文学论坛也有这种现象,比如一些作者嫉妒千年女妖作品的加精计酬,而现在的千年女妖看轻了计酬,特重视作品的质量,努力于提高写作能力。虽然她的作品还不怎么样,但是心态的变化却是可喜的。最起码懂得了“利”是“理”的“跟班”,好过个别人不懂得据理才能争利。所以,不是响鼓,重槌也没有用。
      跟一楠仁兄叨叨这么多,似乎在证明“我没有看不顺眼的人,只会针对别人的言行观点发表不同见解。我不斗人,我斗理。我学人也学理。”可见我的境界较低。希望没有引起一楠仁兄厌烦。
      时间晚了,顺祝仁兄晚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18-10-23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10-23 20:21 编辑
一楠 发表于 2018-10-23 07:48
一大早看到蝉衣兄的文字,心情倍感温馨和通透。在文学见解和认知上兄台无疑看得清明,分析的深透。你说的 ...

      一楠仁兄是神交,许多见解都在交流中发生碰撞,也在碰撞中求同。存疑和存异之处,需要彼此继续思考和消化。


7#
发表于 2018-10-23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10-23 20:25 编辑

       一楠先生说:“一些作者和写手能够如此自鸣得意,也是网络这个媒介给予的“底气”,离开了网络,几乎什么都没有了。”
       对此混混先生说“至少我从没觉得网络和传统在文学上有多大区别。”
       谈一下我认为的区别,可能是比较狭隘的认知,主要用于探讨或是准备接受批评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凭良知效忠真理,不为个人鞠躬。有得罪二位之处,希望能够理解。
       一楠先生说的是“一些作者和写手”,不是全部。定语“一些”是必要的,也是严谨的。它把语意指向了具有传承性质的非有闲阶级的人。具有传承性质的有闲阶级的人,是不同的。先秦诸子百家以降,中国文化(包括哲学、宗教、巫术、医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等)一直是少数人在高端从事之(世界文化也是这样),实质意义上的“贵族”是其中的主力军。进入现代之后,我等庶民才开始接触。这方面也涉及教育的普遍性等因素。网络把各种学科的尖端信息公开化后,多数网民都是学生的角色。想在尖端实现继续推进,依然需要有闲阶级的努力。非有闲阶级的那些浅尝辄止方式的发言,可以满足暂时的存在感,绝大多数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并不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所谓的“一家之言”,其基础是需要你成为某方面的“家”——具有专业化的研究成果,其次是根据研究成果的所发“之言”。文学家、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艺评论家等,都是用成果证明的。这,应该是指向混混先生说的“传统”。当然,“家”们的成果只是某一方面的,不意味着他(她)说的全对。网络上,不是被认可的甚至不是研究成果性质的发言,即使可以一时“自鸣得意”,往往都会被大浪淘沙。
       “利,只看成利益,很有点不该出现的误会或片面哦!”中财文学论坛就是中财企业之利,也是其理。想知道我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哪些误会或片面?
       没有艺术天赋的我,并不想做某方面的专家或“砖家”,也做不了,只是想努力成为一位好的读者。可是,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这很远的路程中,也一直感谢不少学人和文友的不弃和提携。其中就有混混先生和一楠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9 09:00 , Processed in 0.06674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