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07|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美丽的中国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6-13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8:50 编辑 <br /><br />偶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中国结的说

2#
 楼主| 发表于 2003-6-1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8:50 编辑 <br /><br />:)

3#
 楼主| 发表于 2003-6-1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8:50 编辑 <br /><br />还有

4#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8:50 编辑 <br /><br />:p

5#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8:50 编辑 <br /><br />:)
其实我没有走

6#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杜小龙 于 2016-8-17 18:50 编辑 <br /><br />送给弯刀大哥~

7#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是剑
8#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响应弯刀号召
大力宏扬中国传统文化
9#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响应弯刀号召
大力宏扬中国传统文化:)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结真的好美丽的啊
11#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美丽呀
12#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
13#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
14#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 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 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 ”谐音,“吉” 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 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 、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 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

  在剑柄上装饰一个“法轮结”,有如轮黑心行,弃恶扬善之意。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 运迭至。 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 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

  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 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 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 ,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章.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古汉诗中亦有: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离别此。其中用“结不解”和胶漆相融来形容感情的深厚,可谓是恰到好处。晋朝的刘伶在<<青青河边草篇>>中写道: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

  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诗词等文学作品对结的承颂也成为突出。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5#
 楼主| 发表于 2003-6-15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算都发完了
再去睡会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4 09:54 , Processed in 0.07149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