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23|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乌斯河峡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0 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乌斯河峡谷
                                                         ■
敬一兵
    乌斯河峡谷是长江上游的一条峡谷。

    数出大地有几条峡谷,比分辨狗的性别还要轻松。大地上的峡谷,天天都赤裸裸躺在我们的面前,不修饰也不掩盖,任人阅读。即便这样,我也无法读出它们的内涵与沧桑,哪怕就是一条我走得烂熟了的乌斯河大峡谷。

    乌斯河大峡谷是从成都到昆明的成昆铁路要通过的第一条峡谷。火车穿越大峡谷时,几乎都是隧道和桥梁。在隧道里面,白天被类似夜晚的黑色担架抬走了,乌斯河弹拨出来的小夜曲被车轮碰撞钢轨的巨大噪声撕成了碎片,剩下来的都是坚硬的岩石,它们成了我唯一可以触摸到的感觉,反反复复考验着我的感官承受力。白天与夜晚的颠倒,宁静被喧嚣的替代,让我的生物钟发生错乱,眼睛的视线和想象的视线都患上了白内障,分不清时间、季节和地理位置。在岩石的肚子里读乌斯河大峡谷,都是比骨头还要坚硬的岩石和让人窒息的元素。峡谷里面隐藏的世界,是一个窒息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海拔位置比四川盆地的盆底要高,但它散发出来的阴森气息,却让人感觉到它才是盆地的底部,再没有比这里更低的地方了,再低就到了地狱。

    经常在成昆铁路上坐火车的人,一说到乌斯河大峡谷,脑袋里出现的不是优美的景致,而是和岩石一样坚硬的肿瘤,令人头都痛大了。难怪一提到乌斯河峡谷这个词汇,总是有干冽多于湿润的粗糙感觉,原来沧桑和烦恼,都栖息在峡谷里。如果不是后来坐汽车通过大峡谷,这样的印象,就会彻底凝固在我的身上,变成我意识上的一条皱纹。

    穿越乌斯河大峡谷的公路,是最近才修建起来的。车轮一碾上这段公路,就进入了一个色彩丰满的油画世界,车里的人就成了梵高——眼睛是画笔,脑袋是颜料罐,视线移动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了一幅画卷。

    公路两边的贝母山、大瓦山、小瓦山、寿屏山断层和金口河、七百步以及马托断裂带,以层层迭迭的岩石从高处挤压而下,然后又以刀劈斧砍的姿势,对公路形成夹逼的势态。峡谷里的一切景象,都成了条带的形状——公路是一条乌黑弯曲的蛇,河流是褐黄色的丝带,就连头顶的蓝天,也变成了在谷顶上流淌的长河,白云是融化在水里的冰块。没有风的日子里,谷底是寂静的,除了那条汩汩流淌的乌斯河。

    乌斯河是大渡河的一个支流。它跟大渡河一道,从遥远的青海果洛山东南麓顺从地貌走势,一路吸收了草原的色调,牛羊的气味和高原的元素,机缘巧合地流进了乌斯河大峡谷,没有回头望一眼,也没有停下来歇息一下,就边走边唱流进了长江。湿润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前提,眼睛里能够看见的植物,像椴树、榆树、槭树、樟树、悬钩子、忍冬、箭竹、杜鹃和各种茅草,都是从峡谷的河流里爬到山坡上的。夏天和冬天所有的成分,像高温,低温,高亮的色彩,还有光线里带着的炫耀或者招摇的锋芒,都只漂浮在峡谷两边的山峰上,造就了山峰挺拔的力度和嶙峋的状态。视线从山峰往峡谷里走,就是从夏天往秋天里走,从冬天往春天里走,整个过程就像水在斜坡上流淌,完全是一种解脱的情形。只有在峡谷里真正呆上过一段时间的人才知道,夏天在城市的傍晚中纳凉,然后吃烧烤,喝酒,打牌,搓麻将或者看电视熬夜的方式,其实也是从山峰往峡谷里行走的一个过程。没有人愿意成为夏天菜板上的一坨肉,任由高温的锋利刀口切割,也没有人想在冬天的岩石上,被寒风吹成一截枯树枝。这个经验表明,灵魂更适合停留在峡谷里。

    易木阿呷是与我随行的彝族朋友,他的说法也证实了彝人的生存依旧离不开河流,即便他们祖祖辈辈习惯居住在高山上。每年过彝族年,他们都要从高山上下来,聚集在乌斯河边,白天在开得野性十足的紫色桐花旁,身披黑色的察尔瓦席地而坐,边说边喝烈性的包谷酒,类似游牧的习气和旷达而无拘束的秉性,在烈酒的熏染下,渐渐彰显出了生命的本质。天黑了就在河边燃起一堆篝火,大家手牵手围在火边跳达提舞。溅起来的河水打湿了人的身影,舞动的人影让河流变成了移动的舞池。现在的人唱歌,不是迷茫不甘,就是声嘶力竭,忧伤多于凄美,让感官倍受威胁。只有乌斯河边的达提舞是一个例外。一个人本来在夏季炎热的路上行走,因了达提舞,就到了潮湿清凉的峡谷。优美的歌声和舞姿总是把人引向山谷与河流,这不是山谷与河流的唆使或者绑架,而是瓷实与深厚这些美的元素,总是喜欢聚集在山谷或者河流中。

    彝人的生活离不开酒,这样一来,他们眼睛里的峡谷也就与酒有了密切的关系。

    此刻我和阿呷坐在大瓦山顶上,一边喝酒一边看山下的峡谷。峡谷的风景是下酒菜,阿呷看得高兴就手舞足蹈,峡谷一眼就认出了阿呷,但峡谷却没有认出我这个四十年前就来过这里的南蛮子。是不是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不会喝酒,所以没有引起它的注意?继续根究这个答案的想法还没有完全形成,就被酒性的视线和酒性的峡谷给岔开了。在阿呷的脑袋里,乌斯河峡谷不是峡谷,而是一个洼陷的酒世界。喝酒看峡谷,才让峡谷的轮廓和线条在他的眼前散发出呼吸的景象。谷底流淌的河水,还有种在半山腰的包谷是他们酿酒的材料。不适宜种包谷的地方,还可以砍上一捆柴背到集市卖了换钱喝酒。峻峭的山崖具有酒的烈性。随风摇曳的芭茅成了酒精兴奋的符号。就连那些静静守在铁路边的铁道兵坟墓,也不时可以看见有人敬上的一碗白酒。

    峡谷在保持自己天然面目的同时,也因为铁路和公路的穿越作出了相应的改变。直上直下、如劈如削的嶂谷岩层上有峡谷的岁月年轮,灌木成荫飞瀑跌宕的景致里尽是自然点、勾、皴、擦、干笔、湿笔、中锋、侧锋、顺锋和逆锋的笔法痕迹。只有经过一个个与大峡谷相交的支沟沟口,赫然出现的隧道口、跨越深涧的桥梁,以及突然闪现的列车,才会让人知道这样的地方居然有铁路经过,不能不使人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原本洼陷的酒世界,在铁路和公路经过的地方,原始的韵致就发生了断裂。文明让峡谷如刚刚出浴的新娘的妩媚与蛊惑力显示出来的时候,铁路边的挡墙就阻挡了山崖的本来面目,公路旁的保坎也遮盖了河床的自然界限。

    很多时候,人的认识结果,就是这样决定了峡谷的命运。

    大地上的峡谷,因为人的繁衍和视觉、语言、行为的认识而有了伦理的层次,从上游流经皱纹又流淌到下游的河流,也由于受到峡谷里人的风俗影响而有了文化的差异。乌斯河流进大渡河,大渡河流进长江,原本属性相同的水,却在一条丝线上,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身体重量和不同的认识归属。比如乌斯河峡谷是三线建设的历史博物馆,而长江三峡却成了中原乃至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我不知道,大地上的一条峡谷,因为人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地位这个事实,是悲剧还是喜剧?

    不管我是怎样看乌斯河峡谷,峡谷还是峡谷,我还是我。彼此并没有发生相互的转化。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0-10-20 20:11 编辑 ]
37#
发表于 2010-10-23 14:32 | 只看该作者
  昨晚读了。依然是那么的大气老道和熟稔。
36#
发表于 2010-10-23 11:06 | 只看该作者
再读,感觉此句该调整一下,美感还是要的。
“ 数出大地有几条峡谷,比分辨狗的性别还要轻松。”

能不能:比分辨峡谷内居住的不同民族要轻松许多。”或是用其它来做类比。

相信这篇不是只给中财论坛,一定能发主要刊物,所以斟酌很有必要。多言了,勿怪。
35#
发表于 2010-10-23 10:58 | 只看该作者
自然人文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只有敬老师才能有如此大作!拜读学习过。
34#
发表于 2010-10-23 10:5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美文,问好敬版!!
33#
发表于 2010-10-23 10:37 | 只看该作者
意象纷呈,感悟鲜活,文字在峡谷,想象的翅膀却未被峡谷所束缚,不落俗尘,贴切,形象。第一部分铁路在眼前的大峡谷的描写,联想让意识的流动跟随滚滚的车轮走得很远。然而,这种远,却清晰有一条线段,目的地明确,这样,就紧紧地围绕主旨所要表达的思路慢慢铺展开来,如同实实在在,只有一个方向的铁轨一样,把我载向目的的终点。而句式委婉隐含,随处可以捡拾贴切的喻比,就像总也藏着的时隐时现的隧道一样,给人读后回味,思考,嚼味的力度。这种理性的光泽,不是说教,是含蓄的深沉,是物与物的作比,这正是作者散文特点的高明之处。
铁路仍在,人也未远,就在现场,这种作者的“在场”调动我目光紧紧跟随,亲临峡谷,未曾见,却又见。一洞洞黝黑,沉入心界;一座座,绝拔,高耸,用桥梁连接起外界;世界把铁轨给了彝区,封闭与敞开,于是就在峡谷呈现。跟着时代的车轮钻进绵延不绝的大山,体味,回想当年与现在,民风与人文场景。散点的记叙,纵横铺陈,都与一沟峡谷相关联。仿佛被车轮洞穿。让人跟随在起起伏伏落差悬殊的深谷,看水,看山,看彝族风情,同路的彝族朋友恰似一个无意安排好的导游,两者之间的对话,亲切自然走进彝族的人文风俗,避免了空泛的我来叙述,这种在场,更有亲和力,感染力,表达方式又多了一种呈现形式,是对线性叙述的补充。那种空茫,闭塞,静默,被实体的车轮穿越洞穿的同时,也被和谐轻松的行程中人物交错的质感介绍巧妙地突破,成为全文有机的一个整体。调动我的视线,走在看似惊悸险峻,实为愉快,轻松的峡谷坐标轴线上。耐读,好文。

有个别句子感觉该稍稍调整一下:

1、“文明让峡谷如刚刚出浴的新娘的妩媚与蛊惑力显示出来的时候,铁路边的挡墙就阻挡了山崖的本来面目,公路旁的保坎也遮盖了河床的自然界限。”
文明让峡谷如刚刚出浴的新娘,妩媚与蛊惑力显示出来的时候,铁路边的挡墙就阻挡了山崖的本来面目,公路旁的保坎也遮盖了河床的自然界限。
2、“大地上的峡谷,因为人的繁衍和视觉、语言、行为的认识而有了伦理的层次,”妙句,哲性。把自然与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紧紧跟随题目,在散中聚拢,聚集在一个题目之下,这也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真言了。而这样的句子随处可见,俯拾皆是。另外,这一点与你写的《云舒云卷》一章相比,此篇要凝结,文意与具象抒发统一、整体,选材叙述与议论拓展和谐,内核的东西紧凑,凝神。
此句“视觉、语言、行为的认识”中的“的”字感觉该去掉。两个并列句,有“的”字容易误解。

草草随意写成,可能有失偏差。见谅

[ 本帖最后由 天疆 于 2010-10-23 10:51 编辑 ]
32#
发表于 2010-10-22 09:04 | 只看该作者
大气之作,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学习美文,问好敬版
31#
发表于 2010-10-22 08:22 | 只看该作者
又见敬老师的文字,收藏慢慢品味!
30#
发表于 2010-10-22 08:17 | 只看该作者
生花妙笔,大气,开阔,是我学习的榜样,欣赏了!问好!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08:08 | 只看该作者
一并问好楼上各位朋友,特别感谢zfx875206的精华鼓励和太阳神的盛情!

————————————
敬一兵的履痕http://blog.tianya.cn/blogger/blog_main.asp?BlogID=3228717
28#
发表于 2010-10-21 15:0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敬版美文!
27#
发表于 2010-10-21 14:52 | 只看该作者
问候敬版!
26#
发表于 2010-10-21 13:34 | 只看该作者
久不见,问好敬老师.领略一番彝人风情.
25#
发表于 2010-10-21 11:43 | 只看该作者
生动准确的表达,意境深蕴.感情真挚.学习了.问好.
24#
发表于 2010-10-21 11:06 | 只看该作者
敬版的文字我的用心去读和感受。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30 11:38 , Processed in 0.06005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