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6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生产队印象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8 2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生产队时期度过的,到农村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已是成年人,因此对生产队时的生产生活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放猪

  现在的光明村当时为一个大队,有四个生产队,我家所在的村子是一队。

  马、牛、羊等大牲畜是集体的,农户只能养猪鸡。那时养猪,主要采用放养的形式,因为缺粮,没有精饲料,除了到地里找一些杂草煮熟后喂猪外,就靠放牧,于是放猪便成了孩子们每天必干的一件农活。

  我们村子是个有水田有山地又有核桃树的小山村。雨季来临,野外的草迅速生长,为家畜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孩子们便把自家的猪赶到野外放牧。核桃树下、包谷地边,就成了我们放猪的好去处。核桃树发叶后,树下很清凉,野草又很多,长得绿油油的,猪自由自在地吃着青草,欢快地摇着尾巴,孩子们就能在一起玩耍。到农历的六七月间核桃成熟时,我们会摘一些青核桃在水沟边砍吃。直到猪吃饱了,看着猪肚皮鼓了起来,太阳也快落山了,才把猪赶回家。

  到了冬季,山坡上的草干枯了,就要找水沟边比较潮湿的地方放猪,这些地方还会有一些绿草,有时还会把猪赶到田里去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修通的公路从田里穿过,公路的地面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铁线草,冬季叶子已经干枯,猪就拱吃这种草的根,不会走远,我们就能在路上闲,还可在草皮地上睡个觉。

  地里的庄稼收割后,孩子们就会把猪放在地里,这样不但能吃到地里的好草,有时猪还能吃到一点掉在地里的粮食,因为地里的作物收了,就可以让猪在地里自由活动,照看很轻松。放猪是责任心很强的活计,不得让猪跑到地里吃到庄稼,大人把牲畜吃了地里的庄稼叫做“害人”,更不能将猪放丢了一个。如果出现这种情形,回家后是要被大人教训的,重的会罚跪甚至不给饭吃。放猪的好处是:猪既能吃到青草,增加营养,又能晒到太阳,可以让猪长得健壮。凡是放养的猪,总是毛衣发亮,活奔乱跳,能解决缺少粮食饲料的问题。放惯了的猪很乖,有时猪钻到草丛中看不见了,只要你一叫,猪听到主人的叫唤声,就会哼着声迅速地跑到人旁边。那时养猪,主要是卖仔猪,也有将养到一两年的架子猪喂胖了做年猪的,但能杀得起年猪的人家太少。一户人家要向国家交一头肥猪,叫“任务猪”,杀一头年猪,也要交一半。只要是勤劳的人家,都要养猪,出售小猪成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猪圈是用圆木垒垛起来的,顶是用稻草或麦秆盖的,又叫“垛木圈”,木头与木头之间有很大的空隙,顶草两年就要更换一次。圈前边挖一个土坑,是积粪水用的,人们都用粪水去浇菜。粪也是集体的,出粪过秤后,按斤数记给工分,畜圈和猪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有九成的农户都严重缺粮,饲养肥猪十分困难,能有一头年猪的这年,便是十分不错的了。

  每当家里的母猪产仔后,孩子们会到田埂地边挖奶浆菜,到山箐中割荨麻和到山野中挖鸡刺(大戟),据说这些植物对母猪有催奶的作用,目的是让仔猪长得健壮。待小猪长到两三个月后,便开始出售,一般是将长得最好的一两个小猪留下自家喂养,其余的全卖掉。这样既为自家养大猪留下了种源,卖得的钱又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在那时,养猪是一项很重要的家庭副业,为乡亲们看好。

  有一次,我们几个小伙伴到大水溏的山上放猪,到了晌午时分,饿得实在难忍,便钻到包谷地里折了几包青包谷撕开外皮后啃吃。那时的包麦是老品种白包麦,又不用化肥和农药,生包麦吃起来就很甜,饥饿难忍时吃上几包,还很管用。上小学读书后,有时放猪,我们还把课本带在身上,边看护猪群边学习。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猪养得很顺畅,村里的人爱买我家的小猪,拿到街上也很好卖。经历过放猪劳动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干活认真、责任心强的好习惯。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劳动锻炼。

                         栽秧

       村子下边有一座叫“道葬坟”的小山,长着茂密的松树。每年冬季,生产队都要组织人力修松枝,用竹篾扎成捆,叫“把子”,晒干后背到田里作为烧秧田的材料用。开春后,就要到田里堆土,叫“堆秧田”。先在田里开几条直沟,将把子放好,把田里的土块堆在把子上,形成一个垅状,再盖上碎土,就算堆完了。收工后,队长选几个身灵手巧的小伙子,点燃把子,火就着了起来,顿时浓烟冲天,我每次都参加点火。烧过的土变成了灰黑色,成为火烧肥土。烧田土能除杂草,还能减少秧苗病害。几天后将烧过的土垅散开,打碎土块,在田里放水,泡一段时间后进行犁耙,撤去田水后,开始起垅做秧床,叫“做秧田”,然后就撒谷种,育秧后有专人管理秧田。待秧苗长到二十多天到三十天,就开始栽秧。先将田里的秧苗拔起来,洗净秧根上的泥土,用棕叶扎成一手握得下的小把,再背到大田里移栽。

  栽秧前要进行整田劳动。放水后先是铲除田埂上的杂草,叫“铲埂子”,然后还要犁耙两次田,放一些畜粪肥,叫“下水粪”。栽秧分拔秧、背秧、整田与插秧四道工序,插秧一般由心灵手巧的妇女来做。秧栽下后,就是灌水和除草管理,拔除秧田里的稗子和杂草,就叫“薅秧”。生产队时,从栽秧到稻谷成熟收获,要薅两次秧。那时种的稻谷是老品种,起初不用化肥农药,米饭特别好吃。

                      拾核桃

  进入农历八月,是核桃成熟的季节。当时村里有一些铁核桃树,生产队上不收打铁核桃,允许农民捡拾。当铁核桃成熟开裂并掉落时,孩子们就会背上竹篮子捡铁核桃。将拾回家的铁核桃放到灶房楼的篾笆上烤干后,用来熬油吃。把干燥的铁核桃用木锤砸碎,再用杵臼舂细后,放在铁锅里煮到水干,就能得到色清亮、味浓香的核桃油。铁核桃成熟后不久,泡核桃也就成熟了。我们就会到核桃树下拾核桃,树上的核桃是集体的,掉到地上的是谁拾到就是谁的。因此那时孩子们常说:公鸡叫,母鸡叫,哪个拾着哪个要。当树上的核桃裂透了,遇上吹大风或是下一阵大雨,核桃就最容易掉落。早上到核桃树林中拾核桃,是起得越早越好。当一阵大雨过后,我们便很高兴,连做梦都想着拾核桃。不必等到天亮,鸡叫时分,人们就点着火把在树下捡核桃了。去得迟的人当然就只能拾到少量的核桃。

  生产队的核桃收获烤干后,一部分交给国家,另一部分用来榨油吃。那时核桃还不值钱,一百个核桃能卖一元钱,一个只卖一分钱,两分钱能买到一盒火柴。核桃油是人们的主要食用油,因吃味特香而叫“香油”。乡亲们为了得到生活必须品,有时也上街出售少量的核桃和香油。人们还不重视核桃,核桃树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

                             00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夜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9-12-28 2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正在编辑啊!先占你的沙发坐坐!问好!

3#
发表于 2009-12-28 23: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先记号。一会来欣赏。问好!

4#
发表于 2009-12-29 0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小时候干活都比较早点,应该在六岁上学后暑假里就开始放牛了。而放牛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伙伴们都得去放牛。也栽过秧,但总没学会,总要大人重新返工。所以,两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母亲就不让我下田栽秧了,说越帮越忙。对于生产队的印象,像我们四十岁以上的人,应该说非常清晰。那个大集体年代,现在想起来尽管一味的贫穷,但贫穷却磨砺了我们的性格。要不怎么小小的年纪就从事着一些农活了呢。如今对于畴昔生活,以及在这样生活里的我们,是感慨万端也缅怀不已。贴近现场的叙述,平实自然的文字,再现生活并散发着最本质的温情。好文。精华支持!

5#
发表于 2009-12-29 06: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回忆以往岁月,记录历史脚步,喜欢这般质朴好文笔!

6#
发表于 2009-12-29 0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你的文章让我们在重温过去中觉醒.

7#
发表于 2009-12-29 08: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曾经我也干过的事,不过,我们这里不长核桃.所以,读来自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学习美文,问好忠伟

8#
发表于 2009-12-29 08: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那时核桃还不值钱,一百个核桃能卖一元钱,一个只卖一分钱,两分钱能买到一盒火柴.现在的核桃值钱了,一斤都是二十元左右,大概也是传说中的各种功能在调节价值吧.
栽秧是不是南方普遍些?
问好忠伟.

9#
发表于 2009-12-29 0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作者最近的几篇散文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朴素真实,有原生态的韵致,确实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欣赏并支持精华!

10#
发表于 2009-12-29 1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生产队的经历,尽管生活的地域不同,但大致相同相似。感觉读起来很亲切,拜读并问好朋友!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57 编辑 <br /><br />正在编辑啊!先占你的沙发坐坐!问好! [/quote]
谢谢李雷!
问好朋友!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2: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12-28 23:15 发表
先记号。一会来欣赏。问好!

谢谢杜版主关注!
问好朋友!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2: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12-29 01:02 发表
小时候干活都比较早点,应该在六岁上学后暑假里就开始放牛了。而放牛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因为伙伴们都得去放牛。也栽过秧,但总没学会,总要大人重新返工。所以,两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母亲就不让我下田栽秧了,说越 ...

感谢杜版主的细心点评及热情鼓励!
问好朋友!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2: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12-29 06:52 发表
回忆以往岁月,记录历史脚步,喜欢这般质朴好文笔!

感谢高版主的指导与鼓励!
问好朋友!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2: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有旺 于 2009-12-29 07:26 发表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你的文章让我们在重温过去中觉醒.

谢谢李老师指导!
对您的看法深有同感:没有过去,就不会有今天。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15 04:20 , Processed in 0.08922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