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4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韩家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3 1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家洼

安杰


    韩家洼地处太行山冰冰背风景区东南,步行约半小时可见。韩家洼依山傍水,云气蒸腾,我步行过去之时,正值晚饭前,袅袅炊烟,鸡鸣狗吠下,可见几户人家。清一色的石头石板搭建的房子,依山而建,看上去原始古朴,蜘蛛网遍布房前屋后,似乎很久没人居住了。

    一路走来,没遇见什么人,倒是有飞鸟不时飞过,院落里狗吠四起。外乡人光顾,总会惹来狗的不耐烦,它们总是对陌生人充满敌意。走到韩家洼很像公交车站的地方,见牌子上写有韩家洼招呼站。因未曾见过这样招牌,感觉很稀罕,好不易逢人询问,才知这就是公交站牌。至于为什么叫招呼站,村里人也说不清楚。我见村子里大约有五六人,一年长的老者讲,韩家洼本来人就不多,这些年青年人都走出大山,去外面闯天下了,村子里人就更少了。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山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山里风景虽赏心悦目,却也留不住山里人向外疾行的脚步。毕竟太贫瘠,太幽静,太闭塞。山外面的人,有了余闲,不辞劳苦往山里跑。山里面的人,却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往山外跑。人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人喜见新鲜的东西,一旦失掉了新鲜感,再美的风景恐怕也留不住已有的厌倦。

    韩家洼招呼站旁边,有一对石碾盘。我说这是石碾盘,不知我能否推动?边上一位老者说:“你们还知道这个东西?”我说:“当然知道。”友谓:“即便没见过,电影电视里也该知道。”我见两位老者流露出诧异之色,其实不应诧异,兴许他们见多了不知此为何物之人,所以才感觉诧异。

    祖父曾给我讲过一件事情,祖父说:“我们村以前有个人,他在城里打工,在城里呆久了。有一年他回到村子,他的叔叔在荞麦地里拔草,街坊邻居很多人也都在田间干活。他忽然指着荞麦问干活的街坊邻居:“这个绿杆青叶的是什么东西?”听到这话,这人的叔叔勃然大怒,一记耳光打过去怒斥道:“你这个混账东西,出门三天,不知道老几了你?”这人突兀的挨了一记耳光,哭丧着脸说:“叔叔,你怎么在荞麦地里打我啊?”

    这家伙终于在知道那个东西叫荞麦了,看来欠耳光。不过,我的确没见过荞麦,不知荞麦蒸馒头是否好吃?

    穿过韩家洼,一直前行,越过几道山梁,我还在想祖父说的事情。祖父说的事情具有普遍意义,出门三天,有些风光,就会忘记自己张三李四。其实也不怪那人不识得荞麦,问题是:在三六九等,长幼尊卑,官民有别的社会。虽说劳动光荣,然而却总对体力劳动者另眼相向,这恐怕才是某君故作识不得荞麦的关键。

    唯恐生活中少了尊严,被人轻看,所以韩家洼的青年人都走出大山,离开山清水秀之地,远投他乡;唯恐生活少了尊严,唯恐城市纷扰及污染损了健康,所以城里人来到山里,大呼小叫,香车宝马。既不识得红薯,也认不得荞麦,更不清楚碾盘。当然,这又是另外的一种欠揍了。正如某君的认不得荞麦,果真不识否?

    识得荞麦,认得碾盘,并不丢人。然而,有些看上去光鲜的家伙,习惯吃着农民收获的粮食,又习惯拿农民寻开心。把诸多农民生活习惯拿来调侃,动辄一通白眼,说不定故作不识得五谷,撇嘴斜眼鼻子里呼出一团气体,曰:一看就是个农民。

    走在山风习习的弯道上,韩家洼逐渐淹没在夜色里。从不识得荞麦的城市农民身上,我想到三六九等,想到中国人为什么骨子里喜欢显摆。有时候,吹嘘自己,仅是害怕被人看不起而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吃着农民种的粮食,心眼里却看不起农民,这恐怕可算作忘恩负义。我听人说:中国每隔一阵子,就要搞一次忘恩负义。不过我倒是以为,并非间隔忘恩负义,而是经常性忘恩负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事实是国家发财了,最底层最广大的百姓依然分不到一杯羹。然而,国家有难处了,需要流血牺牲,需要牺牲一代人,那就是最底层者应尽的义务了。

    我说这个不是危言耸听,看看近代史,就可以找到答案。即便是到了据说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今天,贫富的悬殊,坐享其成的泛滥,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依然触目惊心。

    从韩家洼回到住处,天已经完全黑了。写下这些文字,我本是要努力往主流媒体上靠,然而,忽然想到这些,随手记下。希望“新浪和谐网”的干部,莫再将此文视为洪水猛兽,手脚麻利到瞬间令我的文字消失。

        



[ 本帖最后由 一江言语 于 2011-8-23 11:3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8-23 16:37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农民万岁!
3#
发表于 2011-8-23 17:23 | 只看该作者
很独特的游记。

只有多多走近真实的农村,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涵义!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艾熠文 于 2011-8-23 16:37 发表
沙发
农民万岁!


问好哥们。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20: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1-8-23 17:23 发表
很独特的游记。

只有多多走近真实的农村,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涵义!


我感觉现在的农村,特别是山区,几乎没有变化,处于传统的农耕社会。
6#
发表于 2011-8-23 21:43 | 只看该作者
一江兄的文章哪会是洪水猛兽呢?依我看是发汗剂嘛,吃了会叫人发汗,病虽无从治,但至少是痛快一些了。况且即便是洪水猛兽,也是只能伤到山沟里的农民,是伤不到大都市里的官老爷们的。因为在他们眼里,洪水只不过如北京街头的暴雨,猛兽只不过如北京动物园里的老虎……
7#
发表于 2011-8-23 21:45 | 只看该作者
我倒是见过荞麦,不过已经很多年了。由于这东西产量低,且“赖地”,种过后几年内都会影响地力量,所以我们东北的肥沃土壤中很少种它。比我老先生年轻的人们大概是真没见过了,和我同龄的家乡人大多也没见过,这大概不是假的……
8#
发表于 2011-8-24 06:19 | 只看该作者
人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人喜见新鲜的东西,一旦失掉了新鲜感,再美的风景恐怕也留不住已有的厌倦。
有种散文的味道。欣赏
9#
发表于 2011-8-24 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一江言语 的帖子

走在山风习习的弯道上,韩家洼逐渐淹没在夜色里。从不识得荞麦的城市农民身上,我想到三六九等,想到中国人为什么骨子里喜欢显摆。有时候,吹嘘自己,仅是害怕被人看不起而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吃着农民种的粮食,心眼里却看不起农民,这恐怕可算作忘恩负义。我听人说:中国每隔一阵子,就要搞一次忘恩负义。不过我倒是以为,并非间隔忘恩负义,而是经常性忘恩负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事实是国家发财了,最底层最广大的百姓依然分不到一杯羹。然而,国家有难处了,需要流血牺牲,需要牺牲一代人,那就是最底层者应尽的义务了。
感染。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1-8-23 21:45 发表
我倒是见过荞麦,不过已经很多年了。由于这东西产量低,且“赖地”,种过后几年内都会影响地力量,所以我们东北的肥沃土壤中很少种它。比我老先生年轻的人们大概是真没见过了,和我同龄的家乡人大多也没见过,这大概 ...


如空兄,荞麦听说可以做馒头吧,我还没见过荞麦,这次爬山见了很多暴发户去旅行,当然也见了很多公家的人去旅行,嘿嘿,人家活的滋润啊。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明 于 2011-8-24 10:00 发表
农民在中国还有一个名词就是奴隶。
他们一直被不平等地对待着。


李兄此言正是我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不平等对待的同时,还要想尽办法去欺骗。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1-8-24 06:19 发表
人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人喜见新鲜的东西,一旦失掉了新鲜感,再美的风景恐怕也留不住已有的厌倦。
有种散文的味道。欣赏


本是想写散文的嘿嘿,谁知写成了四不像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1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从容 于 2011-8-24 11:23 发表
走在山风习习的弯道上,韩家洼逐渐淹没在夜色里。从不识得荞麦的城市农民身上,我想到三六九等,想到中国人为什么骨子里喜欢显摆。有时候,吹嘘自己,仅是害怕被人看不起而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吃着农民种的粮食 ...

问好朋友。
14#
发表于 2011-8-24 18:54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有散文的味道。
不过杂文和散文相遇,看来也不错,欣赏了。
15#
发表于 2011-8-25 07:0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时代我们缺少什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灯红酒绿的生活令人眼花缭乱,恬淡的自然风光更具魅力,在人们享受物质富足的同时,他们的心灵是否空虚?君不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的优雅、自然之美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3 07:59 , Processed in 0.05153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