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婷 发表于 2019-4-27 10:37 据说,文璘同学在弄一个大动作。 |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4-27 09:53 问好晰子!最近没写什么东西。也很久未见文璘先生了。 |
楚云婷 发表于 2019-4-26 18:40 云兄才是真的玩失踪。 |
我心怡然 发表于 2019-4-12 12:26 问好怡然!好久不见,在忙什么? |
问好楚老师…… |
楚云婷 发表于 2019-3-12 20:50 罗兰.巴特,本版版主一水格格写过一篇,很精彩,原来云兄也喜欢么。可以写写。 |
柳藏 发表于 2019-4-9 12:10 问好柳兄!有时间就来看看。 |
楚兄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
运用意识流的方法语言要尽可能明晰,但思绪的层次感一定要很丰富,这样才能营造出意识流手法那特别的意境和深邃性。法国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观察任何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都必须首先把“结构”概念放在时空概念之上,历史的时间结构并不是连续的和历时的,更谈不上有先有后的必然顺序,而是相互间隔和断裂的。时间的结构实际上也是人类心灵运作的模式,因此,时间结构基本上是共时的,而且时间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主观精神状态的影响。所以文学中意识流的运用也主要是揭示心灵的“结构”,这样思绪层次的丰富性才能保障所呈示的心灵结构的完整性。 |
本帖最后由 楚云婷 于 2019-3-16 16:27 编辑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尼采把生命的意义寄望于生命本能的冲动上,萨特在理论上否定了人生的意义,但强调个人选择的必要性,海德格尔想努力突破人生的虚无,提倡人类“诗意地栖居”,但在理论上仍是无力的。实际上人生的意义通过理论思维是无法阐明的,只能靠两种途径,一是宗教的启示,一是靠直觉的体悟(这也是文学艺术的作用)。萨特强调选择的作用是有道理的,但在现代西方,由于人们生活安逸,没有多少外界的压力,选择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倒是在前苏联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巨大压力,选择成了生死攸关的事情,所以一些作家反而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悟出了人生的意义,写出了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如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等。 |
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00。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这本书豆瓣评分9.4分。 |
八十年代的中国作家讲故事的水平还是可以的,像路遥的《人生》、张贤亮的《绿化树》等,现在的中国先锋派作家学国外的后现代,结果却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连故事也不会讲了。 |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5:42 , Processed in 0.05378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