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外行角度说书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19 10:09
标题: 外行角度说书法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21-3-19 19:41 编辑
对于书法,基本算是外行。但是喜欢欣赏一些书法作品,尤其是古人碑帖,从中体味前人书写时的风采。自然地,偶尔也会关注网上关于书法的一些论述和讨论。还别说,那些讨论可真是五花八门。
比如,有人认为练习书法最好的范本是唐人碑帖,因为楷书到唐朝达到巅峰。有人则认为应该从魏晋小楷入手,因为魏晋是楷书形成乃至成熟的时代。而有人则认为不应该先练楷书,要先练隶书才对,因为楷书说到底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人不应该舍本求末。甚至有的人认为不妨先练草书,因为草书比楷书的出现还要早。有人主张练大字,认为大字更容易掌握笔法的细节,大字写好了小字自然信手拈来。有人则主张应该先练小楷,因为古人正常的书写就是从小楷开始,甚至参加考试、书信交流都是用小楷……
这些都是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我是外行,所以只宜作一个看客,没有资格参与讨论。而一个很偏门的问题却引起了我的兴趣。
有一个书法爱好者发帖提问:古人也写这么大字吗?如现在的书法教材和教学中,动辄就是5厘米、6厘米、甚至10厘米大字,古人平时也写这么大的字吗?
当然,这个“古人”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时代肯定会有些许区别。但大致可以忽略不计。如现代的书法教材和书法学习中那样写“大字”,然后在笔画中间迂回曲折,方寸之内极尽变化之能事,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且不说有没有这个必要,至少没有那个条件。
古人的字究竟有多大,这有出土文物以及传世碑刻为证。在以竹木简为书写工具的时代,一般的简不过十几厘米长、一厘米宽左右。受此局限,字大概也不过一厘米见方左右。古人书信往来的所谓“尺牍”,也即一尺见方(这是古尺)。只有官府发布公告的简才会大些,约有30厘米长,字当然也会相应大一些。因为这是要挂在外面给人看的,太小了实在不够方便。(出土竹简也有达到5、60厘米长的4-6厘米宽的,这要看其用途,不能一概而论)其他的原因都不必谈。真要把字写到现在书法练习册上那样六七厘米大,读这简书——恐怕就不是脑力劳动,而是体力劳动了。
那么造纸术发明之后呢?字是否就大起来了呢?还没有。原因之一仍是工具上的限制:纸太贵。不要看历史书中说“造纸术怎样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之类溢美之词。似乎造纸术刚一面世,“文化交流和发展”咔嚓一下子就促进了。哪有那么简单!事实上,纸的普及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远不像今天某项技术刚一发明,很快就可以转化成生产力,进而创造价值。造纸术从西汉诞生,到东汉蔡伦改进,经魏晋隋唐,千余年并没有实现真正普及。或者说,纸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一种奢侈品(这在客观上也限制了穷人学习文化的可能)。
如人们都熟悉的“洛阳纸贵”的故事,因为传抄一篇文章就使纸价上涨,这在今天是无论如何难以想象的。在唐朝,甚至还发生过确立太子后封赏东宫每人只赏一沓纸的事件。可见纸的珍贵程度。如此珍贵的纸,要写太大的字,得是怎样败家的孩子啊?穷些的,如怀素,年轻时买不起纸,则只能在芭蕉叶上练字。
纸贵这一状况在宋朝后有了很大改善。一方面利益于造纸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宋朝经济的高度繁荣。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们开始给死人烧纸了。宋人有诗“纸灰化作白蝴蝶”。能把纸当钱烧,一方面证明了纸的珍贵,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纸已经不再珍贵到被视为奢侈品的程度了。
但字仍然没有写得那么大,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没必要,二是不方便。字是用来书写和记录的,不是用来装裱了挂在墙上充门面的,写那么大干什么?(想像一下先秦居然有人捧着60厘米长的竹简读书)如果一般书写(比如写信)字写得太大,人们读起来不断翻篇儿,肯定也超级别扭。
至于碑刻,写太小了虽然读着不方便,但太大了也会徒增刻碑成本,所以只能折中。而无论是刻碑记事,还是墓志铭,弄一块超大石碑不但麻烦,更没有必要。所以我们可见的是,唐代碑刻,大致不过一米见方,高的不过一米二左右。这样一块碑,上刻千余字,每字大约只有10平方厘米,最多不过3.5厘米见方。
写1厘米到3.5厘米的字,究竟太小,恐怕哪一笔画都不足以在里面迂回曲折。这也正是时下许多人大力提倡“写字”而坚决反对“描头画尾”式“画字”的原因。况且那样“画”字,就算画得和古人一模一样,还是从根本是违反了书法“书写”的本义。赵孟頫曾自称“日书万字”,肯定不是这样“画”出来的,至少时间上也做不到。
而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唐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以“颜筋柳骨”著称,却鲜有人考虑到这个问题:一个有筋,一个有骨,那么肉哪里去了呢?试看唐代楷书,除颜柳二人外,其他的,如禇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人,其作品无不是筋强骨壮,而略嫌肌肉不足。何以会如此?恐怕原因还出在字的大小上。写最大不过3.5厘米见方的字(这还是刻在碑上的,平时肯定不写这么大),如写得太丰满,肯定会显得臃肿难看,只有笔画纤细才好安排结构,字也看着才会美观。而我们今天把字放大到10厘米见方,100平方厘米大小,字扩大了10倍,效果肯定不一样了。曾见有人晒出用柳体写的春联,工整则工整矣,可是那个骨瘦如柴的样子,若贴在门上,真叫人怀疑这户人家是否拖了全民建小康的后腿。
而最后把字写得有血有肉的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所谓“欧劲赵肉”是也(欧阳询是“劲”,还是来自于筋骨)。赵孟頫之所以会把字写出“肉”来,固然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但由于纸的普及,尤其是价格的便宜,方使其有可能在平时练习时不受拘束,未必不是其中原因之一(其实未必等到元朝,宋朝苏轼等人的书法已经相当丰满,开有“肉”之先河。唯一例外的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不只没“肉”,连“皮”都没有,恐怕亦与《玉树后庭花》类似,有亡国之兆。)。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书法”会把字越写越大了呢?原因之一是因为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毛笔字失去了它固有的书写和交流的作用,单纯成为一种“艺术”。所以,字不但变大,而且花样繁多:或是长卷,或是尺幅,或是诗句,或是对联,或是单字……既要讲究布局谋篇,又要讲究版式落款……总之,与“写字”无关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重要。
原因之二当然就是纸的价格了。当纸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时,谁还会在乎要把字写得小些节省一点儿纸张呢?关于这一点,另一个证据就是,古人把字写错了,可能会涂改一下;把字写落了,会补在旁边,甚至同一幅作品中总会出现几个不那个“漂亮”的字。而这种“不完美”,恰恰是古人书法作品的可贵之处。就如维纳斯的断臂,反而更引人无限遐想。而今人的书法作品,一字有误便要撕掉重写,所以最后示人的作品必然会相当“完美”,有时甚至“完美”得机械、刻板、了无生气……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1-3-19 11:17
问好水兄!
提问古人写字大小的,有点幼稚可笑。但研究这个问题却比较专业,较费思量。认同水兄的思路。
作者: 喻芷楚 时间: 2021-3-19 11:47
我是书法的门外汉,但这里从纸张历史来说便觉有道理。
作者: 一楠 时间: 2021-3-19 18:09
唐大书法家颜赵卿……颜真卿!
钟张羲献、苏黄米蔡、欧颜柳赵,是我国古代比较有名的书法家,书体自成一家。现代练习毛笔字遵循书贴最多的是欧柳颜赵,就是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
现在练习写毛笔字,最好先从隶书,因为隶书的笔画比较好掌握,这也是基本功,然后就是楷书,如果楷书写好了,基本功就扎实了,然后再开始专攻某一书体,日久天长,逐渐形成自己风格,说不定将来就是一个书法家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19 19:43
老兄啊,咱可不能笑话任何一个真心求知的人啊!
遥想当年,在亲戚家里,有人给一个橘子,不知道该怎么吃,还没有勇气向人求教,只有那些拿着,等别人开始后再悄悄“偷艺”……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19 19:43
我也是门外汉,所以只能站在材料技术的角度来说说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19 19:45
一楠老师的观点就是先学隶书,也是我文中提到的一种,只是我没有评价的能力。有想学者,不妨试试。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19 19:46
可惜了那么白的纸……这要弄到晋朝去,大概可以小发一笔了。
作者: 袁汉林 时间: 2021-3-20 04:58
本帖最后由 袁汉林 于 2021-3-20 05:37 编辑
中国毛笔书法起源于文字的发明,随着甲骨、钟鼎、竹简、绢帛到宣纸等的载体发展,字形随着不断发展,种类繁多,书体无数,古代畄下来的碑帖,后人借鉴学习,总的来说;字体形成二大派系:王与颜,中唐起的颜字,统领书法界一千年,到元明时期的赵孟頫复辟王字,才得以将王字畄传下来,确立了十大名帖,王的兰亭序为第一,颜的祭侄稿为第二。至今的书法爱好者,喜于篆隶楷行草为多,临碑帖是必经之路,从中字学起最方便,大字和小字皆难,乃是动与静的对立,匀宜于练身修心,各有其妙。毛筆字的书写过程是三维的,比现代的硬笔字具有艺术体现,其优秀作品具有收藏价值,挂于厅堂楼阁室供观赏享用。字比画难,其妙在笔划中,運笔是关键,千变万化的字形,用笔为先,要自由驾驭一枝小小的毛笔,控制好笔端风云,提按顿挫磨励的功夫,非一日之寒,可以说,一辈子也写不好最完满意的字,多写多练,不断地用心来悟,总有进步,追求一生,其乐无穷也!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21-3-21 14:26
如空都论得这么有深度,还自谦——门外汉,
让我这无知者都不知咋写评论。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22 08:20
感谢袁版主前来捧场!:handshake:handshake
您是站在专业的角度来看书法的,其中自有妙论,我是外行,只有聆听的份儿。
不过开头这句显然不够准确“中国毛笔书法起源于文字的发明”——文字远比毛笔的发明早得多。宇航刚帖了一篇文章,追溯了一下,很有道理。写字真正成为一门艺术,还是起源于东汉,成型于魏晋,鼎盛于唐宋……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22 08:21
这还有深度呢?我只是谈谈纸啊,没有一句说书法的演化,或者书写技巧之类的——因为真不懂。
作者: 袁汉林 时间: 2021-3-22 09:01
本帖最后由 袁汉林 于 2021-3-22 11:33 编辑
中国书法简论的第一帖起是甲骨文。。。。。甲骨文书法,也有人一辈子专攻这书法的。实际上书法与文化发展分不开,同有趣味。
中国文字从起源到形成和书法同时产生 2020-03-10 12:00
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李学勤先生,于2019年2月24日凌晨去世,享年86岁。从上古时代的刻画符号到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从考古学、古文字学、上古史到古文献学、美术史、国际汉学,从甲骨、青铜器、简帛到玉器、玺印、钱币等等,先生都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前沿成果,被人们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泽厚曾称其为“大陆学界第一人”。
此文系刘正成先生与李学勤先生关于历史学现状与追求的对话,原文题目为《中国文字从起源到形成和书法同时产生》,发表于《中国书法》2001年第10期。
作者: 一楠 时间: 2021-3-22 09:03
袁先生是书法大家,对书法有一定的造诣!
对于字与画的比较,这个我认为两者都同样难。如果真要对比,画比字难。因为中国字最早就是从绘画演变过来的,中国的绘画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抽象画,这个大家都明白,最早的字都是画出来的,也就是指象形文字。我们现在说“书画同源”就是这个道理,但现在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会写毛笔字的人不一定会中国画,但会中国画的人必须会写毛笔字,因为这是中国画“诗、书、画、印”合一的基本标志,缺其一就算不上中国画。而在绘画中,不仅对用笔和运笔,还有对纸张、砚墨、色彩与布局的掌握同样重要,题款的毛笔字和印章是绘画中补白,更是锦上添花。
至于毛笔字的起源要远远比绘画晚的多,虽有说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但要具体一些,应该是从发明毛笔开始。毛笔字的依托根本是毛笔,有了毛笔才能写出毛笔字,这个应该要从秦始皇时代开始……当然,一切都有考证的余地,不宜太较真。仅作交流!
作者: 袁汉林 时间: 2021-3-22 09:12
本帖最后由 袁汉林 于 2021-3-22 09:15 编辑
我仅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所述观点不一定正确,我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向人学习,发表己见论之。书法与画,历代书法大家都能擅长画的,现代书法家一般可称画师,但画家並不一定是书法家,这是的吗?
作者: 一楠 时间: 2021-3-22 09:26
是的!画家有好多都是书法家,书法家也有好多画家。但书法家不一定全都会绘画,可画家必须全都会书法,这一点是肯定的。毕竟从古至今,真正称得上画家和书法家的也是凤毛麟角!
作者: 袁汉林 时间: 2021-3-22 09:38
本帖最后由 袁汉林 于 2021-3-22 09:47 编辑
我有深的体会,我写多年毛笔字,5年前才偶然临水墨画,就上手了,但我一个朋友是是华师大的绘画教授,现在有自己工作室,画的名气大,但毛笔字不行,我熟悉
的耿善昌大画家,与我微信交流多,他跟我说,他的画被字拖累了,他80多岁,出版的画集,字是叫人代写上去的。
作者: 一楠 时间: 2021-3-22 10:22
嗯,这个有道理!书法家有半路学画的,因为书法造就了基本功,所以一般学起画来很容易掌握要领,可以说水到渠成。扬州八怪之一的老大就是从五十岁开始学画,但之前他有书法功底,所以后来在绘画上也能成一代大师。当然一开始学绘画的,基本都是与书法同步进行,至于后来,书法逊于绘画也是常见的!
作者: 袁汉林 时间: 2021-3-22 10:48
本帖最后由 袁汉林 于 2021-3-22 10:51 编辑
一楠老师,您是学者,所涉及知识面广,对书法的认识有也有一套,向您学习。现在的书法界人士比起以往有退化,缺乏文学知识功底,这是事实,我就很羡慕中财论坛上的一批文学能人,要好好向之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哦。
作者: 唐尧 时间: 2021-3-22 11:48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21-3-22 15:19 编辑
当代书坛真正怪,字文盲者竟成家?
手之技巧非知见,绿叶终归不是花。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1-3-22 13:36
鸡蛋好不好吃,必须由吃的人来品味,因为鸡没有味觉。
但是,品尝鸡蛋的味道不需要太专业。字写得好不好,就需要专业判断了。
判断的标准是“我觉得”?还是“他们都那么说”?
凭什么你看不懂的书法,都是丑书?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314/22/1597421_966989721.shtml
作者: 袁汉林 时间: 2021-3-22 17:52
本帖最后由 袁汉林 于 2021-3-22 17:55 编辑
字体的美与丑,不能简单地评判好与坏的书法,字形美,没有内在的线条功底,就不能称好书法,写丑字,也並非不是坏书法,笔力雄健,具有特色的造字结构,運笔入木三分,笔透纸背而体现功力的,颇具童趣的,应该称得上好的书法。于佑仁和郑板桥的字,亳无疑问,是墨宝,值得追求和学习的,但不适宜所有的人。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1-3-22 23:47
所以说,艺术要是都能达成共识,就没有曲高和寡的说法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23 11:08
当“书法”已经不能简简单单解释为“写字的方法”时,文盲者就肯定会里面露窃。无论什么艺术种类,最后拼的都是文化修养。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23 11:15
这个似乎不是回复我的……但既然回的是我的跟帖,所以也回两句:
这帮“专业”人士,拿“专业”二字唬外行,个个都是高手。
美与丑的判断,要什么多高深的“专业”水平。红楼梦里的凤姐美,现实中的凤姐丑,一目了然嘛!欣赏赫本,不用“专业”水平,电影学者和普通观众都说美。
绘画也是一样,音乐也是一样,雕塑也是一样(有多少丑的广场雕塑被大众吐槽后拆除了,这时的“专家”呢),建筑也是一样……凭什么书法就是例外?无论二王,还是四大家,或张旭怀素,我们“不懂”的也没人说丑……但某些“丑书”,除了三五个专家,是大家都说丑。
作者: 袁汉林 时间: 2021-3-23 11:23
本帖最后由 袁汉林 于 2021-3-23 11:39 编辑
没错,写甲骨文,在上海就有一位姓韩的部队军人,数十年写,他说过,要写一辈子,上海的一家文化馆,我见到过他的工作室,人民日报道过的。还有,我学习毛笔书法起时,一位朋友,邀我一起同他从写甲骨文开始。你不要不懂乱说呀,我在前已经回答你的这问题了,好好看看,学习之!
9月23日至10月9日,为期半个月的《趣味甲骨文十二生肖》书画展在泖港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圆满落幕。此次展出的作品由上海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代理院长韩志强教授创作。吸引了20余位本镇甲骨文书法爱好者及500余位社区居民前来参观。
|
|
|
|
本次书画展以居民熟知的“十二生肖”为主题。一幅幅形态各异,活灵活现,集知识与趣味、传统与时尚为一体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再请你到百度上查阅百度甲骨文书法作品吧。
|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21-3-23 11:50
嗯,美还是丑,如果放在象牙塔里,那就按佛爷的标准;如果放在江湖,那就按丐帮的标准,对吧?
哈哈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24 09:57
我不懂,所以站在外行角度来说。但不是乱说。怕人批评,这不是学者的态度。
毛笔甲骨文,乍一说是个笑话。再想想,还真不是个笑话,只是装P而已。
为什么不写金文呢?为什么不写说文解字里的“古文”呢?因为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不知道是神马东西。而甲骨文,读过两年书的都知道。
不过甲骨文没有几个认识的(即便认识的也不过一千余字),所以写这个,就显得高大上了:你们不会写,俺偏会写,够牛吧?;P
那么写完之后呢?有人买了,挂在屋里,还是装P的:俺屋里挂幅甲骨文,多有文化啊?够高雅吧?
还是郭德纲说得好:高雅不是装的,孙子才是装的。
古来书法:真草隶篆,没有甲骨文一说。为什么呢?因为古人秦汉以来,根本没见过甲骨文。还是现代人幸福,又多了一个装P的资本:lol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24 09:58
非也,非也。
一个美女站在面前,啥标准都是美女。“如花”站在面前,啥标准都是如花。即便俺不懂什么美丑,更不懂美学理论,但至少得看着不恶心吧?
作者: 袁汉林 时间: 2021-3-24 10:22
本帖最后由 袁汉林 于 2021-3-24 10:33 编辑
您该不该否认中国书法简论?你仅仅代表自已的强求看法,胜得过清华大学的专职学者吗?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24 10:33
拿权威吓唬人,不是学者的态度。
拿专业水平和人比,这是相声里的段子。就像和美国总统比说中国话一样。
我是站在外行角度说书法,但站在内行角度说人性。无论清华大学的专职学者,还是清华大学门口的保安,人性都是一样的,甚至前者还不如后者。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大学校长抄论文玩学术造假的不在少数。而俺们乡村,借钱不打借据,都是一句话的事……
作者: 袁汉林 时间: 2021-3-24 10:36
本帖最后由 袁汉林 于 2021-3-24 10:39 编辑
现实摆明,甲骨文应该是属于书法的,后人难道不可以用毛笔来书写吗?金文的载体是钟鼎,不也用毛笔来写的吗?这是态度问题!!!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3-24 11:02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21-3-24 11:04 编辑
没人说甲骨文不属于书法啊……至于用啥写……谁也没权干涉,有用牙刷写的,有用树枝写的,有用瓦工铲写的,有用糖浆写的……
至于金文……您确定:毛笔写到钟鼎上?
对于您,或许是态度问题。对于我,则是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问题。
作者: 袁汉林 时间: 2021-3-24 11:16
对牛弹琴,到此为止,没功夫呀。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