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敦煌的一双眼睛

查看数: 5787 | 评论数: 28 | 收藏 1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6-6-29 11:11

正文摘要:

                                               ...

回复

柯英 发表于 2016-12-2 17:30
诗性的语言、厚重的感悟,每一节都有可圈可点的亮丽。好文!
于文华 发表于 2016-12-2 15:56
王克楠 发表于 2016-12-2 12:21
敦煌的一双眼睛》是写实的,但是在写实中呈现了一种民族精神。我们平时说的民族精神,不是某一个领导人的精 ...

    谢谢克楠先生的指教及费心点评,这是一篇游览后的随感,能得到先生的垂青及点评,非常感谢!问好远方的河西好友!
王克楠 发表于 2016-12-2 12:21
敦煌的一双眼睛》是写实的,但是在写实中呈现了一种民族精神。我们平时说的民族精神,不是某一个领导人的精神,而是含在大众之中,其中就有那些为了文化古迹的存在和广大而读出努力的人们。作者在这篇散文里叙述了张大千对莫高窟做出的贡献,得益于于右任的理解,成立专门机构敦煌研究院,“不惜背上巨额债务,顶住流言蜚语的攻击,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惊人毅力和对艺术的迷恋,完成了一次对人类艺术的发掘和传播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为敦煌莫高窟洞窟编号至309号。”  还有常书鸿为文物付出的牺牲,要奋斗就会牺牲,问题在于有人甘愿牺牲,有人宁愿平庸,“常书鸿克服妻子出走,经费不足,人员缺少,条件艰苦等多种困难——将他的后半生都献给了莫高窟。” 此文还客观地评价了王道士,王道士这个人物,在余秋雨的散文里大致上的中国的罪人,可是,文华不这样认为,评价历史人物要放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凭心而论,好心好意,农民出身,对藏经洞文物所知不多的王道士,不是倒卖文物的跳梁小丑,不是贪婪自私的莫高窟千古罪人,而是那个风雨飘摇晚清政府的替罪羊。”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一旦到了眼前,会让人感到不习惯,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了惯性思维和概念化思维,好的就一切都好,不好的就一切都不好,所谓“辩证法”,在大多数时候成了摆设。                  
于文华 发表于 2016-10-2 17:03
荒村一叟 发表于 2016-10-2 16:24
读过先生的几篇文章,猜想先生府上是在河西走廊?我年轻时曾在嘉峪关生活过几年,对那里倍感亲切。不知我猜 ...

   是的,家住河西走廊
荒村一叟 发表于 2016-10-2 16:24
读过先生的几篇文章,猜想先生府上是在河西走廊?我年轻时曾在嘉峪关生活过几年,对那里倍感亲切。不知我猜对了没有。
孙凤山 发表于 2016-7-2 10:03
于文华 发表于 2016-7-2 09:40
谢谢文友前来欣赏指导,祝福快乐!

孙凤山 发表于 2016-7-1 20:12
拜读力作,问好朋友!互相点评,共同提高!好么?
半两金 发表于 2016-7-1 16:20
学习于老师的鸿篇巨制。
欣赏于老师镜头下的文化景观。
红秋叶 发表于 2016-7-1 12:55
        跟随作者艺术的笔触,领略到敦煌这样一个艺术瑰宝的历史渊源和恢弘的文化风貌。驻足莫高窟,那些生动的绘画无时不在弘扬着佛教的精神文化理念,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思想传授。想必那碧波荡漾的月牙泉早已被佛教思想所感化,带给游人更多的想象灵感。文化旅游就是回顾历史,结合现实的政治、艺术、宗教立场加以揣摩定位,寻找到那些古今文化的契合点,也是寻根的一次华丽的体验,感受那份心灵上的震撼。作者从各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敦煌的不可复制性,其实不可复制的还有游人对历史古迹回望时,那份不可多得的特殊情感。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 17:29 , Processed in 0.05555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