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洋洋洋 于 2020-6-27 21:38 编辑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小职员之死》
最近读了契诃夫的《小职员之死》 ,感触颇深。简述如下: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打了一个喷嚏,喷嚏溅到了一位在交通部门任职的将军头上,……然后主人翁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道歉之中。将军本来不以为然,小职员却害怕得罪了将军,当天两次当场道歉,且对将军本不放在心上的回答耿耿于怀,妄加揣测,自以为是的继续道歉。回到家中,与妻子说及此事,妻子的回答使得切尔维亚科夫更加不放心。于是,主人公又找到将军继续喋喋不休的道歉,将军终于不耐烦,说了一句“滚出去”,主人公因为这句话“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回到家中倒在长沙发上死了。
契诃夫是现实主义作家,擅长揭露社会丑陋现象。《小职员之死》写的是普遍的社会心理。一个社会地位不高的人,对于上级的畏惧心理在今天的社会中还是存在的。过去官场是一个盛行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地方,下级常常会对上级怀有战战兢兢的心理,生怕一不小心做得不周到触怒了领导。事实上这是人们的一种奴才心理,是民主意识低下的表现。切尔维亚科夫的身份是庶务官,相当于一名小公务员,在官场属于最底层的人物。切尔维亚科夫在政府部门工作,在溜须拍马的社会风气下更是不敢得罪上级官员。他打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自然会担心得罪将军,担心有遭一日会遭到报复,因此,道歉是必须的,但这种但这种过分担心怯懦的心理使他送了命。
契诃夫以夸张的手法实现了讽刺效果。既让我们感到可笑,也引发我们的无限深思 。
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小说中的小人物引起了中国作家对于小人物的关注。
鲁迅和巴金都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艺术大师。他们都外出留过学,思想开放,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契可夫的《苦恼》发表三十年后,鲁迅发表了《祝福》。
《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在《苦恼》中主人公姚纳的基础上更有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这我在《读《你有苦恼吗》一文有感》中已讲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同样,在契诃夫发表《小职员之死》约五十年后,巴金发表了《寒夜》,其主人翁是报社编辑汪文宣。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并且都表现出小人物在等级社会中的怯懦。
《寒夜》是中国的《小职员之死》。《寒夜》篇幅较《小职员之死》长,内容更丰富,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对于社会生活的表现力度更深,对于小知识分子汪文宣被黑暗社会步步紧逼直至死亡展现的更加完整,还有对小职员家庭生活的描写均是《小职员之死》所不具备的,这是巴金长处和进步之处。
但是契诃夫对于社会、人性讽刺的毫不留情,语言的精炼是巴金所不及的。
《小职员之死》是表现契诃夫写作特色的佳作。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冷峻客观,独树一帜,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小职员之死》写的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而不仅仅是对沙俄等级制度的抨击。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对于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以及对于丑陋的揭露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作品来源于现实,却超出了现实。他采用了现实主义客观描写手法,把鲜明的倾向丝毫不露行迹地融入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述中,暴露黑暗、针砭社会,以幽默而辛辣的笔法、朴素却简洁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 契诃夫凭借幽默却辛辣的夸张笔法,将这位小职员由正常心理演变成变态心理。用词逐步加深,层层递进。如:第一次道歉切尔维亚科夫觉得可能诚意不够;第二次道歉让他慌张起来;第三次道歉让他更加怀疑;第四次道歉后他脸色煞白;第五次道歉后他思量着回去给将军写封道歉信却又觉得当面道歉更妥当,于是酝酿着第六次道歉;第六次道歉,将军不耐烦地大喝“滚出去”,最终导致了小职员之死。前两次道歉应该算是正常心理的体现,第二次道歉后主人公脸色煞白,将他怯懦自卑、胆小怕事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加之胡思乱想,对别人的回答妄加揣摩,他于是走进了“变态”的反复道歉的泥淖。表现出的是人的奴性心理,作品的深刻性则表现出对于人的劣根性的批判。这正是契科夫“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现实主义的成功体现。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鲁迅、巴金已经是大文豪了,还认真的向国外的能者学习,向契诃夫学习,借鉴,创造出更优秀的,更适合于我国的作品《祝福》和《寒夜》。两位伟大人物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榜样。我们决不能故步自封,停止不前。 世界大得很,学习无止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020.6.23
小职员之死 契珂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小说里经常出现这个“但突然间”。作家们是对的:生活中确实充满了种种意外事件。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他打了个喷嚏,你们瞧。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 “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惶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 “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走进将军的接待室,他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也在其中,他已经开始接见了。询问过几人后,将军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倘若大人还记得的话,”庶务官开始报告,“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首,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 “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丧脸,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好摆架子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懵懵懂懂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后来就……死了。
一八八三年七月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