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牛老伍 于 2020-3-6 16:03 编辑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牛舍闲读札记 (1.1)
是的,世界很大,充满了诱惑,我们都有一览红尘俗世的冲动,或为鬼斧神工的湖光山色;或为风格迥异的人文历史,然而,你可能会很茫然,怎么也得有一套行动指南呀。
在我们畅游在无边无垠的书海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当我们冒昧探究神秘的文学世界的时候,越来越发现其浩瀚无边,我们淹没在文学的汪洋大海,无所适从。还好,约翰•阿尔伯特•梅西树立了一座灯塔,指了一条航线,那就是他的《文学的故事》。
条条大路通罗马,也许你不屑于要别人引领,但看看别人来时的路未必是件坏事,至少这位哈佛大学教授的地图上,你能够发现点什么是属于你未知的东西,比如我的领悟。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的文学书籍有多少,那就不亚于在问宇宙的星星有多少。竖着看,从古至今,横着看从国内到国外,这个数量仍然在做几何级的激增。那么,当人家在讨论某某作家某某作品,而你却没看过,你竟一无所知,这不怪你,也毫不奇怪,我们无法在海量的著作里,去做同一个苦行僧。
文学作品是如此之多,而人生苦短,对此,我们就只能有选择去阅读了,阅经典,读名著。而经典名著仍然不计其数,何谓经典,何谓名著?而要界定所谓重要的、有价值的书目,梅西认为“这可是一个难题”,“‘重要’这种说法并不绝对,因为所谓‘重要’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所谓的公众一致意见也是抽象的难以定论的东西。”
在倡读经典的今天,这是令人沮丧的结论。在梅西编写《文学的故事》的时候,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无法囊括,甚至说是选上一小部分的优秀作品,他说这“都是我一己之见,由于我个人的兴趣和知识的局限,必然会导致我在选择作品上存在局限性。”
当然,这也用不着灰心气馁,梅西解决这个问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一是,这本书的编辑不但得到了数十位博士教授们的指点,“并帮助我确定了书本的选择范围这一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太多(书)的诱惑时,那些主流好评的作品,不失为一个选择。二是,有所放弃。不是每一朵好看的花都要摘下,一些花粉你会过敏,有些才会让你陶醉,譬如我并不讨厌玫瑰,而更偏爱白兰花,那种小巧不事张扬而幽香轻绕的样子令人怜爱。对于忍疼割爱,梅西就说了:“由于我们这本书的目的……,所以就必然要省略掉一些国家与民族,一些时代的许多重要人物。”这不可惜,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自己喜欢的细嚼慢咽。三是有自己的轮廓,也就是给自己划一个范围。你喜欢文学,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国内的,有异域的,有诗词,有曲赋……,那么在自己的范围之外,我们可以置之不理,而范围之内我们也可以区别对待。譬如“在莎士比亚那里我们只能停留15分钟,当然,真正要理解它们,也许要花上不会少于15年或者50年的时间。”而“莎士比亚可能并没有把他15年或者50年中所有不睡觉的时间都用在他自己以及他认为感兴趣的作家及其作品上。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比起读莎士比亚的书,还有更重要的书要读,比起读书来说,还有更重要是事情要做。对于许多喜好阅读的读者来说,即使读了许多书,也不过是熟悉几千本,并从中获得浮光掠影的东西罢了。”
这样说吧,我们动身旅游,千万不要被旅游公司那些花花绿绿的广告蒙蔽了,就好像那些图书馆免费提供的数千数百万的书目,打算阅读之前“千万不要让这些浩如烟海的印刷品打乱了我们的思想。事实上这些书都是互相重复、互相复制、原创或是抄袭的。”而梅西说,因此“那些读过所有东西而令人景仰和敬佩的人也就不是高不可攀的了。为了成为这样的人,没有必要阅读所有人认为的经典著作,只要研究其中的一些著作就足够了,其他的完全可以省去。”
如此,我们就省去了很多很多的的东西,直奔目的地,轻装旅游。下一站:梅西的《文学的故事》的“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Let' s go!
注:黑体部分来自梅西:《文学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