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09|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托尔斯泰的“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3-24 1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边 于 2017-3-26 19:50 编辑

托尔斯泰的“大”

      托尔斯泰不是善于描写盛大的场面,而是能描写盛大的场面。有的作家就不行:聪明的避开了,笨点的失败了。《战争与和平》一开始就推出一场沙龙晚会,洋洋百万字的一部鸿篇巨制所要描写的四大家族,一下就端出了三个:一是彼埃尔,头角峥嵘;一是宫廷重臣瓦西里公爵,老奸巨猾;一是青年才俊安德烈夫,卓尔不群。而罗斯妥夫一家一字未提,但已安排了一条通往他家的线在那里。通过这场晚会,纵论时局,介绍即将发生的战争,介绍摇摆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安德烈夫公爵,介绍初出茅庐正直道德的彼埃尔。瓦西里是个反面人物,他是故事的主角,但不是这书的主角,这样的人物从来就不是书的主角。

      在托尔斯泰整部作品里,这不算最大场面的描写。他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面有一场艺术性极高的舞会描写,就是在吉提家里举行的吉提招亲的舞会。为这次舞会,各方人物云集莫斯科。列文赶来,安娜赶来,渥伦斯基赶来。同样也是四大主角,借一次舞会,把故事聚集又展开。安娜参加了,不施铅华,却中头彩。吉提盛装打扮,以一个豆蔻初开的少女的身份出现,但还是不及安娜的淡妆素颜。安娜的丰韵,和安娜在这个年龄的气质,是吉提不及的。吉提是豆蔻初开,而安娜是爱了。青年军官兼纨绔子弟渥伦斯基,不是为吉提,却是半路中了魔,为安娜杀来。在这个舞会上,吉提一心想着渥伦斯基开口向她求爱,哪里知道半路里出来了一个安娜·卡列尼娜,车站一见便夺走了渥伦斯基的心。渥伦斯基没向吉提提出求婚,吉提感觉受了污辱,渥伦斯基反而追随安娜,从莫斯科又到彼得堡去了。而真爱吉提并向她求婚遭拒绝的列文,虽受邀参加这次舞会,却没有出现。一次舞会,把一部书的矛盾和感情牵连全写了进去,全书的整个情节便从此展开。

       在《战争与和平》里,托尔斯泰对奥斯特利茨战役撤退的描写,把宏阔混乱的场面,描述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其是恩斯河渡桥上的那节文字,桥上桥下映照着写来,互为注解,一条人流,一条河流,浩浩汤汤,错乱颠倒,表现出他高超的描写技艺。而稍前的总司令库图佐夫检阅部队的场面的描写,亦写的非常精彩。细微到一匹战马的起步,“……马刺刺了一下马,马暴跳起来,抬了三四次腿,不知先迈出哪一条,接着它回复了常态,也合着歌曲的拍子奔跑起来……”。

      奥斯特利茨大战前,在奥尔米茨广场上,俄国皇帝亚历山大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检阅了俄奥联盟的八万军队。皇帝出现,这是一个盛大场面的描写,何况是两位皇帝。为接受皇帝检阅,部队在准备,在调动,在等待。“成千只脚和刺刀跟着飘展的旗帜移动着。”远远的一队人是皇帝来了。没风也带起了风,是人们内心鼓噪起来的风。这一整体的强大,从沧海一粟的一兵身上细微地表达出来。皇帝来了,“在死一般的寂静中,传出得得的马蹄声。”一声“立正”,像“公鸡报晓似的”;兵团的号手吹起大进行曲,“仿佛不是号手在吹奏,而是军队本身为迎接皇帝驾临自行发出的乐声”。这些不是被看见,被听见的,而是在普通一兵罗斯托夫身上“体验”出来的。在全书当中,罗斯托夫是一个平民的角色,他是“战争”与”和平”的参与者,又是旁观者。正义,热诚,崇拜,服从,这些信念都从他身上传达出来。托尔斯泰借了他的口鼻眼,审视这场战争。这是比较实际的也是比较真实的。罗斯托夫觉得,“只要那个人说句话,这个庞大的集体就会赴汤蹈火,去犯罪,去死,或者去做最伟大的英雄事业。”这才是战争与历史的原推动力,不是拿破仑,也不是亚历山大,也不是哪个外交使者一句不慎的言语造成的。沙皇到达的地方,“像没有生命的物体接着就有了生命。”人们欢呼“乌拉!乌拉!”罗斯托夫想,这是个“在感情中充满了爱、喜悦和自我牺牲精神的时刻。”在检阅快要结束,托尔斯泰还有这么精彩的一个特写:罗斯托夫骑着他的贝杜英马,随大队在沙皇的视线以内走过,“罗斯托夫刺了他的贝杜英两下,竟然幸运地使它迈出它兴奋时常在的猛烈的快步,……而罗斯托夫本人,向后伸着腿,收紧肚子,觉得自己和马已经成为一体,他紧皱眉头,而表情却是幸福的,正像杰尼索夫所说,魔鬼似的从皇帝面前驰过去。”看啊,像上面一样,托尔斯泰的高超,还高超到这样一个细节上,把一个人的内心,借物外化出来。那么形象而又那么和谐,那么讽刺而又那么庄重。这么盛大的场面,托尔斯泰就这样写出了。

      托尔斯泰不是善于处理盛大场面,是他有这个能力。我们选择读文章,也要读有大能力的文章。读这样的文章才美,才乐。我才在这里不厌其烦的分析,分享。

      托尔斯泰的大,是他还能跳出故事之外,甚至文章之外。《战争与和平》是他最大的一篇,也几乎是世界文学里最大的一篇。其中有大段的成章的多处的时时出现的文章之外的议论,别人看着是瑕疵,而我又最愿意读这些。它也许与故事文章无关,但它一定与文章主题有关。这些文字,往往站到社会历史、人类历史的高层,来俯瞰、审视这场战争,这段历史。读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看的更远,更清楚,理解的更深。这是托尔斯泰的“大”。他不是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等等什么学家,但他却是哲学的,历史的,社会的,科学的,军事的……

                                                         2017-03-24  SLP






58#
发表于 2017-4-9 19:48 | 只看该作者
好有深度的读后感。
57#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23:21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17-3-29 23:08
苔丝的悲剧在于克莱根深蒂固而又不对等的贞洁观。克莱犯过的风化错事轻易就被苔丝原谅,而苔丝的过错却被 ...

苔丝能忘掉最好。最好也别说。
56#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23:19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17-3-29 23:08
苔丝的悲剧在于克莱根深蒂固而又不对等的贞洁观。克莱犯过的风化错事轻易就被苔丝原谅,而苔丝的过错却被 ...

到时候你也抓住的
55#
发表于 2017-3-29 23:08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7-3-28 17:05
读书笔记
     之《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的悲剧在于克莱根深蒂固而又不对等的贞洁观。克莱犯过的风化错事轻易就被苔丝原谅,而苔丝的过错却被他抓住不放。依我说克莱根本就不配苔丝的爱。
54#
发表于 2017-3-29 09:23 | 只看该作者
精华理由:读书的更深层次意义,在于咀嚼后的进一步消化。
53#
 楼主| 发表于 2017-3-28 17:05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17-3-26 20:38
给您推荐一本好书,最近我在读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那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尤其值得一提 ...

读书笔记
     之《德伯家的苔丝》

      1
      知道哈代这个名字,是在读了他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后来知道他一开始是写诗的,后来又知道他以写诗而终;但还是看重他的小说,遇上他的诗,从来不去读。

      2
      布蕾谷,象它的名字——或者更象这个“蕾”字——一样的美。山抱山,谷套谷,篱路不分,民风淳朴,草气氤氲。它是很原生态的,还没有被工业文明干扰,没有城市化的味道。“在这个山谷里,世界好像是在更细小、更精致的规模上建造起来的”;“那时候,欢乐的心情和五月的时光是分不开的;那时候,人们还没有远虑的习惯,把人类的情绪压低到单调一律的程度呢。”人们虽然极度贫穷,但精神领域十分富有。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难道社会文明往前发展不好吗?显然不是的。如果能以精神文明为人类生活之目的,物质只做一个它的基础和辅助,人,别做了金钱的奴隶,就好。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一直是这么做着的。

      3
      苔丝,如果放在现在,那什么也不是了。那时精神上的最大障碍,放在现在,就是幸福。现在,有几个女孩子不这样呢,有几个女孩子不想这样呢?看来心理的负担是社会风俗造成的,更重要的是自己造成的。这样的事,你看她不重要了,就不重要了。现在,还有几个找她是处女呢?再找的男人,一定是傻子;或者他连个媳妇也说不上来了。
     苔丝应该一开始抱着幸福的态度面对亚雷。一个女人,没有她的男人,她给了谁谁就是她的男人;他会爱她,再也忘不了他;他甚至还能变好,给出她未来的命运。
可怜的苔丝,上天给了你丰富的人生经历,也算给过你幸福了!

      4
      虽然贫穷,苔丝也有个温馨的家。父亲俗气,却没太大的家长气;母亲亲近,不责不骂;一盏灯,一个朴素的家,没有外在的欺凌和压迫,在英国十几世纪的一个这样的小乡村里生活,也已经很不错了。主要的,我们的苔丝漂亮,心里已朦胧着微妙的爱情。这时候这么一家人的感情,那么接近我们的感情。张谷若的译本,语言的语气是那么的和我们接近。苔丝一出场,我们就完全感受到苔丝美丽善良纯洁的青春气息了。

      5
      在深夜一两点钟苔丝被母亲叫起来,套上老牛车,和弟弟卖蜂窝去那一幕,算不上精彩,对自己却很有触动。读过不久曾写过一首诗,现在还能记取,——已是遥远年代的回忆了:

        “苔丝和弟弟亚伯拉罕卖猪去
        也是在黎明前的一个黑夜里
        满天的寒星晱动个不停
        一路是木轱辘牛车的吱吱声

        苔丝感叹着自己悲惨的命运
         亚伯拉罕又讲起天人相应的故事
        生活的苦难增加了夜空的幽静
         一路是老牛临死前沉重的喘息声”

我把蜂窝换成了猪。这是我还能记住的自己最早的诗歌,放在这里。

       6
       命运并不总是把完全合适的两个男女集合到一起。人啊,也不要把自己想得是多么了不起的生灵。人的一生,都是瞎碰。碰上爱情了是你的福分;错过了,也很正常;倒霉了,那什么也别怨,是世间很少的一个巧,而正巧让你赶上了。
      爱情的苦难是自己的苦难。你可以完全把它变好。因为,因为爱情是可以战胜一切的。
      苔丝的爱情也不算很坏,如果克莱不再最后一次出现的话。在爱情里,克莱甚至胜过亚雷残酷。如果放在现在的女性当中,克莱不是最坏的么?
      唉,女人那朵花,谁知道谁能在它最新鲜的时候第一次采摘呢。

      一个女人,你要爱她,就别问她的过去。现在在网上,你要爱她,也别问她的年龄和相貌。

        7
        亚雷强污苔丝那节,一种丑却以一种极美的文字写出来。年少无知,造成了错误。在亚雷,是一件极正常的事;命运把苔丝安排在那个时候了,这也是没法的事。亚雷是爱苔丝的,但亚雷的行为错了。亚雷处理好了,也许是一桩很幸福的爱情呢。
      既然事已发生了,亚雷真爱她,就好好爱她;苔丝也不是不能争取过来的。但他是坏蛋亚雷,但她是可怜的苔丝。他没向苔丝求婚;苔丝不爱他,也不会答应他。
      在那个夜,居后来作者交代,苔丝也没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居力反抗,苔丝默认了(不知所有的强奸过程都是个什么样?);其后还顺从了他一段时间,再后才跑回家了。
      爱情婚姻里的事,实在也难说,庸俗的女人,往往过起富足的日子。一个女人,脑袋太精明了也不好。一个追求爱情精神的女人,脑袋太精明了,同样也不好。

      8
      苔丝的第一次不幸怨那个混蛋亚雷,她要娶了苔丝,那事就这么过去,也就没事了。第二次不幸安玑·克莱给予的;也主要怨苔丝,她就不该给他说她的从前,这是任何一个男人都不能忍受的。可怜的克莱,谁让你不第一次碰上苔丝来?“在以法莲拾的残余葡萄,不是胜过在亚比以谢摘的新鲜葡萄么?”这句话说的最好。以法莲的葡萄克莱不吃;等几年他从巴西回来,苔丝就“以法莲的葡萄”也不是了。这就叫不知趣。还好,苔丝又还给他一个处女身——她把她的妹妹许给克莱了。可是谁又知道丽莎·露是个真处女呢?也只有克莱在初夜“检查”知道,不过,这次克莱准吃哑巴亏,不使性子了。——象现在太多的青年人一样。苔丝第三个不幸,她不该杀死亚雷,虽然他该死;但亚雷对苔丝的爱,总算还比克莱来的实际。

      9
      哈代对芙仑谷景物的描写,尤其鲜亮。使读者都不容易从那种草木气味里脱离出来。那是从真经验着笔,不是能幻想出来的。

      10
      克莱在苔丝那方面到底失去了什么?这是一个女人之于一个男人。从纯生理上说,一,女人在做爱时最初的那种羞怯心理没了,或者减少了;二,生理器官相对松弛了,那种紧握感的力度减小了;三,损失了一段时间的青春,这和晚结婚几年一样也不一样。从精神上说,想想一个自己很爱的女人曾经躺在别人身下,男人的那种占有感没有了;再则那个女人给了别人快乐,这本来应该是自己的,这也是男人所不允许的。至于在脸面上,这一点不乱嚷嚷,不会有人知道(知道也会装作不知道,不会在你面前显露出来)。

      11
      苔丝在那个夜晚把这些说给克莱够残酷的了。就是从道德良心的观念上讲,苔丝也不应该那样做,相反,她应该给克莱以“欺骗”。克莱明知道这是欺骗,也比较容易接受;其实克莱也给过苔丝这个暗示;在另一部同样伟大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里,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多莉多么希望丈夫奥布朗斯基口头上否认他和女家庭教师的暧昧关系啊,虽然她知道那是真的。要不就不结婚,要结婚就死死否认。

      12
      又一次读完了《苔丝》。已经是第三遍了吧,有些章节,又不止是第三遍了。苔丝的故事,还真难说。一方面苔丝自己固然也有错,一方面也是天意弄人。她就是俗世里的一个女孩子,不缺少心智也没多孤高的思想,虽然受了亚雷的奸污但若能被他娶了的话,也是很正常的人生;被克莱抛弃了又被亚雷娶了,也算为时不晚。——应该就从这条线上来看苔丝。克莱只是她的一个插曲,他只给苔丝带来了爱情,有限的爱情。另一方面,这爱情精神上给苔丝带来的痛苦甚至大于亚雷肉体上给苔丝带来的痛苦。再说,遇上亚雷,遇上这场不幸,都是苔丝自找的。她即是铤而走险,她就该为这负责。亚雷第二次也是追求的自己的爱情,苔丝答应他了就不该再杀他。何况亚雷在物质上给了苔丝家庭多大的帮助啊!——现代婚姻差不多都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2014-01  十里坡


52#
发表于 2017-3-28 16:56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文文,要在春夜听雨读是多么美好的记忆啊!
51#
发表于 2017-3-27 10:14 | 只看该作者
宏观和微观同样难,大部分是中观。
50#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2:52 | 只看该作者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7-3-26 18:45
这些书我都读过,但是我什么也没记住。偶最佩服梅边这样的人,读起书来没边。

佩服托尔斯泰啊。也佩服自己:咱就不读他!咱就忘了他!
49#
发表于 2017-3-26 21:19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7-3-26 21:00
jf110133
可他们说加不上。不行就留下你的

QQ号:214056817,微信:15538958128
48#
发表于 2017-3-26 21:10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7-3-26 20:24
读顿河

“女人晚熟的爱情不像鲜红的郁金香 ,而是像如火如荼的盘根草。”

读的认真,对我战争的描写把我吓着了,长长的,就放下了
47#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1:03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17-3-26 20:50
今天遇到知己了,有微信或QQ 吗?留一个!

扣号1138337203
46#
 楼主| 发表于 2017-3-26 21:00 | 只看该作者
闫广慧 发表于 2017-3-26 20:50
今天遇到知己了,有微信或QQ 吗?留一个!

jf110133
可他们说加不上。不行就留下你的
45#
发表于 2017-3-26 20:50 | 只看该作者
梅边 发表于 2017-3-26 20:47
我二十年前就读,这些年又读了三遍了。
  我前面有它的笔记吧  写了,或者丢了

今天遇到知己了,有微信或QQ 吗?留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7 02:00 , Processed in 0.06138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