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7-1-4 12:44 编辑
早就听说冯导要拍摄《我不是潘金莲》电影,在这之前还顺便看过同名小说作者刘震云参加的铿锵三人行的节目,也通读了小说,以备看电影的时候能感觉出更多的趣味。有人说这部电影可以和《秋菊打官司》有一比,是和上访诉讼相关的内容,看过小说以后,感觉毫无可比之处。只是让自己感觉到了上访群体里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新标本,刷新了一下自我的感受。
刘震云笔下的上访专业户李雪莲,从假离婚后丈夫的背叛,引起上访告状的由头,十年之间来回纠缠,让上下之间都感到了压力。这样的人物,可憎可悲,执拗固执,若不是所告的丈夫意外死亡,让李雪莲再无告状的缘由和依据,穷折腾的女子,还不知道胡搅蛮缠到什么地步和程度。这样的上访人员的形象,也是对于那些执着于蒙冤受屈,长年累月得不到解决内心痛苦的真正的上访人的一种颠覆和改写,可以说简直就是在胡搅蛮缠。
案件的由头是个体户李雪莲和对象秦玉河,原本都在乡下务农,在城里有个餐饮小店,后来秦玉河参加工作所在的工厂分房子,条件是必须是单身才可以。为了得到单位的房子,李雪莲想出了一个假离婚的主意,房子到手再复婚,这样在乡下和城里就都有了自己的房子。然后二人去民政局协议离婚顺利完成。秦玉河分到了住房,却迅速地娶了一个新媳妇,让李雪莲感觉非常憋屈,于是乎开始了漫漫上访路。潘金莲一说,是李雪莲和前夫老秦理论的时候,秦玉河当着众人面,说结婚的时候李雪莲不是处女,是和别人乱搞过的,是潘金莲。所以李雪莲不但要纠正假离婚的错误,还要为甩掉一个扣在她头上的一顶让她感到委屈的帽子而抗争。
摆不平丈夫无赖行为的女子,想着如何报复才能消除自己心头的恶气。她想到了找帮手,包括卖肉的老胡,即使用肉体当做交换条件也认可。因为李雪莲仇恨的人们越来越多,所有她把没有帮上她的忙的一系列领导一并罗列其中要全部杀掉。因而没有人敢帮她做出如此凶悍的行为。李雪莲基于自己设计的一个办法,想达到多占一套住房而不得,还失去了一个丈夫,失去一个丈夫还就算了,丈夫还迅速娶了一个新媳妇,还当着众人的面说自己的隐私,骂自己是潘金莲,气性被激活的李雪莲,要为自己讨个说法的劲头,被无限地放大出来,不断地上访,就是要解决她的憋屈的主观动因。
做为一部小说,细致地展示一个女子执拗的上访过程,缺损着一个基于寻求公正的强烈动机,只是为了摆平自作自受带来的憋屈,就失去了阅读的好奇和关注的动因。小说读到了起因以后,几乎读不下去,感觉到了主人公李雪莲的乏味和懊丧。本来就是自作自受的事情,和秋菊打官司没有一点可比性,秋菊会得到司法部门的同情和理解是正常的,李雪莲若是得到公检法的同情和理解是不可能的。秋菊会最终胜利是人心所向,李雪莲的失败则是一种自然的结果。
而小说的继续阅读的好玩之处,不在于李雪莲无休止的告状本身,而在于上访这件事情带来的官场的动荡,以及官员心态变化的波动。这种蝴蝶效应,不但让李雪莲感觉到本身的能量,也让各级官员,甚至和北京高层都有了一系列的关联和牵扯。事情是这样的,一般来说,上级领导估计都比较反感那些连案子都处理不好的下级。所以有了某些硬性规定,譬如遇到越级上访的,会给予下级一个回应,譬如停职罢免,以此来阻挡这些让人牵扯精力令人头疼的事情的发生。而下级们无论心中多么委屈和无奈,却要使出十二分力气去阻挡和消解这种上访事件的制造者的行为和原因,否则位置不保,后果严重。小人物治不了大人物,大人物却可能会被另一种原因而得到严重后果。因此大人物就可能为了阻止上访,而采取对小人物委曲求全的态度出来,小人物就可能得到某些好处。
这种情形在现实里可谓稀疏平常,领导无论是否平庸,是否无所事事,但是都会害怕职工上访,尤其是集体上访的事情的发生。报道中一些城市直接抓上访户去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做法,也就可以理解了。下级领导实在无法解决,做出有违常规的事情出来实在是黔驴技穷,逼上梁山。谁逼迫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理由和角度。最荒诞的问题是李雪莲压根就不是一个有冤屈的人,她只是一个心气没有摆平的乡下妇人,因为自己的计划没有得逞,偷鸡不成蚀把米,遇不到能帮上自己解决问题的人,就想着去害谁的主而已。曾经看过一本内部刊物,总结如何应对上访户的经验办法,看得人心惊肉跳,仿佛是应对冤假错案上访户的各种机巧和办法,感觉就是一些草菅人命的官员的应对之策,但是读到《我不是潘金莲》这本小说的时候, 我却对曾经读过的这种经验,感觉到了某些理解和宽容。面对李雪莲这样的胡搅蛮缠,谁还会有什么好的办法?曾经得知有漂亮女子,曾经和一系列官员有过肉体关系,一下子让几十位官员下马的事件发生,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而李雪莲仅凭自己的一点鸡毛蒜皮,牵扯了那么多的人的精力,浪费了国家资源,影响了本来还算正常的人事配置,感觉只能用折腾来形容和感慨。
再往下阅读,感觉就是在看一个央视今日说法栏目里介绍的一个个案。小说的场面拉得很开,乡下和北京之间,小小的离婚案和北京两会之间,都有了关联。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严格防止上访人员出现,每年都会在会议期间在各种重要路段严查设卡,如临大敌。李雪莲和自己所在县城,市委,省委之间的公检法官员之间,就开始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一个乡下妇女,居然可以使用各种机巧和办法,躲过检察院,法院,公安局不同层面的追踪和拦截,一再成功地到达了北京,甚至混进了人民大会堂,尽管被精明强干的会务管理人员干净利索的按倒捆住处理,但是后果还是出现了。撤了一系列官员的职务,就是李雪莲意想不到的巨大胜利,也是一些官员不能成功阻止上访人员的直接后果。
小说也像是一部有着传奇色彩的侦破剧,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算计和权谋,有控制和反控制的对抗和谋略。《我不是潘金莲》,小说题目的指向,多少有点误导了人们的最初判断。如果说李雪莲和老同学,在北京谋职的厨师的私通,是一种道德的出轨,那也是李雪莲的一种自愿,丈夫已经和别人合法结婚,自己已经是一个单身女子,这种通奸行为也就不是属于违反婚姻法的事情。潘金莲这一经典文学形象,有《水浒》和《金瓶梅》两种出处,感觉前者的比后者的境况应该有所区别。前者比后者,潘金莲有道德和行为的清晰分界和不同。而李雪莲的丈夫,开骂李雪莲,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是没有给李雪莲一点情面,一点余地而已。李雪莲可以不当一回事,因为别人也无心去在意一对曾经的夫妻,因为闹不愉快而进行的嘴角和谩骂。但是李雪莲却绝对无法容忍和接受。这种坚持,不能说不可以有,也不能说,李雪莲就一点不能愤怒。
猫抓老鼠的游戏,在一个乡下女子和一个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中展开拉锯战。李雪莲居然可以阴差阳错地占据着上风,直到一个意外的情形出现而终止,就是李雪莲的丈夫得病而亡。李雪莲再去告假离婚的状就没有了依据。这让以告状为活着的理由和动力的李雪莲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她要去上吊。被一果园承包者阻止不能在自家的果园里进行,但是可以去对面一家果园承包者那里去上吊,哭笑不得的李雪莲因此也就释怀了自己的执着,卸掉了一身邪劲的包袱。她这里虽然顿悟轻松下来,而她却不知道领导们在意的还是北京的会议结束之前,绝对不能再出差错,她依然没有解除领导的担忧和烦躁。尘埃落定之后,感觉值得同情的反而是那些各级的官员们呢。
小说使用了267页的篇幅去讲李雪莲的告状过程,正文的部分却只有16页,显得比较简短。用另一种格调讲另外一个上访告状的故事。和李雪莲告状的费尽心机截然不同,而像是对李雪莲的故事造成的压抑的一种补偿和对应。拿手菜连骨熟肉饭店的老板老董,上北京遇到年关,无法返回老家和一伙麻友欢聚,让他用起了在京城举牌告状的计谋,结果立刻就被警方控制旋即押解老家,返家的列车上也没有给警察添麻烦,很是配合,甚至为警察编出了完美的理由,既可以完成任务,又有了完美的理由交差。老董干个体之前是个县长,他是有足够的理由说出一个告状的理由的。对于告状而言,李雪莲就很辛苦,若是没有前夫的死亡,她还会继续折腾。不像老董,只是利用了一下对待上访者的官方程序,得以顺利返乡。没有想报复谁,也没有那么多的憋屈。上访的艰辛和委屈,在小说里,以李雪莲的无理胜有理的方式在折腾,以老董的虚晃一枪得以顺利返乡。电影中被撤职的官员在李雪莲的馆子里说话聊天,在实际生活里,不随意臭骂她几句,就算是脾气比较好的人了。当然就事论事而言,《我不是潘金莲》,电影不会比小说更有趣,所以谁来演李雪莲,都不会是一个讨巧和重要的角色,后来的事情,也从某种迹象印证了这种感受和预感。
2017年1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