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tbeijun 于 2017-1-11 18:19 编辑
那年高考,我的第一志愿是广州美术学院。但是有“过来人”告诫道:不能去考这些中看不中用的专业,否则将来不但没饭吃,而且很孤独。我半信半疑,但还是请假离开农场回汕头,背着过来人偷偷投考了美术学院。 艺术类一贯提前考试。当时的文化科目只有三科:语文、数学、英语,加上术科。由于我这个“下乡知青”的知识有限,所以高考成绩被只有九分的英语单科分数稀释了。我的艺术家梦想从此破灭。 不久前我徜徉在深圳街头,在地下人行通道拐弯处听到一阵扣人心弦的萨克斯风。那是一个外籍流浪艺术家,站在打开的萨克斯风手提箱前,鼓着腮帮唇抵乐器,忘我地抒发着内心颤抖的激情。夕阳射进地道的逆光下、委婉凄凉的乐曲中、散有零钞的萨克斯手提箱前,艺术家寂寞的神情镶嵌在变形的身影上,宛如一哀鸣的孤雁。 一时间,我想起高考时那位过来人给我的警示!孤独果然是艺术家的宿命!如果当年高考的英语分数凑起来能使我的总分入围,也许我就会成为“艺术家”;当然也可能今天在地道上与这位萨克斯演奏家为伴,摆个画板、卖画为生。这个假设的原因在于:艺术家虽然是精英,而大部分学艺术的人最后只会成为“落英”。 精英者,行业中的极少数矣。它很耀眼,但高不可攀。要么你是富二代,要么你是小神童,可不顾一切地冲刺那个艺术殿堂,争取夺魁。否则,你就老老实实遵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规律,学一门大众化的端饭碗技能,再说其它。所以,我感谢那位过来人,当年给我敲响过“先生存后发展”的警钟。尽管我答应时口是心非。 当时我口是心非,是因为自己确实很喜欢美术这种很高尚的艺术形式。迫于生存条件,虽然我选择了其他工作形式,但内心的美术情缘始终无法割舍。因为知难而退了,所以我不能成为专家。但仍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向着艺术或其他科技领域的火光,做出飞蛾的惯有动作。比如那著名的陈氏数学家,比如那著名的袁氏水稻专家,也比如深圳地下人行道未知其名的那位萨克斯风演奏家……。 点出那么多的各行业大家,还是为了衬托本文主人公孤独的身影——艺术家孤独,又有哪些专家不孤独?滚滚红尘,有得就有舍。在人生进程中,像我一样想吃熊掌又想烹小鲜的,自然就半途而废,最后只学了点“领导艺术”了此残生。为此,在了结学业回顾之前,我向孤独的艺术传承者致敬:南飞雁队伍也是由很多孤雁组成的! 至于拥有“领导艺术”者算不算艺术家?我想应该不算。如果有为百姓奉献一切的理想追求,可能算;但现实很难做到。“领导艺术”拥有者在利益面前讲究协调讲究平衡,无法超脱,一般难成大家。但利益面前瞻前顾后的熏陶,又衍生出其双面人生的瑕疵。所以,“领导艺术”家与艺术家等行家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孤独。 呵呵,离题了,不扯了。把《孤雁》贴上,就下线了。
注:插图选自本人发在本论坛书画版的同题画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