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孔子研究】我看《于丹<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2 2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孔子研究】我看《于丹<论语>心得》
                         作者:杜崇斌(网名:文一虫)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是于丹教授将她在央视“百家讲坛”上的讲稿结集而成的。据媒体报道,这本书的销量非常可观,一天就能卖出去1万多册。因此,关于这本书的影响及其争论现在在各种媒体上被炒得热火朝天、纷纷扬扬。网络、报纸、电视,连篇累牍的报道,针锋相对的观点交锋,异常火爆激烈的争论,令一向沉寂的国内文化论坛又燃起烽烟,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有赞扬的、有崇拜的、有批评的、有批判的,有指责的,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褒有贬,莫由一衷。不仅仅如此,据某媒体报道,于丹在一超级书城签名售书,有人公然穿着写有“孔子很生气、庄子很愤怒”的文化衫闯入签名现场直接攻击于丹,更有甚者,最近据说还爆出了“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的文化人行动,说她的讲座差错连连,甚至还将书中的厕所讲解成了客厅,让她从“百家讲坛”下课,向全国的电视观众道歉。 
  咱不是博士,也不是“害红眼病”的寒门学者,但咱作为一个读书人,也应该有咱自己的看法,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于丹讲《论语》,融会贯通了古今中外的东西,她的知识面不可谓不宽广,她不仅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她还讲一些浅显的小故事、小寓言来深入浅出地类比,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还将一些2000多年前的儒家东西精美包装一番,以呼唤心灵的宁静,以内心的淡定自若来回应身边社会的浮躁和喧嚣,以劝勉当代人人格的完善和美德的远播等等为劝善出发点,以古为今用的实用主义哲学为切入点,以实用和理论指导实践为诱饵,吸引功利心极强的当代人们的眼球。
  的确,刚开始听,我也觉得很不错。因为一个大学教授,能超越学院派故弄玄虚的做派和讲述方式,将一本儒家经典,以通俗易懂的手段,传播给广大的快节奏生活中没有机会没有时间阅读的当代人们,这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弘扬和继承,是应该大力提倡的!这大概就是这本书的受众较多,销量可观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平心而论,这本书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它对于传播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知识层次较浅的读者很方便很容易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学习并继承它的精华,所谓“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但是,她的讲座,我看也有不可忽视的几个消极方面:
  一是稍稍拔高了孔圣人的学识,也稍稍扩大了孔圣人思想的指导和应用范围,一个2000多年前的老人,他的智慧就是有多高,他的眼光就是有多远,也不能跨越时空,参透2000多年后的未来,他的思想是有局限性的,不是一张万应膏药,哪儿都能用上,因此,我在听于丹的讲座的时候,时时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她在某些时候,神化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虽然她口口声声说那是朴素的思想。
   二是,她讲的某些东西,提倡和弘扬的是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比如有一次她说孔子有一个弟子(大概是颜回吧),住在穷乡僻壤,但却心灵宁静,淡泊自适,甘贫乐道,怎么怎么样,然后,孔子赞扬了这个弟子,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什么什么的。试想一下,这样在极端的贫困的生活条件下,还要自欺欺人的标榜自己过得是一种神仙一样的日子,这是谁能相信的事实呢?再者,这与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抓的经济建设是格格不入的,也是应该批判的腐朽学说啊!
  还有,她的书存在避实就虚,片面肢解《论语》的现象,这一问题也不容忽视。她只就孔子的部分观点作了巧妙诠释,用现代的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道德观加以点染,被精心加工成了“于丹版的《论语》”,但对于《论语》的精神实质、《论语》的整体框架和全貌,她却没有讲解,更为严重的是,对于《论语》中腐朽的东西没有进行批判,比如“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平均主义、复古思想”等,这些腐朽的落后的思想,这本书却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这样,我认为,她的心得,便是一个“残次品”。
  第三,于丹的讲座,我听了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对孔子学说的大肆包装,这一点是极易发现的,但却很难求证。她的心语,说的是自己的心得,就是自己对儒家经典《论语》的解读,本是一家之言,无可厚非,但因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就不能不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了。
  一本公元前的书籍,一本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被用来解读世间的万事万物,破解纷繁复杂的世事,洞察隐晦神秘的人性人情,对于于丹所说的这本书的功能,你相信吗?世间真的有这样的书吗?
  如果世间真的有这样的书,岂不神哉?如果没有,那么就是包装的魔力!
  中国人向来是不注重包装的,讲究谦逊、朴素和内敛,讲究做人低调、不张扬,讲究老实本分,这样,最早吃亏的是企业的产品,后来中国人慢慢觉醒了,传唱什么“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广告,于是一时间,一流的包装横空出世了,哪怕产品是三流的,或者是假冒伪劣品,拼死也要讲个包装,否则,怎么吸引眼球呢?否则,谁还会买你的产品呢?
  企业的产品讲究包装,那么别的呢?文学作品要炒作,垃圾也能炒作成经典,你想想中国那么多人,一人看一眼,一人买一本,你的书还不忙死印刷工人,管他读者看完是哭,是笑,是骂?先赚一把再说,这就是某些伪作家的潜意识呢!
  同样的道理,于丹对《论语》的包装,真的是很讲究的。她用精美的文字和富于诗意的讲述解读,用现代的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理论来神化和延伸对《论语》的研究,从点到面,进行巧妙点染,将一个芝麻大的东西,可以夸饰到西瓜那么大,而且无论从哪一个面看,都是那么精美,都是那么和谐,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因此,我们很容易就跟着她走进去了,走进人家精心设计和构建的殿堂,登堂入室,感受庄严伟大华丽或者朴素。这样的学问的殿堂就是不一样。
  为什么咱当初就没有读出来呢?一样的《论语》,咱怎么就没有想那么多呢?佩服,真是佩服!这是许多人的心里话。因此,除了五体投地之外,还有就只剩下自惭形秽了!
  关于拔高和包装孔子的《论语》,我是这样认为的,拔高和精心包装这本书之后的东西,已经不是原来的《论语》了,它成了“于丹版的《论语》”,就是说它已经距离原著有了很大的距离。这其实是说明了一个当代人如何解读诠释经典著作的态度问题,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解读,还是用自己的感悟、见解和思想诠释它?演绎它?如果讲解是始终原原本本地忠实于原著,那么这样的讲座,每一个大学都有,每一个讲中文的老师都会,每一本教科书上都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讲座读本,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一个图书馆里都保存得相当完美,谁还愿意听你的呢?但是如果大量地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讲解,又会有什么后果呢?必然会超出原著的思想和应用范围,必然要贯穿进去许多当代人的处世哲学,也必然会带有当代世俗的重重烙印,这样,或许一本先秦的经典就面目全非了。这就是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虽然一方面于丹将孔子的思想拔高了神化了,它成了光芒四射的人世间的真理、真谛,用来洞察一切的世情人情、心理人生。另一方面,她为了吸引观众和读者,又在走通俗化的道路。于是,在于丹的讲解下,孔子走下了圣坛,孔子成了“邻家老头”,这是好的,它更容易接近老百姓了,但通俗化讲解的终极就成了“戏说”,“戏说”必然就远离了真实的儒家思想。而很严肃的正说,那些学院派老教授的正襟危坐、非常忠于原著的讲解必然很枯燥,充满学究气,曲高和寡,观众就少。
  虽然这是一个二难问题,进退维谷,我想说的是,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就看作者怎么处理好这个问题。于丹的书,显然有失偏颇,成了后者,当然会受到许多学者和学院派的指责。因为于丹不是研究《论语》的权威人士,所以她的书、她的观点难免就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和偏颇。
  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是伟大的,但对于经典的东西,对于传统的儒家文化和思想,我们只能批判地继承,只能审视地汲取,否则何谈“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我记得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大概是文化大革命吧,我们大批特批“孔老二”,是什么“批林批孔”运动,现在看起来很荒诞也很滑稽,孔子及其思想也不可能坏到那个程度吧,必须全盘否定,值得举国上下批。但现在,却又有一股文化浪潮,全盘继承、全盘吸收,变着法儿得对于孔老墨荀等思想家的学说,全面包装,推崇备至。
  看来我们总是犯错误,不是极左,就是极右!我们什么时候能摆正继承文明的态度?
  但任你就是再包装,也不能将糟粕包装成精华吧?哈哈!
  孔子的思想是有局限的,这是很早以前就形成的观点!我们只有批判地继承,审视地吸收,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才是正确的态度。
  “仁者爱人”是对的,博爱和悲悯是每一个人应该学习和具备的胸怀!但“仁义”的思想,除了积极的一面,也是有其消极意义的,比如从“义”的原意派生出的“江湖义气”、拉帮结派等,从“仁”的思想出发的封建忠君思想、三纲五常,还有就是男尊女卑, 还有就是“不患贫而患不足,不患寡而患不均”(见《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的孔子式的财富观和平均主义思想,都是应该批判的!
  因此,对于学者精心包装古代的儒家经典,我们还是要留个心眼,注意一点,不要食古不化,更不要不加思索地学习和继承!
  最后,我想说的是,透过《于丹心语》火爆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人的心态和一种政治对文化的需求。我看《于丹心语》不仅仅是迎合政治需要,还迎合当代人的浮躁心态,当代人急功近利,没有时间读书,也不屑于读书,但都急于想从别人的讲座里学一点实用主义的东西,好用于实践,比如怎么样对待上司、怎么样对待同事、朋友,怎样样为人处世,怎样样修身齐家治理天下等等。
  关于政治对文化的需求,有朋友说于丹讲《论语》有“精神鸦片”之嫌,我也有点同感,当代社会贫富分化巨大,社会矛盾在波平浪静的湖面下激荡,所以需要有人站出来“劝善”和“布道”,以包装后的学识缓和社会矛盾,教人们安贫乐道,保持社会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秩序下的稳定和安逸。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时代造就了声名远扬的《于丹心语》。
————————
 作者简介:杜崇斌: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国读书网签约作家,子归文学网编辑。网名:文一虫、文一崇。善于写书评、读书随笔、散文,喜欢唯美的典雅的文字,追求纯正的审美情趣。神游于圣洁的文学殿堂,漫步于醉人的文学芳草地。在纸媒上发表文章若干,已出版专著《品茗读经典》。上网三年来,先后在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子归文学网、榕树下、红袖添香、中国作家网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多万字,作品被许多网站大量转载和推荐,特别是书评作品深受网民喜爱,在网上的累计点击超过100万人次。在网络文学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联系方式: QQ:416261639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7-13 0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1 编辑

  作者基本以辨证的观点来探讨于丹讲述的孔子的《论语》积极和消极因素。态度是认真的,观点是严肃的,认识是清醒的。至于作者内里的一些观点是否存在争论的地方,这个需要更广博知识和见解所形成的认识为前提,可以引为争鸣。鉴于作者即便是一家之言,但如此多方面多角度探讨的价值,给予精华支持。

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1 编辑
最初由 房子 发表
  作者基本以辨证的观点来探讨于丹讲述的孔子的《论语》积极和消极因素。态度是认真的,观点是严肃的,认识是清醒的。至于作者内里的一些观点是否存在争论的地方,这个需要更广博知识和见解所形成的认识为前提,可...

————————非常感谢版主的厚爱!多批评指正:)
初来乍到,还请多多关照:)

4#
发表于 2008-7-14 2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1 编辑

欢迎朋友常来,多交流。

5#
发表于 2009-5-2 15: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21 编辑

最后,我想说的是,透过《于丹心语》火爆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人的心态和一种政治对文化的需求。我看《于丹心语》不仅仅是迎合政治需要,还迎合当代人的浮躁心态,当代人急功近利,没有时间读书,也不屑于读书,但都急于想从别人的讲座里学一点实用主义的东西,好用于实践,比如怎么样对待上司、怎么样对待同事、朋友,怎样样为人处世,怎样样修身齐家治理天下等等。
  关于政治对文化的需求,有朋友说于丹讲《论语》有“精神鸦片”之嫌,我也有点同感,当代社会贫富分化巨大,社会矛盾在波平浪静的湖面下激荡,所以需要有人站出来“劝善”和“布道”,以包装后的学识缓和社会矛盾,教人们安贫乐道,保持社会在不公平不公正的秩序下的稳定和安逸。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时代造就了声名远扬的《于丹心语》。
论述精辟,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6:17 , Processed in 0.06368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