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7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宁 静 的 老 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30 1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宁 静 的 老 街

            □王庆云

  在波涛汹涌的长江南岸,有一个千年古镇,它的名字叫东流。
      
  东流有一条幽深的老街,地道的徽派建筑,街道成十字形,约3华里长,东临学湖湖畔,西至长江码头。明清时期,街面上商贾云集,美女如云,被人称之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和“长江南岸的小秦淮”。而今,街道正在一尺尺减少,狭窄的合面街上,已少有车辆通行,少有豪华店铺,自然也就少了许多人群的喧闹。老街的房子已有些年头了,那斑斑剥剥的青砖黑瓦上,堆满了苔藓,有些断墙残壁上还长出了一丛丛蓬蓬勃勃的小草。每幢房子的样式,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三进两天井,由前往后逐步升高,古时临街是店铺,中间是厅堂,最后面才是居室,当年的徽商大贾穿着长袍马褂挽着三寸金莲,就是从这里进进出出,门前的石板路也被他们来去匆匆的脚板打磨得光光滑滑。住房与住房之间是弄堂。弄堂是时间这把铁锹固执地挖向空间的一条通道,是躺在地上的一口水井,不过井水或许早已干涸,但无论井水是枯竭的,还是仍然一泓清水,这都不要紧,你只要反复察看井栏上的每一道绳痕,去猜想哪一道痕迹出自于少女的一双纤纤素手,哪一道痕迹出自老妇苍老的十指。小街上的日常生活细节,有一部分就镌刻在井栏的青石上。弄堂的左右两面是青砖砌就的粉墙,透过坚硬的白粉墙,是老街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聚会。一阵狗吠、一阵猫叫、一阵婴儿的啼哭、一阵阵呼儿唤女、劈柴做饭的声音,使老街显得有些纷乱和嘈杂。给弄堂垫底的是平平仄仄的青石板,青石板上的凹痕和蚀迹是岁月来过又离去的见证。在弄堂里最活跃的当然是风,风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它的存在并不完全是虚无的。弄堂不仅仅是行人的通道,还是一块休闲的好地方,在夏季炎热的时候,你也许还能看到一个老人躺在竹椅上打发着他剩余的时光。现在这些弄堂只有带着霉迹的青苔在数着流逝的日子,只有粉墙内飘出的袅袅炊烟稍给巷穹一个沉默的问候。粉墙内有的一幢房子里住着几户人家。从门外向里望,幽深莫测,与现代房屋形成了天壤之别。整条老街在岁月的剥蚀下,就像一个经年老妇横卧在现代建筑的一侧,无怨无悔地观瞻着现代都市的风采。我们这些被现实生活搅得心志烦乱的人,每当从繁华闹市转进这条老街,只要在其中默默地走几趟,就会感觉到这里处处都能给人以宁静和慰藉,把人心头的皱褶抚慰得平平展展。
      
  东流老街兴建于明清时期,因为徽商的介入,曾经喧闹了一阵子,但很快就恢复了沉寂。老街之前,如果东流要有街的话,也就是江边的那条茅屋街了。翻开厚重的史册,人们就会知道,东流拥有千年的文明史,她是历史值得纪念的一朵浪花。透过这朵浪花,我们就会看到,那位我国古代文人中弃官从文第一人的陶渊明,正荷锄提罐向我们走来,他在这东流江边山丘上种菊种了一千多年,他想以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可是他失望了,最后只是无奈地发出一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叹息。然而这位倔强的老人,就像移山的愚公那样,仍然每天种菊不止,并以他安贫乐道的遗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东流人,使东流一直保持着宁静和优雅。

  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被历代文人所尊崇。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船行东流,都要泊舟登岸,前来拜竭先生,东流便也渐渐成了文人们宁谧的后院,他们常常到这里来休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在这里可以远离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可以安放和融会自己的心灵,找到另一种文化精神的观照,可以面对浩浩长江和巍巍历山,发一发超迈的感叹。他们当中有梁•昭明太子,唐•颜真卿、李白,宋•陆游、朱熹、范仲淹、梅尧臣、黄庭坚,明清•孔贞运、郑三俊、杨万里、于谦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辛弃疾,他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却以文为业,而成为大诗词作家。公元1178年(宋淳熙五年)春,他由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的任上,被召往当时的南宋朝廷所在地临安(今浙江杭州)做大理少卿,乘船顺江而下,在东流登岸,作故地重游,并在东流村壁上书写了《念奴娇•东流抒怀》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这首诗词,由旧情难觅之憾,转向自己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难以实现之恨,把他南归后十多年来政治活动中的感慨与怨恨全部凝结其中,矫首高歌,淋漓悲壮,为东流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迹以人重,地以名传,陶渊明、辛弃疾这些文臣武将,迁客骚人,在漫游东流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珍品,东流也因此千古扬名。可以说,东流受尽了世人的宠爱,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张扬,只是默默地在陶渊明当年种菊的地方建亭立祠祀之,后又慷慨捐资,在街北的回龙山和街南的牛头山上,分别建起了天然塔和秀峰塔,以“增辅文枢,更增秀气”。而今陶公祠的背后,双塔临江对峙,使东流显得更加气宇轩昂,别具一番风味。后人有诗云:

  天然塔峙楚江东,图画分明洗碧空。

  深浅岸容烟树外,有无山色雨晴中。

  洄波叠碎朝云形,轻燕低斜晚寺风。

  一幅辋川描不尽,匡庐对面两神工。
   
  今天,东流仍不失一片祥和,他就像一位白发老人,不管别人怎么闹腾,只是报以憨厚的一笑,尔后又归于宁静。
   
  在婉约书香中迷失的老街啊,你究竞还要沉寂到何时?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7-30 17:16 | 只看该作者
先占个沙发哈!呵呵
3#
发表于 2008-7-30 17:22 | 只看该作者
写出了老街的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这些都隐藏在现实宁静的影子背后,让人产生无限悠远的遐思.如此小镇,居然与众多巨人有关,实在羡慕而向往!问好朋友!
4#
发表于 2008-7-30 18:20 | 只看该作者
好久不见你了。文章没编辑好,再帮你编辑一下。另外,以后请首发到这里。
宁静的老街,沧桑的老街,构成了历史应有的真实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文章也集知识性、历史性、思想性于一体。浓郁的抒情色彩,细节的真意描述,优美的意境创造,精致丰满的结构和富于张力的语言,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我们只有面对这种真实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才能真正感受到老街留存于世的终极意义和历史的深层脉跳。
5#
发表于 2008-7-30 19:21 | 只看该作者
厚实的文笔,欣赏。
6#
发表于 2008-7-30 19:3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9:50 | 只看该作者
谢杜编给予重新编辑,好久不发稿将格式忘了。请指教。
8#
发表于 2008-7-31 10:0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茅舍 发表
谢杜编给予重新编辑,好久不发稿将格式忘了。请指教。


最近又到哪里去了呢?是好久没看到您了哦。还好吧。
9#
发表于 2008-7-31 10:1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些被现实生活搅得心志烦乱的人,每当从繁华闹市转进这条老街,只要在其中默默地走几趟,就会感觉到这里处处都能给人以宁静和慰藉,把人心头的皱褶抚慰得平平展展。”
写得厚实,文字很温和,欣赏!
10#
发表于 2008-8-4 08:40 | 只看该作者
  竹篱茅舍风光好
  
11#
发表于 2008-8-4 10:36 | 只看该作者
迹以人重,地以名传,陶渊明、辛弃疾这些文臣武将,迁客骚人,在漫游东流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珍品,东流也因此千古扬名。可以说,东流受尽了世人的宠爱,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张扬,只是默默地在陶渊明当年种菊的地方建亭立祠祀之,后又慷慨捐资,在街北的回龙山和街南的牛头山上,分别建起了天然塔和秀峰塔,以“增辅文枢,更增秀气”。而今陶公祠的背后,双塔临江对峙,使东流显得更加气宇轩昂,别具一番风味。

很有人文底蕴啊!
12#
发表于 2008-8-4 10:57 | 只看该作者
前来拜访学习!
读罢此文,很亲切,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感。
十分喜爱陶渊明的诗!
问好茅舍文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4 02:08 , Processed in 0.08397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