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9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木乡读树之:梨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0 1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官舟寨一向果木少,寨子附近的山坡上除了菜地就是油茶林。梨树,只有六叔家有两株。这两株梨树,怕是有四层楼那么高,树干通直,昂首挺胸的样子,让我总是要仰视它们。说真的,我路过它们脚下时,总是喜欢仰视它们,要直到把脖子反得很痛了才罢休。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年代的树了,反正的记事起它们就是很挺拔了。我也就那两株大梨树的年龄问过爷爷,他也可能糊涂了,有时说是他父亲栽的,有时说是他爷爷栽的。我也便不再问,反正这两株梨树很老了。

  在我的记忆里这两株梨树每年结的果子不多,与其那么高大的个子太不相符了。父亲跟我解释过根本原因,说葡萄树抢了它们的阳光。父亲还说,两样都想得,两样都不好。确实,我发现每年不单是梨子所产不多,葡萄也稀少,我只得感叹自然界就是不让人十全十美。尽管每年梨子结的不多,但一到成熟,六叔总要给我们杨氏家族每家送些梨子,我也就年年有吃到梨子的口福。其实,这梨子并不是什么好品种,我们官舟寨称之为勺把梨,这大约是以形取名吧。现在看来,勺把梨并不好吃,硬,酸,涩。只是当时生活困难、物资贫乏,家里从来不买水果吃,我吃不到什么水果,觉得六叔家的梨子已经很不错了。那时,山上倒是是许多山梨,果实小小的,更酸,更涩,更硬,我们再如何嘴馋,也只敢浅尝即止。相比之下,六叔家的梨子当然是美味了。所以,当六叔送来梨子时,我们还是很兴奋的,每个人津津有味地捧着一个梨子吃,还想再吃时没有了,每个人只有一个,因此会轻易丢了吃着的梨子,直吃到只剩下核。

  后来,读到“梨”通“黎”,即:黎民,人民;“梨”又有“黑”和“年老”之意,这大概是因老人面色如冻梨而来的吧。可见,梨是平常之物,比方山上的野梨,很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而黎民百姓,也大抵就像山梨这样平常。

  有一年,一个亲戚买了清水梨来我家走亲戚,我分到半个梨子吃,这才知道梨子还有这么水嫩、清甜。这也不奇怪,平常中常常蕴含着不一般。比如官舟寨的山民,像泥土一样普通,甚至真的有些丑陋。可是,真正了解了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有着太多的质朴之美。

  梨是不能分的,说是“梨”是“离”的谐音,分离是人生的大痛,分梨自然为大不吉利。其实,人们有所不知,古代“梨”通“剺”,为“割”之意。中国古代匈奴一些民族的风俗,凡遇大忧大丧,就用刀划脸,表示哀痛,此为“梨面”。《后汉书•耿秉传》有语云:“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梨面流血。”

  梨被附上了许多人类文化元素,这是我长大的过程中慢慢知道的。最先读到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是千古美谈,人人都看到那个“让”字,觉得“让”是美德,更古的时候有尧舜“禅让”王位。人人都“让”怕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自然规律,但是“让”所包含的“舍得”精神,是人类的一种至高情操,为佛家、 道家的至高境界,人类理当推崇。

  刚当民办教师的时候,我突然对篆刻有了兴趣,听说梨木是做印章的极好木料,便跟砍了梨树的人家讨了一截梨树干,七搞八搞,因摸不着门径而告失败,对篆刻终究只是一时的热情,只留下一枚极小的“不二”印章。可能古代做印书的刻板多用梨木和枣木,所以古代称印书的木刻板为“梨枣”。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梨花开的时候,一片雪白。梨云、梨雪、梨英、梨霜,这是古人为梨花造的几个词语,简洁、优雅、形象地反映了洁白梨花,让我觉得妙不可言。梨花那种白的纯度让人心动,我总觉得有一种极富质感的东西在引诱我。小时候我还不太在意它,等进了城里,我慢慢对这些我童年熟知的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好几年春天我专门跑到小城边的山坡上拍梨花、李花、桃花,好几年夏秋季节到乡下拍梨子。在拍摄过程中,我慢慢深入到了梨树,觉得更加读懂了它。

  喜欢梨花到了有点务虚的程度,这不光是我。梨花在唐诗里绽放,是不论时间、地点的,深宫庭院、塞外沙海都可以开,暮春时节、胡天八月都能艳。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道:“北风卷地北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面对荒寒凄冷之境,却表达出如此热烈温暖之意,梨花让诗人和读者心中生意盎然。喜欢到心有哀怨的程度就是走极端了。其实,那时哪里有梨花开呢?

  梨树让我们务实的部分还是梨子。多汁,味甜,脆爽,梨子让人嘴馋。梨果还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有所谓“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的说法。直接吃,榨汁,做冰糖蒸梨和梨膏糖等都是很好的。女儿小时常患感冒咳嗽,有人就叫我将梨挖心削皮,放入北杏仁10克、冰糖30克蒸熟吃,能止咳化痰、清热生津。数度用之,有些效果。

  最近看医书,知道梨性偏寒助湿,多吃会伤脾胃,像我这样脾胃虚寒、畏冷食的人应少吃。真所谓:所有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良药用之不当也成毒品。

  如今,我们县里大量种植梨树,主要有黄花梨、金秋梨等类品种。这些嫁接的新品种,果大,色鲜,味甜,很受市场喜欢。不过,其树形也完全适应于市场了,都不高,树冠呈半球状,便于接受阳光而多挂果,也便于采摘。

  父母还没被我接进城时,我也偶尔买些新品种的梨子回去给他们吃。父母自己并不会吃多少,还是按习惯送些来家里玩的乡亲吃。

  父母进城后,我很少回官舟寨了,我问母亲六叔家的那两株大梨树还在不在,母亲说因为六叔扩建房屋,把那两株梨树砍了。我打破沙锅问到底:那两株用来做了什么呢?母亲奇怪地看我一眼,谈谈地说,可能做了柴火了。这与我心里的设想很不一样,我以为会被作为材料做成什么物件,还可以睹物回忆往昔情景。可惜早已成为几把烟火,消散殆尽,回忆也就没有什么依凭了。



Email:yhanli@126.com
http://blog.sina.com.cn/ yanghanli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8-8-10 16:48 | 只看该作者
一如作者所述“我分到半个梨子吃,这才知道梨子还有这么水嫩、清甜。这也不奇怪,平常中常常蕴含着不一般。比如官舟寨的山民,像泥土一样普通,甚至真的有些丑陋。可是,真正了解了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有着太多的质朴之美”一样,本文充满了质朴的白描之美,这样的美感,是建立在作者用自己的视觉来展开文章的基础之上的,是文章韵致的整体走势的基调。就我个人感觉而言,只有尽量减少直接引用的内容,才能避免引用的内容对文章的韵致产生不协调的破坏作用,你说对吧?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0 18:1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一如作者所述“我分到半个梨子吃,这才知道梨子还有这么水嫩、清甜。这也不奇怪,平常中常常蕴含着不一般。比如官舟寨的山民,像泥土一样普通,甚至真的有些丑陋。可是,真正了解了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有着太多的质朴...


谢谢!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
我试着删除一些。
4#
发表于 2008-8-10 18:16 | 只看该作者
可否把直接引用改换成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呢?我期待你的调整,再次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06:57 | 只看该作者
再谢敬版,祝好!
6#
发表于 2008-8-11 09:50 | 只看该作者
文字质朴,意境厚实耐读。欣赏并问好官舟寨!
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1 12:0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杨春山 发表
文字质朴,意境厚实耐读。欣赏并问好官舟寨!


谢谢本家!问好!
8#
发表于 2008-8-11 15:23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汉立兄。
9#
发表于 2008-8-11 16:11 | 只看该作者
前面一至三段看的很顺畅,接下来总感觉有些生涩,因为从此,文章的角度切换太突然。建议文章的段落再调整精简一下,一些比如介绍梨子对人体的功效方面可省略。问好!

那时,山上倒是是(有)许多山梨,果实小小的。。。
我们再如何嘴馋,也只敢浅尝即(辄)止。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22:1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薛暮冬 发表
问好汉立兄。


谢你问候,也问您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8-16 22:14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前面一至三段看的很顺畅,接下来总感觉有些生涩,因为从此,文章的角度切换太突然。建议文章的段落再调整精简一下,一些比如介绍梨子对人体的功效方面可省略。问好!

那时,山上倒是是(有)许多山梨,果实小小的...


真诚地感谢您的意见,特别是精简和笔误方面的问题我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切换我并不太讲究传统的章法,太中规中矩了也不见得好。
12#
发表于 2008-8-17 09:5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你的这个有特色的系列。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09:5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欣赏你的这个有特色的系列。问好。


谢高版!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8 05:42 , Processed in 0.16936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