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9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清官的辞职和贪官的买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6 09: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官的辞职与贪官的卖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说天下的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忙碌奔波着。确实如此,在柴米油盐醋,样样需要钱的经济社会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日夜辛苦操劳着。然而,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做,“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此话用来告诫那些八面威风,权倾一时的官员,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如何看待金钱和官位?孔子早已有言,“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或许有人会说,常在河边走很难不湿鞋,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轻蔑乌纱帽,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官员还真不少,蔡元培和海瑞便是其中两位。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曾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的一生可用“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形容。他的一生生活清苦,然而他却忠于真理,矢志不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性近于学术而不宜政治,甚至畏涉政治”。他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61岁最后卸任,蔡元培一共在任10年,期间他7次辞职而不准。无论何种原因,都可以看出他的淡泊名利和高风亮节,“对国家有心,对清廷无望”,或许是他辞职最主要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清官,他就是海瑞。有一部京剧【海瑞罢官】,说得就是海瑞执法严明,为民除害,不畏强暴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明代的松江府告老还乡的徐阶的上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枪毙了小兰祖父。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决两犯,然后交出大印,怅然罢官归里。虽是文艺作品,可生活中的海瑞其人其事,确实如此。
  说完了清官辞职,我更想让大家见识两位卖官的贪官。这两位都是职高位重的高官,他们不是将人民赋予的权利用来为民造福,为国谋是;而是身居高位,卖官鬻爵,横征暴敛,中饱私囊。早已东窗事发沦为阶下囚的,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卓志便是其中一位。他从2003年出任盟委书记到2008年出任自治区副主席,刘共敛得钱财800多万元,其中大部分都是卖官所得,而作为他妻子的宋巍,则充当了他“生意场”的得力“贤内助”。
  和刘卓志同出一辙的,还有曾经被媒体披露的山东省副省长黄胜,他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卖官的“生意”中,他已是明码标价,毫不手软,县委书记30万,县局长10万,最低价码的是乡镇长5万。除此之外,黄胜还利用手中权力为亲戚揽工程捞好处,玩弄女性等等腐败问题。官位已成了他手中的“魔力棒”,无所不能。
  刘黄二位卖官者,自以为干得巧妙,无人知晓。然而正如东汉清官杨震好言规劝送礼者所言:“谁说无人知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原来秀才王密有恩于杨震,趁夜色送去10两黄金,本觉夜深人静,无人看见,极力相劝杨震收下。未曾想杨震妙语作答,机智威严,王密只好羞愧地走了。后来这个故事传出,成为千古佳话。
  清官留给后人的是美名,美德,百姓口碑,万众褒奖。而贪官留给社会的是臭名,恶行,百姓唾弃,万众怒骂。一个“清”和“贪”,书写着不同的人生。


首次发帖不知怎样加版权请版主指教。

2#
发表于 2017-7-6 11:2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新朋友,版权添加方式如下,原创首发可加版权。



3#
发表于 2017-7-6 12:20 | 只看该作者
绝对的正能量。
欢迎新文友,祝写作愉快!
4#
发表于 2017-7-6 1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17-7-6 14:03 编辑

有道是“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卷而怀之”,蔡元培和海瑞如是,正义之举;刘卓志和黄胜行不义之事,是自毙。一正一反,昭然。
另,“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枪毙了小兰祖父。”明朝应该不会用枪执行死刑。
5#
发表于 2017-7-6 16:16 | 只看该作者
辞官与买官,天大的区别。
6#
发表于 2017-7-8 10:19 | 只看该作者
贪官横行,预示社会乱象即将来临。
7#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10:42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7-7-6 14:00
有道是“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卷而怀之”,蔡元培和海瑞如是,正义之举;刘卓志和黄胜行不义之事,是自毙。 ...

也是根据史料引用,至于怎样枪毙,也是无从查找。谢谢版主的点评!
8#
发表于 2017-7-8 10:44 | 只看该作者
仙客来 发表于 2017-7-8 10:42
也是根据史料引用,至于怎样枪毙,也是无从查找。谢谢版主的点评!

如引用史料,应为“杖毙”。
9#
 楼主| 发表于 2017-7-8 10:47 | 只看该作者
还是版主学问高深,学写了。
10#
发表于 2017-7-8 12:18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角度来说,一个享过福了,一个木享过福,群体来说,一个是祸害,另外一个当然是好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12:54 , Processed in 0.09353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