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5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安徽诗人叶世斌被推选角逐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3 1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徽省滁洲天长市诗人叶世斌先生被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推举为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后,记者第一时间向该中心进行了求证。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该中心主席张智博士称,这是他们第一次向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推举中国诗人。

  叶世斌是值得期待的诗人。

  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主席、世界诗人大会国际执委会执委、诗人、评论家张智博士告诉记者,推举叶世斌先生为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经过该中心1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执行委员会执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的,这充分证明了叶世斌先生是一位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诗人,是一位值得研究和期待的当代杰出的诗人。

  记者注意到,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在给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推荐函中,对叶世斌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叶世斌先生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充满了对生与死、灵与肉、此岸与彼岸、现实与超验、人类命运与自然造化的严肃追问和深度反思,独特而深刻地表达了现代人的生命体悟和在世经验。”“叶世斌先生的诗,大气、深邃、经典、精致、厚重,他已在精湛的艺术技巧与深刻的哲学思辨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和思想体系。” “基于此,我们毫不犹豫地推荐叶世斌先生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恳请尊敬的评委们,考虑将伟大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叶世斌先生。”
推荐本身就已非同凡响

  由于在中国文坛上曾多次出现过某某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风波,记者进一步向张智博士了解了此次推荐的过程。张博士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资格应该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各国作家协会主席。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自1996年开始,已连续12年推荐来自世界各国的12位杰出诗人、作家角逐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每年的7、8月,由该中心国际执委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位执委,在世界范围内挑选一位杰出的作家、诗人作为诺贝尔文学奖预备候选人,同时写出该诗人的评审报告。当年9月份,十位国际执委推荐的人选的评审报告交换阅读,然后再由十位执委对十位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最终获得最高票数者,以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的名义推荐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此前,没有一位国际执委的评审报告提到过关注过中国诗人,去年,该中心第一次通过无记名投票推举中国诗人叶世斌先生作为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对于中国诗人来说,这推荐本身的意义就已非同凡响。
     
  注意力依然在诗歌创作。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深居我省皖东小城家中的叶世斌先生。当记者问到他被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推荐为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侯选人一事时,他并没有显出更多的惊喜。他平静的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就收到了一份由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执行主席张智博士签发的公函,公函称该中心国际执委员会经过多次磋商,决定推举他为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不久前,他也收到了最新一期的《世界诗人》杂志,杂志上已刊登了张智等三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和学者《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一封推荐函》。有些国内外的诗人得知这一消息后,询问过此事,他都做了低调应答。

  叶世斌说,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像很多汉语诗人都可以被推荐一样。这对我仅仅是一种鼓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在否认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相对公正和伟大的奖项。我不知它离我们尤其是我,有多遥远。但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肯定不是为了某个奖项和某种鼓励而写作的。说到底,诗人还是应该对诗歌负责。我希望我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诗歌创作上,继续坚持严肃的高难度的写作。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记者问“你认为中国诗人有多大可能获取该奖”时,叶世斌先生回答到:“我写作20多年了,只是一个业余作家。但诗坛的情况恰恰是:我们相当了解西方,而西方并不了解我们。我认为汉语写作中,确有一批很优秀的诗人,他们不能获取诺奖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汉语的翻译难度。但这并不妨碍汉语诗人始终瞄准或逼近世界先进诗歌艺术写作,并达到相应的水准。”

  作品已产生世界影响。

  叶世斌1982年初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中文系,文学学士。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诗人协会(WCP)会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滁州学院客坐教授。 1982年至今,已在世界各国百余种报刊发表大量诗歌、小说。2007年9月,获IPTRC荣誉文学博士称号。同时,获希腊国际作家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国际文化-文学-艺术奖”,并被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评选为“2007年度国际最佳诗人”,2008年初,获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文学奖”。诗作《我们都从故居的石阶上走来》、《仰望屋梁》、《夕阳荡漾着河流和山岗》、《那时秋天被雁群抬得多高》已经和正在入选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诸多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日语、德语、俄语、希腊语、罗马尼亚语、葡萄牙语、瑞典语等多种外文,并被收入数十种重要选本。据介绍:诗集《倾听与言说》被有关学者列为“90年代汉诗重要的诗集之一”。诗集《在途中》则被誉为“诗歌艺术的大道”和“新世纪中国象征主义代表诗集之一”。德国、希腊、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的一些著名学者和诗人对他的诗也给予高度评价。称他的诗歌是“卓越的”和“经典之作”。主要作品有诗集《门神》、《倾听与言说》、《在途中》、《叶世斌诗选》(汉英对照)、《叶世斌诗选》(法文版),小说集《你走不出你的鞋子》等。

  文学评论界的反应。

  对于叶世斌推荐位诺奖候选人一事,著名诗人、《大众阅读报》主编刘松林先生说:“这是一件大好的事情,说明汉语诗歌正在走向也必将走向世界。就叶世斌而言,我在《诗神》杂志社工作时对他就有了解。叶世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闻名于诗坛。他的诗诗风诡异,想像奇特,手法独特,具有很高的思想品格和美学价值。

  著名女诗人李见心说:初读叶世斌的诗,我的感觉中就涌动着一种说不清楚是对他的诗歌还是对我的发现一样并至的感动,一种深沉的忧伤的潜流。待读完他的全集,我的理性告诉我,这种忧伤已经变成了一种力量,能够迸发出喜悦的力量——他和他诗歌的根因扎的过深,枝干叶会拔起的更高,我认为目前中国当代诗人中没有人比他拔起的更茁壮,更茂密,更参天。他的诗歌——题材有多宽,内容就有多深;技巧有多传统,手法就有多现代;思维有多感性,思想就有多理性;字词有多准确,语言就有多传神。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故乡的台阶走来,把中国新诗的雁鸣终于抬到了秋天的高度,可以收获的成熟的境界。他是中国新诗用真实抒写的神话,在苦难和执着中盛开的奇葩。也是对世界当代诗歌奉献的别样的中国景致。诺贝尔文学奖,像中国的奥运情结一样,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今天叶世斌被推荐为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也就是俗称的诺贝尔奖提名,这是中国人仅次于举办奥运会的骄傲。它离我们实现诺贝尔的梦想更进了一步,变得真实,可触了。记得一年半前读完他的文集,我曾打电话跟他说过一句话:“如果你获得诺贝尔奖,我也不会吃惊!”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十大诗歌新锐批评家”杨四平是持续跟踪、关注叶世斌诗歌创作的诗歌评论家之一。他高度肯定叶世斌诗歌在较早学习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之后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滋养,“为我所用”,表现出色。他认为,叶世斌是当代中国最成熟的象征主义诗人,乃至可以说,叶世斌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诗歌中的象征主义;叶世斌用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来诗写自己体悟到的生存与存在。与西方存在主义流于盲目、冒险不同,叶世斌的诗篇集中地折射出了命运多舛下惊恐不安的阴影,典型地反映了现阶段在国家正统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夹缝之间知识分子的焦虑、苦闷、敏感。使自己感觉到自己就是世界的本质是叶世斌诗歌创作的动机。所以,他的诗篇不断凸现人的在场,因为只有人的在场,尤其是诗人自己在场,被他领会的风景才充满生机;同时,叶世斌的诗歌是对自由的召唤,是对存在总汇的一种挽留。杨四平认为,新诗发展之所以徘徊不前,是因为外部政治的干预和诗歌内部的倾轧;政治的原因及祸害大家看得很清楚(尤其是文革),而诗歌内部的真相是一般人难以辨别的。近年来,诗歌一直被各种名堂的“伪先锋”所迷惑与困扰;各种各样的说法和做法令人匪夷所思,最终只能显示出内里可怕的空洞。而叶世斌从不掺和那种诗歌纷争,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用真心和智慧呵护诗歌的圣洁与荣光。叶世斌绝不满足于把诗歌经营得纯真无邪,也不满足于像西方象征主义那种唯美地寻找“契合”、“感应”等“元技巧”。他重视诗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人的自由本性,高扬诗歌的主体性,策略地回击社会上的种种异化的不端现象。据此,杨四平认为,叶世斌的诗歌是汉语诗歌写作里真正具有“自生性”的诗歌写作,能够代表现代汉语诗歌去角逐世界诗歌的最高嘉奖,能够作为中国的文化资本参与到世界文化流通领域里去,为发展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作出它独具的贡献;因此,值得期待。



  相关资料: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一封推荐函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我们非常荣幸地向贵评审委员会推荐来自中国的叶世斌先生。
叶世斌先生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二十余年来,已出版了近10部文学著作,其中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充满了对生与死、灵与肉、此岸与彼岸、现实与超验、人类命运与自然造化的严肃追问和深度反思,独特而深刻地表达了现代人的生命体悟和在世经验。一方面,他更多地揭示了后工业社会的生存真相,譬如灾难、疾病、罪恶、死亡,以及由此派生的苦难、焦虑和灵魂的挣扎等等;另一方面,他坚持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探索与担当,把诗歌作为诗意关怀的形式,执著地传达了对生命状态的关切、博爱、悲悯以及灵魂的救赎与超拔,并以此引领和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叶世斌先生的诗,大气、深邃、经典、精致、厚重,他已在精湛的艺术技巧与深刻的哲学思辨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和思想体系。这决定了叶世斌先生是一位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诗人,是一位值得研究和期待的当代杰出的诗人。

  叶世斌先生的文学作品,曾先后被译成十余种外国文字流布于世界各国,并荣获多种国际文学奖。可以说,他是一位享有世界性声誉的杰出的诗人。

  基于此,我们毫不犹豫地推荐叶世斌先生角逐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十分荣幸地知道叶世斌先生现居中国安徽省天长市,全身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在这里,我们奉上中英对照版《叶世斌诗选》(“Selected Poems of Ye Shibin”)和法文版《叶世斌诗选》(“Florilège sélection de poèmes de YE Shibin ”) 各18册,供您们参考。最后,我们恳请尊敬的评委们,考虑将伟大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叶世斌先生,非常感谢!
致以最深的敬意!

    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主席
    世界诗人大会国际执委会执委      张  智  博士
    (诗人,评论家,学者)
    
    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副主席
    中国中原工学院教授               张智中  博士
    (诗人,翻译家,学者)

    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副主席
    中国宁波大学教授                 杨成虎  博士
                                                   
    (诗人,翻译家,学者)

            公元2008年8月8日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to the Appraisal Committee of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he Appraisal Committee of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e feel that it is our great honor to recommend to you Mr. Ye Shibin, who is from P. R. China.

  Mr. Ye Shibin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poe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he began his poetry creat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has so far published 10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poems, prose, novels, etc. His literary works, particularly his poems, are full of close examinations of and profound reflections on life and death, soul and body, this bank and the other bank, reality and t 

  ranscendentalism, human destiny and natural phenomenon, etc., through which life realiza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of contemporary people are expressed uniquely and profoundly. On the one hand, he reveals the existential realities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such as disasters, diseases, crimes, death, and their derivative tribulations, misgivings, and psychical struggles, etc.; on the other hand, he sticks to exploration and act as of humanism and idealism, taking poetry as the form of poetic concern to express perseveringly his solicitude, philanthropism, commiseration for or of life status, as well as spiritual salvage and promotion, so as to uplift and upgrade the spiritual realm of human beings.

  Poems by Mr. Ye Shibin are massive, majestic, refined, profound, and classical; on the basis of his consummate skills and deep philosophy, he has established his own unique system of art and thought. All this contributes to the fact that Mr. Ye Shibin is an accomplished and distinguished poet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o deserves our study and expectation.

  The works of Mr. Ye Shibin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over a dozen of foreign languages to be shared by read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he has won many international prizes.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Mr. Ye Shibin is an outstanding poet of world renown.

  For all this, we do not hesitate to recommend Mr. Ye Shibin as candidate for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e are honored to know that Mr. Ye Shibin now lives in Tianchang City, Anhui Province, P. R. China, applying himself to literary creation. Enclosed with the letter are 18 copies of Selected Poems of Ye Shibin (Chinese-English) and Florilège Sélection de Poèmes de Ye Shibin (French) for your referenc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we would be greatly honored if your respectable committee members would give your consideration to award the great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to Mr. Ye Shibin, a distinguished poet-writ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Millions of thanks!

  With the most profound respect and regards!

Dr. Zhang Zhi (poet, critic, scholar),
Chairman of International Poetry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Centre;
Executive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Committee of World Congress of Poets.

Dr. Zhang Zhizhong (poet, translator, scholar),
Vice-Chairman of International Poetry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Centre;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R. China.

Dr. Yang Chenghu (poet, translator, scholar),
Vice-Chairman of International Poetry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Centre;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Ningbo University, P. R. China.

            August 8, 2008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3 14:32 | 只看该作者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 叶世斌

(刘正道 分析)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


一个女人坐在院子里

干着什么事,或没干什么事

她坐在那里,依附着

椅子的轮廓,像一把椅子

或不像一把椅子。院子里


桂花已经开了,麻雀

在树枝上放大着花朵

三只苍蝇叮着窗台上的阳光

墙角里透出带洗发精味的

潮气,或不带洗发精味的


潮气。这个女人她坐在

院子里,不关院子和椅子的

事;不关阳光,桂花

和洗发精的事。她只是

坐在那里,也不关自己的事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试析——用什么眼光去看


这个作品,背后有多少理论在支撑,不大明白。轻微地感受到,其中大有文章,只是吃不透、摸不到。深水,是看不透的。

清水,亦是看不透的。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她只是坐在那里,不关其他事物的事,也不关她自己的事。冷静?唯物?意识淡化?

或许不关这些。它就是《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其他无关。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试析之二——存在的可能


这首作品,明显的一个特色,是写出了存在的可能。

1、一个女人坐在院子里,干着什么事,或没干什么事。

2、她依附着椅子的轮廓,像一把椅子,或不像一把椅子。

3、墙角里透出带洗发精味的潮气,或不带洗发精味的。

存在的可能,让内容增加了变量。作品似乎讲述着一个道理,许多事物的存在,在客观和主观里是模糊的。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女人坐在院子里,有没有干什么事,既由主观辨认,又不容主观确认,对于没有经过主观的客观,又有什么意义(对于某个个体来说)?对于没有客观的主观,有几分存在的真实可言?

人类思维世界,是个复杂的世界。看见某一件东西,就拿女个坐在轮廓里的女人来说,有人说像椅子,有人说不像椅子,究竟像不像,这应该是个哲学命题。墙角里的洗发精味透出潮气,或没有透出潮气,嗅觉灵敏的人可以嗅到,嗅觉脆弱的人可以嗅不到。存在与否,一切都是存在哲学。

存在的哲学,在于我们如何去看,或是其他。似乎不关存在的事,也不关事物的事,一切都可以无关,让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吧。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赏析——诗歌分行的技巧(探索)


单独体会这首作品的分行技巧,学习并欣赏。仔细咀嚼。

第一节,第二句,一个逗号,两个情景。第三句依然有逗号,转入第四句分行,分的恰到好处,“椅子的轮廓”得到清晰的视觉。第四句再来一个逗号,转入第五句时,两个情景分行,得体。第五句有句号,结束时有“院子里”,这个技巧妙不可言。不仅启动下面部分,也给了以下部分一个较高的势能。形成语言内部的冲量。(物理学观点,大家都明白)

第二节,把麻雀放在句末,突出。第二第三句完整,第四句把“潮气”转入第五句,道理类同,一个逗号,接一句,转入下一节。

第三节,“潮气”单独出来。第一句未完的话,转入第二句,“院子里”单独,逗号,这句话未说完,把“事”放到下一句句首,可谓匠心运用。“事”后,用分号,巧妙。再接,逗号,并入下一句。第四句中间句号,“她只是”起势,‘第五句“坐在那里”承势。第五句,中间一个逗号,灵活。

总体感受,这首作品的分行,对标点符号,语言势能,语言节奏,均有合理运用,构成诗歌完美的重要一环。据说作者是中文系教授,看来“不余欺也”。文海浩瀚,业余扁舟,逍河之渡,怎渡怎渡?


坚守在厚重的泥土上

——叶世斌和他的诗集《在途中》

徐 峙

在许多诗人倡导诗歌回归“肉体”的时候,安徽诗人叶世斌却依然扎根于脚下厚重的泥土,在思想和灵魂所能达到的高度、深度、纯度和硬度上坚持着他的写作。《在途中》是他的第三部诗集,也是他在皖东一隅潜伏十几年间的痛苦体验、沉重思考的结晶。通过这样一部诗集,叶世斌力图从这片土地上不断发生着的幸福与苦难、创伤与抚慰、良知与罪恶、坚守与逃避、死亡与新生等场景对比入手,揭示现代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焦虑感、挫折感、苦难感,以及灵魂的无助与挣扎等。正是这样的品质,使这部诗集被有关学者和评论家称之为当今中国诗坛“一部令人敬畏的作品”。

“在途中”是人在大地上不断行走、摸索着前进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保持独立思考的状态,更是对现代人疏离土地、缺乏归宿感的一种不确定生存状态的表述。单从诗集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叶世斌依旧在一如既往地执着于对“存在”本身的探索,执着于对生命存在状态和意义的追问。

泥土,草根,一朵玉兰花

落下的香味,被雨水一次次

模糊和洗刷。那种声音

那倦牛,冲突的鸵鸟,木屐

代替老树行走留下的

呻吟,它们被风吹走

被大地的深度挽留。四十年前


父亲的鞋子踩痛一个女人的

心思。她被一阵脚汗迷醉

时至今日,我把自己

像布和灯光一样复叠起来

让母亲一针针地扎。似乎

这是必须借助的穿透。死去的

父亲和我,正陷在途中

——《父亲和我正陷在途中》


现世的“我”和往世的“父亲”一样“陷在途中”,隐喻着人生不可逃避的宿命。“陷”说明了现实生活对人的围困,那么,“在途中”的生命,就是一种在现代性生活元素围困中无法逃脱的生命。作家余华曾说过,他的小说来自于他“与现实生活的紧张关系”。当我们读到叶世斌的诗歌,我们发现,叶世斌的诗歌同样来自于他与现实生活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的根源在于,作者面对工业文明对土地、环境、资源的不断侵占,以及对人们精神空间的挤压,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和高度的警觉、忧患意识,并由此而深入到对人类的命运,以及人性、生命本体等形而上问题的追问上。正如叶世斌在谈到自己的诗歌时说:“对生命本体的反复追问,生与死、爱与痛、灾难感、丧失感、悬空感、荒诞感、矜持与忏悔、罪恶与救赎,等等,构成了我诗歌的一些基本问题。这可能与太多的生活事件给我造成的坎坷和难以言说的苦难以及我对生存的整体认知是分不开的。”他一边为土地唱着留恋的颂歌:“村前屋后/上百年的老槐树风吹不动/还有什么比这片土地上的事物/可靠和稳固(《醉汉回家》)一边表达着自己内心的创伤与隐痛:”我们谁更像一棵竹子/我和这个城市?相同的是/挤在有限的土地上/提举着自己。盘根错节/被堂皇的钢铁和水泥笼罩/被客居的虚伪和倦怠伤害”(《城市和宾馆大厅的一盆竹子》)而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让他选择了内心的坚守:

风正猛的时候,总有

一个人在远方迎风而行

把风顶住!像一扇

制止盗窃的门。他是自己的

真理和深度;是风的理由

——《风在路上晃来晃去》


这个“迎风而行”,“把风顶住”的人的形象,是诗人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冲突中坚守良知与自我价值的写照。就像诗人在《地上的风筝》中所写的一样,“而它留在那里,在那个角落/像个失败者。紧贴着/地面,从那里接受力量/大风一次次围绕,鼓吹/它的拒绝,显得/那么平静,孤独和苍凉/远远看去,它像一块/平铺着的令人尊敬的石头”。在所有的风筝都在风的鼓荡下乘风而上的时候,却有一个拒绝从众者,坚守在社会现实的泥土上,从大地上接受力量。这正是叶世斌诗歌创作心态的一个缩影。

在这种现代性的围困中,作为坚守者的个体必然要面临空前的压力:精神家园在沦陷,人性世界在异化,自我空间在缩小,价值体系在改变……作为坚守者,必须调动全部的力量,才能抵挡这种压力,这就使得生命充满了焦虑和紧张,永远处在一种不确定之中。这种夹缝中坚守的处境,使得叶世斌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也充盈着一种异常强大的张力。

山海关,一块大砖。一个

事物的盾牌或铠甲。它能

阻挡或防止什么?我雉堞般

站在城墙上。紧闭

关门。我不知道如蝗的箭镞

何时到来,潜移的马蹄声

来自何方。也许任意


一匹弓马都能飞越

我的砖缝,一串爬山虎

一个女人的哭声,就能推翻

我的提防!但我只能这样

挡着自身的虚弱和紧张

多少年来,我一直以这种

方式,被自己虚设和松动着

——《山海关》


“关”的存在,在现实的世界中是不安定因素存在的象征,在诗人的思想世界中,则代表着一种不安的心态,代表了对周围世界的不信任。“我不知道如蝗的箭镞/何时到来”,意味着外在世界压力的入侵随时可能发生。这首诗反映的焦虑和紧张,贯穿了整个《在途中》的写作。在这部诗集中,充满了兔子、药、坟墓、雨、流云、陀螺等不安的意象,以及焦虑、冲突等字眼,呈现出一个永远为内心的不安所折磨的诗人形象。

敏感的兔子,焦虑的兔子

穿过我的虚弱和恐惧

测量着危机还是生机的长度

穿行的兔子如同黄昏的一根白发

——《穿行的兔子如同黄昏的一根白发》


早餐之前,我把药丸放进嘴里

那是焦虑症的食粮,比我的

食物重要。它解除了

全部危机,使我和你们

和这个大好的世界保持一致

——《焦虑症》


这种敏感和焦虑,既是深陷于现代性焦虑中的诗人内心冲突的一种隐喻,也是后工业化时代人们普遍性的精神焦虑的一种反映。而如何解决这种焦虑,更成为一个具有时代性意义的主题。对于叶世斌来说,内心的冲突就像《冲突的黄河》中所说的一样,“被自己推动着,不断/改变方向和途径。它/漫长的一生都在驱赶和抵消//自己。在入海口和决堤处/黄河放走万顷波涛,疲倦地/躺在那里。解脱的//黄河,安心的黄河/它终于抵达平静!那是它的/家。它不远万里的目的地”。冲突的黄河最终归于平静,是因为它能“放走万顷波涛”,抵达它的家,而内心冲突的人呢?

必须有个地方让我低着头

长跪不起。这就是为什么

我随烟升起,在天外

把人世的真相撕破

一生跋山涉水,拯救救星

——《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


在经历了一生的跋山涉水之后,诗人发现,必须有个“长跪不起”的地方。这里的“长跪不起”,代表了对于生命的一种敬畏,也指向精神世界的一种皈依。这是内心冲突的诗人为自己的灵魂找到的归宿,也是现代人的灵魂磨难和生存本质的一种解脱,诗歌中因此而充满了宗教般的终极关怀意味。

尽管叶世斌的诗有着极其现代的表现形式——丰富而密集的意象,魔术般变换的词语,金属般尖锐的质地感,但从本质上来讲,叶世斌依然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行走的诗人。对于传统的留恋和对于现代性的开拓在他的身上体现的同样坚定,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写出“事实上/故居的石阶知道我的鞋码/不知道我出门后的走向//……我跨出门,一步步走下/石阶,像一颗出眶的眼泪/一去不回的眼泪经过鼻梁”。(《我们都从故居的石阶上走来》)写出“我们被推翻了/很多,包括这种很老的/温度。但我相信烟囱/即使全部移到辞典里/也会让周围几个字暖得出汗”(《很老的温度》)正如叶世斌自己所说的那样,“也许走出去面对他者,才是20世纪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作为“在途中”的现代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冲突过程中的丧失感,沧桑感和疼痛感。这是传统文化的现代之“痛”与“惑”,也是诗人对于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方式的永远向往。

----------发表于《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8月10日
3#
发表于 2008-9-13 15:22 | 只看该作者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太平庸了,这样习作级的也拿出来亮相?
4#
发表于 2008-9-13 15:57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阳光来了

哦好诗好事
5#
发表于 2008-9-13 18:52 | 只看该作者
安徽诗人获提名,同是安徽人我很高兴!
6#
发表于 2008-9-13 22:14 | 只看该作者
必须有个地方让我低着头

长跪不起。这就是为什么

我随烟升起,在天外

把人世的真相撕破

一生跋山涉水,拯救救星

真的很不错,祝愿诗人能获奖.
7#
发表于 2008-9-14 17:06 | 只看该作者
祝愿和祝福。期待中:)
8#
发表于 2008-9-14 23:45 | 只看该作者
祝愿给汉语诗歌国际一席之地!
9#
发表于 2008-9-15 08:0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零落如雨 发表
祝愿给汉语诗歌国际一席之地!


是啊,祝愿!
10#
发表于 2008-9-15 14:55 | 只看该作者
我孤陋寡闻了~之前没听说过这位诗人

分析的诗作中 有两首是典型的耍小聪明之作~尤其是第一首
其它的挺不错 水平很高 
但我怀疑能否及得上多多 杨炼、王小妮等人 
如果非要提名 在诗人中 我会推选北岛 或多多

不管怎样,都是中国文坛的一个好消息
期待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12:26 , Processed in 0.25794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