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1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资源[原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0 1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想资源
            
            李镜泷

  我们已经很老了,我们身上不仅流淌着几千年前祖先的血液,我们的思想、情感、性格,甚至说话的口吻或无意间投射的眼神,都冰封着祖先遗留给我们的种种信息。

  面对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许多清醒的有识之士都乐观不起来。人性的进步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自然界的蛮荒容易去除,但人类心灵中的蛮荒却难以根除。生存的压力以及生命本身的恐惧,使曾经健全而健康的人性渐渐变得猥琐而扭曲。扫除人性中的阴暗,把人与人之间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进行到底,将会是一个人类必须认真面对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相信,只要有人的存在,即使将来人类可能会移居到其它星球生存,这种斗争仍然会永远进行下去。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最激烈而残酷的表现,便是将个体的人或更大规模的人类的生命抹杀,并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承继,最终积淀成一种嗜杀性,即汉语中所说的“嗜杀成性”。我想,嗜杀成性应该是一种人类发展史上的世界性通病。在中国历史上,“人殉”制度够野蛮了,但后来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的十万战士被坑杀,多少有血有肉的生命就这样被一次性长埋地下,令后人甚至怀疑该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眈眈”,秦始皇虽然第一次统一了中国,但统一的背后,有多少诸侯国或尊贵或卑贱的生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四川一带杀人如麻,尤其痛恨读书人,杀上几个甚至几批知识分子,对于他来说,简直成了每天不可缺少的游戏。

  放眼世界,古罗马的斗兽场,印度阿育王的征战,十字军的东征,贯穿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殖民主义,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对东亚人民的蹂躏……只要人性中的恶魔因素不被制止,只要人类自身的生命得不到真正尊重,再多的生命,最终仍然抵挡不过邪恶人性的虐杀。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披露了礼教吃人的历史真相,其实,真正吃人的不是封建礼教,而是深藏在人们灵魂中的人性之恶,是那种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惜牺牲他人生命的自私性,以及为了给自己获取最大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生命的贪欲。

  十年文革,再次将中国人投入一场对人性的巨大考验中。为了保护自己,大部分的人给自己的心灵套上一副厚厚的铠甲,人性的冷漠和毒意得到最大释放。人的生命成了所谓阶级斗争的牺牲品,生命的尊严和生命的存在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只要自身的生命得以保全,他人的生命怎么牺牲、牺牲多少已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于是,人与人之间开始形成一堵冷漠的厚壁,“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便再次被人们奉为经典。

  著名学者朱学勤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是一个磨炼人类耐性的最好地方。

  是的,种种的嗜杀、仇恨、敌视、自私、冷漠无情,满口唱着道德文章,真正践行的却是无耻无信无义,在每一个历史阶段或多或少都会有所爆发,有时简直令人对人性的良善缺乏信心,唯余一种灰暗的心情做着无谓无望的斗争。正因为如此,鲁迅在改造国民性的道路上,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如何惩恶扬善,如何使人性的健全和健康成为可能,最重要的还在于人自身必须具备一种自省自觉的能力。人人心中都有一颗菩提种,但如果缺少返观自照,再好的菩提种也难以发芽生长。所以,再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只要人心不净,科技越进步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只会越大。也正因为此,正当资本主义处于蒸蒸日上时,美国作家亨利·梭罗只愿守着那片静静的瓦尔登湖,并让他随手写下的《瓦尔登湖》成为了20世纪文学中的经典。

  力求突破被世俗硬化的心灵坚壁,用真诚的内省唤醒人们心中的柔情和良善,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经典中,我比较看重两位作家的四篇散文,一是鲁迅的《一件小事》和《风筝》,一是朱自清的《背影》和《憎》。《一件小事》表达的是对底层人的歉意和关怀;《风筝》表达的是对作者自己“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悔恨;《背影》表达的是对挚爱亲情的珍惜和怀念;《憎》表达的则是对“遍满现世间的”“漠视”、“蔑视”、“敌视”的悲哀和“杞忧”。

  对我们心中的种种嗜杀、仇恨、敌视、自私、冷漠无情以及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对他人存在的蔑视和敌视进行一番真诚的内省是很有必要,否则,更多的人生悲剧和社会性悲剧只会不间断的上演。

  今年的“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震痛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我们找回了曾经失落的关爱和良善,在救灾的过程中,人性中许多美好的方面被呈现了出来,从人的生命本能中爆发出被我们遗忘很久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我们整天整夜坐在电视机前,共同关注着汶川每时每刻的变化,期待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的发生。曾经对国民的良心与道德失去信心的人们,被这次全民齐动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行动所感动,为国人万众一心、爱心传递的壮举而激动。是的,在这次天地制造的大灾面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再次得以充分展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展现的美好精神以及优良品质,在震后人们的生活恢复常态后,是否还能延续?还是,当所有的激动平息以后,我们的心态也将恢复到曾经的麻木不仁和冷漠无情?钱理群教授在《随笔》第5期的文章《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中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说:“灾难毕竟是一个非常态的状态;我的忧虑正在于,回到原来的固有生活,我们会不会固态复萌,又恢复了那个自私的、颓废的自我,那中冷漠的、互不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一种僵硬的、官僚化的、非人性、反人道的权力运作?——我相信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体制的弊端依然存在,我们国民性的弱点依然存在。”

  对钱理群教授的疑问,我有同感。只要细心的观察一下周围,只要我们将心比心的感受一下他人的感受,我们就不得不惊心于人类的冷漠以及无情,尤其是我们自己不自觉的冷漠和无情。我曾在我的博客文章中写过一位我们村里的老党员,他叫李文治,今年已有73岁。他当过兵,曾经把自己的青春岁月挥洒在四川,他对四川和四川人民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年过七旬的李文治十分关注灾区灾情。5月17日,在收看宣传文化系统的赈灾文艺晚会时,他多次老泪纵横,当晚夜不成寐。18日,因大雨滂沱无法出行。19日,他起了个大早,穿上长筒雨鞋急急赶到村委会,捐出1000元,以此表达对灾区人民的一份关爱。面对这位年过七旬的白族老党员,我感到十分羞愧。身为国家工职人员的我,包括我身边的许多朋友,为这次汶川大地震仅捐出了100元,而我们每星期打麻将的输赢都要在两三百元以上。所以,有时,疼痛是可以相通的,汶川灾区人民的疼痛便与年过七旬的李文治心脉相连,但有时,再大的疼痛又是难以相通的,尤其对于那些麻木不仁而无心无肠的人,比如生活中的我以及与我一起鬼混的朋友们。

  大地震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恢复了常态,麻木依旧、狠心依旧、无视生命依旧、利智令昏依旧、尔虞我诈依旧……在奶粉中投放三聚氰胺也依旧很顺畅地进行,直到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因此病了、死了。90年前,鲁迅在其《狂人日记》中大声呐喊:救救孩子!我们就这样用三聚氰胺来拯救这些可怜的孩子吗?!

  悲剧发生了,发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朱大可在其博文《文化毒奶和脑结石现象》中说:“已经有许多人指出,利润至上和零度道德,就是毒化中国食品安全的两个主要原因。”那么,中国人以及中国商人们的道德感到底哪儿去了?该怎样重新拾回我们丢失已久的道德?我不知是否能在茅于轼先生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找到答案。

  如果真的按朱大可所说,“当‘知道分子’的脑残症状比普通人更严重时,他们又何以医治民众的灵魂疾病?”很不幸的是,我也是“知道分子”中的一员,而且我已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脑残”症 。如何医治好我的“脑残”,如何给我的残脑装进新鲜氧气,成了我现在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这就关系到我这篇文章重点讨论的问题了,那就是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思想资源来支撑我们的现实生活?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应该着手思考“如何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当然,钱教授所说的灾难主要是指汶川大地震,在本文中,灾难其实还包括了三聚氰胺给我们的孩子所造成的灾难)钱理群教授在最后作了这样的归结:“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并正在形成的三大精神:一是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仁爱精神,二是以多元社会、文化并存为核心的宽容精神,三是以社会参与和承担为核心的责任意识。”

  可是,如何将钱理群教授归结的这三点扩延到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共同遵守的普世价值呢?我认为,这很难。从我的父辈开始,直到我们这一辈人,是在一种文化与历史的断裂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曾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做过彻底的批判,我们曾经想彻底地革掉文化的命,我们曾经否定、打倒过曾经被奉若神明的一切,所以,在我们的思想中已没有了“信”,所以有的学者(如刘小枫、赵鑫珊、摩罗等)曾经提出,要用“信仰”来拯救我们贫弱的灵魂。可是,我还是怀疑,仅有“信仰”就够了吗?

  还是回到钱理群教授在《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一文中提到的话题,他说:“我认为,在这样的转折关头,需要提出‘四大重建’,即‘制度重建’,‘文化重建’,‘价值重建’(它是文化重建的核心),‘生活重建’。”而这四大重建,我认为,除了必须从现在做起,从我们自身做起之外,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教育做起,从下一代孩子们健全而健康的灵魂塑造做起。还是鲁迅先生在90年前提出的命题:救救孩子!

  把这样沉重的责任推给教育,也许我们的教育者会觉得不堪重负,可是,我们不是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鲁迅研究专家李得后曾经指出,其实鲁迅先生一生都在实践着这样一个命题:立人。是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的健全而健康的人性应该存在于更新的一代人中,而对新的一代人的塑造,最根本的工作就要由教育来承担。

  我曾经在我七年前写的一篇教学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中,引用了摩罗的两篇文章《提问小学教育》和《教育必须提供新资源》中的三段话,在这里,我想再引用一下:

  其一,“本来,在社会沉溺于功利、昏醉于虚华时,教育正是坚持精神理想和健康人性的中流砥柱。不幸我们的教育却率先成为了某种不良倾向的合谋与先导。上海人向以精明著称于世,其功利主义倾向已有压倒一切之势,倘若再世世代代这样教育下去,他们除了成为唯利是图的机器和工具,还能成为什么别的形象呢?这样的教育和这样的观念成为一国之风气,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好的前途可谈呢?”

  其二,“教育必须有能力对于社会的外部强制性和内部惰性构成抵制和对抗,必须有能力激发和调动人们内心的尊严意识和生命激情。只有这样,才可能创造出一个多元的社会,才可能创造出丰富而健全的个体生命。”

  其三,“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个人成长提供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因为教育的本意是文化教育,而不是技术教育和工具教育,更不是机器教育和奴隶教育。”

  以上三段话,现在读来,依然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可是,面对当今中国之教育,前景不容乐观,技术教育、工具教育、机器教育、奴隶教育、功利性的教育还在大行其道,社会的批评、教育专家的呼吁仍然改变不了教育现状。那么,还是只有依托于“制度重建”了。

  希望通过振兴我们的教育事业,然后再来振兴我们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希望通过教育真正树立起一种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坚强信念!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社会多一点温暖温馨,少一点冷漠无情!希望通过教育在我们的下一代中培植出更健全更健康的人性!希望通过教育把积极而健康的时代精神(包括前面提到的由钱理群教授总结的三大时代精神)灌输到下一代人的思想中,通过教育把古往今来各种优秀的思想资源浸润到下一代人的灵魂中,以此塑造出更有希望的新一代国民!(2008/10/10)

   (云南省大理州鹤庆通讯社)
2#
发表于 2008-10-10 14:38 | 只看该作者
读此文章引人思考,受益。
教育也是我等苦苦思考和十分置疑的问题,尤其面对中国目前教育。多多希望这类研讨文章。问好!
3#
发表于 2008-10-11 11:11 | 只看该作者
读了,多少有些迷茫.
问好
4#
发表于 2008-10-11 13:01 | 只看该作者
希望通过振兴我们的教育事业,然后再来振兴我们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希望通过教育真正树立起一种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坚强信念!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社会多一点温暖温馨,少一点冷漠无情!希望通过教育在下一代中培植出更健全健康的人性!希望通过教育把积极而健康的时代精神(包括前面提到的由钱理群教授总结的三大时代精神)灌输到下一代人的思想中,通过教育把古往今来各种优秀的思想资源浸润到下一代人的灵魂中,以此塑造出更有希望的新一代国民!

一路读下来,包罗万象,引经据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尾说明主题,中外名篇的引用,意大于哉。

推精荐读。问候李老师,许久未见你的身影在江天了,欢迎回来交流。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19:0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一水 发表
希望通过振兴我们的教育事业,然后再来振兴我们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希望通过教育真正树立起一种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坚强信念!希望通过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社会多一点温暖温馨,少一点冷漠无情!希望通过教育在下一...

  谢谢一水版主。
  有位网友提出文章前后两部分之间有点脱节,所以本文已稍做修改。
6#
发表于 2008-10-11 20:33 | 只看该作者
思考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相结合,使文章深厚有力,好文,学习!
7#
发表于 2008-10-12 09:46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是避免国民愚昧的根本,欣赏朋友底蕴深厚的阐述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3 11:02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教育是避免国民愚昧的根本,欣赏朋友底蕴深厚的阐述

我想,现在的首要任务之一,也许就是要“救救教育”。
9#
发表于 2008-10-16 10:23 | 只看该作者
是的,应该好好反思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文章深厚耐读。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2 12:0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lqm407 发表
是的,应该好好反思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文章深厚耐读。

教育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6 16:15 , Processed in 0.05347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