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已于11月2日晚八点在浙江乌镇西栅“尘埃落定”。四部作品获奖,分别是,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和历届获奖作品一样,无论是读者,还是评论界,抑或是媒体,对获奖作品都褒贬不一。现在,姑且将“褒贬”放一放,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前六届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第一届获奖作品: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东方》、姚雪垠《李自成》第二部、莫应丰《将军吟》、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古华《芙蓉镇》。
第二届获奖作品:李准《黄河东流去》、张洁《沉重的翅膀》、刘心武《钟鼓楼》。
第三届获奖作品:凌力《少年天子》、路遥《平凡的世界》、孙力和余小惠《都市风流》、刘白羽《第二个太阳》、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荣誉奖:萧克《浴血罗霄》、徐兴业《金瓯记》。
第四届获奖作品:陈忠实《白鹿原》、王火《战争和人》、刘斯奋《白门柳》、刘玉民《骚动之秋》。
第五届获奖作品:张平《抉择》、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获奖作品:熊召政《张居正》、张洁《无字》、徐贵祥《历史的天空》、柳建伟《英雄时代》、宗璞《东藏记》。
这些获奖作品中,我看过的作品分别是古华的《芙蓉镇》,刘心武的《钟鼓楼》,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刘斯奋的《白门柳》,阿来的《尘埃落定》,张洁《无字》。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既然你阅读过这些作品,能说说这些作品的大致内容吗?实话实说,我说不出,也就是说,尽管我读过,但已经没有多少印象。反过来,我再将这一问题向其他阅读过这些作品的人提出,给出的答案相信也不会乐观。这是为什么?照理说作为中国最具权威的文学奖项,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理应是最好的作品,它带给读者的心灵撞击也理应是最强烈、深刻的,可令人遗憾的是,七届矛盾文学奖,没有一部获奖作品能达到如此“高度”,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没有一部在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与共鸣。看过便忘了,如流星划过苍穹,转瞬即逝。即便是那些矛盾文学奖的评委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一些获奖作品,只是在获奖的时候人们知道了一下,但很快又忘记了。至于获奖之前就更不为人所知了,这也难怪获奖之后会迅速死去、不留一丝痕迹。当然,纯文学年渐式微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只能是“一个原因”,不是全部。
为什么这些作品读过很快便忘了?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始终认为,文学的意义不在于语言和结构,这些文本上的突破再大,也仅是文本意义上的突破,它无法、也不可能代替作品思想内容的厚重铺陈。一部语言不华丽、结构也不奇巧的作品,绝不代表它的思想内容简单、俗白,譬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鲁迅的《呐喊》。一部感人的作品,一定是它的思想内容感动了你,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和结构本身。古今中外哪一部伟大的作品不耀发璀璨夺目的思想光芒?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所思考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而如果我的答案能够成立,那无论是对于读者,还是社会,以及矛盾文学奖,都是一种悲哀。
无法不提及,和阅读“获奖作品”不留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多年前读的《红楼梦》、《水浒传》,至今也没有忘的“一干二净”,还依稀记得一二。作为一介草根,我不妄言矛盾文学奖是否公正合理,我想说的是,无论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离骚》,还是距今200多年前的《红楼梦》,在书写中国文学史时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座无法越过的丰碑,一个无法绕过的“坎”。可是,作为获得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呢,将来恐怕在人们写这时代的文学史时,提都不会提一下。而一个所谓的“国家文学奖”,如果获奖作品在文学史上连一个名字都不能留下,我想远不止是“遗憾”的事了。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