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2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善意的批评如何成为可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8 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善意的批评如何成为可能
        ——《知识分子的广场》补笔

      一、知识分子的广场是何意?
   
  在《知识分子的广场》一文中,我没对“知识分子的广场”作说明,故有的网友便提出了疑问。这儿的“广场”当然是虚指,不会是某一个确有其地的广场,如果要说明白点,它指的便是知识分子们用以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现在主要集中在几家较为权威的文化类报刊杂志,还有就是网络上的一些博客圈子或较有影响的文学文化网站。在这些地方,我们的文化人或精英知识分子们就各种社会的、文化的话题展开论述或论争,渐渐便形成了一些引起大多知识分子关注的话题,而发表就这些话题进行论述或论争的文章的报刊杂志和网站,我暂且将其称为“知识分子的广场”。这样的“广场”,有时较为集中,有时较为分散。如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最先是在《读书》杂志上开始。而余杰当初引起轩然大波的《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在自己的文集《想飞的翅膀》上面世后,很快便在各类媒体展开深入而持久的讨论。我文章中涉及到的余杰和刘剑梅的两篇文章,就是在网络中阅读到的,而余杰的文章最早则发表在《争鸣》杂志上。

              二、余杰和刘剑梅的分歧              



  余杰和刘剑梅的分歧何在?在《知识分子的广场》一文中,我主要表达的是对余杰、刘剑梅文章中一些激烈言辞的态度,但对余杰和刘剑梅文章涉及的中心话题却没有点明。


  余杰在《争鸣》杂志上发表的《劣马方吃回头草》一文,主要是针对刘再复在《凤凰周刊》上的一篇访谈《又见故国、故都与故人》。余杰对刘再复访谈中提倡的“贵族精神”,以及刘再复对故都变化的赞不绝口、对故国进步的感慨万千、对故人忘恩负义的言行表达了极大的愤慨,所以方才有了他对刘再复所作的“另一个余秋雨”、“专制政权的抬轿夫和吹鼓手“又一个‘丑陋的中国人’的标本”, “吃回头草”的“劣马”等评语。针对余杰对刘剑梅的父亲刘再复的如此评价,刘剑梅自然忍无可忍,便针对余杰的文章回复了《伸出你的舌苔,空空荡荡》一文,并相应的对余杰给出了“当今造反派和职业革命青年”、“满身火药味”的“基督教徒”、“白衣秀士王伦式的‘暴破手’和语言暴力能手”、“一个‘四不像’的人(文人不像文人,教徒不像教徒,作家不像作家,政客不像政客)”、“贾环式的痞子流氓”等评语。
  仅仅看以上双方给出的评语,使这场论争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谩骂而不是严肃的批评。


  我还没看过刘再复的《又见故国、故都、故人》的访谈文章,但通过余杰文章的部分引述,我觉得,余杰批评的火气实在是重了点。无论刘再复提倡的“贵族精神”是如何与当今中国不合时宜,但有点“贵族精神”应该是无可厚非的。而中国的变化和进步也是世界有目共睹的,就算刘再复不了解中国更多苦难的实情,他谈点未必得到谁的授意的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也不能就因此把他说成是专制政权的抬轿夫和吹鼓手、是“又一个‘丑陋的中国人’的标本”。
  当然刘剑梅的回复文章,对余杰的评语也是意气胜过了理智,难怪有位网友称其为“泼妇骂街”。

  我曾经很赞赏余杰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比如他的批钱穆、批余秋雨,也很佩服他对中国社会许多丑恶现象的批评,认为他的确是当今中国优秀青年的代表。可是一旦冷静地作一番思索,他身上的急噪以及文革式的思维和暴力语言是隐约可见的。我在思维被弄糊涂了的同时,还是心存疑惑,所以我才在《知识分子的广场》一文中申明了我的四个害怕,“我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因错看了人而对自己的智商产生怀疑,我害怕感染上某些语言暴力而不自觉地出语不慎,我害怕在这方喧嚣的广场迷失方向,我害怕自己不分好坏盲目跟从成了别人思想的奴隶。


  近日翻阅大学时买的一些旧杂志,在1995年第5期的《文艺争鸣》上,有蔡翔的一篇文化随笔《随笔6—10——有关批评的一些随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批评的知识分子化倾向无意中加强或者明确了批评的价值取向,价值赋予批评某种‘权力’感,这种‘权力’有时会使批评产生某种粗暴,甚至偏颇和偏激。”我想,“批评”是无法不走向“知识分子化倾向”的。手拿锄把或钉锤的农民和工人们的批评言论是很少形成为书面语言或引人关注的网络帖子。而知识分子的眼光又总是有点“好高务远”,再加上又都“好为人师”,又自以为继承了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评传统,所以批评起来,那种置身事外的优越感往往就使得知识分子们口无遮拦、气势压人。尤其在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的批评中,如果双方的文化水准大体相当,批评与被批评者有时就难免要上升到价值批判和道德审判的高度。所以,我想,就余杰和刘剑梅文章中出现的“谩骂”,并不如有些网友所说“文人相轻”那么简单。


  “批评的知识分子化倾向”并不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说得近一点,也许可以追溯到康有为、梁启超以及五四那一辈知识分子。“批评的知识分子化倾向”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而这种传统给我们的社会以及文化带来的伤害,直到现在都还在十分顺畅地延续着。

  蔡翔在以上所引文章的最后谈到:“我不把自己对意识形态的发言转化为对文学(这儿的“文学”可以置换成文化或其它)的普遍性的绝对要求,即使它闪烁着崇高的光芒,因为在我翻阅‘文学史’的时候,我看到‘崇高’也会杀艺术。我尊重作家的个人立场,即使它蔬离于我们着个时代的‘公共话题’,只要它是优秀的,就应该存在,批评不是艺术的仲裁者,而是美和自由的终极维持者。……但我讨厌那种道德审判式的批评,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它使批判降格,成为一个面目可憎的道德法官。”是的,批评是可以的,就怕一不小心成了令人头疼的“道德审判式的批评”,更怕在“崇高”光芒的审视下,被批评者成了连一个自己都弄不明白的“四不像”的人。

  余杰和刘剑梅的分歧,其实并不是谁为“精神贵族”,谁为“痞子流氓”,也不是谁成了“专制政权的抬轿夫和吹鼓手”,谁又成了“当今造反派和职业革命青年”,真正的分歧所在是二者批评的角度,余杰是从知识分子应该独立于现行政权并真切关注底层民众的角度来批评刘再复,而刘剑梅是站在余杰言辞粗暴并极大伤害了自己的父亲的角度来批评余杰的。至于二者批评的态度却是一致的,那就是自认为真理在握,所以出言也就无所顾忌,全没了知识分子的儒雅和理智。

       三、“争鸣”的正确态度

  “争鸣”是为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教学还能相长,何况争鸣,如果“争鸣”双方不能从“争鸣”中受益,“争鸣”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平心而论,剔除双方的意气言辞,其中一些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余杰认为,“今天中国那些一夜暴富的‘富人’,多半是贪官污吏及其亲朋好友,是奴役童工的黑窑的老板,是丢弃死难矿工尸体的煤矿的老板,这些人哪里有什么格调、规则和尊严呢?与他们讨论格调、规则和尊严,岂不是与虎谋皮吗?”这的确也反映了当前中国的实情,而这样的实情,刘再复是不可能了解到的。在刘剑梅以下这段对余杰本人用词过于激烈的话中,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余杰的批评有时太主观武断,其性格及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了一点文革遗留的暴戾和专制,刘剑梅说:“余杰属于今天的职业革命青年,自有一种造反脾气和黄巢心态,其中也自然得有反专制的口号,可是专制包括专制制度、专制人格、专制氛围、专制语言,余杰标榜自己反专制,只可惜他自己又是一种专制人格,满嘴专制语言,伶牙俐齿,看人看世界全以唯我独革的自己为参照系。”

  弘一法师《晚晴集》中有《华严经修慈分》中的一句话:“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把这句话引用过来,也许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我想,对于批评而言,批评的态度是可以向佛家借鉴一下的。该段经文中,“十方现在诸佛世尊”当然指的是真正成佛者,但佛教又认为众生即佛性,所以,对那些动不动就怨气冲天,嗔恚怨结者,我们这些“十方现在诸佛世尊”也可以如是说:“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

  我想,即使真理在握,如果以不可一世的态度指斥别人,如果认为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那恰恰是对真理的误解。批评是可以的,但首先应具备一颗佛家提倡的“柔软心”,用一颗“柔软心”去感动他人,使他人能够诚心悦意地汲取批评的醴酿,而批评的善意也才能够得以实现。
         

20081258日完成)


[ 本帖最后由 李镜泷 于 2008-12-11 14:07 编辑 ]
2#
发表于 2008-12-8 12:3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如果能言行一致那善意的批评必将成为可能!你说出了我心中想说但还未说的话,本来还想写篇杂谈作文,现在看来完全是多余了,再赞一个!!!

[ 本帖最后由 石头会说话 于 2008-12-8 12:34 编辑 ]
3#
发表于 2008-12-8 21:07 | 只看该作者
逆耳忠言有时就是不被接受。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0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石头会说话 的帖子

现在就是主观武断的批评太多。
5#
发表于 2008-12-9 10:50 | 只看该作者
  上次阅读《知识分子的广场》,也曾觉得“广场”指向不甚明白。今读续篇,疑虑释然。我认为为文最好多多关注社会民生,文人之间的那点事,还是少打口水仗。
6#
发表于 2008-12-10 20: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凤宝 于 2008-12-9 10:50 发表
  上次阅读《知识分子的广场》,也曾觉得“广场”指向不甚明白。今读续篇,疑虑释然。我认为为文最好多多关注社会民生,文人之间的那点事,还是少打口水仗。


我以为如是,评到了点子上.

问好楼主老师.
7#
发表于 2008-12-11 00:00 | 只看该作者
  很同意“即使真理在握,如果以不可一世的态度指斥别人,如果认为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那恰恰是对真理的误解”的说法。文人间的争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要斯文,要注意知识分子的形象,不能恶语伤人。余杰与刘剑梅可能有些出格了。
  最近,江天上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我认为基本上还好,双方都报着与人为善、充分说理的态度。希望江天经常有这样的争论与讨论。
8#
发表于 2008-12-11 14:02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斑竹说的话。说理也好写文章也好,哪能做到滴水不漏总有点破绽。有时甚至还要故意露点破绽,这不是做人圆滑,而是为了引出争论从别人的争论中吸取经验,从而更好的充实自己。有争论就事论事是好事,只要不上升到骂战,这种踊跃交流氛围还是应该提倡的。
9#
发表于 2008-12-11 15:05 | 只看该作者
文坛的谩骂时有所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28 19:26 , Processed in 0.04886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