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1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陇中藏汉民族节日拉扎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 1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陇中藏汉民族节日拉扎节




  我国西北甘肃中南部的定西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辖区,有渭源、临洮、康乐、临潭和卓尼等县及周边地区的部分乡镇,因为历史环境的影响,至今流行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节日——“拉扎节”。这个节日起源于何时已无据可考,但这是这一带与周边地区藏汉民族在习俗上相互影响的结果,却是无可置疑的。这种相沿成习、历时两三个月的“拉扎节”,从农历7月10日开始到“10日1送寒衣”或半月后结束。当地相连相邻的村庄,或一村一庄过节,没有重复,8月中秋时达到高潮,这天和“9月9重阳节”(这天也是甘肃省法定的“老人节”)时,过拉扎节的村庄和农户最多。比如麻家集镇的“拉扎节”,从农历7月18日卧龙杨家庄开始,到农历10月15日袁家河为止,历时3个月。这两三个月称“过拉扎”、“吃拉扎”或叫“吃节令”、“过节令”,有些像部分地区农民们粮食收获后的“收获节”,但在当地的盛况却绝不亚于春节。在家乡渭源县城周边,父辈们却把每年农历7月12叫“麦蝉节”或“麦尝节”,早些年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新麦面烙一种像蝉儿一样的“麦蝉儿”饼食用,意思是尝新麦面或此季为秋蝉鸣啼之时。面食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人形或动物造型。有人认为,过拉扎时所以出现这一“马拉松式”的时间安排,是因为它是一种祭神活动,而祭神要请“法师”(当地人称“司公”或“司公子”),但是“法师”人数有限,忙不过来,因此各村子的时间由“法师”来定,这样“拉扎节”的时间也就参差不齐,时间拉得很长。“拉扎”的藏语解释有两个含义(方音):一是“山神”一是“登高”,意为敬奉山神,祈求风调雨顺,盼望生活五谷丰登,蒸蒸日上,一年胜过一年。人望高,是谓常性。当地汉族群众将“拉扎”按谐音解释:即庄稼上场“拉扎”堆垛了。一村一庄过收获节庆贺。


  据考证,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至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现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南部的五户、杨家河、莲麓等乡,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北部的八角乡等和定西市(原定西地区)渭源县西部的麻家集、峡城、田家河等乡镇,临洮县南部的衙下潘家集苟家滩三甲等乡,洮河两岸过“拉扎节”的地区居住的大多为藏民和羌族人。这里的海甸峡(位于临洮和渭源交界的洮河河段)有一块石碑,系嘉靖30年(辛亥)12月15日立的,碑文中有“......番民阻之,......由是番民以服”等语,这里的“番民”即藏民。上述地区也是西北花儿特别是洮岷花儿的故乡,是花儿会场的集中地带,好的民间歌手均出自这里,比如多次获得甘肃省、西北地区花儿大赛金银奖的汪莲莲,就是渭源峡城人。至今这一带和渭源更东更南的会川镇、祁家庙乡,还有不少村庄的名称仍沿用藏语,如“拉扎湾”(山神湾)、古路沟(黄羊沟)、巴山(牧点)、唐嘎、拉即之类的地名,就有30多个。拉扎节源于当地先民对“五谷神”的崇敬和感恩。

  按古老习俗,过“拉扎节”仪式隆重。其时从全村庄稼中挑选穗头最大最长、籽粒最饱满的优良小麦、青稞、大麦等束成把子,奉献在“五谷神”香案上。同时杀鸡宰羊献牲,请法师跳神,报答神灵,去寺庙焚香点蜡,浇奠叩头,请五谷神尝新。每当一个村庄的“拉扎节”到来之前,这里的村民便杀猪宰羊,购买烟酒,提前做准备,整个村庄呈现一派吉庆祥和景象,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昔日里,每逢拉扎节,在村庙院地设坛扬幡,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燃香点烛献牲,以虔诚的心态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民众乐业。这时的法师身穿花袄或法衣,头戴“麻头”,手执羊皮鼓,欢快又有些庄重地扭步、击鼓、舞蹈,口中唱念祷词。这种跳神活动,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季节驱逐疫鬼、敬祭山神祖先的宗教仪式。一年一小祭,延续一天一夜,直至送“黑神”——瘟神去而告终。三年一大祭,延续三天:第一天设坛请神,这天的“打双坛”别有意味;第二天是“节日天”为祭神,这天晚上要送火(送瘟神);第三天是完神,请“司公”跳护神,请善奶奶念嘛呢经。跳神活动很像藏民寺院跳护神的样子,这些活动实际上是具有从古至今传统的“傩”。“傩”自先秦时代开始,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以一种精神逐鬼瘟祈福免灾的形式出现,沟通“人、神”“人与天”为目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交流的密切、神圣关系。所以,“傩”文化不仅对舞蹈傩、音乐傩的产生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而且对我们重新认识古代哲学思想的“天人合一”、重新理解中国整体文化的内在构成,以及重新评价我们这个世界同自然万物同宇宙的基本关系,都有重要意义。这时的“跳神”,实际上是中原傩与蕃傩的有机结合统一,其发展历史渊源流长。围观的人们扶老携幼,满脸喜色。

  过“拉扎”的一天,每家每户亲朋往来,男女老幼穿着一新,家家户户—派欢乐景象,请亲戚朋友吃“拉扎”。各家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准备节日菜肴,提早炮制青稞酒,蒸好馒头,煮好甜醅,打好凉粉,凉好酿皮,煎好油饼油馓油果,迎待来宾亲友。每当此时,是主妇们施展烹调技艺的好时机,在汉族家庭婆媳嫂姑齐上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食品花样不时翻新,馍肉炒菜,花卷长面是最普通也最普遍的。一般分为祭祀先祖和招待宾朋两大类,牛羊肉,各种应时炒菜,以此表明主妇的能行大方为人处世之道。“腊肉烧酒灌灌茶,包子油饼卷子花”。被邀做客者,身着节日民族礼服,梳洗化妆,遵循“既不空来也不空回”的古老传统,礼尚往来,带上自家的“花卷子”、“大馍馍”、油煎食品、斗口酥和点心,还有瓶装酒,牛羊肉等礼品,领上晚辈去赴宴欢聚。一为送新麦面尝新尝鲜,分享面食酿酒烹炒手艺;二为祝福东家农业牧业收成好,人丁吉祥有好运;三为联络长辈亲友因常年奔波而疏远的情感,共叙友情,相互问安,相互关爱,展望来年。每至一家,亲友们都要遵循尊老敬客的传统美德,先给祖先献上食品,浇奠一杯酒。再给长者敬酒两杯,长辈先就各种菜肴品尝之后,大家才开始吃喝。满座亲朋友人喜笑颜开,互致祝福一片欢声笑语,吃茶品韵,欣赏音乐,猜拳饮酒,红火热闹。这时的唱酒词一般是:“曲子不好酒不香/水酒一杯表心肠/请你多尝尝”。答谢词—般是:香香香/实在香/亲手送来味更长/渗在心上永不忘”。其情其景,酬唱应答,浓浓的乡情和友情亲情,丰收的喜悦,短暂的身心小憩的恬适状态,渗入在座的每个成年人与青少年男女的心间。此时的山乡更加飘荡弥漫着西部民风的淳厚朴实,置身其中,还没饮酒你就会醉了。

  吃“拉扎”有个很特别的规矩:一是端上来的菜肴,无论怎么可口,都不能吃光喝尽,要特意留点儿“残羹剩菜”,以象征吉庆有“余”,连年有“余”;二是仍旧既不空来也不空回,客人临走时,东家还要让带些各样食品回去,让没时间没机会来的人品尝分享劳动果实和手艺。

  那么,为何不统一在一天过节呢?说法有二:一是由于各地区庄稼成熟有差异,有早有迟,因此过“拉扎”也是先川后山,逐村挪移;二是庄庄敬神跳神,时间太集中了“司公”太少忙不过来,因此,逐庄顺次排列分开过节,好让“司公子”独蚕“十方”。其实,这两说均有道理,合二为一后正好全面反映这种民俗长期流传的原委。

  由于藏汉同胞长期杂居,互相交流、学习,濡染、通化,一同歌舞祭祀,融融和和。因此,“拉扎节”这种汉藏民族共有的节日,也就形成了独具风情独具魅力的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特点,在陇中乃至西北也是一种十分有特色的民俗现象。而且,“拉扎节”其间的跳神活动,常常罩上一层世俗化与戏剧化的人文色彩,它既迎合了最广泛时空中广大民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又与现代文化交错并存。这大约也是这种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得以彰显延续代代相传的又一缘由。


  当人们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家的田地之后,“拉扎节”的内容日益绚丽多彩。除传统的宗教祭神、庙会、歌舞、体育活动和饮食娱乐外,还有广播、电影、电视、卡拉OK、VCD、杂技表演和交谊舞等多种活动,却唯独没有“花儿”漫唱。当然,此时也是农牧民们传递经济信息、兑换优良动植物品种、交流科学种植养殖经验的好机会。秋末冬初农历的“十月一送寒衣”之时,就是“拉扎节”最后一个名曰“冻卷拉扎”的日子,也有个别村庄在庄稼打碾完毕,收包入库后才过“拉扎”的。新千年后的今天,甘肃陇原中南部汉藏同胞共度的传统民族节日“拉扎节”丰韵将更浓烈。




 (共4页,约3600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为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终身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员)
2#
发表于 2009-1-12 19:54 | 只看该作者
有受益的文字。长了不少见识!
问好!
3#
发表于 2009-1-13 10:24 | 只看该作者
我虽然离此处较近,但却完全不知道这些。看了文章,增长了地方文化的知识。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6: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2斑竹 祝福你们

5#
发表于 2009-1-13 17:37 | 只看该作者
这相片就是你吗?年轻又漂亮……
6#
发表于 2009-1-13 19: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qm407 于 2009-1-13 17:37 发表
这相片就是你吗?年轻又漂亮……



对呵,等边关雪来告诉我们呢

问好,学到了不少未知的东西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20:12 | 只看该作者
喔 不是鄙人 这只是标志性的 相当于 鄙人标签 只是不会制作 每次随贴 谢2位关注 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0-6 04:17 , Processed in 0.050527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