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4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向1024张反对票代表致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3 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1024张反对票代表致敬

  2009年3月13日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表决通过了人大、国务院、高法和高检的工作报告。从表决情况看,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赞成2172票,反对519票,弃权192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赞成 2210票 ,反对505票,弃权 162票。(新华网)

  对这一表决结果,既可以说在预料之中,也可以说在预料之外。说在预料之中,是因为近年来,两院的各项工作确实并不令国民满意,就算把工作报告写得再好,又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报告不真实,不实事求是。这样的报告怎能获得高票通过呢?如果真是高票通过,那反而就不正常了。说在预料之外,是因为自我国建国以来,据我所知,还没有出现过两院报告在人大得不到通过一说,虽然说这次人大也通过了这两个报告,但这次对报告所投的反对票和弃权票之多,可能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从人大会上投出第一张反对票,到今天两院的1024张反对票,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意识从觉醒和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份好的报告是建立好的工作基础之上的,没有好的工作基础,就不会有好的工作报告。更多时候,对一份报告投反对票的多少,并不能决定报告的好与坏,但投反对票多的报告肯定不是好报告。不好的报告自然就应该投出更多的反对票,这才是真实的,这才可以表明,人们行使民主的权力到得了真正保障。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人大会上通过各项报告时投出的反对票越多越好。这需要根据工作情况,根据报告所反应的各种具体情况而定。让人们说话,让人们敢于投自己想投的票,不管是赞成,反对,还是弃权,这才是最关键的。对一份报告,在人大会上没有一个人投反对票,这不仅不能说明报告是“好得狠”,而是说明在大会的会风上,在人们行使民主权力的问题上,出现了大问题,报告好坏已经是次要的了。

  今天这1024张反对票投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说明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不再“人云亦云”,不再“顾全大局”,他们正确行使民主权力的方法正逐步走向成熟,我们期待着向更高一个层次发展,期待着在今后的人大选举中,也能有甚至比这更多的反对出现。因此,我们应该向1024张反对票的代表致敬,人民会记住你们的,历史也会记住你们的。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这也将来是另一个“好”的结束。



[ 本帖最后由 心静如水 于 2009-3-14 08:54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3-14 22:39 | 只看该作者
1024张反对票——大概是史无前例?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23: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09-3-14 22:39 发表
1024张反对票——大概是史无前例?


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所以我用了一个“可能”
4#
发表于 2009-3-15 00:43 | 只看该作者
  对新闻反映评论及时,好帖。
5#
发表于 2009-3-15 17:38 | 只看该作者
反对票是进步。
国外有反对党,国内先从反对派开始吧!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09-3-18 10:47 编辑 ]
6#
发表于 2009-3-15 17:40 | 只看该作者
反对票是一种难得的进步。还有弃权票也颇耐人寻味。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23: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9-3-15 17:40 发表
反对票是一种难得的进步。还有弃权票也颇耐人寻味。


徘徊在门口,快进来了,还差一点勇气。
8#
发表于 2009-3-16 23:07 | 只看该作者
反对票,应该是正常的事情,可在咱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这却不正常了。这令人悲哀。
9#
发表于 2009-3-17 08:05 | 只看该作者
人大代表敢说自己的话,敢投自己的票,这是巨大的进步。
10#
发表于 2009-3-18 17:41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进步,只是这进步太慢了

1024张反对票——大概是史无前例?
11#
发表于 2009-3-18 22:0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是一种进步,值得肯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9 04:49 , Processed in 0.04996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