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谁说话”这个问题
文/沈茂昀
这年头,“一语成名”的事已不鲜见。前不久,因老百姓反映河南郑州市须水镇西岗村原本划拨建经济适用房的土地被开发商建起别墅的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到郑州市规划局采访,不料局副局长逯军竟给记者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你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此言一出,迅速窜红网络,逯副局长也因此而“一语成名”。
相对于“对我抹黑,就是对西丰抹黑”“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啊,敢跟我斗”这类“牛人牛语”,逯副局长的那道选择题,不仅隐射出权力的傲慢,而且明显地站错了立场。因此有网友评价说:“见过雷的,见过牛的,还真没见过雷死牛的。”这确实让人震惊不已。
作为党的干部、政府官员,“替谁说话”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政治常识。因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所以,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郑州那个规划局副局长把“替党说话”和“替老百姓说话”搞成了一对矛盾,不仅是源自逻辑上的混乱,主要还是源自思想上的混乱,是说话者缺乏政治涵养,硬把自己端到了老百姓的对立面。从如何履行党的宗旨来看,这样的官员坐在那样的位置上,确实是让人担心的。因为他打的是党的旗号,以为自己就是党,背后遮掩的,却是利益集团心照不宣的利益链条。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官员个人的言行,只能代表他个人,组织上管不了。其实不然,官员不同于普通百姓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拥有的是公权,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对社会、对公众产生影响。他如何行使公权力,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经得起公众的质疑。这是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往往却不难看到,在一些官员的身上,公共权力已经异化为维护私利的冠冕和颐指气使的权杖,个别人总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上级封的、领导给的,跟群众毫无关系,于是乎,他们只对上级负责,阿谀奉承,拉关系、找靠山,跑官要官,而对群众却飞扬跋扈,蛮横粗暴,无所顾忌。这种权力观的错位,从一定程度上讲,恰恰是组织上疏于管理、放任骄纵的后果。
个别官员权力的膨胀,以至对公众、对媒体趾高气扬,其病根主要还是因为在我们的现行制度中,缺乏对公权行使的有效约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充分保障每一个公民的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让公民个人的私权利能够理直气壮地与官员手中的公权力相抗衡,从而实现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当然,在一个习惯了人治、逆来顺受的社会氛围里,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大的难度,但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不这样做,民族的振兴就会被延误下来。
由此看来,“替谁说话”这个问题,很值得各级官员们深刻反思。居安思危,治不忘乱,只有时刻不忘老百姓的利益,始终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只有处处替老百姓说话,并诚心接受老百姓的监督,执政为民才不会成为空谈。
|
|